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永平奖教金获得者吴飞:人工智能,教育先行
吴飞,男,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人工智能》和《计算理论》等多门课程,在为国家贡献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勇于担当人才培养创新载体建设重任,矢志构建“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新模式,主编中学人工智能课本以彰显高校教师科普社会责任。曾入选首届“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获得教育部“拔尖计划”十周年荣誉奖项“优秀导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以及浙江大学优秀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导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人工智能研究所教师在院庆40周年合影(2018年8月)
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吴飞教授一直秉承“厚基础、促交叉、强应用”的理念培养人工智能和“AI+X”交叉创新性人才。在他20年的职业生涯中,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和浙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诸多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性探索,而“人工智能、教育先行”始终是他前行的动力。
日前,吴飞获得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拿过沉甸甸的奖状时他感慨万分,“今天荣誉是对所有用心教育工作者的奖励,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个普通但又幸运的代表。我将不忘育人初心,全力跑好传承与接力的‘师者马拉松’。”对于100万奖金,吴飞表示将部分奖金捐赠于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鼓励更多学子深根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更多成绩。
“如果不认真讲课,肯定写不出好教材”
吴飞认为教材是国家事权,体现了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和内容。
这样深刻的认识,源于十多年前吴飞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做完访问学者回来,潘云鹤院士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否从伯克利带回了对计算机学院学生有用的教材、课程?”当时吴飞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科研合作项目要向潘院士汇报,但却被这个提问深深触动。“我从潘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一门好课程、一本好教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他后来回忆说。
适逢2016年学院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吴飞对教材的撰写也提上了日程。“我希望有一本能够涵盖人工智能主体内容的教科书,包括对应的案例、数据和实训平台。”
于是,吴飞一边上课、一边开始教材编写。“每周我上完一次课,剩下的时间就在全身心思考下一次课的内容。”2018年起,吴飞还开设了后来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目前已有15万人选课的《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几轮授课下来,教材主体内容也逐步形成。“如果不认真讲课,肯定写不出好教材,这个过程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不断螺旋上升。”
2019年10月的一个深夜,在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教材前言撰写中,他认认真真地写下落款“笔于求是园”。吴飞说这个落款就像是一颗种子,他学生时代看到浙大老师们编写的教材大多会落款“笔于求是园”,一直就很向往求是园。今天吴飞已经从学生成长为教育工作者,他顿悟“求是园”是每个求是学子的心灵家园。
如今这本教材广泛应用到国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出版短短3年也已经印刷到第三版,并且高教社将其扩展包含了24本理论教材和10实践教材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涵盖理论、算法、技术、芯片和伦理以及“智能+”学科交叉等方面内容。
对人工智能教学,吴飞有独特的理解。“我致力于构建‘教材、课程和平台’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他认为,教材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课程是教材的教学育人实践载体,平台则是将教材和课程的增效手段,这三者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2021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吴飞作为《人工智能引论》课程负责人,与来自15所计算机科学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中的40位老师,编写了该课程所覆盖的知识点,这一工作得到了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的高度评价,并建议尽快出版与知识点配套的中英文教材。
“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驱动科研”
打造名课、名师、名教材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更好理解人工智能,吴飞常常拿蒸汽机打比方。
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蒸汽机的历史意义被赞誉为“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但是蒸汽机必须与纺织工业、冶金行业、交通行业等结合,才推动人类整体迈入工业革命时代。吴飞说,人工智能也已成为一种通用目的的战略使能技术,具有增强诸多领域技术的潜力。
如何让人工智能广泛赋能?吴飞为学生们发起搭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并创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平台目前已经纳入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支持的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创新开放平台”。“智海寓意有智之能,方可驱动时代变革,有海之容,便可赋能万物更新。在这一平台开源了数据、案例和算法,让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瞄准基础前沿和工业场景,不断迭代完善算法模型。”
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开放平台发布(2020年7月)
例如在智海平台上,同学们通过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通过电话交流记录预测打工者融入城市社区的概率大小……各种各样的火花在这里迸发。
“在这个过程,同学们在学习中如果发现已有算法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复杂问题,于是就思考研究新的方法,研究热情也就迅速被教学场景问题所点燃。”吴飞说,“当一个好老师,要以科研反哺教学,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也要驱动科研深入,教与学自然相长。”
从2015年7月至今,吴飞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教育部等有关人工智能规划咨询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他还积极参与浙大人工智能培养的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学校成为首批35所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并获批设置全国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
“这些工作都让我从宏观层面了解国家在人工智能战略中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对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发展所需人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吴飞说。比如,吴飞参与组织了浙江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的“灰犀牛”智能技术特训班,2019年以来培训了四期共计170位航天人工智能技术人才,赋能航天事业发展。
方钲清2019年6月从浙江大学混合班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旋即成为医学交叉2019级直博生,主导师是姚玉峰教授,吴飞是合作导师。博士期间方钲清投身于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结合的角膜病智能诊断模型与系统开发。“一开始组会讨论,根本听不懂,就像隔着厚厚的围墙,但随着姚老师和吴老师交叉指导的深入,我的课题一步步实现了跨越。”
“努力为同学们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担任班主任是这些年吴飞一直牵挂的工作,目前作为2021级图灵班的班主任,他多次邀请曾经带班过的优秀毕业生返校,为同学们作成长报告。吴飞说,“榜样不在天边,我们要努力为同学们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一张盖有浙大、上交、复旦、南大、中科大和同济大学六所高校教务部门公章的证书显得非常罕见,但确这实是来自上述六所学校非计算机专业66位同学获得的证书。
2021年4月,吴飞与六所学校计算机专业老师联合华为、百度和商汤公司等共同开启的“AI+X微专业”辅修项目,该项目通过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形式,实现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与管理,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系。每位学生在两年内完成7门课程学习,即可获得“AI+X微专业”辅修证书。
今年6月毕业的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生袁泺添就是通过AI+X微专业辅修,对人工智能推动化学研究范式变革产生了浓厚兴趣。“到吴老师课题组攻读博士需要有人工智能基本能力,微专业这个平台让我迅速掌握了相应的AI交叉研究能力,并且如愿以偿成为了吴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成为吴飞的学生,不仅有大学生,还有一批中学生。应浙江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研室邀请,2019年吴飞为高中生撰写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信息技术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目前这套教材在浙江全省以及北京、广东、云南等十余个省市使用。
同时,他还面向中小学生撰写了《走进人工智能》数字科普读物,用150分钟讲解人工智能,在喜马拉雅等平台已被播放10余万次。目前基于这一数字科普读物,获得了中国科协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资助,扩充撰写的15万字纸质科普读物,将于10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科学研究可以让知识一直保持在前沿状态,科学普及以知识传播手段让更多人分享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知识。”吴飞说。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傅航颖
责任编辑: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