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

其他

当一位美元VC合伙人开始交周报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原本的沟通渠道悄然沉没了。
2023年8月7日
其他

今年,投资人都在“向上社交”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如今,社交真的比专业能力更被人选择吗?中国本土纸牌游戏掼蛋终究还是凭一己之力打败舶来游戏德州扑克,成为投资人新的娱乐爱好。但募资前,先来把掼蛋,听上去始终更像个玩笑梗。其实不论是掼蛋还是德州扑克,其本质都是在强调VC/PE中社交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想重点讨论的主题。为了募资学掼蛋、论德州扑克中风险投资的相似性、不会德州的投资人不是好的投资人……这些都是曾火热非常的话题,社交(或称networking),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不能缺少的能力。所以,我很好奇,投资人私下里有多少种社交方法?社交的目的是什么?如今,社交真的比专业能力更被人选择吗?掼蛋社交先浅谈一下“掼蛋社交”。GP募资前要先跟LP来把掼蛋,这听上去多多少少有些污名化VC/PE。据了解,该梗首传时强调的并非是掼蛋的游戏规则与风险投资相似,而是突出了如何在领导面前恰到好处的输掉游戏的本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我向一位在国资母基金工作的朋友请教了下学掼蛋的重要性,我这位朋友名为基金的后台总助,实为领导秘书,负责领导对外的口径工作。他用逻辑帮我解析了下掼蛋与募资的关系。“首先,为什么要学掼蛋?是为了募资。学会了掼蛋就能顺利募资吗?也许能,也许不能。那为什么还要学募资?为了获取信任。”他说,“掼蛋有利于打开LP对你的信任度,而信任才是谈成募资的基础。”很丝滑。掼蛋社交,看上去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娱乐,但很多LP或者投资人在利用这种方式筛选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玩家。而投资人们,也不得不花费心思来为自己的pitch争取一点希望,因为越来越艰难的募资环境,越来越苛刻的募资条件和越来越趋于人性的募资方式。这让我想起了在各大LP大会上,LP对价值观一词的频繁强调。无锡一家国资LP就曾在投中年会上直言,和价值观不相吻合,聊不到一块去的GP,很难建立合作,“要能谈得来,才行。”据我了解,除了陪LP打掼蛋、打高尔夫等娱乐之外,多种多样的社交方式也被同时开发出来。比如,了解到LP小孩有出国留学的计划时,聪明的GP会贴心地提供海外留学申请服务。听说甚至还有GP恶补威士忌知识,只为在(潜在)LP面前能谈得来。某天使基金的创始人讲过一个他陪东亚银行投资人打高尔夫的故事。他说当时3个投资人在他打高尔夫的时候不断问他问题,继而他的从容为他获得了最终的认可。这位投资人这么说,“越放松的场合、环境,越能真实地了解一个人。”因此,说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推导一条结论:GP需要与LP建立一条桥梁,而掼蛋(或高尔夫,或充当留学顾问)能让这座桥距离变短。熟人社交我曾听不止一位大佬强调过熟人网络的重要性,包括LP亦对此颇为重视。基本上没有人会否认人脉(network)的重要性。对投资人——包括GP和LP来说,熟人社交有两大不得不提的好处:一是项目优质,二就是价格适当。一位券商私募子基金的合伙人对我很直白地表示,他的一个职业成就感和努力的方向来源于他的被投企业主动向他推荐项目,“如果一个项目已经到抢的地步了,就证明它是一个市场皆知、相对信息对称的项目,但坦白来说,这往往不一定会有很好的收益,它肯定是个好项目,但它很贵。我的精力也不会花费在一个特别知名的项目、我该怎样去争取额度这件事情上。”同样地,如今的VC/PE圈越发以network为核心,因为和项目方或者LP不熟而拿不到份额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掼蛋、高尔夫、滑雪、德州扑克能在投资人中间迅速流行爆火的原因之一,“我的信任就那么多”,上述券商私募子投资人说。一位产业基金投资人将社交细分至三层:投资圈、产业圈、创业圈。据其口述,投资圈的社交网络相比其它两个较容易打开,“参加几个局,或者自己组个小型闭门会,一顿饭/一场会下来,就熟了。”“产业圈和创业圈则需要些门槛。除了参展——据说今年上海投资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看展,最好能进清北或哈佛的商学院充电。”这话一语中的,不少投资人很是热衷转发以上名校的论坛、校友会记录。“微信可以不回,校友会照片不能不发。”一位毕业自复旦的半导体投资人自嘲。不过这位半导体投资人并不喜欢社交在投资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的说法,“环境的确更加功利了,但这是全方面的,我没见过哪个LP真因为掼蛋打得好就投你。投资又不是闹着玩。”不可否认的是,真有投资人因为跟对方熟,而丝毫不犹豫的出资的——这在互联网投资时代几乎是投资佳话的范本。虽然“6分钟投资xx”的时代已经远去,熟人的影响力却仍在继续。向上社交有一个意外发现,向上社交这个词,在做这次选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各个投资人提及。每个人都在鼓励和肯定“向上社交”。向上社交,顾名思义,与比自己厉害优秀的人建立社交关系。听上去很像鸡汤文里人生哲学是不是?但我隐隐感到不少投资人将之奉为圭臬。一位女性投资人向我证实了这一想法,初入VC/PE圈的她和我分享了她的经历。她表示,在跟同龄人沟通的时候,她的表现很顺畅,也很effective。但一旦碰到“大佬”,就不知觉变回了校园里的学生,说话表现也很拘谨。是在一个after
2023年8月3日
其他

我,锂王,先投10亿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有数据显示,天齐锂业对外投资共9起,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豪掷数百亿之巨。前几日,“千亿锂王”天齐锂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天齐锂业香港将斥资1.5亿美元(约合10.73亿元人民币)领投Smart汽车A轮融资,认购其发行的1760.56万股股份。Smart汽车诞生自上世纪90年代。2020年,吉利联手奔驰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并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Smart在国内卖出去23540台。这个数据相当于吉利旗下极氪汽车的一半(极氪上半年销量4.26万辆)。随后,我翻阅过往资料发现,天齐锂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投资远远不止10亿。据天眼查显示,其对外投资共9起,虽然数量不多,但却豪掷数百亿之巨。
2023年8月1日
其他

万亿资产卡在退出的最后一步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有一定普遍性?“我们有个项目上市两年多了,股票还在减持,LP也在催我们。”这是一位投资人最近的抱怨。一开始,我还以为他要谈“如何平衡LP诉求和退出时机”的问题。在项目IPO之后,GP与LP在减持退出上的分歧是个老话题,GP希望等待时机博取更高的回报,LP则更倾向于尽快落袋为安。但这位投资人的烦恼并不是愿不愿意卖的问题,而是在股价阴跌的情况下,减持的速度快不起来。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有一定普遍性?于是我简单梳理了一下这三年新上市的公司,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公司首发股解禁之后,减持公告几乎没停过,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努力。但一看持股比例,变化却不太大。这些年大家伙光顾着为一年比一年高的IPO数量高兴,没想到还有大量的股权资产,被堆积在了减持这退出的最后一环。实物分配股票终于有进展了先说一个好消息。7月27日,一些投资人在朋友圈转发一条新闻——科创板上市公司澜起科技的创投基金股东完成了首单股票实物分配。早在2022年7月8日,证监会发文启动试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距今已经超过一年时间。实物分配能够避免基金集中减持所造成的市场波动,有助于创投基金平稳退出,因此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2022年10月,澜起科技的股东上海临理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上海临理)获得了首批试点资格。在2023年上半年,澜起科技是A股减持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前述投资人帮我分析道,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澜起科技的创投股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持股比例也高,解禁后减持压力非常大。因此由澜起科技首先试点不令人意外。试点的上海临理是临芯投资管理的一只基金。2019年7月澜起科技作为首批公司之一登陆科创板,当时临芯投资旗下多只基金持有澜起科技6.32%的股份。这些股份在2022年7月解禁(三年限售期),临芯投资随后启动了双管齐下的退出策略:一方面申请了首批实物分配的试点资格,同时也以集中竞价的方式进行减持。上海临理获批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730.778万股(占澜起科技股份比例为0.64%)向其投资者进行股票实物分配。2023年4月,上海临理将持有的澜起科技730.778万股非交易过户到其部分LP名下;7月25日,剩余的365.3892万股也被非交易过户到参与分配的LP名下。至此,此次股票实物分配全部顺利实施。在竞价减持方面,澜起科技1月31日公告,上海临理及其一致行动人拟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不超过1537358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36%。5月23日披露减持进展,上海临理及其一致行动人已减持685409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0%。至此,上海临理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经完成退出14161872股,占澜起科技总股份的1.24%。如果没有实物分配的加持,退出的速度无疑会慢很多。如果实物分配试点继续扩大,可能会成为创投基金的退出新路。证监会年2022年10月曾表示,将“及时总结评估试点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据传有其他的试点申请正在推进中,但目前还没有第二单获批的消息。资产堆积在减持环节从数据来看,当下创投行业的确亟需实物分配来解决DPI的问题。目前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创投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资产在等待减持,具体数字很难估计。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2年一共有403家VC/PE支持的中国企业实现上市,它们给VC/PE机构带来的账面退出回报达6613亿元。但据Choice数据,2022年A股重要股东减持规模总计仅为2553亿元,其中属于创投基金的减持规模肯定还要比这个数字更小。可见,创投基金实际减持到手的金额要远远落后于账面回报。当然,这一差异也可以用从IPO到减持的时间差来解释,毕竟创投基金是首发股东,股份至少有一年的锁定期。但是,回溯历史数据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从2019年注册制开始落地之后就一直在持续,待减持的资产在不断的累积。2019年以来,A股新增了150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大约70%的公司背后有VC/PE基金的投资,这些IPO带来的账面退出回报大约是3.8万亿元。而同期A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包括创投与非创投股东)减持规模总计只有约1.3万亿元。这两者之间有2.5万亿元的差额。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Choice不同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尽一致,这些数字或许不能简单放一起比较。但它们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创投基金手中需要完成减持的股权是越来越多的。2023年初以来股市有所回暖,减持规模也有所回升。据Choice,按公告日期统计,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减持金额合计为2106亿元,高于去年同期。但这样的回升显然还远远不够。在股市成交量没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创投股东的减持空间始终是有限的。2023年以来弥漫全行业的退出压力显而易见,就像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此前指出的,“2009-2022年,股权投资机构的IPO收益持续走低,项目退出IRR中位数也不断下行,2011-2021年设立的基金现金回流整体偏弱”,这是行业当前面临的两个“卡脖子”问题之一。股票减持的压力不过是退出压力一路往后传导的结果。看来,IPO不能解决一级市场的退出问题,并不仅仅因为注册制之后新增IPO数量远远赶不上新增投资的数量,也不仅仅因为新股破发、估值倒挂,更重要的是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上还并不足以承接庞大的减持需求。探索S交易、并购等新的退出渠道势在必行了。资产堆积蔓延全球黑石也在亏本甩资产私募股权资产堆积并不是中国市场所独有的现象,全球私募股权行业都在面临类似的困境。根据贝恩咨询的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球并购退出交易额降至1310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下跌65%。与2022年相比,年化退出交易金额和数量双双下跌,分别下降54%和30%。报告认为,GP在出售资产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加,由于积压了大量未变现资产,从而向投资者分红的速度放缓。并购基金持有的近六年以来的被投企业高达约26000家,GP亟需制定时间表和相应战略来释放这些企业中的未退出资产。其中,大多数的资产即将或者已经超过一般私募基金退出的5年期限,超过一半的资产持有时间超过4年,还有近1/4的资产持有时间超过6年。7月26日消息,黑石以915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位于美国加州奥兰治的一个办公园区。值得注意的是,黑石在2013年、2015年分两笔交易,一共花了1.033亿美元买下这处园区。也就是说,黑石这次是以大约10%的亏损甩卖资产,这在黑石的投资中可不常见。作为全球PE老大,黑石同样面临退出的压力。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由于IPO市场和并购市场的同时崩溃,让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规模急剧下降,美国LP们也在为DPI头疼不已。在2023年1季度,美国PE业的退出交易总价值仅558.5亿美元,与2021年四季度2012亿美元的高峰相比下降了72%。回溯历史,这一次美国PE退出规模的跌幅甚至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还要严重。来源:PitchBook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AI暴打海马体”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自从ChatGPT在C端沉寂之后,妙鸭相机应该是属于最能让普通用户感受到震撼与便利的应用之一了。2008年10月,一款名为美图大师的应用上线了,当年年底用户就突破了100万,后来创始人吴欣鸿嫌这名字太严肃,于是美图秀秀应运而生,按他的话说,年轻人对照片的美化需求,一定会催生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后来美图公司在港股上市,巅峰市值一度高达千亿港元,成为时年港股市值仅次于腾讯的互联网公司。吴欣鸿的话也被频繁验证,围绕一张小小的相片,各种线下、线上的生意不断迭代,甚至连以往10块钱一张的证件照,也被商场里的海马体们革了命。而现在,AI又来革海马体们的命了。这几天,朋友圈被各路写真证件照刷屏,仔细一看,原来这些照片都出自于一款叫“妙鸭相机”的AIGC应用,我在某个投资群中,甚至看到了“AI暴打海马体”这种说法。这下弄得我心里痒痒,准备跟风测试一下“妙鸭”的妙处,结果在app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首个万亿PE巨头诞生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黑石的成功可复制吗?7月20日,黑石发布了2023年二季度财报,截至季度末其AUM为1.00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管理规模破万亿美元的PE。一万亿美元是多少钱?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月末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存续总规模是11.09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黑石一家的AUM相当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存续总规模的60%多。用数字描述的黑石,是全球一接市场上一家史无前例的“募、投、退”机器。仅在过去五年间,黑石就募了8269亿美元,投出去4343亿美元,退出2759亿美元。要评估数字背后“黑石帝国”的确切疆域会非常困难。黑石在全球投资了大约250余家公司,很难找到一个没有黑石存在的行业;黑石的不动产基金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很多国家最大的房东。虽然中国的VC和PE机构按美国的分类法都应该归为VC,但在我曾不止一次遇到业内大佬表示要研究黑石、学习黑石。或许,中国GP(包括VC和PE)都有一个“黑石梦”。从6亿美元到1万亿16只PE基金全部正回报回望1986年,彼得森和苏世民两位创始人不得不亲自东奔西跑募黑石的第一只基金。苏世民回忆录里说:“19个最有希望的投资者一个接一个地拒绝了我们,488个潜在的投资者也拒绝了我们,那真是最令人难堪。”最后还是靠着彼得森这位美国前商务部长的政界影响力,黑石从三菱、三井等日本财阀那里募到了第一笔大钱。黑石的第一只基金以8亿多美元关账。恐怕苏世民自己也想象不到,36年后黑石会成为掌管1万亿美元资本的巨兽。苏世民极为厌恶风险,他经常说做投资的秘诀就是不要亏钱。这种气质也把黑石塑造成了一家非常求稳的PE,黑石30多年的发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始终如一的增长。发布了AUM破万亿的财报后,苏世民在电话会上说,黑石有史以来推出的几乎所有基金都为投资者带来了收益,“黑石创造了3000亿美元的总收益,并努力将损失降至最小。”这句话并不是吹牛。翻阅黑石的财报可以看到,黑石历史上八只旗舰PE基金中,只有正好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第五期基金IRR低于10%。另一组数字是,黑石自成立以来的一共完成募集了16只PE基金,虽然IRR超过30%的只有3只,超过20%的只有4只,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一只基金出现亏损。黑石历只PE基金业绩。注:IRR均为净IRR,*为仍未清算的基金投资黑石可能不是最赚钱的,但的确能让人放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型机构LP会对黑石青睐有加,让黑石的AUM平步青云地增长。2007年黑石在纽交所上市,当时其AUM刚刚突破1000亿美元,已经是美国最大的PE机构。自那以后,黑石的AUM只有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出现了小幅下降,其余的18个年度都是稳步的增长。2012年突破2000亿,2019年突破5000亿,直到今年突破1万亿。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新冠疫情之后美联储的大放水也大大地帮了黑石一把,2020年-2022年是黑石AUM增长最快的三年,一举从5000多亿攀升至9000多亿。黑石上市以来历年AUM(亿美元)万亿AUM没有水分黑石最牛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在各大PE中一骑绝尘的AUM,更在于AUM的高质量。万亿美元的黑石,可以说没一点虚胖。在美股市场,评价上市PE的AUM是不是虚胖,看重的一个核心指标是FRE(Fee
2023年7月22日
其他

