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王涛、岳琳光伏产业历经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由于受外部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各阶段供需不平衡,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企业发展跌宕起伏。银行业在支持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因此经历了阵痛。本文分析了当前银行业支持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现状及主要做法发展现状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愿景后,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光伏产业实施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大宏观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光伏电站属于新基建重要方向之一,是稳住经济大盘的战略抓手之一,政策侧重于引导光伏电站投资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千亿元资金缺口,缓解电站运营商运营压力;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清洁能源支持力度。从商业角度看,光伏产业历经25年发展,终端应用光伏电站已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全产业链已具备经济性,光伏产业迎来新的投资机遇期。在宏观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下,银行作为重要金融中介,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普遍出台光伏产业信贷推动措施,银行业对光伏产业整体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多家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银行进一步优化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行业授信政策、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大资金投放。例如,工商银行推出“光伏贷”创新金融场景;农业银行通过农银资本设立绿色债转股投资基金,聚焦光伏等清洁能源行业;中国银行通过中银资产落地光伏产业多个新能源企业债转股项目;兴业银行2021年末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达758.93亿元,较年初增长92.38%;招商银行保持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款保理业务上的领先优势,持续与光伏发电企业合作补贴保理。主要做法从各家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围绕光伏产业,银行业要做法体现在加大信贷投放、参与公募REITs、承销与投资绿色债券、参与债转股、创新光伏产品等方面。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满足产业资金需求。光伏电站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符合绿色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适用范围。在“风光大基地”产业需求及“碳减排支持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刺激下,银行业全力投放绿色信贷,满足能源电力供给合理资金需求。截至2021年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5万亿元。根据央行数据推算,自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2021年第四季度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新增投放约7000亿元。另据央行2021年7月13日数据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参与公募REITs市场,延伸服务模式。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及财政部“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缺口”政策推动下,清洁能源电站的资产估值得到重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公募REITs得到大力发展。目前,银行已深度参与鹏华深圳能源REITs(首支清洁能源REITs)等14支公募REITs产品的发行,形成表内贷款、战略配售、基金托管、代销、认购、资金监管、发行主题理财产品等全链条服务方案。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3.06亿千瓦,存量电站资产约1万亿元。若该存量资产实现资产证券化,将为银行解决光伏电站在信贷方面的风险缓释问题。承投绿色债券,聚焦绿色产业属性。2021年5月27日,央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拓宽了商业银行考核业务的覆盖范围,将考核内容由绿色贷款拓宽至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并为绿色股权投资、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等预留了空间。在绿色金融政策引导下,2021年境内发行绿色债券484期,发行规模约为6072.42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银行间市场仍然为绿色债券的主要发行场所,发行绿色债券332期,发行规模达4639.75亿元,较上年(109期、1243.64亿元)大幅增长。同时,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交易所不断创新推出绿色债券品种,如“碳中和债”“乡村振兴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约有46%投向清洁能源领域,主要流向风电、光伏等设施建设和运营。2021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家银行承销绿色债券规模突破千亿元。创新光伏贷产品,满足细分市场需求。随着户用光伏电站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同时叠加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户用光伏电站具备了消费属性和经济性,围绕户用光伏电站的融资既属于涉农贷款又符合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因此,银行业对户用光伏市场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并加大“光伏贷”的产品投放。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已陆续推出户用光伏贷款产品,为用户提供贷款资金服务,解决用户安装发电设备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用户通过未来售电收入偿还银行本息。目前贷款可实现全线上申请、审批及放款。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全国已发放及预审批贷款突破3000笔,余额突破3亿元。银行的介入将使融资成本更低、融资渠道及模式更为规范,避免部分非正规的“光伏贷”骗局搅乱分布式光伏市场,为我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健康、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存在的问题对光伏产业周期存在认识误区因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宣布倒闭,大额贷款无法全面清偿,目前银行业对光伏产业规律及市场逻辑有一定的疑虑。根据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我们认为,光伏产业的形成期为2010年之前,该阶段光伏产业年增长率远超GDP增速,光伏产业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但该阶段我国光伏企业的原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产业发展不均衡。