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害怕虫到防虫害,看这个竺奖姑娘的进阶之路!
两年发表4篇国际高质量期刊论文,
累计IF=45.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她响应国家号召,
深耕农业害虫绿色防控,
努力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她担任党支部支委,
基于百年昆虫学科文化,
参与打造系列昆虫学品牌活动,
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的党员。
在科研的世界逐梦山海,
在精神的传承中赓续红色基因,
她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21级硕士研究生何纯,
也是2023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
叩开昆虫世界之门
她是逐梦山海的探索者
小小的身体、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寄生蜂广泛地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然而,这种不起眼的小虫子,却是农业害虫重要的天敌资源:它可以寄生于害虫,实现绿色治虫;它携带的寄生因子可以调控寄主的生理过程,是天然的新型杀虫蛋白资源库。来自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何纯,就是研究寄生蜂的“小专家”。
令人想不到的是,何纯曾经却是个“怕虫子的小姑娘”,对于这种小生物有着本能的抗拒:“我曾经害怕虫子,所有的虫子都害怕。”在本科的一次田野实践中,何纯看到农田里的玉米遭到玉米螟的啃食,成片倒伏,叶片上全是成排穿孔,这让她亲身体会到了害虫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之深。在感到痛心的同时,她也看到了昆虫研究对于农业和国家发展不可替代的价值,这让她下定决心,在研究生阶段选择昆虫学作为深造方向。
研一的时候,她花了几个月做一个小课题,但数据结果却不甚理想,这样的情况何纯经常遇到,但并未让她退缩:“真相有时候就是在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分析中找到的。”何纯所进行的昆虫基因组学研究需要一定的计科基础,而刚来到浙大读研时,何纯对计算机一窍不通,要从零开始学习有关知识。眼前陌生的编程语言令何纯感到头痛,但师兄师姐们一直鼓励她坚持下去,为她指点迷津。何纯没有放弃,初入实验室的她,经常是实验室最后离开的人,边走路边思考程序运行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刚入校的那段时光对我来说很珍贵,对我后续的研究生生活影响也非常大,就像是知识大爆炸。虽然过程非常辛苦,但我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术,我喜欢这样认真专注的自己。”在这样的坚持下,何纯收获颇丰,读研期间,发表了4篇国际高质量期刊论文,累计IF=45.2,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科研报国梦。
何纯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两位导师,方琦老师和叶恭银老师:“明师之恩,过于天地,终生不忘。我的导师始终走在学科前沿,感谢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指导,给我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推开人工智能之窗
她是交叉学科的追梦人
1
坚持,相信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想到自己是在走上坡路,一定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自己的目标。
2
科研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学会享受这种孤独。
3
一定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些事情必须要实践,只有真正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透彻。
4
保持专注,面对外界纷扰保持定力,淬炼平和的心性。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郭昊懿 冯星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