“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投资机构还是在今年“卷”了起来。只谈钱不行了“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他爱她”,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时如迷宫般错综复杂,一厢情愿自然是不行的。这一点,VC圈的HR和猎头们一定深有体会。这厢,VC/PE追着理工科背景的候选人跑,那厢,有理工学科和产业背景的人却未必把你列为优先选项。这不,最近我听说,某个化工实验室的博士想找一份投资的工作,告诉猎头,不考虑市场化VC的offer,现阶段只看产业机构。这口吻我并不陌生,一位金融专业背景的投资人朋友前段时间换工作,也带着幽怨讲过类似的话。VC/PE不爱商科学生,学商科的大可转过身来看不上VC/PE。大环境如此,追求确定性的可不是只有GP和LP,构成行业生态的每一个“点”都在审时度势。毕竟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双向选择。但一级市场人才供求不匹配的怪现象由此形成。当然有理工科博士们转型投资。“刚毕业能给100万,谁不去呢?”这是猎头Alan给出的逻辑。这番实用主义的逻辑,虽简单但有效,甚至不需要过多解释。不过变化也在暗暗发生,比如,猎头Helen看到的图景是,金融行业的薪酬优势仍在,但这两年金钱的加速器作用已然在弱化。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火热,那些斩获资本的企业也能开出薪资不错的offer来吸引人才。某行业媒体的报道说,去年从清华化学系博士毕业的小李去了一家新能源公司,到手的offer年薪最高95万。薪酬的天平在倒向产业方,而如今主导投资市场的人民币基金,给出的薪资吸引力又远不如上个时代的美元基金。比起刚毕业的博士,从行业里挖人更不容易。从业多年,和这个行当里的投资人一样,每隔一两年,Helen都要面对一次风口轮转带来的挑战。从实业里挖人,她至今还没有成功案例。“从实业里找到愿意做投资的,这需要聊大量的样本,今后我们可能真得找对商业有passion的人了。”一位人民币VC合伙人也告诉我,有十年产业经验的中层最难找。既懂行业,又对投资有兴趣,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他每次去长三角出差都会花大量精力在挖人上。VC从产业里挖人不是第一回了。Mark在某一线基金负责过招聘,当年AI投资火热的时候,他考察过一遍市面上的人才,直观感受是,某个行业里最顶尖的人如果去干投资,投入产出比实在不高。“投自动驾驶的时候,我们找了一些研究自动驾驶的大拿,很多人都对做投资没有兴趣。即使是从钱的层面考虑,这些人只要在行业里好好钻研,比在VC还赚钱。”另一方面,尽管跨行业挖人不易,但投资机构还是在今年“卷”了起来:某一线机构专门举办宣讲会,面向在读或毕业三年以内的理工科博士。某风头正盛的VC招投资经理,目标人才画像如下:重点院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理工科背景优先,商科硕士学历加分。这个描述里包含的主次关系很明确了,第一要求的是理工科背景,商科学历顶多算锦上添花。深创投则亮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聘启事,研究方向包括信息科技、生物技术与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热门领域。我听说,某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几乎全员想跳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唯一顺利跳槽的,是一个材料专业博士。市场需求变了,没有一个环节能独善其身。不光VC,现在FA招人都开始要求理工科背景。这是用人的需求端,但从供给端再看,合理吗?消失的商科投资人关键问题在这里:VC的用人规模在缩减,有限的名额给到理工科背景的求职者,留给非理工科求职者的机会已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这又回到那个我写过多次的母题——时代变了,风险投资的游戏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早年间,项目池子富裕,合伙人自己看不过来,要依赖于年轻的投资经理帮他social,大量地看项目,做行业研究,最终基于他的方法论做出决策,所以行业源源不断地需要年轻的商科生,充当合伙人延伸出去的手脚眼。但伴随产业周期的转换,新的趋势早在几年前浮现。达晨财智总裁肖冰在2019年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招更多技术人员加入团队,是我们投资上要做的改变。目前,我们的投资团队中基本不招学金融的人,不招学财务的人,基本都是招有技术背景、有产业背景的人才,甚至是做研发的人员。这样投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的技术项目。”我能理解这些机构的思路。硬科技当道,老板们大都不具备相关专业或行业背景,那就招一批这样的人来补足这一劣势。一来,现在投资人苦于“找不到,听不懂,投不进”,专业人士来了至少能解决项目sourcing的难题,二来,他们还能给募资背书,让LP安心。如此一来,结果便是,商科背景的投资人将首先从基层消失。老板们不再需要商科背景的年轻人帮忙跑腿了。团队里已经储备了大量这样的人,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有着所投行业经验的人,来反向给他们建立行业认知和knowhow。同样是工具人,只不过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当然,这个市场不是铁板一块,猎头Eric关注到人才需求的两极分化。“现在有理工科学历和产业背景的人肯定吃香,但主要是VC对这块的需求比较明确,PE和CVC会松一些。PE还是更看重财务能力,产投自己不缺项目和资金,反而不太需要专业背景的人来背书。”理工科不是万能药然而,理工科博士也好,产业人才也好,终归都不是万能药。“产业背景就一定能够保持对产业领先性的理解吗?”嘉御资本的卫哲在之前和投中的交流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脱离产业久了,纯做投资,对产业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了,另外,产业背景可能会在某个细分领域钻研很深,但投资科技覆盖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也很难找到所谓的专家能够对各个行业都能深入了解。我的FA朋友Spencer也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多少VC现在非博士不招,这在他看来像是一个笑话。“招一个博士来,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跟创始人顺畅交流,进入到对方的语境,理解对方所讲的东西?”这番质疑其来有自。卖项目的时候,Spencer会特别关注投资人的提问,从提问质量大致判断对方的背景。他关注到,投资机构建博士后工作站的现象在上个周期里就出现了,当时招进去的那批人现在基本上都是VP甚至是合伙人。但在他看来,这批人的竞争力并非都如预想得那么强,部分人无论是在对产业的理解上,还是在后端的募资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因此,碰到想做投资的博士朋友,他一般会建议他们先到企业里面工作两三年。难道争抢理工科博士的VC们没考虑过这些层面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是科技创业,也从来不是只考虑技术的单一维度。一家主投硬科技的VC创始合伙人在投中的交流活动中透露,即使是半导体、芯片这类行业,团队的技术也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定义能力。他在项目尽调时还会关注创始人有没有聚人的能力。“技术特别强的人如果不懂得聚人,那没有用。”投资无疑更考察人的综合能力。一家大型人民币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告诉我,投资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懂一点产业,懂一点金融,懂一点法律,懂一点财务,更要懂得人性的交流。多年前,他们招人时会区分产业和金融背景,现在考察得更为综合,甚至包括情商测试。“投资行业,人就是最重要的资产,就算是学金融的,在产业这一端有个三五年打磨,其实也能很快上手。”有没有产业背景和能不能做好投资从来无法轻易画等号。我问Mark,在他的招聘生涯中,那些没有相关背景但投得不错的人都有哪些特点?他的回答是:首先,他们入行的时候,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深圳村企组团做VC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土豪村的烦恼:800多亿资金闲置,做起LP。近日,深圳城中村又在创投圈火了一把。7月12日,深圳市龙岗区16家股份合作公司和深创投共同设立了一只名为“深创投龙岗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05亿元。深创投是著名的本土创投老大哥,这大家都知道。所谓股份合作公司则是由村集体所有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俗称村企。16家股份合作公司背后就是龙岗区的16个村。当下一级市场募资不易,深圳这么多村子组团成立基金,自然会引起注意。实际上不仅是龙岗区,今年更早的时候,蔡屋围、黄贝岭、湖贝、水贝、田心……这些深圳人耳熟能详的罗湖区的村子,也都已经做起了LP。一个区接一个区村企集体做起了创投据了解,此次成立的“深创投龙岗创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市、区国企+股份合作企业”的三级联动。市级国企指的是深创投,参与基金的区级国企是龙岗金控,这是龙岗区下辖的国有独资公司。整只基金的5.05亿元总盘子中,16家股份合作公司一共出资4.05亿元。无论是规模还是金额,这只基金都创下了深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股份合作公司出资的新纪录。16家股份合作公司的具体名单没有披露,此次代表16家股份合作公司签约的是龙兴创新公司,这是一家2017年由深圳市龙岗区各村联合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据天眼查,参与该公司的股份合作公司有南联村、南约村、龙岗村、龙东、同乐等。据称16家股份合作公司中有两家出资超过了1亿,而它们过去均从未投资过私募股权基金。根据官方通报,基金成立后将“立足深圳、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范围的优质产业和项目,主要投资于信息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深圳市“20+8”产业领域,在支持服务优质企业发展的同时,促进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不断转型发展壮大”。这并不是深圳第一次出现村企组团当LP的盛况。2023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的蔡屋围、黄贝岭靖轩、湖贝等11家股份合作公司,与罗湖区属国企罗湖投资控股公司、深圳市属国企深高新投合作设立了深圳市罗湖高新投聚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基金总规模1.7亿元,其中各股份合作公司一共出资1亿元。此外,深圳还有更多区在筹划、推动辖区内的村集体企业去投资创投基金。在2月27日的深圳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合作发展推介会—光明专场上,国信证券等六家深圳市属金融国企、光明区属国企科发集团和光明区集体企业签订金融领域合作意向协议,让社区集体资金参与股权投资基金运作。7月10日,深圳市大鹏新区举办“深圳创投日”,会议邀请了来自罗湖区、龙岗区、盐田区、大鹏新区的70余家股份合作公司参加。根据官方通稿,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辖区优质科技企业找资金、为股份合作公司找项目”,“打通集体资产、科技企业、创投机构三者之间的‘梗阻’”。言下之意,也是鼓励村企参与创投基金。可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深圳的各大城中村当LP正在成为一股新潮流。土豪村的烦恼800多亿资金闲置虽然深圳城中村的富有尽人皆知,但它们集体杀向一级市场却是今年才发生的新鲜事。这股潮流的形成,可以说是上有激励、下有动力。先简单回顾一下深圳这些“土豪”村企的历史。早在1992年,作为特区的深圳第一个吃螃蟹,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此后,深圳所有的村集体经济都被改造为股份合作公司,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为股东。随着深圳的发展,这些村企也发展壮大。它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物业出租,现金流极佳,几乎是坐地收钱。深圳村企每年数额可观的分红被传得神乎其神,比如著名的皇岗村3.5亿元现金分红事件,虽然当事方早就辟谣,也不妨碍被当成段子继续流传。实际上,这些村企每年只会把部分利润用于分红,大量的利润被沉淀在了公司里。深圳的村企到底有多少钱?对此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羊城晚报》引用的一个数据是,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股份合作公司合计约989家,共拥有土地约320平方公里、物业1亿多平方米、总资产约2700亿元。另据深圳市国资委2021年统计,深圳有近1000家村集体社区股份公司,总资产近2500亿元,净资产超1200亿元,拥有超过1亿平方米物业,年收入超220亿元,年利润近100亿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银行存款超800亿元。在“土可生财,地能出金”的情况下,这些村企过去既不重视投资,也不太关心理财,巨额的资金统统都存在银行吃利息。比如大鹏新区的数据是,全区有股份合作公司近百家,超过90%的集体资金为银行存款。这也呼应了上面1200亿净资产、800亿存款的数据。但是,在这些年房地产不再景气,存款利率又不断下行,深圳的村企们也开始面临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这些钱不能再一存了之了。一些村企开始尝试进行多元化投资。比如蔡屋围村,在2019年投资了7000万元认购深高新投增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蔡屋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建光曾对媒体表示,受房地产调控影响和经济疲弱的冲击,以物业出租为主的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股份合作公司亟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个创业创新的时代,创投基金自然也进入了村企们的视野。2017年,由深圳市南岭股份合作公司控股的南岭基金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村集体企业作为发起人和实际控制人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据媒体报道,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曾表示,过去村集体社区股份公司的主要理财方式,就是存入银行,吃保本利息。这也说明了村集体资金的风险偏好——稳健、低风险。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存入银行的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村集体的诉求。南岭村的尝试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天眼查显示,南岭基金成立以来已经收获一个IPO,即2022年科创板上市的海创药业。2020年南岭基金参与海创药业的B轮融资,投了2000多万元。海创药业上市后,这笔投资升值了一倍以上。另外,南岭基金还有多个项目完成了多轮后续融资。鼓励村企做LP政府已出台补贴扶持800多亿的存款就这样趴在银行账户里,这无疑是一种资金的巨大浪费。在深圳的村企们琢磨怎么多元化投资的时候,政府也适时的出台了政策鼓励“盘活集体资产”。2022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出台文件支持股份合作公司发展。文件明确,对于股份合作公司投资市区国企成立或管理的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项目1年以上,且经区政府批准的,按照实际投资期限及投资额,每年给予年化1%且不超过100万元的扶持,扶持期限最长5年。股份合作公司退出该基金项目时,发生投资损失的,在扣除已获得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一次性给予实际投资损失50%且不超过300万元的风险补偿。这种风险补偿机制,应该说直接促成了一个多月后11家罗湖村企组团做LP的盛况。2月6日,深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及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也专门提到“吸引股份合作公司富余资金进入风投创投领域,丰富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目前来看,深圳村企参与创投基金的动作还是相当之谨慎。一方面是投资额并不大,目前总计仅5亿元左右的出资额,对它们来说只能算是小试牛刀。另一方面基金结构也严格遵循“市、区国企+股份合作企业”的三级联动模式,完全没有民营机构参与。作为村民集体所有的企业,这些股份合作公司对创投基金的确有它们的顾虑。习惯了每年稳定年终奖分红的村民们,会如何看待创投项目的亏损?但无论如何,深圳的村企们迈出集体经济尝试创业投资的步伐,对于创投行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后续如果能够在市场化方面有所突破,或许中国创投市场将诞生一个新的千亿级LP势力。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我的投资人朋友,不回微信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投资人的线上活跃度正在暴跌。设想你是一名草根创业者,刚刚在一场投融资对接活动上认识了几名投资经理。他们干练利落,效率至上,在简单了解需求后就当场发出邀请,约定在某个工作日一起过一遍BP,详细了解你的核心团队、产品洞察,市场分析、同类竞品和具体的融资需求,“看有没有机会进一步合作”。几天后,会谈如约进行。你带着技术合伙人用30分钟熟练地讲解了这份精心调整过好几版的PPT,又回答了投资经理们关心的几个问题。结束后你怕自己没有发挥好,又点开私聊对话框补充了几条你认为很关键的项目要点,并着重地暗示对方最后一页写的融资目标“不是一口价”“可以谈”——对方似乎也很能理解你的心意,很快回复了几个捂嘴笑的表情,告诉你“懂的X总,我们下来研究一下哈”。可让你没想到的是,这就是你们最后一次有效沟通了。投资经理们大多数时间“在忙”,需要“稍后回复”;偶尔“和团队讨论了一下你的项目”,但需要等“大领导出差回来”再推进到下个阶段。你因此深感焦虑,熟悉的“打水漂感”笼罩着你,开始思考这次该怎么向团队交代,总不能说“这次对方又不感兴趣”吧?甚至在某个emo的夜晚你心中充满了不服,准备翻翻朋友圈,看看对方到底具体在忙什么,或者具体在哪里忙,实在不行可以强行制造一次“偶遇”,却发现对方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惨白的手机屏幕里横亘着一条沉默的白线。这是自媒体数星星的星哥在《消失的投资人》里描述的场景。虽然没有指名道明地对应到任何具体的当事人,但这篇文章在推送之后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朋友圈里,阅读量很快突破了10W+。转发的读者们相信,文章里的故事情节贴切地还原了当下投资圈的一个古怪现象:投资人的线上活跃度正在暴跌,如果你和某位投资人的联系仅靠社交软件维持,那么你们的交情就相当于绝交。而且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人表现出来的“冷漠”甚至超过星哥的描述。有负责产业招引的朋友,发现投资人几乎把微信从“即时通信软件”用成了“留言板”,每次回复需要以“天”为计量单位,和“客客气气接待自己”的企业创始人大相径庭;有创业者总结出来一个规矩,认为现在投资人在微信上主动说“我们通个电话”,基本已经变成了“我有个坏消息要告诉你”的高情商替代词。而我另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说,你得习惯,投资人不回微信大概有两种情况:一,已阅但没兴趣;二,臣妾做不到啊。前者算没礼貌,后者情况则更现实:跳槽了,转行了,没钱了,转岗了,被裁了……都不是没可能。于是出于职业本能和好奇,我也向身边的投资人朋友发起了这个话题,希望能从他们的视角来还原“消失”本身,并试着把讨论延伸到两个更现实的子命题:投资人为什么会选择“下线”?“下线”之后他们又把时间用在了哪儿?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又有哪些机会和意外收获吗?理论上的假说其实关于“投资人集体消失”这件事,无论是美元市场还是人民币市场都已经有了很多学术性的讨论,一个最常见的观点是“风险投资的从业者,本来就处于一种冗余的状态。”