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这份热爱一直在浙大传承......
你曾听过戏吗?
你对中华传统戏曲有了解吗?
无论是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的国粹京剧
还是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十八相送”、小桥流水古戏台的越剧
抑或是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
都让人惊叹沉醉
在求是园
就有一群热爱传统戏曲的同学
他们既是戏曲的学习者
也致力于成为校园戏曲的传播者
快和小浙一起
领略“梨园浙大”之美
感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一场京剧专场演出,十六年的为爱坚守
一曲唱罢韵犹存,百般琢磨意味深。台上,学生演员们一腔西皮流水,唱那王宝钏与代战的言语交锋,叹那杨延辉思亲见母的悲喜情;苍劲二黄慢板,道那伍子胥彻夜难寐的满腹哀怨;水袖勾挑弹打去,歌薛湘灵颠沛流离和赵守贞重相聚……
这是婉云京剧社主办的第十六届“华堂清音”专场演出。以《大登殿》启,以《满江红》终,在时长两个小时、包含十一个京剧节目的精彩演出里,玉泉校区永谦剧场内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二十余位演员用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换来了三百余位观众的满堂喝彩。
舞台方丈地,转眼十七年。浙江大学婉云京剧社用明亮悠扬、凝重有力的京剧唱腔,在校园内传承京剧文化,传播京剧之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每周日晚上,紫金港西区尧坤楼内,316和309活动室里不时传出曲调婉转的戏曲声,这是社员们正在内训。“这句音高不对”“可以弯下腰再找找发音位置”“甩水袖时不要耸肩”“收袖时找找褶子”“手是兰花掌”“唱词要一个字、一个字练,不着急”“唱准、唱清”……在老师和前辈社员的指导下,社员们或开嗓练习技巧,或聆听专业设备回放调整音准,或练习身法步法水袖。
舞台下,社员们认真进行内训练习,学习唱词鉴赏;舞台上,社员们以“严谨、知性、奉献”的社团精神奉上余韵悠长的精彩表演;生活中,京剧则给社员们带来启发。数学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徐鑫滢说:“学习京剧首先让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京剧的共鸣、咬字让我学会了科学发声、科学用嗓、科学用气,更让我近距离受到文化的熏陶。”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卢薛雯说:“京剧的唱词不仅很美,也很有人生哲理。通过京剧剧本和唱词,我可以窥探很多种人生,也了解了世间道理和处事哲学,在心底保持着一份纯净和天真。”
当谈到京剧传承时,前任社长,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艺林说:“京剧确实有它的门槛,入门不易,但正如《穆桂英挂帅》中所唱的‘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尽管面临挑战,社里也没有人轻易放弃,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戏曲文化一直是婉云的目标与责任。”化学系2022级本科生沈涵扬也说:“正如《锁麟囊》‘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一句所写,我没想到我会遇到并爱上京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京剧的魅力有待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就像此前火爆网络的《神女劈观》让戏曲深入年轻人的世界,婉云京剧社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创新、推广京剧文化,让古老的戏曲在年轻群体中更有吸引力和活力。
细品细思,打造精品曲目
“莲湖旁,梅林中,做过多少五彩梦……”舞台上,演员们云步微点,浅吟低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意缱绻甜蜜之味自在其中,“一天鼓乐闹华堂,两处新人入洞房”,一曲凄美离别之意道上心头……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伴着吴侬软语,走进《家》的故事,感受人物的悲喜,时代的流转。
今年上半年,越剧社年度大戏《家》在紫金港小剧场和玉泉永谦剧场上演,并在浙江卫视Z视界直播,现场座无虚席,线上观看人次超过三万,反响空前。
《家》是现代越剧经典剧目,由上海越剧院据巴金先生同名小说《家》改编,全剧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对越剧社的同学们来说,《家》是他们第一次尝试现代戏和男女合演,颇具挑战性。“首先是身段和指法的变化,与传统的水袖动作和舞台排布不同,现代戏更加靠近话剧的表演形式;其次,现代戏思想性更强,离开了外化的道具,对演员的表情和唱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2020级硕士生孙群安说。
