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进浙大!郭帆现场点燃科幻热情
“我相信,人类的勇气可以跨越时间,跨越每一个历史、当下和未来。”电影《流浪地球2》展现了“绝境”中人类文明的力量和温度,希望和勇气贯穿始终。
3月3日下午,电影《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走进浙大,浙大师生同主创团队一起感受人类在面临太阳氦闪这一生死危难时守望相助、团结自救的温情与坚韧,体会太空电梯、数字生命计划等未来科技展望带来的极大震撼。
“人类的勇气与坚毅,将永刻于星空之下。”
电影《流浪地球2》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来,故事横跨2044年至2058年的14年时间,作为电影《流浪地球》的前传,影片讲述了末日灾难与人类内部分歧交织激荡的太阳危机初期,人类冒险一搏,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充分借助智能科技技术,先后克服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即在地球表面建造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影片中三条叙事线交叠并进:中方代表周喆直在联合政府与各方力量斡旋博弈;刘培强、张鹏为代表的航天员在两次危机中英勇表现;马兆、图恒宇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则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算法迭代,他们在大厦将倾之时,以自我牺牲挽狂澜于既倒。而围绕流浪地球计划的监督者和推进者MOSS所铺设的暗线,也为影片留下令人遐想的探索空间。
影片在构建恢弘的未来科幻场景之余,也传递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式浪漫。持续2500年,历经一百代人的恢弘而漫长的移山计划,展现了中国人的坚韧与执着;带上地球去流浪,折射出中国人质朴的乡土情结;预备队的出现,各国航天组五十岁以上前辈的献身,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完美诠释。
“人生代代无穷已”,尽管在影片结尾,头顶的一轮皓月已然不再,但人类对种族延续的原始本能始终存在,勇气与希望、互助与团结,终将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
热情互动,点燃想象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震撼人心的特效镜头、庞大而细腻的世界观设定,无一不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官刺激与沉浸式的体验。此外,影片中许多值得挖掘的细节让同学们津津乐道,加入“N刷”的大军。
导演郭帆表示,为使科幻作品具象化,团队在电影中使用了十几万个道具,搭建了近百万平米的场景。为了克服拍摄过程中道具生产等困难,制作团队将传统的制景逻辑和道具逻辑改变为产品逻辑,在拍摄现场搭建生产线。细节处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制作团队的严谨与真诚。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经历,针对电影的创作提出了许多独具新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浙大学子对电影本身、科幻元素以及科技发展的独特见解。
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提出了极具专业性的问题:MOSS从“人在回路”中具体学到了什么?“在剧本创作的逻辑中,设定MOSS学会的是生存的忧虑与恐惧。这样的文本创意也启示我们,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警惕技术风险,力促科技向善。”郭帆答道。
而当观众们提到电影创作与改编之间的关系时,郭帆提出,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要遵循创作规律,宏观的小说视角很难单纯呈现在电影中,因此电影在改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小说具象化,缩小与观众想象的差距。从角色角度上来说,郭帆也补充“保证”,“我们会尽量给每一个角色完整的一生。”
在积极参与与主创团队的互动之余,同学们还带来了许多与电影相关的“个人制作周边”和精心准备的礼物:小型无人机、科幻年历、水晶杯、金属会员卡……一份份饱含心意的惊喜,在场内掀起一阵阵欢呼的声浪,与电影产生了奇妙的艺术碰撞。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创造的方式表达对电影的喜爱与热情,体现了浙大学子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互动环节接近尾声时,同学们通过现场连线集体为宁理老师(饰 马兆)送上了生日祝福。
循此苦旅,以达星辰
希望的引擎燃烧勇气与信念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人类的勇气跨越时间和空间
奔赴山海的路上
新一代青年也将砥砺奋进
以开拓创新的勇气
持之以恒的毅力
书写波澜壮阔的未来新篇
统筹:周亦颖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伊朵 方能 刘静淳 焦雨菲 苏尚楠|周亦颖
部分素材整理:浙江大学学生会 淳明玉 张浩博 朱冰彦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夏一辰 赵茂廷 欧阳雨轩 曹植竣 董卓涵 万林普 韦俊|浙江大学学生会 谭恩泽
部分图片来自于微博@电影流浪地球、@郭帆FrantGwo、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往期推文
视频摄制:刘涵|浙江大学融媒体学生记者团 朱子冉 王鑫平 韦俊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刘静淳|周亦颖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