美国考夫曼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Diane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成都LP的隐秘江湖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你都没挣过大钱,凭什么帮我管钱呢?”成都募资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老板手握2亿“闲钱”,原打算投酒店,但受疫情影响,未能如愿。为了盘活这2亿的资金,四处考察本地PE/VC。然后各家IR或负责人请客吃饭联络感情,忙活了好一阵儿。最后大佬深思熟虑,雇几个人组了个投资团队,自己去炒了二级市场。22年底,账上还有4000多万。“成都不少有钱人,宁愿自己炒股亏掉,也不愿意投股权。”在募资端深耕多年的“孙总”告诉我。这不是孙总的个人看法,一位个人LP对此也颇为认同。她说,“在不少老钱看来,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风险。”不过,10年前可与今天大不一样。那时个人LP以胆大著称。活跃程度甚至不输沿海发达地区。进驻成都的外来机构,既募得容易也投得顺利。GP与LP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只是时过境迁,今天的成都有钱人恐怕不会再优先配置股权投资了。但四川不少颇具实力的大企业,正在积极涉足一级市场。虽然从整体来看,出资频率、出资金额都还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但日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么10年来,个人LP是如何从“积极”变为“保守”的?产业LP又处于什么发生阶段?川内持续活跃的市场化LP到底有哪些?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2009年。热闹的个人LP被泡沫催熟的果子2009年,创业板开板。在首批上市的28企业中,有3家四川企业名列其中。“名不见经传”的九鼎投资因押注了其中两家:吉峰农机和金亚科技,一炮而红。天使投资人聂松向我说道,“成都市场的火热,九鼎功不可没。”聂松亲身经历了成都市场的变迁。他最早在九鼎工作,后进入五粮液基金,目前不仅从事投资,还创办了一家供应链企业。据他介绍,九鼎在成都不断下注,先后投资了便利店品牌红旗连锁、高端家居卖场富森美、液态气体生产商四川桥园气体……“全部项目中,大约三分之一都在成都。”除了九鼎外,德同资本、软银中国、英飞尼迪、凯雷资本、深创投、美国黄石基金等机构都先后进入成都。2011年《上海证券报》报道,仅成都高新区就先后吸引了20余家机构入驻,仅在高新区就投资了约30亿元。资本与机构的涌入,与成都震后的经济复苏密切相关。灾后重建的天量投资,和为吸引投资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奠定了企业壮大和居民财富增长的基础。那时的成都,在项目端和资本端,都存在巨大机会。据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披露,九鼎旗下正道九鼎基金、昆吾九鼎基金和夏启九鼎三期基金。2010年底投资回报倍数分别为4.26倍、3.52倍和4.12倍。而德同资本在成都的第一期基金,在德同所有子基金里“投资回报率最高”。其中,5000万参股的厚普股份,最终带来了超过16倍的回报。市场上不断传出基金设立、项目融资、企业上市的消息,热闹的景象给孙总留下了深刻印象。“创业板那一波,九鼎、德同等机构投得非常好。”孙总向笔者回忆道。投资端的火热,迅速点燃了成都的LP市场。据聂松回忆,当时成都LP绝大部分是都是个人投资者。“在九鼎的LP结构中,数量可以占到90%以上,金额占到70%左右。”“这些投资者大部分是房地产/建筑、连锁餐饮、外贸和医疗企业的中小企业主。主要诉求就是追求收益率。”好买基金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周雨补充道。周雨曾在银行、信托工作,长期服务成都的高净值人群。在她看来,相比于其他中西部城市,这一时期成都有钱人在股权投资上更为活跃,甚至“不比沿海地区差。”她从地域文化上又给了一种解释:“成都人喜欢麻将,骨子里都有一些赌性。对于股权投资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于是,创业板行情,灾后重建的巨大投入,再加上独特的地域文化。三者共同刺激了成都LP的活跃度。但当时的成都市场更像是被泡沫催熟的果子。不少LP“投资比较粗放,对过程管理不太清晰。”这些特征又为日后的“坎坷”埋下了伏笔。三次暴击追求高收益的投资人不存在了2012年,监管层对A股IPO踩下了急刹车。自当年下半年开始,IPO数量、融资规模逐月走低。11月开始,监管层对800余家申请IPO的公司开展了财务大检查。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此后5个月时间里(至2013年3月),有多达166家企业撤回了上市申请。IPO暂停不仅打乱了GP的节奏,更打断了成都个人LP此前的乐观情绪。原本通过迅速上市带来丰厚回报的期望,变成了漫长的等待。不过真正影响LP投资信心的,还是紧接着发生的金融乱象。具体事件不说了,摆一个数据吧。据2015年4月《人民网》报道,截至时年3月,成都对这次金融乱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多达1346份,立案查处企业79家,移交涉嫌非法集资企业52家。成都的投资者,被真正地“上了一课”。“本地私募乱搞的、放贷的非常多,也算是成都一大特色了。”一位个人LP向笔者说道,“让成都老一辈的有钱人,多少都被割了韭菜。”虽然正规机构并未被金融乱象波及,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事件对投资人造成较大冲击。于是,成都的高净值人群开始分化。一部分投资者退出了私募股权的游戏。在聂松的记忆里,到2015年前后,九鼎的LP结构中,个人LP已经不再是主流。而留在牌桌上的人,也更加关注风险。倾向于把资金投向知名度更高的头部机构。但2015年已经度过了创业板红利期。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成为当时投资的主流赛道。虽然成都消费、文娱和软件行业蓬勃发展,也诞生了极米科技、咕咚、百词斩、医联、23魔方等明星企业。但这里“毕竟不是北京,不可能坐在咖啡馆里就投出互联网的创新项目。”不论是成都本地GP,还是外来机构,都没有赶上移动互联网浪潮。曾经叱咤风云的几家人民币机构,也没能复制此前的成功。所以对于2015年前后下注的投资人而言,“感受都不太好”。一方面周期过长,另一方面难以退出。几位投资人和IR都讲述了类似的观察:“到了18年,很多项目特别贵,消费、移动互联网……不仅退不出来,还死掉不少。”“有的LP投了全国名头很响的美元基金,10年了退出都遥遥无期。”“IPO暂停”“金融乱象暴雷”“泡沫大退出难”。三次暴击,让成都的LP终于知道了这一行为什么叫做“风险投资”。不少有钱人(特别是老钱)的观点终于统一了起来:“股权投资是所有金融资产里最差的:一,没有流动性;二,没有透明性;三,许诺的高收益,实际上也没有。”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宁愿炒股也不愿意投资股权”的故事。“二级市场风险也高,收益也不咋的。但起码看得见、摸得着。2亿亏到4000万,好歹是自己亏的,自己认栽。但如果放在你私募里亏了,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归根到底,就是信任打破了,弥合不了。而LP验证GP能力的逻辑也很是独特。孙总说,有一个在LP那里很普遍的问题,让她印象深刻。在考察投资数据之前,老钱们往往最先发问:“你们老板身价有多少?”言下之意,“你都没挣过大钱,凭什么帮我管钱呢?”有钱人的统一心理就在这里——“自己一辈子经历了这么多商场沉浮,就凭你们几个打工仔还能干得过我吗?”“而只有跟着更有钱的人,才能赚到更多的钱。”那么多少钱才算“更有钱”呢?这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总之,人家就是看不上你的智力劳动。当然你的智力劳动也未必真的带来了收益。”孙总总结道。所以,要募到这些超高净值人群的钱就变得非常困难。不过这个市场中总有投资者。只是已经和10年前洋溢着“青春”“活泼”甚至“理想主义”的气氛显著不同了。除了更偏好于专项基金外,这些投资人还有两个表现:第一,对于国有资本入局更持积极和欢迎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国资进入相当于增加了一道风控程序,“至少说明这个项目不会跑路。”第二,股权母基金相对更受欢迎。“这个逻辑也很简单,以更分散的方式优中选优,踩雷的概率更小一些。”可见,务实乃至保守是这一届个人LP的投资风格。所以孙总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在成都,“那种追求超高收益的个人LP几乎不存在了。”还有后来人产业LP下场“试水”那么产业LP呢?2015年前后,当一部分本土机构和外来机构,集体追逐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时候。还有一部分成都VC,战略性地转向了更“接地气”的制造业。更加坚定地投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军工航天等成都的优势产业。这些机构又以博源资本、鼎祥资本、鼎兴量子等为代表。鼎兴量子总经理金宇航在2016年表达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美元基金投资互联网和消费的那一套打法并不适合所有机构,工业4.0的顶层设计反而孕育着更多机会。而站在LP的角度,这些机构投资布局制造业,一部分原因就是产业LP所赋予的基因。先以博源资本为例。航空航天是博源主要的投资赛道之一,过去10余年博源先后投资了爱乐达、沃飞长空、立航科技、腾盾股份、天成航空、长之琳等一批项目。涉及无人机、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飞机地面设备等诸多领域。而在它的背后则站着航空工业的产业方海特集团。海特集团是成都一家集成电路研发制造,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核心装备制造“三位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在航空工程与航空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民用飞行仿真模拟技术等领域有非常深厚积累。又比如成立于2014年的鼎祥资本。它是德胜集团设立的投资平台。四川德胜集团创办于乐山,早期主要从事钢铁产业链的实业经营,后来逐步发展为以钒钛新材料为主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这几乎是四川未上市企业中最有钱的公司。”一位投资人跟我说,在德胜集团的加持下,鼎祥资本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投资都颇具实力。此外,同样来自于乐山的峨胜水泥、和邦股份、巨星集团、海天股份等,也是多次出手的产业LP。这些实业大佬被外界称为成都资本市场的“乐山帮”。2019年,峨胜水泥组建了自己旗下的投资平台——天府三江资本。据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其管理的投资规模超过30亿,并且与高瓴、高毅、正心谷、华登国际、高榕、五源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同为乐山企业的德胜集团和峨胜水泥,更不乏联手投资的案例。比如,峨胜水泥和德胜集团联合投资了民航维修厂商“成发泰达”,据招股书显示,两家企业(及关联方)分别持有成发泰达9.19%、13.85%股权,为公司重要股东。除此之外,2015年前后,成都还有几家地产巨头入局股权投资。比如德商集团、蓝光集团。不过这些企业受到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最终都无疾而终。目前依然活跃的地产系机构,只剩下万华集团旗下的万创华汇。万华集团是成都知名地产商,主导开发了“中国四大神盘”之一“成都麓湖生态城”。其实控人汪俊刚是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的兄弟。据今年一季度披露的信息显示,万创华汇管理着三只母基金,一只直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0亿元。已完成近30余家优秀的基金及项目的投资,与航天科工、恒信华业、临芯资本、启高资本、元生创投、旸昀资本、峰瑞资本等都建立密切合作。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列举出的产业LP外,还有耳熟能详的新希望集团、长虹集团(详见《一家西南超级LP悄悄崛起》)、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据天眼查显示,新希望集团对外投资基金多达53支,并于2015年创立了消费基金草根知本。长虹集团2015年开始发力CVC,并且长期与申万宏源集团合作投资。五粮液在2018年与九鼎投资合作设立了五粮液基金,今年又设立了新能源投资公司。而泸州老窖更是股权投资领域的一把好手,前不久上市的合肥晶圆厂“晶合集成”,背后都有其直投的身影。借此,我们可以对成都产业LP的进行粗略描述:从地域上看,成都、绵阳、乐山三地,是LP的主要来源。从行业上看,农牧、建筑(水泥、钢铁、地产)、白酒、智能制造,是LP主要的产业背景。特别是LP所处的行业特点,又决定了成都产业LP与沿海地区的差异与不同。川企“缺钱”产业LP尚处于早期关于成都产业LP,笔者得到的反馈是:活跃程度不及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类似华为、比亚迪、上汽这样的产业投资方“几乎没有”。“这是四川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决定的。”聂松解释道。四川企业往往以传统行业居多,资源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偏传统。这些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资本进行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但另一方面盈利能力又受到产业周期影响不稳定。“和江浙比,我们这边的企业都普遍缺钱。”关于缺钱的说法,确实有数据支持。和君咨询发布的《四川省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四川A股市场161家企业(截至2022年4月),平均每家总资产168.38亿元。而整个A股市场平均每家总资产727.7亿元。总资产规模大小代表着企业掌握资源的多少,总资产大的公司不一定是行业内最好的公司,但一定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四川上市公司与A股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中腰部及以下的行业地位。再看营收和利润。四川A股上市公司平均营收59亿元,净利润5.05亿。而整个A股公司营收平均为137.7亿元,净利润为11.48亿元。四川企业的营收和利润水平不及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挣钱最多的10家公司主要分布在白酒、能源、金融三个行业。而这些行业里基本上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再来看看四川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融资情况。2021年四川“新增IPO+定向再融资”累计募资227亿。同年,全国上市公司股票融资14202亿元,四川仅占比1.60%。这说明四川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争得的资金份额很少。对于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做大做强而言,资金“燃料”不足。所以,“不少企业是希望别人把资金配置给自己。通过一些产业基金去放大杠杆,投资自己旗下资产来扩大规模。而不是选择把钱交出去。”于是在股权投资上,四川企业相较于沿海地区,出资频率较低、出资金额较小,整体还处于“试水”阶段。这大概也代表了中西部新一线城市的普遍情况:市场化LP尚处于发展早期,远没有到与自身主业产业协同的地步。我问,那么,何时才会更加成熟?“这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可能要等到老一代企业顺利完成权力交接,新一代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才会有显著变化。”聂松思考片刻后,如此答道。参考资料:职业经理人周刊,《聚焦黄晓捷:70后投资人的“九鼎”之路》,2011.11.25人民网,《成都民间金融调查:部分实体公司包装“空壳”项目》,2015.4.17人民网,《成都德同银科总经理:德同资本在蓉投资回报最高》,2017.4.18和君咨询,《四川省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2》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听说有美元GP考虑引国资入股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到了决断时刻了。标题这条信息,是最近从某位KOL那儿听来的。应该还在“想法”的阶段,但放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认为伴随这一传闻出现,最大的意义是进一步向美元基金释放一个信号:到底如何面对人民币市场,到了决断时刻了。讲真的,走到眼下这个份儿上再回看,不能说时代没给过提示、机会,可惜很多人错过了。比如有一个节点是2015年。虽然这个节点是从一个误会来的——中概股回归。2015年3月24日,暴风影音拆掉VIE架构在A股IPO,随后41个交易日拉了37个涨停,后续分众传媒、360等公司通过借壳回归A股。5月,易凯王冉发布了一篇名为《拥抱“A股活”》的文章,指出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具有行业敏感性的、海外投资人难以理解模式的、用户和消费者几乎都在中国的、海外估值很低的四类公司,应该“回来”。但是,实际上大家也看到了,对于以烧钱换市场、常年亏损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大A哪是说上就能上的?现在风口则成了硬科技。不得不说,虽然选题热点追得挺好,但互联网公司那部分论述价值不大,而在时下看来,更具有风向标式意义的,是王冉文中关于美元基金的那部分论述,那番话是这么讲的: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会选择人民币基金作为投资人,以投资美元和管理美元为主业的基金管理人,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三年后,市场上的美元基金甚至有可能消失一半。”后来诸位知道,“互联网公司拆VIE回A股”这个趋势并不成立,但并不妨碍推导过程和结论是正确的。王冉力劝美元基金,一定要尽早募人民币,“未来最受欢迎的投资人,一定是具有美元、人民币双币种投资,并且具有在双币之间轻松切换能力的那些机构。”但遗憾的是,当时还有不少美元GP认为,以美元基金的规模、投资范式以及在创业者当中的口碑、声量,美元基金仍将是主流。那年“岁寒三友”指的还是松、竹、梅,到前两年被圈内当成梗来调侃,这中间大概有七八年时间,时代还是给了美元基金不少选择的,这当然有个前提,你必须既得是一个熟悉中国政策,善于在极短窗口期迅速决策的机会主义者,又得坚定的选择本土化,着实有点分裂。2015年还有另一个例子:经纬。关于经纬的几件事,长期关注投中网的朋友很可能记得,因为在几篇公开推送的文章里提过,但串起来再看,更有意思。一则,是5月份投中年会,杨晓磊和徐传陞上台聊天。我司CEO上来就问了个“不中听”的问题,大意是:刚才上台之前,经纬PR嘱咐我别把你们称作“美元GP”,为啥?当然,我要是徐传陞,我也不跟V总纠缠这个问题,所以徐只是简单回应了两点:一,经纬早就双币了;二,2010年开始投人民币,2012年“和第三方落地杭州”。但后来,投中一位水平不太行的作者在一篇没什么人看的《黑鸟张颖》里谈过经纬人民币基金的情况。2010年那支规模小,2亿,没募资,合伙人和朋友凑了点钱;2012年那支,落地杭州,也不大,4亿,还是投早投小。当时主要是曹国熊在牵头。要说经纬何时真正称得上双币?2015年。从这一年开始,经纬才发了第一期人民币growth基金,上了规模,定了策略。如果经纬今天感觉还算从容,并且有底气说自己还真不算“美元GP”,那就是早在2015年做对了。当然这也是从“中概股回归”这个误会来的,当时张颖开大会号召portfolio企业考虑回A股,拉刘晓丹来讲操作,挖了暴风CFO筹备,拆了“自家人”宝宝树的VIE,再到募人民币基金,是一整套的动作。但从结果上,只能说论据不准确,但论点毫无疑问地正确。人的命啊,就这样,错进错出。做对了判断,未必能做对选择;做错了判断,未见得事做不对。“节点”说完了,再说“趋势”。其实趋势出现得更早。看看数字吧。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08年人民币基金仅在募集基金数量上超过外资基金,而2009年人民币基金已从募资规模和数量上,全面赶超外资基金。当然,当时人民币还是以投资Pre-IPO的“全民PE”为主,谈成长还有点早。资金承受期限大概是美元和人民币最明显的属性差别,通常认为人民币LP追求“短平快”,美元LP更接受“长线钓大鱼”,这或许是许多美元机构,尤其是VC募资不顺的原因。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美元投资人是打心眼里觉得人民币“土”,不愿意被裹挟其中,比如为了募资喝大酒、项目参差不齐、退出全看政策这类话题,已经被吐槽过很多次了。甚至多数人民币基金自己就是这么认为的。那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职业目标是什么:参与到中国创投大潮中的美元GP们,到底是“赚点钱”,还是“经营一家好机构”?以赚点钱为目标,意味着不好赚钱的时候,就不赚了嘛;以经营一家优秀机构为目标,有红利的时候,快钱能搞,没红利了,辛苦钱也得挣。本来这种虚伪过头的话很难讲出口,但或许只有认真思考过这种“to
2023年7月6日
其他

