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利益冲突及其根源

2016-08-17 大公

信用评级业的利益冲突是指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在与发行人之间存在利益关联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为谋求私利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评级报告,进而损害投资者等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信用评级业产生的利益冲突,其根源既有监管制度层面上的,也有思想上的,其实质是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的道德风险。


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众所周知,在信用评级市场上,有一种奇特的三方关系:信用评级机构对某种债务工具的风险作出评估,并公开发表其信用评级;某种债务工具被评估的公司为这种信用评级服务付费;而最终使用这些信用评级的投资者获得公开信用评级信息无需直接为其付费。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评级业是一种管制型寡头垄断行业,并且享有免责权。这两种现象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必然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

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在其不受管制的情况下会牺牲市场有效性,将自身的利益强加于发债市场,提供一些不真实或具有滞后性的评级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的决策,但其自身却无需承担风险。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主要角色是为以住房按揭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提供信用评级,主要的产品有MBS、CDO等。


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大量证据显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借款人违约率大幅上升。直到2007年春季开始,各评级机构才开始将新发行次级债的评级调低,7月份后又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券的评级。仅7月10日一天,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债券的评级,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种债券列为观望,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债券的评级,这也是次级债危机造成全球投资者恐慌的直接导火索。

透过评级机构的上述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危机爆发之前,评级机构并没有预测出市场违约率的上升从而调低评级,向投资者提示风险。评级机构是在违约率大幅提升、投资者损失出现后才降低评级。评级信息具有滞后性。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自身利益牵涉其中,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对评级结果调整反应迟钝,没有及时下调潜藏危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但是这反而更助长了金融市场动荡,并使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评级业利益冲突源于资本的贪婪

评级业的利益冲突主要体现于评级机构为追逐利益而丧失独立性,作出不公正评级误导投资者。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直接参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加剧评级业利益冲突,并充分体现了资本的贪婪。资本的贪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金融领域的集中表现。

在次级债的发行中,评级机构并不是独立于商业银行、投行发行商之外的第三方,而是直接参与了次级债的设计和推广,各评级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是直接受益者。评级机构的逐利行为使其丧失了独立性。

美国司法部就标准普尔在金融危机期间对抵押贷款类证券的评级过程进行调查发现,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期间未能客观评估抵押贷款类证券及其衍生品的信用级别,给出的评级过高,导致大量机构买入劣质债券,信用评级机构追逐利润的贪婪激化了利益冲突并最终引爆金融危机。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承认当前金融危机是金融业“贪婪和不负责任”的结果。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大公司濒临破产,导致美国等许多国家经济萎靡不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上万名民众于2012年10月5日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进行游行示威,这次抗议活动是继2011年9月份“占领华尔街”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次日,在白宫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奥巴马总统承认,美国民众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国各地、各行业都遭受了重大损失,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抗议活动反映了美国民众对金融行业贪婪本质的不满情绪。


对评级业监管不力加剧利益冲突

1975年之前,美国评级机构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和监管措施,生存和发展基本遵循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1975年至200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取“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制度”(NRSROs),从而确立了美国评级业寡头垄断格局,这一阶段非但没有对评级机构进行有关利益冲突的实质性监管行动,还将NRSROs评级结果作为监管其他金融市场主体的手段。

从美国评级监管两个阶段的发展来看,美国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市场竞争和信誉资本机制来约束信用评级机构,因此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的是有限监管;另一方面,美国又有大量的监管法规将NRSROs评级结果作为特许监管手段,使得NRSROs的信用评级具有很高的特许价值,这必然会驱使具有垄断市场地位的信用评级机构想方设法来攫取这部分收益,譬如给予虚高信用等级,从而引发潜在利益冲突。


对于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为何如此放松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可以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影响来解释。新自由主义是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前后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理论思潮而政策化、意识形态化,成为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自由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

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正是受该思潮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此外,新自由主义还提倡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评级业利益冲突的激化就是由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信用评级机构为获取私利与证券发行人相互勾结,频频给出不公正评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推荐阅读

应对“黑哨”我们已使出洪荒之力

以系统性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交易所市场资产证券化发行概述及展望

国内外REITs的差异比较

大公维持瑞士联邦主权信用等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