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伯庸做客浙大,与读者畅聊分享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3-06-14








5月29日晚,紫金港校区临水报告厅不时传出热烈掌声和朗朗笑声知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书做客浙大从7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出发与浙大读者聊“大医精神”、谈人生经验



马伯庸著有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曾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朱自清散文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等。



此次讲座是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书香浙大·作家在浙里”系列活动第一期。在现场,马伯庸从自己的全新长篇小说《大医·破晓篇》《大医·日出篇》的写作经历讲起,重点分享了小说创作之外的一系列中国近代医学真实故事。“为了创作《大医》,我做了三年调研,搜集到许多中国近代史上跟医疗有关的故事,可惜有些素材没用到书中,刚好借这次讲座的机会分享给大家。”讲台上,马伯庸以讲解文献资料、文物、照片、信函的方式,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夹叙夹议与现场观众一起探讨何为“大医精神”。


跨越时空,接续的“大医精神”


爬梳史料有时就像侦探破案,而马伯庸就带着观众一步步剥开历史、分享收获。



比如,他曾经看到一封日军逮捕令,其中记录了1938年许氏牙科的所长和妻子给抗日部队提供盘尼西林。但是深入考究之后,他发现这封逮捕令是伪造的。“第一款能在实验室使用的盘尼西林发现于1940年,输送到亚洲战场至少是1945年之后的事了,所以这对夫妇不可能在1938年接触到盘尼西林,更不可能像逮捕令上所说的,提供给抗日部队。”马伯庸接着说,经过进一步查考,他发现这封文件伪造于1946年。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清算通敌行为,许氏夫妇被逮捕后,为了减轻罪责,才自行伪造了帮助过抗日军队的文件。


1944年《解放日报》刊发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延安“吐黄水病”。当时延安附近的川口镇每年三月到五月都会爆发“吐黄水病”,患病者会上吐下泻三天后脱水死亡。老红军徐根竹、中国医科大学的教育长曲正及其学生马荔前往开展治疗和调查。他们发现,村民是肉毒杆菌中毒,而毒素来自村民家里的腌菜缸。肉毒杆菌以芽孢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当地土壤中,春天陕北的大风将细菌卷到空中,污染了露天储存的腌菜缸,农民们于是纷纷中毒。“老百姓们特别穷,冬天只能靠这些腌菜活下去。他们调查到肉毒杆菌在酸菜缸中后并没有结束,而是替他们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可以继续吃腌菜,但是腌菜缸的盖子必须要盖好。什么叫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为人民服务!”马伯庸感叹。



讲座的最后,马伯庸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意外发现:“医学生在入学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竟也有类似的誓言。二者表达方式不同,核心思想却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医生这个职业是超越文化的,它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所衍生出来的职业。我这套书原本想了很多书名,但最后觉得只有‘大医’二字才能体现近代许多医生毁家纾难、无怨无悔的精神。在看到这么多事之后,我逐渐感到自己有责任写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让大家知道,当年我们有这么一批医生奋不顾身守护当时人民百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现在的这些大医也能够有一个感情上的连接和共鸣,能够对现在的医护人员多一点理解、尊重和宽容。”


亲身分享,现场交流解惑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积极举手,现场氛围热烈。提问者从医学学子到多年书迷,问题也从马伯庸个人经历到关于未来发展的疑惑,马伯庸幽默真诚的回答也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首次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有同学好奇,从作家到编剧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马伯庸说,基于小说和电视剧底层逻辑的不同,做编剧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写的小说直接拿回去改一改不就行了吗。但事实上,作为作家,在小说里我可以任意进行插叙、倒叙、补叙,但是作为编剧,我需要把视听语言融入情节之中,还需要和各个团队磨合,才能让这个作品最终顺利呈现。所以,从小说到电视剧的转化是一个专业且艰难的过程,同理,从作家到编剧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马老师您好,我平时更喜欢阅读电子书,您怎么看这种习惯?”面对书迷的问题,马伯庸表示自己也有多年阅读电子书的习惯,而且实体书和电子书并不冲突。“我们阅读的是书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大家从书中获得知识、有所感悟是最重要的。”他还以自己的作品《长安的荔枝》举例,虽然这本书在2021年就线上发布,但实体书出版半年后,销量也突破了百万册。“电子书并不是阻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洪水猛兽,它是我们所预见的未来里必然会流行的一种阅读手段。对于作家来说,只要你生产的内容足够好、持续输出的文本足够优质,很多看了电子书的人也会愿意买一本书拿回去收藏。”



在关心作者和作品之余,同学们还结合学业经历、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比如写作的灵感和资料有什么具体的获取途径。马伯庸提出,知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我平时会看很多论文,起初觉得看论证过程很过瘾,后来发现最好看的不是论证过程,而是他的研究成果,再到后来发现结论也不够过瘾,序言里的方法论魅力更大,文末参考文献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在交流中,一名同学提问,如果他想改变专业学习方向,专攻写作,对此马伯庸有什么好的建议。马伯庸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强调了“掌握一门技能的至关重要性”,“不管想在什么领域发展,我们都要思考如何培养起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优势,当我们的技能能够排进这个行业前20%,那我们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取得成功。”


独家专访,聊聊“阅读与写作”


Q:

您认为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虽然不是阅读得多就能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想要成为一位作家就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作为铺垫。写作是一个师法于前人的过程,读的作家越多,那么写作的经验、文字的敏感性就会越强Q:

您有什么具体的阅读建议跟浙大的同学们分享?

要带着目标去阅读。苏轼有一种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它讲究的是在阅读之前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瞄准这个重点、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读一本书。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带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阅读可以更加高效地吸收书中的知识。而带着不同的问题反复阅读一本书,才能精通、掌握书中内涵。Q:

您对怀有文学创作理想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要找到内心想要抒发的东西。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写作经验与技巧,而是潜藏于内心的动力——一份想要抒发的情怀、一个想要表达的观点。文学创作的实质,就是将这些想要抒发的东西确确实实地落实在纸面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有志于文字创作的同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写下去,所有的问题、所有写作中遇到的疑惑,都会在你持之以恒的创作过程中迎刃而解。


统筹:马宇丹

文字记者:马宇丹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永楠 赵依萍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曹植竣 傅航颖 

视频摄制: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阿热爱 罗羽习 周志儒

今日编辑:马宇丹

责任编辑:周亦颖丨马宇丹


推荐阅读

1.14558,永恒闪亮!

2.新华社专题报道丨浙江大学:坚持立德树人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3.美翻倍!今天,这样看校园!

4.浙江大学新增3个本科专业!

5.浙江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6.他们在课堂展示时,唱了一段rap……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热爱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