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道德审判投资人了行吗?

张楠 投中网 2023-07-25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高瓴退出,我真没看出有啥问题。

立场决定观点,尤其是减持。大股东、实控人像“小媳妇儿”,虽然多数情况下扭扭捏捏,但一直有些想法,散户自然对减持恨得咬牙切齿,投资机构则大多是有苦难言,以前只知道减持会被散户骂,这次是万万没想到,连实控人也因为减持来怼自己了。


昨天流传的一张朋友圈截图显示,粉笔创始人张小龙公开吐槽,在一级市场投了粉笔的某机构在公司IPO半年后,“张姓投资大佬”在解禁第一天“无脑狂卖”,“应该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没成想,仅仅过了不到一天,张小龙回应大变,一是“清仓”变成了“张老板卖的不多,就一两千万股”;二称“投资人买卖都是正常,吐槽人家是无能的表现”;三是认为自己只是开了个玩笑,传播这么广是因为“有趣的事太少,无聊的人太多”。

  

这变脸的艺术我是真看不懂。减持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对于参与市场的各方来说,利益并不一致,都希望股价涨,可只要有人卖,股价短期内就一定承压,尤其是实控人和原始大小股东,说起减持的手段来那简直是一门高级手艺,但实际上,就现行资本市场的制度下,减持可能是唯一能让钱流动起来的方式了。


最恰当的例子当属腾讯。


2001年6月,“小超人”李泽楷控制的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手中持有的20%腾讯悉数转让给了南非报业集团MIH,赚了大约一倍,与此同时,MIH还从IDG手里购入了13%的腾讯股份。


为了“活下去”,创始团队又将持有的13.5%腾讯股份转让给MIH,亦可看作是控股股东的一次“减持”,2004年腾讯港股上市之后,MIH以36.1%的股份占比,稳居腾讯大股东。


MIH持有腾讯17年未有减持,直到2018年才第一次减持,反倒是马化腾作为腾讯的创始人,从2005年解禁期满开始到2022年,18年间倒有12年卖出了自家股票,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拦住腾讯股价上涨的脚步。


而从2021年开始,MIH开始陆续减持腾讯,原因不复杂,全球态势愈加紧张,再加上自身股价表现不好,也需要对股东有个交代。


从最早的李泽楷到马化腾,再到MIH,在不同阶段、不同价格的减持,都可以说是基于自身需求和未来市场作出的判断,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投资者相信,钱在这个市场里不是死的,是循环的。


具体到高瓴减持粉笔这件事,在张小龙的朋友圈中,先是“清仓”,后是“一两千万股”,这表态可有点儿戏。


港交所披露易显示,减持前,高瓴持有粉笔共1.2502亿股,占总股本5.55%,6月26日,高瓴减持粉笔1250万股,占总股本0.56%,平均减持价格每股5.1255港元,总计6400万港元,还剩1.1252亿股,占总股本4.99%。


来源:港交所披露易


高瓴从一级市场投资粉笔,在其上市半年后,到解禁期通过减持退出,按我一个关注一级市场的作者的角度,没看出有啥问题。


退出多难啊。


今年VC/PE市场冷清,募资难是老生常谈不说,退出对投资机构来说更是难题,LP追着看DPI,减持越来越前置,隔轮退是常态,S基金今年也异常火爆,连老虎环球基金都在寻求个人和S基金接盘Portfolio,就这点来看,今年国内国外都同样很难。


打个比方,无论是早期还是中后期,投资可以当做一门手艺,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标准化操作,比如当年徐小平偏好海龟、名校,不少机构前几年喜欢投“高P”,一些PE喜欢套估值、现金流模型,现在大家都往高校里卷,做成果转化。


其实人们不愿明说的是。相比投,退才更称得上是艺术。


在有限的机会和时间窗口中迅速决策,没有的绝对的正确或错误,思科一上市美国红杉就退了,赚了40倍,可继任者莫里茨就在反思“卖早了”。


徐新投益丰药房,IPO后赚了6倍,她认为还有机会,但面临基金到期,于是徐新设立新基金“等一下益丰”,同时给LP充分的选择权:滚转或套现,选择滚转的LP三年后又多赚了10倍,套现的LP获得了现金。


而朱啸虎在ofo、滴滴等案例上“火中取栗”式的退出,巴菲特这几年在银行、台积电等股票的操作,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被人骂又如何,保证LP利益,这不正是GP最基础的责任吗。


有退才有募,募了才能再投做新的一级市场投资,创投才能变成活水。一级投进、陪跑到IPO后退出如果都要被骂,就像有人调侃的,陪你上市还不够,难道要陪你退市才行?