7页PPT,融资8个亿

AI的产品要2024年才落地,很难与底子扎实的OpenAI正面竞争。创始人Mensch表示,公司主打一个差异化的“错位竞争”。总结下来,差异化有3点:开源、ToB和欧洲市场。首先,Mistral
2023年7月5日
其他

有的项目已经在融“C++++”轮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短短几年间,一级市场风云变幻之快简直令人摸不着头脑。据说现在的一级市场有“D轮歧视”,为此,有的项目已经在融“C++++”轮了。这虽然是个段子。但凡是D轮往后的项目,大家似乎已经默认估值虚高,却也是实情。在对外的场合,无论是VC还是PE,口头禅都变成了“投早投小”。如果一位投资人介绍自己投了一个D轮项目,多半还得再啰嗦两句,解释一下自己不是接盘的。某国资机构人士跟我说,现在对后续融资轮次很多、估值增长很快的项目反而感到头疼。因为新过来的投资机构一看就觉得自己是接盘侠,要求打个“骨折”。不得不说,短短几年间一级市场风云变幻之快简直令人摸不着头脑。曾几何时,能投进明星独角兽的后期轮次还是VC/PE机构江湖地位的宣示,而现在,D轮大有人见人嫌的意思。过去,“D轮荒”基本是互联网行业的专有名词,每过两三年就来一次。而这一次不一样,这是硬科技时代的第一次“D轮荒”。历史上的“D轮荒”往往意味着洗牌和重建,这一次又将带来什么呢?并非简单的“D轮荒”查阅一下数据,整个中国一级市场后期融资活跃度的确出现了大幅的下降。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3年截至6月底的D轮及以后轮次的融资事件次数是107次,而2022年同期是167次,2021年上半年更是高达217次。两年腰斩,后期融资形势显而易见的严峻。来源:CVSource投中数据过去一段时间我在各种场合询问投资人为什么一级市场上后期项目越来越少见了,搜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一些原因是与周期无关的。比如,注册制使得企业上市阶段提前,还有北交所的推出,也分流了部分企业的后期融资需求;另外从消费、互联网到硬科技的赛道转换也是原因之一,硬科技企业的融资轮数本身就远少于前者。传统上,一家创业公司在C轮之后就应该满足上市标准了,D轮、E轮、F轮一直融下去的风气实际上是互联网烧钱时代的产物。当然,大家提到最多的还是二级市场下行导致的估值倒挂。就在两三年前,一级市场刚刚经历了一个PE、PS、DCF估值法统统失效的疯狂时代,众多VC/PE机构依然在痛苦地消化着前两年投资的高估值项目。某CVC人士无奈的表示,他所在的机构在2017、2018年投了很多人工智能项目,从2022年开始陆续完成上市,而它们上市后的股价表现跟预期的差距巨大,这导致他们现在已经不知道怎么给人工智能项目定价了。存在类似问题的赛道显然不只是人工智能。中概股、港股的表现持续低迷。2022年A股的新股破发率是28%,2023年到目前为止的破发率是25%,意味着注册制之后A股的破发常态化已经是现在进行时。这位CVC人士表示,无论是CVC还是财务型机构,科技类项目还是其他项目,Pre-IPO轮的估值基本上是倒挂的,在二级市场上都面临很大的退出压力。另一位投资人直言,当港股市场有大把PB只有0.5、PE在7和8之间的企业,再倒推投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怪圈:大家都在等明年不久前,一家今年刚募了机构历史上最大的一只基金的VC机构负责人坦诚地跟我说,会适当控制今年的投资节奏,与2022年相比,今年的投资数量应该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这件事勾起了我的兴趣,查阅2023年以来的募、投数据,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根据投中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2023年4月份,中国VC/PE市场新设立基金966支,同比上升18%,环比上升39%,显示募资形势正在从2022年的冰封状态回暖。2023年以来各地百亿母基金落地的新闻层出不穷,多地举办招商大会,加大力度邀约GP,这些反应在了数据上。而另一方面投资却继续降温,2023年4月共有投资事件421起,同比下降10%,环比下降8%。因此,今年的一级市场很奇怪:LP出资热情逐步恢复,而GP出手却更不敢出手了。这也说明了当前的“D轮荒”并不完全是VC/PE机构募资难导致的。有一些投资机构,明明手上有弹药,却依然不肯出手。大家在等什么?最主要的,是在等估值下调。尽管2022年以来估值倒挂愈演愈烈,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明显下降,但项目估值却并没有同步降下来。当前的一级市场是一个胶着状态:投资人与企业家对估值的理解分歧太大,VC/PE虽然有资金需要投资,但不愿意在此时出手,而企业方面也不着急融资。有不止一位投资人预期,这样的胶着状态至少还要持续一两年,然后好的投资机会才会慢慢出现。造成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是老生常谈的“估值顶在那了”。中国的创业者不到陷入绝境,一般不会轻易接受down-round。这种心态又导致投资者对down-round的项目有歧视,觉得项目肯定有问题,于是杀价更狠了。相比之下,美国的创业公司要能屈能伸多了,估值腰斩、脚踝斩去融资也不奇怪,甚至还有不融资主动下调估值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位投资人表示,在跟企业交流的时候,企业家的心态普遍是比较“平和”的,因为他们在过去完成了非常好的融资,手上有大笔的现金。这大概是这一次的“D轮荒”最大的特色。过去的资本寒冬中,“D轮死”、独角兽死亡之类的话题都会被热议,但这一次却没有。严格来说,这一次只是“D轮凉”,而不是“D轮荒”。前述投资人分析道,以前的独角兽需要大量烧钱,因此必须持续融资。但硬科技企业基本上不怎么烧钱,即便亏损,数额也相对较小。因此它们对融资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尤其是到了C轮、D轮往后的阶段,一般来说现金流已经非常好了,融资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资金需求。不光是硬科技如此。在前不久的投中年会上,云启资本毛丞宇谈到了SaaS赛道的现状,很多企业过去融了一两亿美金,就是再有一两年不融资现金流也不会紧张。它们一个月现金流可能只是负几百万,因此一亿美金足够维持两三年了。这两年它们会选择不融资,先把业务数据做上来,可能到2024年再开一轮融资。生科是这一轮估值倒挂受灾最严重的赛道,虽然出现了一些Biotech们砍管线、砍商业化团队的现象,但还是有相当的生科企业并不缺钱。比如我在《2023,独角兽成批倒下》中提到的,一些生科公司账上的现金比市值还高,可见一级市场上VC/PE们把它们喂得实在太饱了。谁能捡起一级市场定价权?对估值无所适从的背后,是骤热骤冷之下,一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前所未有的混乱。过去的中国一级市场定价体系其实是由“两头在外”的美元基金主导的。无论是基金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美元基金整体上都要远胜人民币基金。过去二十来年,一级市场每个四五年就发生一次的周期,背后也主要是美元驱动。当下的僵局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元基金主导的估值体系不能维系,而新的估值体系还没有建立。一位CVC人士这样描述市场现状,观点略大胆,我尽量原话照录:“原来我们非常习惯美元来定价,我们跟着投就得了。美元基金各家机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沟通机制,谁投什么轮次很容易有思路。人民币基金跟投,我们很适应这种方式。但是现在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有一些项目不太能接受美元的投资,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很明显的发现定价的关系完全乱了。”这番话或许有一些夸张,但无疑反应了某种实情。硬科技时代的到来,让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不得不在一口锅里吃饭,两大流派的碰撞前所未有的激烈。应该说,至少在2021年、2022年美元基金募资形势风云突变之前,美元基金是占绝对优势的一方,多数情况下是美元基金开出人民币基金看不懂的估值把项目抢走。胆子大的的人民币基金跟着美元基金投,谨慎的人民币基金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但现在的中国一级市场是群雄逐鹿。美元基金相对式微,CVC强势崛起,国资机构跃跃欲试,再加上市场化/财务型投资机构,各有各的诉求和逻辑。再叠加二级市场的波动剧烈,让当前的一级市场缺少估值参考的“锚”,于是各种价格都看似合理,又看似不合理。比如CVC,已经有不跟IVC一起玩的趋势了。现在很多项目融资时会单开一轮“产业轮”,完了之后才是“财务轮”,这两轮的估值显然遵循不同的逻辑,不能简单互相比较。再比如国资。国资的入局给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带来了很多变数。比如国资不能接受down-round,这也是后期项目估值不能下调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变数是,前述CVC人士认为,国资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美元基金留下的空白。具体而言,他认为很多地方的国资基金对硬科技项目的定价,已经趋近于过去美元基金对TMT项目的定价,“最近这半年的投决会,经常是我们还在问能不能再谈一下估值,然后投资经理就报告说某某地方的基金已经过会了XX亿,我们就只能默默地投票了”。当然,国资要算的是总账,而不是单纯的财务回报,这跟财务型机构的思路本就迥异。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当前一级市场上谈论估值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场外考量大有压过风险投资所谓“为风险定价”这一本源之势。假以时日,未来的一级市场会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吗?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7月4日
其他

估值85亿的独角兽宣布倒闭

Partners清算其资产的机器人披萨外卖初创公司Zume。情形可能一点都没有被夸张。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7月2日
其他

别道德审判投资人了行吗?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高瓴退出,我真没看出有啥问题。立场决定观点,尤其是减持。大股东、实控人像“小媳妇儿”,虽然多数情况下扭扭捏捏,但一直有些想法,散户自然对减持恨得咬牙切齿,投资机构则大多是有苦难言,以前只知道减持会被散户骂,这次是万万没想到,连实控人也因为减持来怼自己了。昨天流传的一张朋友圈截图显示,粉笔创始人张小龙公开吐槽,在一级市场投了粉笔的某机构在公司IPO半年后,“张姓投资大佬”在解禁第一天“无脑狂卖”,“应该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2023年7月1日
其他