银行在产业形成期投放的数千亿元信贷由于产能过剩形成不良贷款。2011—2018年为产业成长期,该阶段光伏产业年均增速为69.62%,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7.52%,光伏产业增长率显著高于该时期GDP增长率。同时,光伏制造企业以隆基股份为代表的单晶全面替代多晶等行业技术发展迅猛并日趋成熟,产业利润保持增长且利润率走高。从发电运营商的各类装机占比看,光伏发电被发电运营商普遍接受,市场需求呈现扩大态势。该阶段,因形成期信贷投放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对银行业产生重创,银行基本收回光伏企业中长期制造业贷款,贷款倾斜于电站融资,产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实现项目融资。2019年之后,光伏产业经过成长期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306.9GW,占我国全部装机的比例提升至12.9%,发挥了可再生能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2019—2021年行业的年均增速为35%,增长率趋于平缓,但仍高于GDP年均增长率5.43%。该阶段,产业各环节龙头效应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各环节的技术较为成熟,制造业端的逆变器、组件企业产品质量高。终端发电运营商出于电站内部收益率的考量,与上游光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相互制衡,行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目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光伏产业经历25年的谋变破局,已有多项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全产业链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产品性价比全球最优,各环节产能规模全球第一,产品供应全球占比在70%以上,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近90%,产业具有规模效应,供给端的弹性有一定的保证。从需求方面看,光伏发电作为新基建的代表,将承担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拉动经济回暖的重任。当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双碳”目标,全球能源结构将更趋于清洁化和多元化,光伏发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产业需求进一步明确。由此可见,现阶段光伏产业处于成熟期,影响光伏产业供给与需求的波动因素趋于稳定,虽然产业链的部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错配,但是可预期性增强,供需关系趋于稳定,光伏产业的周期性走弱。忽视制造业细分产业融资特点银行业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侧重于光伏产业的下游终端光伏电站,原因主要是运营主体以央企、国企居多,光伏电站自身稳定的现金流满足了项目贷款的需求;而对光伏制造业的关注较弱,且主要是聚焦制造业主产业链的龙头。从信贷投放倾向来看,银行业整体上坚持择优介入、风险可控原则,在制造业产业链上,优先支持“硅片-组件”全产业链布局、主营业务、研发能力突出,产业线及销售渠道分布全球的光伏制造龙头,而对逆变器、光伏新材料、光伏设备等细分领域整体的融资需求关注偏少。逆变器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心脏”和“大脑”,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光伏新材料、光伏设备为当前国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产业授信需求规模相较光伏发电运营企业及制造业主产业链龙头较小,但银行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合作有助于银行业为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强劲动力,也为保障产业链稳定发挥着作用。政策建议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是全面提升光伏全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光伏产业上游为“泛半导体”技术领域的高端制造业,降本增效是光伏产业的最大驱动力,产业不断升级迭代,在加大下游终端投放的同时,银行业更应强化对光伏产业上游制造业的授信政策与资源的倾斜,全面思考光伏全产业周期、细分产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综合支持方案。建立“四策合一”策略体系。为更好地把握光伏产业的发展与融资需求,银行应建立授信、风控、定价、营销“四策合一”的策略体系,保持相关政策的一致性与延续性,为前瞻性资产配置做好准备。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与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央行等部委的有效沟通机制,强化光伏产业政策解读能力。二是将ESG因子融入“四策合一”策略体系,在宏观政策、内控合规、财务指标等传统授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ESG评分作为授信的有效补充。三是加大信贷资产投放倾斜力度。将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支持的产业,在风险可识别情况下,降低增信措施安排、设置授信审批“绿色通道”、对光伏企业调整风险资本占用等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四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光伏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优惠政策,降低贷款定价、精简部分手续费。五是支持光伏企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光伏企业与项目的营销与服务,提高对光伏产业的金融服务质效。加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解决能力。银行在发挥传统信贷服务优势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光伏企业资本运作的理解,转换自身的本位思想,以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为支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适应光伏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充分认识金融脱媒趋势,接受资本市场提供直接融资影响产业发展的功能,将服务企业的资本市场运作视为银行优化资产结构、财富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渠道。二是根据产业融资需求特点,提供综合融资服务。从光伏制造业的周期和经营特点来看,其融资期限偏中长期,为保障支持光伏经济的可持续性,银行需要运用“投行+商行”来保障产业充足的长期资金。从企业成长周期来看,光伏产业具有“泛半导体”技术属性,光伏设备、光伏新材料、光伏逆变器产业成长性突出,银行应保持关注产业技术迭代,加强与创投基金联动,满足产业股权融资需求。从电站融资需求来看,银行在提供电站项目融资的同时,应结合公募REITs资产盘活安排,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在多牌照协作服务基础上,构建自身绿色金融循环体系,基于光伏的绿色产业属性,围绕资产投放、财富管理等需求,发行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绿色理财产品等,促进银行资金与资产的高效双向流转。加大应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银行业发展金融科技可以降本增效,光伏产业需要银行应用金融科技赋能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扶持其提高运营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财务效率。银行应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对光伏制造业的信用评价能力,从而减少对传统抵质押手段的依赖,提升对光伏产业的综合支持能力。文章来源:《银行家杂志》2022年第10期本文编辑: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