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等: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机遇与转型路径|银行与信贷

巴曙松等 清华金融评论 2022-10-23

文/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赵文耀、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慈庆琪

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传统的区域优势和人际优势,逐渐被网络化和数据化服务弱化,发展短板逐渐暴露。本文在分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银行“战略转型—组织架构转型—技术转型—业务转型”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一环,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正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21年A股和H股上市的59家银行中,有29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科技投入费用,科技投入总规模达到了1733.15亿元。各类商业银行不断推进自身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统计局2015年印发的《金融业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关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万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资产总额5000亿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资产总额50亿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资产总额50亿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根据该标准,资产总额在5000亿元至4万亿元之间的银行属于中型银行,资产总额在50亿元至5000亿元之间的为小型银行,资产总额在50亿元之下的为微型银行。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其传统的区域优势和人际优势,逐渐被网络化和数据化服务弱化,发展短板逐渐暴露。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互联网业务新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压力,倒逼中小银行补齐数字化短板。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中小银行适应数字化发展和实现业务全面转型的内生动力。本文在分析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银行“战略转型—组织架构转型—技术转型—业务转型”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的双重挑战


外部环境

中小型银行面临大型银行数字化优势导致的“挤出效应”和“掐尖现象”。从业务范围看,大型银行借助自身的优势的数字化能力,通过线上渠道下沉经营重心,转型服务小微企业,并持续拓展县域业务,不断进入中小银行传统的优势业务范围。


例如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工商银行的“经营快贷”、农业银行的“微捷贷”等产品;从服务质量看,大型银行通过数字化、流程化、规模化的审批、放款、贷后检查等流程,进一步加强了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加之大型银行资金成本更低,部分优质的小微企业可能会从中小型银行转入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小银行形成“挤出”态势。此外,大型银行在优质项目中存在“掐尖现象”,可能会导致中小银行不得不转向承担过高的风险成本。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高额的外部数据成本。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资源要素,是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是,中小银行整体数据治理体系较为落后,外部数据搜集、整合、分析、运用能力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数据孤岛”问题较为严重。


少数资质好、实力强的中小银行,可将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等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整合,优化信贷业务办理方式和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体验度。但对绝大多数中小银行而言,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获取企业相关政务数据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金融科技手段对企业信用画像还不够立体,对银行第一还款来源判断的帮助有限。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将面临更高的监管要求。近年来,监管部门针对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贷款业务发布了一系列规定,促进相关业务规范发展。存款业务方面,2021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应坚持依法合规、强化风控管理、规范销售行为;贷款业务方面,银保监会陆续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等规定,对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控管理、合作机构管理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提出了相应合规要求。


随着相关制度短板逐步补齐,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管理主体责任更加明晰、业务开展更加规范、自主风控要求更加严格,但这也意味着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一系列监管新规下,规范开展数字化转型是中小银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内部治理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缺少顶层设计。一是从战略层面看,一些中小银行未将数字化转型纳入战略规划、提升到全行范畴,同时受限于基础条件和发展目标,数字化转型的落地计划不够清晰、不够贴合现状。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转型而转型,脱离了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的定位,将数字化转型当作异地展业的手段,与数字化转型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从架构层面看,当前众多中小银行中,仅有北京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等少数几家银行专门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多数中小银行自身的组织架构难以负担数字化转型的协调成本、开发成本,数字化条线与前中后台各条线仍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此外,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地将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但大部分中小银行目前仍主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发展线上存款、贷款等业务,较少延展至提升客户接触和黏性、改进产品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缺少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中小银行普遍规模小、资本实力弱、盈利能力弱,难以持续负担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研发。


就“人”而言,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储备不足,缺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就“财”而言,中小银行由于本身经营利润等有限,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上市银行2021年报显示,与大型银行动辄两百亿元左右的金融科技投入相比,中小银行投入较为有限,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位列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前三名,投资金额分别为23.2亿元、18.53亿元、13.4亿元;就“物”而言,中小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更多是“搭积木式”,部分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相互隔离等情况,客户准入模型、授信模型、定价模型、风控模型、贷后管理模型不完善,导致核心业务系统难以有效满足信贷管理、风险预警等需求。


中小银行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风控能力有待提升。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转型在为中小银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网络攻击风险、数据治理和隐私风险、合规风险等一系列“数字风险”,且该类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更强。同时,部分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外包,特别是运维的外包人员更换频繁,稳定性差。中小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如何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掘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独特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对“非接触”式的金融服务的需求迫切,也催生了线上业务流程与数字服务相互融合的新的金融服务新业态,如线上贷款意愿核实、线上面签、智能投顾等。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积极引导和推动各金融机构加强线上服务,为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目前,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应在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重塑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付费¥5

阅读全文

请点击

:王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