20.6亿买断了一场暴富梦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被提前结束的投资人豪赌。在王慧文生病消息发酵几日后,光年之外的归宿终于尘埃落地。6月29日,美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光年之外的全部权益。总代价包括:现金2.3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91亿元);债务承担人民币3.67亿元;及现金人民币1.00元。收购总作价约20.65亿元。交易完成后,其财务业绩将一同并入美团。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也披露了,光年之外集团的净现金状况总额为2.85亿美元。早前,在6月25日晚间,美团也曾发布公告称,王慧文因个人健康原因,已提出辞去美团非执行董事、董事会之提名委员会成员和美团授权代表的职务,自6月26日起生效。更早时候,光年之外内部消息流出,公司联合创始人王慧文近期遭遇个人健康问题,经诊断后目前已离岗就医,其在5月中就出现一些健康问题,疑现抑郁类症状。短短数日内,美团随即决定收购光年之外,这在外界看来多少有些始料不及,但终归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有王兴和王慧文的兄弟情谊在,同时光年之外,背靠美团也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场景训练。不过二级市场对此次收购似乎并不买账,今日开盘,美团股价为123.4港元,截止发稿,已经下跌1.84%,看来新晋AI概念股美团并不好当。光年之外始终姓王在这次收购中,我们也首次看到了光年之外的股权架构。具体地,光年之外是典型的设在开曼群岛的VIE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一家西南超级LP悄悄崛起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是成都地区活跃的投资机构和LP之一。前天,四川绵阳迎来了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连接器核心供应商华丰科技登陆科创板,发行市值近40亿。开盘首日大涨149.6%,市值约百亿。华丰科技是我国光、电连接器研制和生产的主要企业。其前身1958年成立的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其产品连接器主要用于防务、通讯、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什么是连接器?就是连接两个电路导体或传输元件,为两个电路子系统提供一个可分离的界面,实现电、光信号的接通、断开或转换的元器件。公司生产的防务连接器产品,曾先后为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二号系统进行产品配套。而通讯连接器产品,则主要供应华为公司。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为始终是华丰科技第一大客户。华丰科技对华为的直接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1.40%、35.87%和20.75%。2021年12月,华为哈勃投资6000万元入股华丰科技,持股比例3.47%(发行前)。而在此之前,华丰科技于2020年获得深创投、红塔创投、海通开元、越秀产业基金、北交投资、申银万国投资、东兴资本、九洲集团等十余家机构注资。市值暴涨一倍有余,华丰科技无疑是上述人民币基金的一笔丰厚投资。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估值500亿的独角兽,杀出来了

Andersen带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参与的12人研究小组,尝试从后顶叶皮层的神经元提取前更清晰的运动信号——Richard
2023年6月25日
其他

“去年退出4个亿,一半左手倒右手”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市场环境变化这么大,人心、是非、曲直有没有在变?01老规矩,要谈问题,先讲故事。最近我听到朋友讲这么一件事——某硬科技基金去年退得不错,退了4个亿,但意外的是,一半都是靠自己募的新基金接的盘。此外,这家机构在搞全员募资,要求前后台所有员工,通过各种渠道卖新基金份额。这个案例很有意思。用新基金着投老基金的portfolio的企业,这做法本不稀奇,但要说接这么多老股,不多见。你可能会问,新基金LP怎么看呢?听说是不知情。我说没事,快速做高DPI嘛!一方面给老LP流动性,募资时讲给新LP的数字也好看,这年头有几个人能把事儿处理得大家都满意啊?朋友说,还有一点你可能没想到,GP那边还有一层考虑:上期基金的好项目,他舍不得退啊。确实,硬科技投资回报周期长,基金临近到期,项目还没起来,自己投的项目必然视若珍宝,舍不得转手他人。但一般机构的做法是搞接续基金,GP得跟LP坐下来沟通,和各个出资人都达成共识。这家机构的做法则属于典型的台面下操作。好处无需多言:首先,省去繁复的操作,GP快速解决了退出难题;其次,GP用各种方式搞退出,被接盘的老LP想必也没理由不支持;第三,省去了找S基金的沟通成本和机会成本。其实这件事很典型:做法不太厚道,但是原则性问题吗?也未见得。应该怎么评价它,可能要从结果看,而不是从行为去谈。什么意思?比如我拿这个案例问了一位国资LP,他的回答是:“我们如果是老基金LP,当然很乐意,但如果我们参与的是新基金,肯定非常不满。为避免被蒙在鼓里,国资现在出资当LP,一般情况下都会要求在投委会有各种决策权。”这就是LP的视角,觉得信息“不透明”,认为这种行为是“被蒙蔽”。但如果从GP的角度想想呢?我这几年干得不错,赛道对路,案子也挺好,好多同行投不到甚至追着我要份额,我舍不得给啊,我自己募资,自己接盘,自己跟着投不好么?做这么多年投资,终于轮到我的赛道火了,那我是不是应该抓住机会,募资上规模?要上规模,是不是需要做好基金数据?但是硬科技慢啊,投得再好它也慢啊,那怎么办?我的对策就是,接盘做高DPI,数据有了,加上全员募资的战术,是不是就能在其他人举步维艰的时候领先出去一大步了?至于新基金的LP受了欺瞒?不一定吧,你要不要等过两年,基金跑出来再评判呢?如果我赚钱了呢?内什么,别喷,以上模拟GP的观点,不代表作者观点。作者的观点是:市场环境变化这么大,人心、是非、曲直有没有在变?要不要多想想,多看看,别急着下结论?02借由这个案例,我想再谈谈一级市场上的错配和退出问题。此处所谓的“期限错配”,指的是募资策略和投资策略不匹配。GP要么拿了短期的钱做长期的投资,要么拿了长期的钱做短期的投资。当然,在国内一级市场上,第一种情况居多。相比美元VC,人民币VC在基金期限上本就有一定劣势。单只基金存续期通常为3+4或5+2,外加2年延长期。而硬科技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很有可能在基金存续期内都等不到IPO那一天。之所以上演“左手倒右手”的一幕,想必是这家机构的募资策略匹配不了投资策略。想长期持有,拿的却是短钱,想募资上规模,却要因此让渡更多话语权。左手倒右手背后,实则是GP的左右为难。现在基金到期,需要清算,项目没在恰当的时点卖出去,只能自己给自己接盘。所以,这事儿看起来是退出的问题,其实是募资时遗留下的问题——LP和GP的诉求根本没有达成一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里,在过短的投资周期内募集过多资金,这带来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年投中年会上,有险资LP如是评价行业现状。前段日子我写文章分析过黑马基金沃衍资本,当中引用过其创始人成勇的一段话。“金融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期限错配。……金融的本质是,风控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在中国,真正要找到超过10年的基金管理人其实并不多。千万不要觉得说有钱给你就好,不是所有的钱都好拿,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LP。”回头看,我仍然觉得这句话道出了行业内矛盾的本源。多的是错配,那何为正确的匹配呢?对GP而言,投资时除了考虑赛道前景、项目价格等问题,还得关注项目的预期回报期限与基金存续期是否匹配,以及是否能满足LP的回报要求。“退不出去,就跟进了一堆货砸在手里卖不出去的逻辑是一样的,你要去琢磨到底是进货的眼光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很大的可能是兼而有之,那你在进货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并承担对应的风险。”一位早期投资机构合伙人认为。03目前市场的退出环境不消细说了吧,港股破发率高,A股“退出堰塞湖”越来越大。这又是一个绝对的存量市场。2015年起,私募股权市场迎来人民币基金募资大年,但由于IPO的退出通量有限,并购市场并未如预期般高速发展,从2019年起一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存量大,退出难,LP很难不焦虑。曾有政府LP在投中年会上直言,后续基金安全有效的清算退出,是引导基金当下压力最大的事情。“去年底,全国有2107支政府引导基金,12万亿的规模,从投资的角度靠款靠了6万多亿。但去年A股市场一共上市428家企业,融资5800多亿,相对于政府引导基金的规模,上市退出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简单算一笔账,A股一年退出5800亿,如果按照这个速度退,政府出资的12万亿如果全部退出,需要20年。“我也能理解有的GP没有动力去退,早期把好退的都退了,现在剩下的肯定难。这些剩下的项目又面临国企越来越严的监管,又审计又挂牌的,更难退了。”一位国资LP对我道出当下的另一重无奈。“控制退出节奏,其实是在投资时候就会以退定投去琢磨怎么做好这个事情。所有的投资建议书里面都会有一个退出方式的考虑嘛,这个不是随便写写,而是真的要去做,真的要想明白怎么去完成这个事情。”前述早期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我。道理很朴素,但仍有很多GP做不好。投中研究院出品的2022版Benchmark显示:2013年成立的基金中的前25%DPI为0.97。也就是说,成立八年的基金中表现优秀的不过刚能回本。除了前文提及的期限错配,行业内还存在货币错配导致的退出难。比如,有的机构明明拿了人民币的钱,却在按照美元的方式投,声称要在A股上市,可被投公司亏损得一塌糊涂,不符合在A股上市的标准。由此引发的退出难,可不能只怪退出渠道单一,市场不给人机会了。面对退不出的GP,一部分LP诉诸法律,一部分LP则开始将退出管理纳入子基金的评价体系。最近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开始给GP的退出管理打分。这套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政策效应、效益水平、管理能力,结果排名按照适用投资期或退出期指标分设,划分为ABC三档。回到开头的案例,我想说,“舍不得”是投资人的普遍心理。“退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谁来做?是投资团队做,还是风控团队做?投资团队一定舍不得卖嘛。”一位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告诉我。我能理解投资人对项目灌注的期待,陪伴被投项目成长当然是一种符合长期主义的理念,但在商言商,讲究契约精神,维护LP利益,从而使行业良性、有序运转,这些无疑更重要。前述合伙人告诉我,他们每一期的退出策略都不一样,但核心是快速把一些投的不达预期的项目处理掉。这背后是主动管理DPI的理念,他们也因此受到LP青睐。“近者悦,远者来。”如果细究,这当中怎会没有不舍和不甘?但现在基金要留在市场上,要强化竞争力,GP的功夫,究竟应该下在募资上,还是退出上?这可不是没有差别。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近13年A股最大IPO要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公司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招股书这句话讲到点子上了,放到今天,种子这类事关国之根本,科技含量又高的领域,收购先正达也许根本通过不了国外政府部门的审批。至于市场关注的商誉、债务问题,虽然的确不容忽视,招股书也数次提示风险,但这不是已经交给A股来解决了吗?至于短期市场资金承压,未来走势会否像下一个中石油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既定事实,后者只要不申购就“雨女无瓜”。(投中BBKing)6月16日,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过会,拟募集资金650亿元,这使其成为自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以来,A股募资金额规模最大的IPO案例。先正达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于2019年注册于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达、安道麦及中化集团农业业务组成,追溯公司的前身,其历史超过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VC/PE正在丧失定价权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投资人现在正面临一场“史上最大的非共识”。截至发稿前,我还一直想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改成《有头有脸的VC都在追AI大模型》,主要是想蹭“有头有脸”的热度(狗头)。但“追”这个词不妥,各家机构公开、私下里虽然都在谈ChatGPT,但真正出手的却着实不多,我甚至想说,因为大模型的横空出世,VC/PE现在正面临一场史上最大的非共识。首先就是认知和信息上,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差距。认知上,在去年年中,一位美元PE投资人在跟我交流时,就提醒我AICG已经往深水区发展,除了已经很火的图像、文字等AIGC的工具,很快会出现“席卷B端与C端的王炸级应用”。去年9月,美国红杉的两位合伙人就在一篇题为《Generative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200家中国GP,集体去中东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只有不到20家拿到了钱。在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的会场,随处都可以见到东方面孔,这是当地时间6月11-12日举办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企业家大会上的一幕。在26个国家超过3500名的企业、投资者等参会代表中,预计来自中国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事实上,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就有近200家投资机构涌向中东,如果还算上企业,这个数字将超过1000。目前,中国奔赴中东的人数还在快速增加。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想募美元的中国GP难以从欧美LP手中拿到钱,为了“生存”及更好地发展,急需寻找新的金主;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除了有融资需求,更看重中东市场具有的庞大发展前景。2022年,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就高达3.64万亿美元。除了特别有钱,再加上中东自身的战略规划,以及中国与中东不断升温的关系,都吸引着中国的投资机构和企业奔赴这个具备发展潜力的神秘国度。虽然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投资机构的中东募资之旅并不顺利。但可以预见的是,抱有巨大决心的中国GP,未来将会频繁出现在中东。近200家投资机构涌向中东“中国有非常多的投资机构去中东募资。”与多位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均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中东已成为有募美元基金打算的中国投资机构的重要拜访地。一位美元基金的投资人直言,“中国的美元基金基本上都去中东了。”在双币基金IR李云看来,只要有募资的打算,同时又看重当地的资金,不管是VC还是PE都会去中东。早在2021年底,这股中国投资机构去中东的热潮便开始兴起,然后持续至今,并仍处于火热状态。2022年8月,GGV纪源资本全球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和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就去了中东。几个月后,一家双币基金负责募资的合伙人按照一天见2-3家LP的节奏,在一周左右的时间把中东的主权基金和规模较大的王室家族办公室都拜访了一遍。与此同时,一位特别有名的创投大佬,也带着募资的目的去了中东。到了2023年,深创投总裁左丁专门带队去了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和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钧则是去了迪拜、阿布扎比、沙特利雅得等地,而春华资本去的是阿联酋。这个名单非常长。据易达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Jerry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国资到底应该做LP还是GP,历史给过答案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百年未有之变局”。2023年的投资圈内,越来越多投资人把一个长词挂在嘴边,叫做“百年未有之变局”。的确,今年的一级市场颇多动荡:人民币基金募资继续空前困难,过去稳定的美元基金市场也遭遇了困境,项目估值居高不下,LP们开始盘问DPI……针对当下的市场热点、痛点,近日投中网再次举办闭门会议“投中10问”,邀请了十余位国内一线的GP与LP机构主要负责人,大家面对面探讨过去一年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未来一年股权投资市场的思考和预测。“投中10问”是让市场一线的GP与LP大佬们直接对话的平台,今年的会上大佬们聊的格外细节——S交易中国资份额怎么定价?政府引导基金怎么做直投?承诺的政策优惠怎么兑现?整场对话可以说相当有“建设性”。参加本次“投中10问”的嘉宾有:LP:张璐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年薪2.3亿的淄博老板,即将收获IPO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五大”跨国公司垄断,微创心率虽然位列其中,份额却只占个位数,因此在招股书中,数次强调其在总部法国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欧洲其他国家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这是现在微创心率的基本盘。考虑到其主要产品起搏器“Alizea”系列、导线“Vega”系列分别在2021、2017年获批,相比于其他四家公司的产品在功能上最为完备,基本领先了一个代际,IPO之后能否快速释放业绩,就看其产品在中国市场获批注册的进度了。(投中BBKing)5月,微创心律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果成功上市,这将是从微创医疗分拆的第六家上市公司。微创医疗是一家从事医疗产品制造及销售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按业务划分主要运营七大分部,包括骨科医疗器械、心血管介入产品、大动脉与外周介入产品、电生理医疗器械、神经介入产品、外科医疗器械、糖尿病及内分泌医疗器械。不得不提的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常兆华。他是60后,山东淄博人,曾赴美求学,并在海外医疗公司担任高管,后回国创业,并于1998年创立了微创医疗。钛媒体曾在2022年整理过中国高管薪酬Top50,常兆华以2.33亿元的年薪位居大健康领域榜首。当年微创医疗收入8.41亿美元,亏损5.88亿美元。技术出身,除了研发产品,常兆华还喜欢玩资本游戏。他曾在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微创除生产产品外,也是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来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从2019年起,微创医疗已经分拆出了五个上市公司,包括心脉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心通医疗(心脏瓣膜业务)、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业务)、微创脑科学和微电生理(神经介入业务)。此次准备独立上市的微创心律是微创医疗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据微创医疗2022年年报,公司收入的24.3%来自心律管理业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已上市的公司中,除心脉医疗盈利外,包括微创医疗在内的其他几家均处于亏损之中。2022年,微创医疗净亏损4.37亿美元,亏损同比扩大57.88%。扩损扩大的原因部分来自于附属公司微创机器人和心通医疗推进研发、注册、商业化带来的投入增加,以及其他业务在海外市场的投入增加。拟上市的微创心律估值堪比独角兽,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2020年至2022年,微创心律营收分别为1.80亿美元、2.20亿美元、2.05亿美元,三年内净亏损分别为0.54亿美元、0.88亿美元、1.07亿美元。在招股书中,微创心律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业务扩张导致产生了大量成本,并且由于进行在研产品的开发,预期研发成本将继续占经营成本总额的绝大部分,这或将带来持续亏损。过往三年,其研发成本总额为0.56亿美元、0.64亿美元、0.59亿美元。在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越发普遍的今天,C轮融资中签了对赌协议的微创心律还能突出重围吗?并购、融资、对赌看上去复杂,如果简单来说,心脏起搏器是微创心律的主要产品。这是一种可植入式的脉冲发生器,能够替代心脏的起搏点,使心脏按正常节律跳动,以治疗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属于心脏节律管理(CRM)的范畴,而CRM市场还包括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和三腔起搏器(CRT)等。卖心脏起搏器是微创心律的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至2022年,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在微创心律收入中占比超过90%。具体来看,低电压CRM器械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一半以上,低电压CRM器械即心脏起搏器及CRT-P器械,其次为高电压CRM器械、导线及其他销售收入。在涉足CRM市场时,微创医疗复制了它在其他业务线上的路子——先是凭借并购进入市场,后续在一级市场上融资搞研发,最终成为国产起搏器头部玩家。2014年,微创医疗与意大利公司索林(LivaNova)成立合资公司创领心律(微创心律),微创控股51%,Sorin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FA不愿意给我推项目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假装繁荣也是一种繁荣。GP和FA也开始相互糊弄了。最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投资圈现象:一边是募不到钱的GP,糊弄FA继续给自己推项目,另一边是挖不到好项目的FA,用质地一般的项目糊弄GP。二者表面看上去关系和谐,但背地里都有另一幅面孔——FA知道GP没钱,虽说面上推着项目,但大多都是不好卖的平庸项目,好项目只留给真有子弹的投资人。GP也知道FA推的项目不行,但碍于自己没钱,也没资格说什么。大家看似忙得热火朝天,但都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也不揭穿彼此,该干嘛干嘛。但事实骗不了人。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Q1新设基金同比下降近20%,投资数量同比下降20.3%,持续处于近年波谷。但信念感还是要有的,假装繁荣也是一种繁荣。没钱也得营造市场繁荣不然怎么办?在GP和FA的相互糊弄下,这个圈子看起来热闹依旧。没钱的GP假装很有钱,糊弄FA给自己推好项目,无非是想拿着项目去找LP募资。一位深圳某腰部GP合伙人坦言,“各种途径找项目,抢到好项目就赶紧找LP募专项,抢到一般项目就自己当FA,能赚多少是多少,先活下来。”但“空手套白狼式”并不难识破。一位北京腰部FA吐槽,“有投资人跟我说子弹充足,今年必须要投出几个项目,让我抓紧推些好项目。结果忙活半天,迟迟不交割。好几个都是这种情况,我严重怀疑是在白嫖。”一来二去,GP什么情况,FA也门儿清,可明知道GP没钱,也照样推着项目。一位上海某腰部FA直言,“FA干的就是这个活儿,没钱也得陪玩,一起营造市场繁荣,不然怎么办?FA也得保持对市场敏感,时刻了解GP想看什么,了解创始人情况,万一哪天GP募到钱了呢?”更何况,FA真正拿得出手的好项目本身也有限,扩大覆盖碰运气是常规操作。一位北京某腰部FA透露了最近在推的新材料项目,“创始人跟老板关系好,我们友情帮推,但估计排几百场会都不一定能融得到。”“大家都是演员,投资人假装有钱,FA假装有好项目,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生存。一位北京腰部医疗FA合伙人无奈表示,“市场不好,有活就干。质地一般的项目也接,包装一下,哪怕卖得便宜也能走个量,一年做20-30个。”接着他算了笔账,“FA机构十几人的团队,每人30-40万/年,这就小五百万的成本。再加上两个合伙人,每人100-200万/年,至少也得赚个600-700万才行。”但“走量”操作也让一些GP失去了对FA的信任。“现在FA推的项目压根儿不看,要么技术不行,要么估值太贵,都不指望FA了,好项目还得我自己找。”一位江浙地区腰部GP吐槽,“我们不可能像大机构那样铺赛道,只能精准出击,要高命中率。”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水上漂的项目瞧不上,水下好的项目挖不到,后期贵的项目投不起,早期便宜的项目看不懂”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中科院,刚刚跑出一只独角兽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今年下半年,中国泛AIGC赛道将会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交易”。6月伊始,国产大模型明星团队MiniMax传出了新的融资消息,规模将超过2.5亿美元,推动MiniMax的整体估值规模超过12亿美元,成为标准意义上的“独角兽”。与此同时,本轮融资也吸引了新的投资方参与,其中包括与腾讯有关联的投资实体。一旦消息坐实,MiniMax将成为腾讯在国产大模型热之后的第一次相关布局。MiniMax的创始团队称得上是“中科院系”。它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通用智能技术负责人闫俊杰成立,他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而技术合伙人杨斌,则是闫俊杰的中科院校友。对这笔交易,人们感叹“这体现了中国投资者对大模型赛道的兴趣仍然在上升阶段”,并通过对相关投资者和行业顾问的交谈做出预测,“今年下半年,中国泛AIGC赛道将会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投资交易”。这个论述逻辑不难理解。MiniMax成立于2021年12月,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两轮融资,囊括了让国内人工智能赛道多家有头有脸的代表性玩家,包括天使轮的云启资本、Pre-A轮的明势资本、高瓴创投、IDG资本、米哈游,这种堪称“众望所归”的成长速度显然很难直接用“明星团队”来简单概括。顺带提一嘴,按我听到的消息,Minimax这一轮融资份额,各家头部VC争得可是相当激烈,但率先传出入局的却是腾讯,接下来可以再看,等融资正式发布,有没有VC最终投得进去。更重要的是,进入2023年之后MiniMax并不是货架上的唯一选择——王慧文在即刻上官宣带资创业,5000万美元成立了“光年之外”,还争取到了王兴“仗义合伙”;李开复牵头了Project
2023年6月9日
其他

