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公互联网金融评级“权威”彰显

2016-05-16 大公

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国际评级机构大公早在2015年1月21日就公布了一份包含266个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的黑名单和一份包含676个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的预警名单。随着问题平台不断触碰监管红线,进一步彰显了大公独创的“四位一体”风险管控体系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4月6日又一个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被立案侦查,这是继e租宝、大大集团、泛亚等案件之后又一重大风险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给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敲响了警钟。

“近期爆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对行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央行副行长潘功胜3月25日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大会上表示。

而早在2015年1月21日,新兴国际评级机构大公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布676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预警名单和266个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黑名单。这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首份预警名单。

大公出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互联网金融信用责任发布“两张名单”引发各类反响,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负面的抨击,有客观报道,也有大胆质疑。大公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品头论足。

一年多过去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频频暴露,P2P平台跑路越来越多。大公主张将专业的评级引入互联网金融风控,常态化发布黑名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长效机制,显然对维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

 

风险事件频频暴露

互联网金融火热的背后隐藏着不少风险。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非法集资、经营不善“跑路”、利用监管漏洞套利……随着风险频频暴露,这些躲在互联网金融背后的“暗黑力量”正浮现在公众的视野。

根据统计,全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共3000多家,其中问题平台就占了将近一半。P2P平台恶意骗贷、捐款跑路和倒闭事件多发频发,带来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e租宝”神话的破灭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投资者贪图高收益,结果资金打了水漂。随着“空手套白狼”的骗局被拆穿,涉及遍布全国90万受害投资人的500亿元资金,这场“庞氏骗局”的悲剧非常惨烈。

e租宝P2P非法集资案并不是这个行业的特例,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接二连三的倒下了大量的P2P公司。

公安机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P2P、融资担保等领域非法集资犯罪较上年上升48.8%。一些“财富机构”打着“网络理财”招牌,线下大量揽客,更把很多老年人的养老积蓄都骗了。

业内人士分析,大多数“跑路”的网贷平台倒下都是因为自身经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自融风险。当下网贷平台人均投资额在10万元左右。这类群体投资专业性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出现风险,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互联网金融已成为诱发非法集资犯罪的温床,触犯监管红线的问题平台越来越多,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监管亟待解决信用问题

“互联网金融问题频发的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统一可行的监管机制,行业自律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素养、缺乏商业道德、缺乏风险控制意识,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跟风投资、风险辨别能力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齐力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互联网金融出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问题,事实上还是一个商业信用和社会问题。

由于行业门槛低、信息不对称、风控难、监管缺位等问题,我国的P2P行业比传统金融业更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引发兑付危机。

同时,由于整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短,基础比较薄弱,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一些配套监管措施也没有跟上,由此引发的风险隐患应该如何化解一直是难题,寻找一种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成为迫切的需求。

为有效防范和处置互联网非法集资风险问题,应从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增强投资人风险意识以及依法严惩互联网非法集资犯罪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建立健全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弥补与纠正的风险防控体系。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职责分工,既要互相配合,又要突出监管主体,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办法和管理制度,严格准入门槛、行业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合规开展业务,从源头上防范系统性风险。

2016年1月,P2P网络借贷行业和广大投资人终于盼来了政府的监管细则。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发布了银监会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P2P性质、风险管控、资金存管以及监管体系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希望监管政策的出台对行业发展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

 

大公“四位一体”的风控模式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互联网金融风控是第一位的,迫切需要第三方评级机构参与提升风控能力。在国内互联网金融评级服务尚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大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有益的探索。

大公以一己之力,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大公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本质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债务人公开信息,债权人公开监督,评级专业监控,黑名单共识”四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控模式,于2014年8月29日正式推出了“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

2015年1月21日,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主办的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及预警名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公布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黑名单266个和预警名单676个。

2015年1月28日,在“互联网金融债权人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保护互联网金融债权人利益”展开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信用评级是专业机制的保障,社会公信是伦理道德保障,司法力量是治理底线保障。

2015年2月7日,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论坛”上,与会者认为,采用第三方评级常态化进行债务人公开信息、债权人公开监督、评级专业监控和黑名单公示的风险管控模式,以震慑、倒逼参与主体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及时性,对互联网金融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的问世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注入正能量。当然,如何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评级”事业,评级机构作为第三方,公信力如何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公“四位一体”的风险监控模式是大公20多年评级历史经验同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相信这一模式必将为社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士认可和使用,为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