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演绎,走进《求是魂》的台前幕后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11-29


金秋时节,浙大新生跟随《求是魂》,一起聆听“竺老两问”背后的故事。这部由浙大师生自编自演的话剧,以竺可桢校长的日记为索引,回顾了竺校长在北极阁捍卫中国气象主权,抗战期间不畏艰险带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奔波在大江南北、万里躬行等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话剧的台前幕后,再次重温“求是魂”——






呈现一位“有血有肉”的竺先生



自2012年9月公映以来,《求是魂》已经在校内外完成了30余场演出,参演人数300余人,观众3万余人。剧目于杭州、北京、武汉、西安、重庆、南京、汕头等地巡演,收获了观众一致好评。2015年,短剧《求是魂·雪霁西迁路》还作为开场节目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脊梁》专题晚会的舞台。



从“受命于危难之际”,建立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南京北极阁;到调任浙大校长,于烽火中举校西迁;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处奔走建立固沙实验站……戏剧中的一幕幕,都是来自真实事迹。公共体育与艺术部退休教师桂迎教授作为《求是魂》的总导演参与了从剧目创作到每一次演出,她介绍道,在最初筹备阶段,导演组先后到竺可桢先生的故乡绍兴东关镇、南京北极阁、竺可桢先生北京的故居、中科院等地进行实地采访。“我们希望舞台上呈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历史依据的,话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有名有姓、尊重史实的。”


“竺老校长一生求是,是我们高山仰止的典范,”谈到《求是魂》的创作初衷,桂迎老师说,“而我们更想表现的是,竺可桢先生除了是一个无私奉献、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之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话剧中有这样一幕戏,宁夏沙坡头,年近古稀的竺可桢仍然在寒风中记录着沙漠的物候变化,思索着如何防风固沙。当时竺可桢“建固沙站”的想法与当地人伐木谋生的传统有冲突,面对着“这样可能‘不合时宜’”的质问,他也曾纠结,也曾自我怀疑,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走了下去。“没有什么合不合时宜,有的,只是不违背科学的规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一幕戏深深触动了青年竺可桢的扮演者——能源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方睿,“既然看到了苦难和不足,就去改变它。哪怕不合时宜也要迎难而上,哪怕暂时不被旁人认可也要努力做下去。竺可桢先生的一生都在践行着‘求是精神’,这种精神在历经苦难岁月后仍然熠熠生辉”。看过剧组以往的演出视频之后,方睿就主动请缨出演青年竺可桢:“曾经作为观众时我就被精彩的演出和其传递的精神所感染,但作为演员设身处地地步入那个时代,亲身感受人物在那个历史时刻的内心活动和行为选择,收获了更加细腻深刻的感动。”
精雕细琢,走“新”更走“心”
“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更加生动的竺先生,特别是感受到他在历经坎坷后仍然坚持求是精神的一面。”《求是魂》导演、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黑白剧社指导教师郏耀鹏向我们介绍,“‘玉山困顿’这一幕,除了主要演员之外,还有十余位浙大师生扮演者。我们每年都会鼓励演员们在了解人物生平以及当时实际情况后,在既定的大框架下自己去创作台词、设计动作,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学习和感受传递给观众。”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剧组一共进行了两次联排, 在一次次的排练中,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也越发深入。“台词的语气都是要反复推敲的,”2021级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李超是老年竺可桢的扮演者,自大一加入《求是魂》剧组,《求是魂》的故事已经陪伴了他六年,“在‘侠魂入梦’的那个片段,竺校长喊了五声‘侠’,每一次的心境都是不同的。从最开始的疑惑震惊,到想要进一步确认的迫切,再到认清之后的温柔开心,直到最后放下心理负担的坦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与这些人物共鸣,将这种情绪变化传递给观众。”