7轮融了26亿的独角兽,要IPO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看国鸿氢能的招股书,有种“氢能哪哪都好,未来可期,可现在就是不行”的感觉。以商用车为例,相比内燃机和电池电动车,氢能在安全性、环境影响、充能时间、驱动里程、燃料密度、噪音、热效率能全方位领先,现实是中国只有氢能车保有量只有12000台。毕竟从零开始,起点太低了。这还是政策大力扶持的结果,过去5年复合年增长率均超过76%,而根据规划,未来的五年复合增长率甚至近100%,最重要的是如果产能上来了,电池系统和氢气的价格必然被打下来,再外溢到储能等行业,氢能未来可期真不是讽刺。(投中BBKing)5月22日,赛道独角兽之一的氢燃料电池厂商国鸿氢能递表港交所,这是该公司自去年11月以来第二次递表。该公司主要通过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型氢燃料电池来获利。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国鸿氢能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均国内排名第一,2022年占有24.4%的市场份额。国鸿氢能在成立后的8年间颇得资本青睐,报告期内显示,自2016年11月至2022年9月共经历7轮超过26亿元外部融资,估值超过70亿元。年营收7.48亿国鸿氢能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型氢燃料电池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按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计,国鸿氢能自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均排名第一。自2017年开始生产氢燃料电池电堆以来,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出货量已超过550兆瓦,2022年度国内市场占有量为24.4%,排名第一。2020-2022年国鸿氢能营业收入分别为2.27亿元、4.57亿元和7.48亿元,呈上升趋势。公司调整前净利润为-2.21亿元、-7.03亿元,-2.80亿元,2021年亏损扩大主要因当年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份支付大幅提高至5.46亿元,股份支付为一次性影响,除去这一影响后,公司亏损缩减至-1.57亿元。调整股份支付后,2019-2022年公司净利润为-1.03亿元、-1.57亿元和-2.26亿元。营收不断增长,净利却逐年扩大,对于这一现象招股书的解释是,公司财务状况主要受研发投入、产品定价及政府政策影响。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国鸿氢能分别产生研发开支人民币3590万元、7219万元及9181万元,分别占同年收入的15.8%、15.8%及12.3%。通过不断的研发投入,公司已成功实现产品研发创新的自主化、核心原材料与生产装备的国产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鸿氢能拥有201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包括38项发明专利、81项发明专利申请及82项实用新型专利。从依赖国外技术到成为氢燃料电池龙头公开资料显示,国鸿氢能创始人马东生是做钢铁出身,2013年在江苏南通成立燃料电池系统公司碧空氢能,主要依赖加拿大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巴拉德(ballard)授权的技术专利生产。2015年,马东生南下广东,与当时谋求新兴产业的云浮一拍即合,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很快,企业接到政府300辆氢能车订单,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市场难题。手握当时全球最大的一笔燃料电池订单,马东生与巴拉德谈判,拿下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术—9SSL电堆;同时,明确巴拉德需为2万台/年产线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时间,工厂建成投产。此后,国鸿氢能迅速在云浮、佛山、上海等地拓展市场。紧接着,国鸿氢能转向自主研发。2016年,氢燃料电堆技术研发带头人燕希强、氢燃料系统技术研发带头人刘志祥等一批国内外氢能燃料电池专家加入公司。其中,刘志祥为特聘专家,曾作为技术负责人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机车及世界首列商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动力有轨电车。次年,搭载国鸿氢能氢燃料电池产品的公交示范线在云浮市投入运营,公司在云浮的生产设施投产,其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设施。2018年,公司获批于广东省云浮市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立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两年后,国鸿氢能发布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鸿芯GI,并开始生产销售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鸿途G系列。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公司开始布局全国,与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氢能技术工业园,并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氢能产业国家示范区。2021年,公司参与研发的全球首辆氢动力数字轨道胶轮电车在上海下线。去年,国鸿氢能发布自主研发的鸿芯GIII氢燃料电池电堆及鸿途H系列氢燃料电池系统,其为当时全球功率最大的配备石墨板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氢燃料电池系统之一。估值70亿元国鸿氢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的助力。报告期内,国鸿氢能自2016年11月至2022年9月共经过7轮总计26.25亿元外部投资,估值超70亿元,主要股东包括鸿运氢能源(占股18.24%)、华汇科技(18.24%)、陈晓敏(18.24%)、云浮工业园(15.51%)、佛山东平(15.51%)、嘉兴氢港(7.13%)、嘉兴南湖(7.13%)、嘉兴南湖金融(7.13%)、池月投资(7.13%)、青岛城市建设(6.84%)青岛城投(6.02%)、青岛城实(6.02%)以及青岛新能源(6.02%)。据天眼查显示,国鸿氢能这些主要股东背后,大多为当地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如云浮工业园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国资委、云浮市人民政府国资委、广东省财政厅控股;佛山东平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国资委100%控股;青岛城实由青岛城投控股,青岛城投和青岛新能源由青岛城市建设控股,而青岛城市建设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国资委100%控股;嘉兴氢港背后实际控股方为嘉兴市人民政府国资委(99.99%)与嘉兴南湖(0.01%),嘉兴南湖由嘉兴南湖金融100%控股,池月投资为嘉兴南湖金融股东方之一。具体来看国鸿氢能投资历程,2016年11月,由华汇科技与陈晓敏控股的鸿运氢能源向深圳融鼎泽转让公司10%的股权,对价六千万元。2020年,国鸿氢能获得美锦能源控股1.8亿元投资,同年又获共青城水大鱼大、广东粤财、深圳嘉佳泰等5.25亿元的股权投资。次年,国鸿氢能获得两轮共计近9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青岛城投、重庆渝氢、共青城氢等。到了2022年8月,国鸿氢能获得星璨善美、嘉兴鼎晖等16名新投资者总计4.6亿元投资。同年9月,在最后一轮融资中,嘉兴氢港与鼎晖弋禺以每股16元的价格共注资5.46亿元,据媒体报道,此轮融资后,国鸿氢能估值达到70亿元。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6月5日
其他

有头有脸的GP都去给LP写检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风险投资不敢冒风险了?01最近听到几个故事。故事里每个人都在道歉。第一个,主角是一家早期基金。拿了国资LP的钱,投了几十个案子,成的有不少,黄了的十来个——按说正常。但GP最近有点烦,每黄一个,LP就会要求出具一份详细的书面说明。第二个,另一位朋友也跟我提到一个投后见闻。项目没退出,政府LP要求开董事会,称半年之后要审计,GP要么回购股份,要么给业绩补偿。当然,对赌一直存在,但过去GP跟LP之间签的对赌很容易豁免,现在因为是政府出钱,一分一毫都豁免不了。第三个,最近一家基金开LP大会,GP满场给LP道歉,承诺下半年裁员,原因就不说了。第四个,一家有国资股东在的企业,这几年每当有重要人员或者中高层离职,CEO也会被追着要说法,出具说明。市场上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风险都在被重新定义,很多人才突然发现自己错了,于是在各个酒店、楼层、会议室里,他们都在写检查,写说明,他们都在低头,然后说对不起。其实,在与LP的沟通中,GP出具坦诚的书面文件做出反省是应有之义,比如之前投中就写文章讲“老虎环球基金发了一封‘罪己诏’”。但今天,沟通成本竟然如此之高,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道歉、解释,只能说是在重构规则了。从“道歉”开始,今天咱们再谈谈GP和LP的关系。过去两年,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过“募资难”“返投难”,事实上,在政府引导基金出资主导市场的背景下,“投后”这一环也在无形中变难了。同样的情况放在美元LP身上,投资过程中有多少被投公司会死掉,Who
2023年6月4日
其他

又一笔年内最大融资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清华院士带队创业,7年融了11轮。近日,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嘉兴创颀与嘉兴颀骏一号两只基金,向清陶能源追加投资不超过27亿元;其中,嘉兴创颀出资不超过19.7亿元,嘉兴颀骏一号出资不超过7.3亿元。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0年6月、2022年1月,上汽集团就先后两次参与了清陶能源的融资。此次投资完成后,上汽集团将共持有清陶能源约15.29%的股权。如果再梳理融资历史就会发现,自2016年成立后,清陶能源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除了上汽集团之外,广汽集团、北汽集团都先后注资。财务投资机构也堪称豪华:峰瑞资本、清控银杏、首业资本、和高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等一批知名机构都位列其中。清陶能源到底什么来头,受到资本如此追捧?清华院士带队创业,7年融了11轮
2023年6月3日
其他

