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主战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海平面上渐渐晕染出第一道霞光,甲板上,陈屹又一次踏上星辰大海,继续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制工作。与海为伴,是陈屹这几个月来常有的工作画面。
陈屹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016级博士生,去年秋天从浙大毕业后,他选择在国家重要行业发光发热,成为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研究人员,派驻东福研究院。一次次的出海科研实践,让内陆出生的他对于大海不再害怕陌生。由于出色的表现,工作不到一年的他已经开始主持东福研究院氢能研究所工作。
最近,陈屹和其他49名毕业生获得了2023年浙江大学毕业生“公毅”奖学金。不尚虚谈,多务实功,他们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向海而生,踏浪前行
让祖国用上廉价的清洁能源,这是在浙大能源专业学习近六载的陈屹不变的初心,“能源关系国家命脉。正是因为有一辈辈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才能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加入其中,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2022年毕业季,学业优秀的陈屹收到了好几个offer,几乎没有犹豫,他就做出了决定,“电解水制氢是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的主流技术,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在这一领域发挥所学,为廉价清洁能源的生产贡献一点力量。”
工作不久,陈屹就参与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示范”项目,并作为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在福建附近海域组织完成项目方案设计、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的研发、海上绿电智慧管理系统的设计搭建、试验系统海陆调试、海域调研、兴化湾10MW风力发电机协调接电。
陈屹参加海上作业
今年5月的一天,陈屹和同事们冒着近1米高的海浪登上“东福一号”平台取样并检查设备。由于海浪大,平台晃动得特别厉害,团队4人不到10分钟就不同程度晕船、呕吐,只好转移到辅助船只上休息。1小时后,大家恢复了体力,又不约而同返回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坚持完成当天的操作。“后来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尽量多获取一些数据上,也就不太感受到船只颠簸带来的不适。”陈屹感慨地说,团队都是90后,大家在试验时攻克各种难题,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
2023年5月13日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下水(右四为陈屹)
最终,为期14天的海上试验首次实现了中国学者原创的海水直接制氢全新原理技术与海上绿电对接,实现了在3-8级大风、0.3-0.9米海浪、暴风雨强干扰下,以1.2 Nm3 H2/h规模、5 kWh/Nm3 H2电解能耗,连续稳定制氢10天,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这也意味着东方电气集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试验获得了成功。
“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时代发展中,岑可法院士也经常嘱咐我们,要多为能源领域作贡献,我始终谨记于心。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方可在这个时代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把劲儿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除了大洋深处,浙大学子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这次获评“公毅”奖学金的毕业生中,有的去边疆下基层服务地方服务人民,有的到重点单位重要行业发挥科技专长。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最美的青春力量。
“当我知道军队需要招录地震勘探方向的研究生时,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使命在召唤”。今年6月毕业的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与地球物理硕士生陶柳蓉如今已是一名女战士。
土地贫瘠,风沙粗粝,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没有吓倒这个来自重庆的姑娘。她说:“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国家作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想途径。作为浙大学子,更应该传承好艰苦奋斗的精神。”
入伍的这几个月来,陶柳蓉已经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她期待着发挥专业所长,围绕地震勘探技术体系建设和智能化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开展理论创新研究和实验论证,为军队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练就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硬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回来”,这是光华法学院毕业生李芳经常说的一句话。
李芳来自云南景东的一个小山村,读高中的时候,受到了浙大支教团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学业帮助,也在心中播下了奉献自我的种子。心怀感恩成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李芳在浙江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她说:“党和国家给了我走出大山进入浙大学习的宝贵机会,学校、学院的培养和教育给了我追逐梦想的能力与底气。”
今年夏天从浙大毕业后,她再次回到了西部,成为了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助理。借助西南地区在语言、饮食、文化上互联互通的优势,她很快地适应了自己的岗位。
“法律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工作者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坚守法治精神,践行公平正义。”李芳希望将所学所思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法律的精神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法治建设。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其实父母一开始知道我的工作地点时挺失落的。”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刘婧懿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作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知道家人们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家乡工作,而她却偏偏选择了国防科研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我知道坐飞机是在田间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最期待拥有的人生新体验。所以我安慰他们说,以后从老家去看我就可以坐飞机了。”当刘婧懿父母了解到中物院的单位性质后,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女儿的选择,他们说,孩子能够把劲儿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心里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刘婧懿对中物院最初的了解来源于林俊德院士,通过浙江大学马兰精神宣讲团的艺术呈现和生动讲述,她被“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业”的马兰精神深深打动。毕业后,她放弃了多个沿海发达城市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拒绝了来自家乡名校的再三邀约,前往中物院工作。
入职中物院200多天,面对当初的选择刘婧懿丝毫无悔,脸上更添一丝笃定。她兢兢业业工作,只要有需要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目前已被确定为重要研发项目的负责人,并成为多项重要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书写浙大人的使命担当
点滴之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青年学子的个人发展只有与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才能体现价值。
努力培养、输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担当大任的优秀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一直是浙江大学就业工作的目标。多年来,浙江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出台多项措施,积极践行“国家所需我之所选”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毕业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成大事业”。
比如,学校出台了《浙江大学就业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0年)》《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意见》等多部校级文件,许多院系出台高质量就业相关配套文件,聚焦国家科研学术领域、国防安全领域、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国家公共治理、国家重点区域、全球治理领域等六大就业引导重点板块加强就业重点引导及考核激励。
像毕业生“公毅”奖学金,就是为了加强输送毕业生到重点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岗位工作而从2022年起专门设立的。获评的优秀就业典型毕业生每人可获得1万元奖励金。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从田间地头到科学前沿,从基层一线到祖国边疆,一批又一批灿若星辰的浙大人,持续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书写浙大人的使命担当。
2023年浙江大学毕业生“公毅”奖学金
获得者名单
文字记者:吴雅兰丨周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周莹
责任编辑:周亦颖丨何心怡|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