为了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同学们费了不少心思。大家细致研读小说,揣摩人物心理,反复观看视频学习模仿。在安排角色时也参考了上海越剧社演员的设计,结合自身擅长的流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以使人物更鲜活。比如一直钻研吕派的孙群安饰演了瑞珏:“吕派的风格特色之一就是多变,既可以诠释轻快灵动的小花旦,也可以饰演端庄持重的大青衣,瑞珏的性格变化正好与此吻合。”
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且《家》的伴奏存在男女调的转换,很多演员尤其是男生在高音方面感到吃力。对这方面有一定研究的电气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生车宇超在遵循基本唱腔的“因字设腔”的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其它演员调整个别字词的哼唱法,让表演更加省力流畅。比如,药学院2020级博士生洪文翔饰演的高觉新有一句台词“她为我一口一口吮伤痕”,其中“伤”字的音调很高,对他来说标准发音有困难,于是车宇超同学将这个字的音向下调,同时又确保其前后连贯且与伴奏仍和谐一致。
为了更好的呈现表演,越剧社还请了上海越剧院的专业演员进行指导。“专业老师们对我们的表演和唱腔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对我们更好的表达人物大有帮助。”越剧社社长,光华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王蓉表示。
越剧社成员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内外。除了年度大戏,他们还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越剧化妆服饰体验会、赏戏会,在趣味活动中带人领略越剧之美;与在杭高校越剧社相互交流,打磨技巧,探索越剧的传承;也走进养老院和乡镇公益演出,让更多人听见越剧的声音。“很多同学最早的越剧启蒙,来自江浙一带越剧民营剧团的演出。进入浙大后,我们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希望合力将这份热爱传递出去。”车宇超说。
“欢迎每一位对昆曲感兴趣的你”
“只要你愿意接触昆曲文化,我们就欢迎你。”浙江大学学生昆曲研习社社长、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灿如是说。
曲律中平仄的严格规定、婉转优美的行腔与“图解式”的舞台表演形式、相对古老而沉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昆曲这门艺术的表演难度大,学习门槛较高。“昆曲的推广任重道远。一想到我们在安静地坚持着这份责任,内心便充满力量。”正如王灿所言,昆曲研习社珍惜每一位热爱昆曲的有缘人,也为昆曲在校内的普及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平日里,昆曲研习社的成员们经常举办“赏戏会”:一起“聊戏”,模仿戏中经典桥段,乃至对比昆曲与秦腔、越剧、京剧等艺术形式的异同。这种重研讨、慢节奏、祛浮躁的社团氛围,让社员们得以保持这份爱上昆曲的质朴初心,在思维的切磋与碰撞中加深对昆曲文化的理解。“在一次社团活动中我们一起欣赏了《幽媾》。我完全被那种戏曲的表达形式折服了,含蓄而不故弄玄虚,让我感受到人性中宛若涓涓细流的美。”昆曲研习社成员、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孟圆清向我们分享了活动感受。
除此之外,昆曲社还曾多次举办昆曲艺术科普讲座。如《游于艺:昆曲不无聊指南》联合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田语,面向浙江大学师生讲解昆曲的源流沿革、如何欣赏和学习昆曲、昆曲古谱《水调歌头》等精彩内容;又如《昆曲妆造之“头面”》,聚集全体社员一同探索昆曲演员如何完成“软头面”到“硬头面”的装扮……据昆曲研习社的指导老师、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李洋介绍:“昆曲文化不应该躺在书本上、封在博物馆里,而应该以一种能被触摸、被感知的形式活跃在我们身边,这就是我们举办诸多活动的意义。”
“很多同学喜欢戏曲,但看到上台表演常常望而却步。其实我们强调‘研讨’而非‘演绎’的目的,就是希望吸纳更多有兴趣的同学。”展望未来,王灿希望更多同学可以被昆曲之美吸引,哪怕仅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也可以为昆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发光发热。“时代在变,昆曲艺术也顺应流行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但我们还是希望有人能记得昆曲较为原汁本味的模样。”
传承文化经典
唱响戏曲古韵
欢迎越来越多的浙大学子
以“梨园浙大”为媒介
认识、感受、传播
生生不息的戏曲魅力!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韩鸣筝 王婧 许玉珍 王雨萌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黄乐婷 赵明烨 王雨萌
责任编辑:何心怡
图片来自于受访者
推荐阅读
1.你猜,“微信”是什么意思?2.我们用人工智能做了一块专属丝巾!3.浙大人的“早C晚A”!4.拿到执业医师证后第一次救人!小涛,谢谢你!5.2024研考网上确认将启!具体流程和问答看这里6.校党委书记任少波率队访问美国与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