2023最大IPO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VC缺席。2023年5月,华虹半导体成功在科创板过会,拟IPO募资180亿元,这使它成为年内募资规模最大的IPO,位居科创板IPO募资规模第三,仅次于中芯国际和百济神州。此次华虹宏力募集资金中除了有10亿元拟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剩余资金皆拟用于投建华虹制造(无锡)项目、8英寸厂优化升级项目、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分别拟投入资金125亿元、20亿元、25亿元。有意思的是,5月已经有两家华虹半导体的同行同样登陆了科创板:5日,晶合集成在科创板上市,募资总额99.6亿元,是安徽史上最大IPO;5月10日,中芯集成在科创板上市,募资总额110.72亿元,据说是绍兴市最火的一家明星企业。年收百亿在晶圆代工行业,华虹半导体的业内地位并不低,与中芯国际一起被称为“中国半导体双雄”。根据公开信息,作为一家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华虹半导体是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领域,华虹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业以及国内最大的MCU制造代工企业;在功率器件领域,公司是全球产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圆代工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业。成立于2005年的华虹半导体早已是一家上市企业,其于201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据了解,在公司上市的前一年,这家公司就已经做到了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厂。目前,公司主要向客户提供8英寸及12英寸晶圆的特色工艺代工服务,在不同工艺平台上,按照客户需求为其制造多种类的半导体产品;同时为客户提供包括IP设计、测试等配套服务。公司旗下目前拥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厂。根据IC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大佬投了刘晓丹,背后有一批LP崛起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产业资本发起猛烈进攻。产业资本依旧火热,一家医疗器械大佬刚刚投了刘晓丹的晨壹基金。近日,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发布公告称,拟与晨壹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含其全资子公司)共同投资有限合伙企业。迈瑞将豪掷12亿,寻找医疗健康产业优质股权投资机会。熟悉迈瑞医疗的投资者肯定知道,这不是“医械之王”第一次做投资了。早在2008年,迈瑞医疗就作为重要的并购玩家,活跃在海内外的投资市场。当年,迈瑞以2.0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6亿人民币)的价格并购美国Datascope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100亿,茅台母基金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坐拥海量现金的“酱香型LP”,能成为一级市场新的源头活水吗?好消息,市值2万亿的茅台正在欢迎VC/PE去募资。5月19日,贵州茅台正式开始试水母基金,一个公告就设立了总规模超100亿的两只母基金。这应该是今年白酒企业设立的最大母基金,可能也是当前一级市场最“壕”的市场化母基金之一了。今年VC/PE募资难的形势依然没有缓解,高净值人士对VC/PE基金的兴趣越来越低,被寄予厚望的保险资金依然难以大规模入市,市场化母基金式微,政府引导基金独木难支。坐拥海量现金的“酱香型LP”,能成为一级市场新的源头活水吗?100亿茅台母基金来了根据公告,贵州茅台此次将一举设立两只母基金,分别为茅台招华(贵州)产业发展基金(简称“茅台招华基金”)和茅台金石(贵州)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合伙)(简称“茅台金石基金”)。两只基金非常相似,概括起来有这么几大特征:1.两只基金的规模均为55.1亿元,其中贵州茅台的出资均为50亿元,其余资金来自于合作GP、员工,没有其他外部出资。2.两只基金均采用“双GP”模式,除了合作的外部GP之外,贵州茅台的母公司茅台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茅台(贵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出任GP。3.两只基金的期限设计均为“5+5+1”,总计可达11年,在母基金中也算长了。4.基金的投资模式均为“投资私募股权或创业投资基金份额、直接开展股权投资”,也就是当下母基金通行的“P+D”模式。公告没有提到现在火热的S交易,但也并未排除。5.两只基金的投资范围都基本没有限制,包括但不限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大消费等领域。两只基金唯一的区别是,茅台招华基金是与招商局资本合作,茅台金石基金则是与金石投资合作。这两家GP都来头不小,在一级市场上大名鼎鼎。招商局资本成立于2012年,是招商局集团与普洛斯各出资50%的合营公司,专门从事另类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22年底管理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长远锂科、亿纬锂能、小马智行、科大讯飞、寒武纪、比亚迪半导体、长鑫存储等知名企业背后都有招商局资本的身影。金石投资成立于2007年,是中信证券旗下专业做私募股权投资的子公司,过往投资案例包括铂力特、康龙化成、隆平高科、华大基因等。茅台这次做母基金称得上是诚意满满了。首先是100亿的真金白银,不像很多地方的母基金,标题上写着100亿,实际能有10亿元到位就不错了。另外长达11年的期限,也表明茅台的确有一颗长期主义的心,而不是追求短平快。再加上茅台以开放心态引入头部PE专业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没有反投)、顶级CVC的品牌效应……从“硬条件”来看,茅台母基金绝对会让广大VC/PE们垂涎三尺。当前市场化母基金募资越来越难,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如此优秀的LP,茅台的门槛大概要被IR们踏破。低调的茅台VC,出手10项目已有5个IPO细究之下,茅台做投资的野心,还远不只是当LP这么简单。此次出任两只母基金GP的茅台(贵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茅台基金),在创业投资这条路上已经低调耕耘了九年之久。早在2014年9月,茅台集团就与建信信托合资设立了茅台建信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茅台集团持有51%股份,建信投资则持有剩余49%股份。自那时起,茅台建信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就是茅台在一级市场开展投资运作的主要平台。2022年,该公司正式更名为茅台(贵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茅台基金的定位是:“以大消费产业为投资重点,兼顾其他高增长产业,力争成为中国大消费领域领先的股权投资基金。”也就是说,茅台更多还是希望依托茅台的品牌、产业优势,打造一支以消费为特色的VC基金。从过往投资案例来看,茅台基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3年5月,茅台基金出手了10个项目,分别为白家食品、万凯新材、李子园、嘉美包装、稻源集团、天宜上佳、锅圈食汇、匹克体育、新巨丰、中盐股份等,基本是围绕消费产业链条进行相关投资布局。这其中,白家食品、李子园、锅圈食汇、匹克体育、中盐等都是做C端消费品牌的公司。同时,茅台基金的投资也延伸至消费产业的上游,比如万凯新材料是一家专业从事瓶用PET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嘉美包装则是一站式金属包装和灌装解决方案供货商,主要为全国性知名饮料生产商(包括养元、王老吉及银鹭)提供产品及服务;做射频识别芯片的稻源集团看起来是一家硬科技公司,但它致力于引领国产芯片在食药安全溯源及物流、资产管理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创新,依然是为消费服务。从业绩来看,茅台基金这九年投的还是相当亮眼的,嘉美包装、李子园、万凯新材、天宜上佳、新巨丰等5个项目均已成功IPO,另外锅圈食汇也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等待上市。低调潜行九年之后,茅台基金隐隐有发力之势。2023年4月,茅台基金发布了一则招聘公告,一口气招聘7人,其中包括4位投资经理,还有投资者关系经理、基金法务经理、投后管理经理等岗位。一个月之后,贵州茅台就宣布设立100亿的母基金,这很难说是巧合。母基金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作为直投项目的“流量入口”。尤其是对于开展直投不久的CVC而言,先做母基金打开局面,是一种很常见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茅台基金没有再强调大消费的定位,而是投向更广泛的科技赛道,茅台也要发力硬科技了!“钱实在是太多了”规模能达到100亿的市场化母基金,在整个中国一级市场上是凤毛麟角,但100亿对茅台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茅台不愧是中国天字第一号的现金奶牛企业,不仅每年净利润高达数百亿,而且始终保持着10-20%的稳定高增长,按这个速度过不了几年净利润就将突破1000亿了。坐拥大把现金的茅台,一直在思考除了白酒之外还能干点什么。这些年茅台商业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文旅、农业、机场铁路、地产、大数据等各个领域,投资入局了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遵义)有限公司等。茅台还曾与浪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要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助力茅台真正实现“酿造”向“智造”转变。而在众多业务板块之中,金融曾经是茅台尤其重视的板块。2018年5月,贵州茅台召开了年度金融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上强调,要像抓酒一样抓好金融板块,实现“实体+金融”双轮驱动,更好地推动茅台发展。彼时,贵州茅台定下了2020年千亿销售的目标,其中茅台酒板块占700多亿元,其余200多亿元要靠金融板块支撑。茅台过往投资了很多金融企业,包括华泰人寿、南方证券、贵阳银行、贵州凤冈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泰和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贵州贵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茅台上海租赁有限公司等等,几乎涉及了各个主要金融领域。当然,现在来看茅台的金融业务发展规划是有所调整的。2022年茅台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1241亿元之多,但其中1238亿元依然来自于酒类业务。这次重新发力母基金,是否意味着茅台将再次提升投资业务的战略定位,我们拭目以待。酒企集体杀向一级市场实际上,最近像茅台一样杀向一级市场的白酒企业还有很多。2023年1月,江苏今世缘曾公告称,为借助专业投资机构拓宽公司投资渠道,获取财务性回报,其拟投资入伙“南京华泰金斯瑞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华泰金斯瑞”),华泰金斯瑞预计规模10亿元,今世缘拟出资1.5亿元,占比15%。洋河股份也在1月发布了《关于设立全资子公司并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的进展公告》。公告称,洋河股份发起成立的华泰洋河母基金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天眼查显示,洋河不仅成立了华泰洋河母基金,还先后出资了金浦投资和云峰基金。4月,五粮液新成立了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亿。五粮液此前曾回应媒体称,目前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光伏和储能方面。5月9日,泸州老窖与国泰君安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共建产业基金、并购基金,以数字科技赋能消费产业升级。5月23日,浙江古越龙山也发布公告更新其产业基金的进展,其已完成500万元实缴出资,产业基金正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白酒企业做投资的热潮并未拘泥于白酒或消费,而是更关注科技,尤其是硬科技。酒企多数为地方国企,在投资上十分注重与地方的产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今世缘投起了生物医药,来自宜宾的五粮液则关注新能源,贵州的茅台则在大数据方面落子颇多。对于这些坐拥海量现金的白酒企业来说,设立母基金投资VC/PE,或者直接参与投资,不仅是让钱跑起来的方式之一,也是寻找新机会的尝试。几年前互联网流传着中国烟民为航母买单的故事,也许几年后中国酒友也要肩负起振兴中国科技的重任了。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和而不同的产业资本与 VC/PE,谁更打动创企的心?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如果要在产业资本和财务型VC之间选择,创业公司会更倾向于谁?整理丨杨博宇来源丨投中网一级市场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产业资本的崛起就是其中之一。在过去,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LP力量;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设立机构,直接下场投资。在美国,CVC占到了一级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中国,产业资本才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它们扇动的翅膀,已经掀起了飓风——强大的财力和链接上下游的产业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巨大支持,同时也与财务型VC形成了激烈竞争。如果要在产业资本和财务型VC之间选择,创业公司会更倾向于谁?产业资本如何赋能创业公司?CVC又如何帮助集团实现产业协同,同时追求不菲的财务回报?“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在招商局创投首席投资官李忠桦的主持下,CMC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弦,蒙牛创投管理合伙人高航、越秀产业基金总裁卢荣、中小担创投总经理汤琪、力合创投总经理汪姜维、尚颀资本合伙人巫建军、加华资本合伙人徐大卫、新微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剑,9位资深投资人围绕“产业资本如何投资与赋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陈弦:我是CMC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弦。我们是2010年创立的,由文娱投资起家,多年来投资范围不断延伸至消费互联网和科技领域。2013年到2017年期间,我们投资了一系列知名的ToC、To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2022年度投中榜发布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本次榜单共揭晓“2022年度最佳创业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早期创业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有限合伙人”、“2022年度最佳产业投资机构”等奖项。文丨投中研究院来源丨投中网投中信息连续17年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发布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暨私募股权投资系列榜单——“投中榜”。依托CVSource投中数据,通过投中研究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总体积分排名评选,覆盖超千家私募股权领域活跃投资机构。该榜单以严格的标准进行榜单划分,以专业、权威和严谨著称,因此又被称为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的风向标,目前是诸多大型机构LP的重要出资依据。本次榜单共揭晓“2022年度最佳创业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私募股权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早期创业投资机构”、“2022年度最佳有限合伙人”、“2022年度最佳产业投资机构”等奖项。根据榜单参与机构数据整理,投中研究院发现如下:投资退出同比下降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超新星·Supernova榜单发布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是时候贴近青年投资人了,是时候去关注他们的行动,聆听他们的声音了。来源丨投中网人们的短期忧虑经常被放大,又莫名地笃定久远的未来会更好,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还好有一群80/90的青年投资人,他们拼杀在行业一线,他们用年、月甚至周、日来丈量生命的厚度。诺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说,我们的颜色视觉经常是模糊的,但头脑让我们超越了自身的天然极限,所以拓宽认知大门是一张伟大而持续的冒险。他们站在那些勇敢、固执甚至疯狂的企业创始人背后,他们站在当下思想和现实不断破碎和融汇的关口,追逐一个又一个“现象的价值”,他们有些人忠于技术,有些人忠于理性,有些人忠于勤奋,而共同点是,他们都忠于自己,不断试图超越自身极限。是时候贴近青年投资人了,是时候去关注他们的行动,聆听他们的声音。在这场“重塑的持续冒险”中,他们的案例、成绩,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不屈、不甘,证明了精神驻留的耐心,重塑游戏的信心,青年人不会深陷于泥泞,崩坏于暗夜,他们践行着或悲观、或乐观的实干主义,他们将会证明:一群人的命运大于寒冬。愿有英俊出于中国。关于投中榜投中信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今年首次发布2022年“寻找超新星·Supernova”榜单。“投中榜”根据一级市场行业发展情况,以严格的标准进行榜单划分,以专业、权威和严谨性著称,因此又被称之为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的风向标,目前是诸多大型机构LP的重要出资依据。投中2022年度超新星·Supernova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投中信息杨晓磊:太阳照常升起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整理丨张俊雯来源丨投中网2023年,也许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重要的转折点。投中信息首席执行官杨晓磊表示,崎岖、爬坡、雪山、太阳在远方升起、人迎着阳光、冷暖适中的色调。这些关键词可能能代表一些眼下的私募股权市场境遇。全球科技领域从去年开始洗牌,2023年一季度裁员更是超过2022年全年,高达17万人;ChatGPT横空出世,几乎颠覆了所有行业,蓝领技术工人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美元机构遭面临巨大挑战,人民币基金成为主流……面对外部环境风云剧变,杨晓磊表示,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我们摸底了头部40家机构,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有机会无限接近或者超过美国,最大的驱动力和关键成功要素,总结下来有四点:市场、人、制度、体系。我们始终相信中国市场,也相信投资人是市场最宝贵的财富,请大家一定要坚持,相信自己过去所相信的。5月17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投中信息首席执行官杨晓磊发表题为“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演讲。以下为现场演讲实录,由投中网进行整理: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投中信息杨晓磊,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的到来,谢谢!这是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投资年会,哪怕养个孩子今年也快高考了,想想还是挺唏嘘的。过去17年是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快速发展的17年,跌宕起伏的17年,也是历经波折的17年。今年可能是私募股权这个市场遭遇重大挑战需要调整的转折点。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过去一些观察和想法。今年我的演讲主题用了“太阳照常升起”,纯粹字面意思,不带任何隐喻。扉页的图是团队用ChatGPT和Midjoumey,给了他们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崎岖、爬坡、雪山、太阳在远方升起、人迎着阳光、冷暖适中的色调。这些关键词可能能代表一些眼下的私募股权市场境遇。进入主题,先看看过去一年整体的情况。回望2022:越往南走,大家越不焦虑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去年平均消费指数大幅增长,8.8%,相比于2021年,达到了21世纪以来全球最高的通胀水平。通胀在全球具有普遍性,除了中国物价相对稳定之外,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进入了通胀周期。本次通胀原因主要有三个:1.战争、地缘政治导致的供给冲击。2.需求在疫情后大幅释放导致的供应不足。3.宏观经济量化宽松刺激带来的大量货币投放,使得通胀预期提高。为了控制通胀,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大幅加息,其中美国已经加息至5.5%。昨天我看到一个新闻,阿根廷一次性加息600个BP,阿根廷今天的利息已经做到年97%。加息对这个市场有什么影响?对于企业端,肯定更希望融股权了,因为对于债来说利率提高了,并且疫情期间偿债的能力下降,所以从融资预期上看是好的。根据常用的DCF,企业估值在未来折现会降低,但是加息使得行业资金对风险偏好降低了,行业资金不太喜欢配置另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对于市场来说资金流入降低,倒过来会影响企业融资,影响二级市场的退出。去年发生了俄乌战争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2023年,硬科技基金最豪华的一笔募资官宣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2023年开年以来LP阵容最豪华的科技产业基金,可能就是它了。文丨簪竹来源丨投中网2023年,听够了募资难之后,终于有一只“王炸”级别的科技基金官宣。5月9日,丰年资本官宣了总规模12亿元的新一期基金,该基金聚焦科技产业,LP阵容相当豪华,集齐了“国家队”以及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一流市场化母基金和产业资本。2023年开年以来LP阵容最豪华的科技产业基金,可能就是它了。标准的白马基金阵容我们来看一下,这只刚刚出炉的基金都有哪些LP。首先,丰年资本拿到了国家级引导基金中金启元和国投创合的出资。中金启元全称中金启元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它的出资人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全国社保基金等,是国内首支专注于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国家级基金。国投创合则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的专业引导基金及产业基金管理机构,直接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同时,丰年资本也获得了多只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支持,包括安徽铜陵国控、铜陵大江、中金徐州等。其次,多只一线市场化母基金、机构LP也同时出现在了丰年资本新一期基金的LP名单中,包括厦门建发新兴投资、厦门金圆股权、中新集团、道禾等。社会化募资现在有多难业内都清楚,同时获得多只一线市场化母基金出资是对投资体系成熟度和业绩持续性最可靠的认证。来自福建厦门的建发新兴投资集团是一家营业收入超70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近年来发力股权投资,是国内当前少有的拥有巨额长线资金、且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机构投资人,头部基金募资必拜的“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刚刚,安徽史上最大IPO来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合肥国资拿下160亿回报。文丨杨博宇来源丨投中网“最强投行”,果然名不虚传。这不,就在刚刚,合肥培育的又一家巨头——晶合集成上市了。先用一些关键词概括晶合集成的基本情况:合肥制造、安徽省历史上最大IPO、国内第三大晶圆厂、市值400亿。同时,作为早期投资者,合肥国资委的两家主体合计持股市值来到160亿左右。但还有一点稍显尴尬:股价表现普通,上午收盘涨幅0.05%——这与很多投资人的预期是有落差的。全国第三、全球第九先来看看晶合集成的基本情况。2015年,合肥建投联合力晶科技,成立晶合集成。该公司目前是全球领先的面板驱动芯片晶圆厂。根据Frost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上百家VC排队送钱,敲不开创始人“大门”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不少投资人甚至没法加到创始人的微信。文丨鲁智高来源丨投中网每隔几天,一个有上百位新能源投资人的群里,就会有人问“硅碳负极有没有啥好项目?”在这个群里,新能源投资人安宇会不时与其他人交流行业的热点事件。与不少投资人一样,安宇也更关心有没有机会抢到热门项目的份额。虽然更多时候只是刷刷存在感,但同样的信息高频出现,也侧面反映出不少投资人对硅碳负极赛道流露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一种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凭借比石墨类负极材料更高的能量密度等优势,吸引了众多业内玩家入局。对于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电负极的硅碳负极,众多投资人自然不愿错过这个投资的好机会,持续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项目。上百家投资机构抢着给天目先导送钱,但是也难以敲开对方的融资“大门”。兰溪致德获得众多投资机构持续拜访,不过也没有轻易放出融资份额。碳什科技更是在成立后的8个月内,连续完成2轮融资。众多投资人慕名而来,甚至一度都难以加上碳什科技创始人的微信。有一家头部机构,因为决策流程太长,随着该公司估值不断上涨,错过了合适的下手时机,只好眼睁睁看着对方从面前溜走。上百家投资机构“送钱无门”在认定硅碳负极将是未来下一代的锂电池负极后,险峰长青投资人骆潇濛从2022年开始在市场上持续寻找合适的项目。直到当年11月,骆潇濛偶然发现了碳什科技。她先是在线上与公司创始人交流,接着又跑到当地和对方面对面接触。在双方再次线下深聊后,险峰长青做出了投资的决定。一个月不到,险峰长青将TS送到对方面前。几乎同时,顺为资本和同创伟业也决定投资该公司。
2023年5月4日
其他

