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的新学期愿望,与远方的孩子们相关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05-14


新的学期悄然而至

大家有什么样的愿望和规划?

有同学希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

有同学希望在社团活动中发光

有同学计划入门一种小语种

有同学计划坚持每日健身

大大小小、丰富多样的目标

都让这个学期更加令人期待


还有一群浙大青年

有一份共同的心愿

他们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坚守

陪伴稚嫩而坚强的心灵

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今天让我们通过三份手记

听听三届支教团成员代表的心路历程


要做一个朴实而真挚的
“放大器”


 期中考试监考时,我看到了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大还是小》,“我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够不到门铃、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长大。”


 一年级的简单课文,却直戳我心,一百多天的支教日子里,我也有时觉得自己很小。当我看到十岁孩子挑起养家重任,独自带着弟弟妹妹在县城求学的时候;当孩子面对“你的家长呢”的问题,平静地说出“我没有爸爸妈妈,我就是家长”的时候;当六年级的学生听不懂最基础的拼音的时候;当上进聪明的小女孩因为家人不支持自己读书而掉眼泪的时候;当我在放学路上抬头看到被道路两边的树木分割得整齐而又辽远的天空的时候,我时常感到自己的能力太有限。


 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当我经历一小时车程翻到山的背面,给乡里的孩子们发放“暖冬”衣服,看到他们纯真笑容的时候;当我送生病的学生回家,她坐在我电瓶车后座,轻轻环抱住我的时候;当我感受到学生变得开朗上进的时候;当我收到远方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人士发来的温暖物资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着力量和感动。我深知,一年里,一定会有一些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到来变得不一样,也许是生活更加舒适,也许是人格更加正直,也许是梦想更加接近。


 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团队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我一直在想,我要做一个“放大器”,一个在电路里能把微弱的信号放大若干倍的元件,牢牢地接在西部的土地上,放大我的学识和能力,放大社会爱心人士们的善意和关心,也放大孩子们的信心和梦想。

 


 2020年11月,昭觉县正式脱贫摘帽。我们也在思考,支教团该如何做好这样的“放大器”,从“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教育。于是,“求是之子”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应运而生了。我们选拔昭觉县内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他们在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实践体验等方面长期化、全方位、系统性的培养,期望他们通过培训,开拓更多维的视野,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我们一样,投入到西部建设的宏伟工程中来。

 


 支教生活已过半。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但是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做好一个朴实而又真挚的“放大器”,在我的教学助学工作上、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承担更多的青年责任,发挥更大的青年力量。


陈一诺

浙江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忆台江,

那段育人育己的历程


 当时,我在台江县民族中学高一年级任教四个班级的政治。教学任务最重时是一周16节正课,同样的知识内容要分文科生、理科生、理科尖子生三类备课。我的学生也不负期望,特别努力。在这一年几乎所有的正式考试中,这四个班级都在同类班级中名列一二。在第一个学期结束之时,我写下了一句话——“做四个班的政治老师特别幸福,传递正向价值观特别有使命感。”

 


 台江实在是个太特别的地方,有太多的关怀和善意汇聚于这片土地,长期受到各级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帮扶。因此,作为政治老师,我认为自己是有一份使命在的。我希望这群被社会温柔关爱着的小孩,能有美好的品质、正向的价值观,能够温柔善良地对待别人、看待世界。这也是我在浙大的老师教我的。


 这是我在距离支教结束十天时写的小短文节选。后来,在支教团伙伴的鼓励下,我把它刊在了《北辰》上。那是我们指导台江民中文学社的学生创办的校内小刊,“北辰”即有指引前行之义,上面多刊登学生课余的佳作。

 


 “二十年,三十年或者四十年,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享受便利生活的人,在某个领域内踏实工作、因着奋斗而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的人,目之所及已然共同富裕、身处之地皆有美丽生态的人,信仰并享受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文明的真正幸福的人……将是你,也将是我。人从不停留,少年永远热血纯真,青年永远意气风发,中年永远勇毅笃行……最好的时代永远有最好的一代代人,向上的时代永远给予人最好的舞台。不必怀疑,我们就正处在这样滚滚向前的时代。我们不停留,你们也不要停留。因为——我就是你,我们就是你们。

 


 如今,离开美丽的贵州台江已过半年。我常常想起它和那里的一切。“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口号。何以终身难忘,我想育人与育己的结合是重要的一方面。在西部大地,在三尺讲台,我看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如何让西部基层焕然一新,也感受到国家政策如何在最微小个体上显出成效;观察到东西部协作之下教育事业同心向好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地鼓励学生增长才干,走向更远更广阔的舞台;实践了将个人与党和国家事业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使命,也淬炼了更干净纯洁的党员品格。


 此刻,冬日煦暖,走在启真湖边,我想我仍然是“风雨桥上的求是人”。


舒姝

浙江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景东与我
是缘分,更是坚守

 2019年8月4日,我第一次来到了景东,这个大山深处的美丽县城。半个月的时间,实践团一步步探寻着浙江大学对景东的教育扶贫工作究竟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多少。我们走访了当地的新民完小、锦屏镇中、景东职中,校长们的耐心回答为我们渐渐刻画出景东县教育现状:政府给予了大量资金投入、浙江大学有一届届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既有经济支持,亦有精神引领,景东当地的教育事业逐渐改善,但面对现实,依然存在着人才紧缺、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记得访谈到新民完小时,王校长讲到他单纯又坚定的信念:“读书,读书改变命运。”这或许是景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却给予着我深深的震撼。回想初到景东,不仅让我认识到祖国另一处的大好河山,更让我对在我国偏远地区的扶贫事业从事者心生敬佩,这种敬佩,也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2020年7月22日,我和团队带着景东经验1.0再次来到景东,这次,我们想多做点事。有了前一次的调研经验,实践团多管齐下,分别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媒体宣传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我们开设了7门专业课和2门通识课,涉及10余种学科类别;我们结合互联网+思维,走访10余家企业,调研路程接近400公里,通过直播带货新方式切实为当地创收;我们联系今日头条、普洱景东等多家媒体平台,宣传景东特色,努力讲好景东故事。这次扶贫实践,再次坚定了我要回到景东的决心。

 


景东,茂林修竹,碧水飞瀑,是引人心生赞叹的天然景区;但在景东孩子的生活里,高山环抱,路遥水长,是走向外面世界的束缚。山城里的孩子们都想走出大山看看大海,而良好的教育基础就是他们走向远方的基石。


2021年9月15日,我走进了浙江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考场。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面试官问我为什么想去支教。我回答:过去四年,学校和同学们在很多时候选择相信我,赋予我更大的责任,让我砥砺成长为一名愿担当、敢担当、能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现在的我,时时期盼着,带着景东经验2.0回到景东,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尽一些绵薄之力。“这不是理想主义,这是做了就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我愿为此坚守。”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我倍感幸运,因为我早已心入景东,更值得期待的是,我将要身入景东。


李津龙

浙江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昭觉、湄潭、景东、台江、大化留下了一届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足迹他们用一年又一年的坚守和创新兑现着自己对祖国和青春的承诺为支教团的浙大青年点赞!为每一个新学期梦想助威!











文案:马宇丹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
责任编辑:马宇丹


推荐阅读

1.寒假倒计时结束!想回拨看看吗?

2.海纳江河,浙江大学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优青项目(海外)!

3.追求一流,永无止境!

4.浙江大学召开领导班子2022年寒假战略研讨会

5.闹元宵,接福气,看看文采谁家强!

6.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点个赞和在看,为优秀的浙大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