就连大基金,这个承载了解决半导体“卡脖子”愿景的“国字头”,面临基金到期不也是该减持减持?更别说那些募了财政的钱去投“硬科技”的机构,好不容易上市,不减持LP都不能答应。


另外,2015年7月份的股灾时,为了解决禁止配资后突然的降杠杆,中央汇金、证金公司等一批“国家队”紧急向A股输送流动性,金额达到上万亿元人民币,有些股票甚至买成了大股东,此后在2016年“熔断”等极限状态下,也针对市场情况对持有股票有增减。


来源:雪球


当然,为了让尽量减少减持对股价波动的影响,规范股东减持操作,以保障其股其他东的权益,监管层设计了一些复杂的政策,用以约束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减持行为。


但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还是把减持玩儿出了花。


还记得当年贾跃亭减持100亿元的乐视股票,再无息借回给上市公司吗?就这么个股权变债权的行为,让股民吵翻了天,一说贾老板为公司侠之大者,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难题,一说贾跃亭就是单纯为了套现,只不过套了个“壳”来使减持的行为更具有正当性。


后来大家也都看到了,贾布斯提前要回了这100亿并转出国外。高手啊。


贾跃亭的减持案例都过了七八年,直到现在依然被一些公司效仿,比如近期英飞拓就公告称,董事长刘肇怀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减持不超过5.01%的公司股份,减持资金将全部借给上市公司。


大热的AI概念股昆仑万维更是绝,2016年9月,公司公告实控人周亚辉与妻子李琼离婚,李琼分得价值75亿元的上市公司股权。


到了今年6月20日,昆仑万维股价历史新高之后,公司公告称李琼将减持占总股本不超过3%的股份,并将税后所得50%以年利率2.5%借给公司。监管向昆仑万维下发关注函,问询是否存在借助市场热点操纵股价,配合李琼减持的情形。


我觉得,李琼的无私行为堪称“中国好前妻”。


另外诸如减持后再增发,玩股权游戏这类手段就不多说了,反正在A股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趋势下,减持依然能被上市公司股东玩出花来,事后原因更是清一色的工作人员失误、操作失误、机损错误等。


违规成本低或许是主因。去年5月份,药明康德股东上海瀛翊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因违规减持,收到了新《证券法》颁布后的首张罚单,罚款2亿元,相比于旧《证券法》30万元的罚款上限,进步巨大,但与28.94亿元的减持总金额,以及才4000万出头的投资成本一比,上海瀛翊实际上还是赚大发了。


所以归根结底,我认为但凡在股市投资、投机,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对减持是有一定接受度的,买不就是为了卖?大家反感的并不是减持本身,而是实控人不顾上市公司利益,甚至采用违规的手段减持,赤裸裸的蔑视监管和市场参与者的智商,将市场玩弄于股掌之中。


因此,无论是从正当性还是合规性来看,我没发现高瓴这次减持粉笔的行为本身,有什么可说责难的。


粉笔今年1月9日上市交易,6月7日粉笔创了新低,股价跌破了此前一直震荡的平台,此后一路下跌不可收拾,究其原因,与6月20日高达13.43亿股普通股首次解禁关系自然不小。


但从张小龙吐槽自家股票被高瓴减持起,两天时间粉笔已经涨了接近30%,达到每股4.45港元,不过较高瓴减持时的价格,依然低了大约14.6%。


败路人缘的应该是张磊那句“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我特意查了下,这句话是2018年张磊接受央视“遇见大咖”采访时说的,可以说是张磊最意气风发的时期,谈的是3亿人大捐赠、出资西湖大学、设立高礼研究院的意义,说的是公益捐赠教育,也没提K12。


这也算是被摘掉了上下文语境拿来当靶子了。我想经过了这几年,除了出书,张磊最后悔的恐怕就是说了这句话吧。


至于张小龙喷“张姓投资大佬”。我还是那个观点,在商业世界里面,利益总是不会一致,更何况如今大家心里都憋屈,很多投资人、企业家憋出心理疾病。这种情况,有矛盾可以谈,谈不拢拍桌子也没事,私下搞不定,公开撕一撕也行,有益身心健康嘛,君不见我一个看客在投中网不咸不淡地写两句文章还天天挨骂呢,说穿了这都不叫事。但前提是在商言商,吵架也得吵得讲究点儿,大家先把生意各自做好,再谈道德吧。




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



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