“除了说话的语气之外,人物的情态也是要反复揣摩的。”竺可桢先生的妻子张侠魂女士的扮演者之一公共管理学院2020本科生缪可嘉回忆起“泰和投笔”那一幕,仍是百感交集。“当学生陆华以竺可桢长子去参军一事反问为何不同意让他也去参军时,师母心中积攒的担忧与不舍一瞬间爆发,忍不住转过身去啜泣。而这时学生小娴恰巧进屋,师母又马上藏起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出动荡时局下稳定坚强的师母形象。上一刻是不舍孩子参军而泣的母亲,下一刻是微笑接待学生的师母。这样微妙而精细的处理,让观众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特质。”



除此之外,大小道具服装等也随着演员与细节的调整进行了多次更新。“《求是魂》这部剧有30位演员,主要演员会有好几套服装。”对服装组负责人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娴来说,大家在服装的搜寻与搭配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我们服装组的5位同学比对了服装库的衣服与视频原片的衣服,再各自对接演员进行搭配。其中,细节不符合年代要求的衣服需要及时购买下单,尺寸不合适的需要送到裁缝铺修改,因此整个周期拉得很长。”


电气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骁负责小道具筹备工作,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出前一次紧急的手电筒改装。“原先的手电筒无法发光,但是网络下单的手电筒外壳太有现代感,”陈骁笑着介绍到,“我们就把原来的道具作为后端,新的手电筒组装在前面,并且用黑胶进行包裹。这样既能正常发光,也能适应剧中要求的年代感。



“在舞台上,各个部门都是各司其职的。但演出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像齿轮一样精准地咬合在一起。”为了统筹进度,演出的制作人社会学系2020级本科生章庭康制作了一个细致的时间轴,“我们会经常跟台前幕后的各个工种联络,了解进度,确保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舞台最终的呈现效果则是由舞监全权把握,从服装道具统筹,到音乐灯光调节,医学院2022级硕士生胡婧演出开始便不断往返上下场口与后台,“演出开始之后舞台监督需要时刻注意场上所有细节,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演出的最后,屏幕上缓缓浮现“竺老两问”,所有的成员走上了舞台,看向远方——在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远处的竺可桢先生缓缓转身对着他们微笑。《求是魂》的演出已然落下帷幕,求是之魂仍赓续不绝。”方睿说。




观后感
《求是魂》生动地展现了竺可桢老校长实践求是精神的一生。作为新一代浙大学子,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应赓续求是文脉,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时代昂扬向上的曲线,是每一个灿若星辰浙大人的成长轨迹!
                 ——竺可桢学院 周映湖
“求是”绝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坚守怀揣的信仰,一种百折不移的精神,是每一个浙大人身躯里流淌的魂魄。我将牢记“求是”二字,做到“求是”,守初心不忘求是,明大义倾身家国。“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吾辈求是,万里躬行。”——丹青学园 于淼

演员们真实的表演将我代入了那个时代,《求是魂》是浙大的记忆的棱镜,它以坚实剔透的镜身,折射出浙大但求真知,无畏险阻的求是精神。结尾处,竺老在历史舞台上精神矍铄地走过,灯光柔和而蓬勃地蔓向舞台,坐在教室中的我也不禁热泪盈眶,好景有重逢,求是魂永继——云峰学园 孙烨

求是学子用质朴纯熟的表演还原峥嵘岁月,致敬竺老校长,深情演绎了“求是”的精神内核。昔人已逝,但竺校长的精神凝聚在“求是创新”的校训中,感召着一代代浙大学子。而“求是信仰”,亦将在吾辈青年身上,赓续使命,脉脉相传!——蓝田学园 尹铁润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永楠 | 张焕敏

图片由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贾皓然 | 董欣怡

责任编辑:马宇丹

推荐阅读


1.正能量满满!浙大“00后”宣讲员来了

2.点赞!他们是浙大“好医护”!

3.李晓明同志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朱慧同志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4.浙江大学召开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报告会

5.新征程,再出发!

6.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浙大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