红杉高瓴王石,同时看中了无锡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无锡算是抓住了新能源的这波风口。”文丨刘燕秋来源丨投中网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城市”,“双碳”正成为无锡吸引资本亮出的一张新王牌。前两天,我的同事写了王石重新出山进军投资圈的消息。我注意到,深石私募正是注册在无锡,并且已经在当地有所动作。2022年8月,深石资本与尚贤湖基金PARK签约落地深石双碳产业创新升级基金与碳中和社区项目,其中,深石双碳产业创新升级基金的规模为15亿元。无锡地处长三角,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光伏发源地和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今年年初,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江苏6个城市排名前30位,其中南京第2、苏州第7、无锡第12,在江苏省内位列前三。双碳战略和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过往低调的无锡最近两年吸引了不少知名的投资机构和企业家关注。在新能源和双碳的新名片下,最引人瞩目的除了王石,还有红杉、高瓴、春华等一线投资机构的押注。“无锡算是抓住了新能源的这波风口。”一位跑过多次无锡的投资人向我这样感慨。江苏本来就是新能源的优势省份,其中很多新能源的优势产业位于无锡。“苏锡常里,常州主要是动力电池产业发达,无锡的优势在于产业更复合,既有汽车相关产业,又有半导体和新能源。华润微电子、华虹半导体、长电科技等集成电路龙头企业都在无锡建厂,我去年看的几家钙钛矿的公司也都在无锡。”VCPE掘金无锡2021年被视为“碳中和元年”,一级市场上,VCPE纷纷成立碳中和基金。资金雄厚的大机构不约而同地把碳中和基金落地在江苏周边,无锡成为重点布局的区域之一。零碳科技产业园、零碳基金、碳中和示范区和创新零碳谷,是无锡布局碳中和的“四张牌”。无锡市市长杜小刚曾表示,无锡将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率先探索建立零碳基金、零碳技术产业园。这当中,零碳基金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第一个行动起来的投资机构是红杉。2021年3月,无锡高新区与远景科技集团、红杉中国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同时在无锡高新区共建零碳科技产业园。合作方之一的远景科技是无锡当地走出的一家绿色科技公司。这只基金当年9月正式落地,其后在10月和11月,红杉又在10天内分别投出数亿美元和超10亿美元支持远景科技旗下的远景能源实现碳中和目标。无锡和远景、红杉的这次合作模式为“一基金两中心一平台”
2023年5月3日
其他

一家“退出率87%”的基金,突然火了丨底片nova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底片nova:《底片》番外篇,聚焦新星基金“DPI很稳”。文丨刘燕秋来源丨投中网最近有位贵圈KOL冲我感慨,说有一批人民币基金的“新势力”势头很猛,“超募咔咔地”。他点了三家机构的名字,我按图索骥了一下,还真有些收获,这三家称得上是研究当下人民币基金的最佳样本,今天先来讲讲其中一家,沃衍资本。先看基金数据。2022年6月,这家成立12年的机构启动四期基金,到今年2月,募集金额已接近10亿元人民币,LP包括苏州基金等母基金。这距离它完成上一期基金募集并不长。2021年10月,沃衍资本刚宣布完成7亿元的第三期创投基金的募集,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30亿人民币。从LP的构成其实能看到这家基金策略的端倪。首先是按周期找LP。2016年的一次分享中,成勇谈过一次“风控”,但实际上就是谈“募资”:“金融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期限错配。……金融的本质是,风控是第一位的,盈利是第二位的。……在中国,真正要找到超过10年的基金管理人其实并不多。千万不要觉得说有钱给你就好,不是所有的钱都好拿,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LP。”意思是,你把问题前置,别搞一堆互相都不信的承诺甚至条款,就能在后期尤其是退出上省下很多麻烦。其次,沃衍还募了不少海外CVC的钱。三期基金中,沃衍引入了大量海外CVC,包括新加坡立时集团、比利时索尔维集团、日本旭化成、德国赢创、德国汉高、法国圣戈班、沙特基础工业、德国巴斯夫等全球材料龙头企业。和众多来自材料产业的LP相匹配,沃衍三期重点关注新材料、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数字基础设施等硬科技领域。这个比较有趣。我的看法是,第一,募资有产业诉求;第二,想出海。一家人民币基金,国内市场搞的不错,募资朝着海外产业资本去。当然,时机差点事,美元基金的处境各位看得到,但整体的经营思路放在同行里可以说是很有想法了。当下,硬科技、新材料热度不减。作为一家新材料的基金,沃衍的退出情况或可作为观察这个领域机构的样本。根据沃衍今年给出的数据,沃衍投资的企业达到了50余家,其中7家A股上市、1家过会、8家启动IPO流程。在已完成投资的两期创投基金中,MOIC预计均不低于4-5倍。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之前听过某顶级V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高的一期大概10倍,最低就不说了。当下的表现好,就说明在当下的标准下干得不赖,那位说“当下标准”怎么理解?简断截说,看DPI。沃衍创投一期基金退出率超过87%,创投二期的退出率超过64%,在管项目综合退出率超过40%。一位做募资的朋友告诉我,沃衍的IRR在“正常范围”内,但项目退出完成得好,“DPI很稳”。“新材料投资的一个特点是,项目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市值,上百倍或者几十倍的回报都少见,但这类项目一定有市场需求,有下游客户,只要你在那个圈子里,上下游都熟悉,标的一定有人感兴趣,退出就可以做得很好。”回报可以,DPI不错,关键还稳定——对LP来说,这可不就是最适合配置的资产类别了?这也能解释,在募资难的当下,这家小基金为什么能受到投资人的青睐了。看完回报了,再看案例。从单个项目来看,目前沃衍回报倍数最高的是帝奥微电子。这是一家做模拟芯片研发的企业,沃衍资本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投资帝奥微C轮与C+轮融资,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去年8月,帝奥微电子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沃衍给出了具体的回报数字——截至今年1月20日,沃衍资本持有股权7.93%,投资回报倍数为9.57。4年10倍。再来看一个1年的案例。2021年上半年,沃衍资本投资骄成超声,成为这家超声波设备公司引入的第一家机构投资人。根据招股书,2021年4月30日,公司董事周宏建与福州嘉衍(沃衍资本)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周宏建将持有的骄成有限105.76万元股权,作价2000万元转让给福州嘉衍。2021年6月23日,福州嘉衍又认购了1500万元的股份。此次增资后,沃衍资本持有骄成超声股份3.01%。2022年9月,骄成超声在科创板上市,按IPO发行价71.18元/股计算,这些股份价值达1.3亿元。1年多,2.71倍。两个案例恰好代表了两种思路。成勇自己怎么概括的?“Pre-IPO项目希望至少能够在12个月到18个月之内满足IPO申报条件。如果不能满足,那就把更多精力放到VC这个阶段。”他另一句话是,原则上VC不跟投——当然,这话谁都会说,能不能做得到?看看持股就知道。在已经上市的几个项目中,沃衍资本是帝奥微第二大股东,是德龙激光第二机构大股东。在机构“团购”现象越发明显的今天,一家小基金在态度上能做到不跟随,又能做到IPO之后持股够多,必然得有点独到的地方。团队“投资团队那几个人都是化学方面的博士,是真正的专才,找案子也大都是从自己的圈子里找,很少用到FA。”这是我那位朋友给的另一句评价。沃衍资本的团队确实值得讲讲。我的结论是:多元、互补、管用。沃衍资本成立于2011年,在过去十二年里,沃衍资本在合伙人配置方面有过微调,但总体而言,按照他们在采访中总结的说辞,合伙人由两方面人才组成,“投行”和“科技”。“投行团队”组建更早,一位是创始合伙人成勇,在创立沃衍资本之前,他曾先后任职于吉通网络通信和广发证券。另一位合伙人苏金其,来自致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背景,兼任东方雨虹、东方园林、合众思壮等上市公司独董。他在创始阶段入局,主要负责投后管理和PE投资。“科技团队”由三位有海外背景的博士合伙人领衔。硬科技当道,现在诸位都知道了,投资机构非理工科博士不招对吧?沃衍呢?五六年前就在按这个路子搞。除了学历,经验也可以,这三位都在一线干了不少年头,科研和管理经验都有。沃衍引入的第一位理工科博士是丁哲波。列一下履历:康奈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历任GE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新奥能源服务上海公司总经理和陶氏化学战略规划与对外合作总监。在仿生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多次获世界顶级杂志引述,是材料领域一流技术专家。2016年,丁哲波加入沃衍,担任管理合伙人,投Growth。两年后,又来了一位。金鼎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曾任飞利浦集团全球战略与业务发展总监和Lam
2023年5月1日
其他

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面对强势的CVC,财务型VC/PE机构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奈。文丨陶辉东来源丨投中网不知何时起,创业公司已经不再吹捧拿到了红杉高瓴的投资了,取而代之的是各路CVC。在当前的一级市场上CVC就是上帝,项目方就算估值打折也求着它们投资;对那些对外募资的CVC,LP排着队给他们塞钱。有了CVC的背书,一个创业公司在融资之路上可以一路绿灯,被各路VC/PE踏破门槛。早两年财务型VC/PE机构还有自信让产业资本当接盘侠,但现在听得最多的却是跟着CVC去投资。CVC新王崛起过去两三年,各路产业巨头像是约好了一样集体杀向一级市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三大巨头。2019年4月,华为低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哈勃投资,开启了对半导体供应链的大举投资。2020年8月和2021年4月,宁德时代连续抛出两份190亿元投资产业链公司的公告。在投资上一向迟缓的比亚迪,也从2020年开始突然发力,仅2022年一年就投资了40余家企业。哈勃投资、宁德时代、比亚迪投资项目数量骤增(不含通过基金的间接投资)在2019年之前,这些硬科技巨头们虽然坐拥几百亿现金,但每年只是零星的投几个项目。而现在则是纷纷搭建专门的团队,甚至组建投资平台公司,每年几十上百家的投。有人说,哈勃、宁德时代、比亚迪再加上一贯长于投资的小米,是这个时代的产业资本的“四大金刚”。它们取代过去腾讯、阿里的地位,是一级市场上新的顶级掠食者。这些产业巨头对投资的重视和巨大投入,在它们的财报中也有清晰的体现。我们知道,在高峰时期腾讯一半的资产是由股权投资构成的。而华为年报显示,其“于联合营公司权益”的规模三年增长了10倍:2019年是7亿元,2022年已经达到71亿元。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哈勃投资至今已投资了93家企业,它们几乎遍布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中仅已上市项目的总市值就超过了2000亿元,思瑞浦、纳芯微、天岳先进、杰华特等这两年半导体赛道最大的几个IPO几乎被哈勃一网打尽。宁德时代也不遑多让,2022年报显示宁德时代的长期股权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76亿元,而五年前这个看数字还仅仅是9.65亿元。比亚迪2022年末长期股权投资规模是155亿元,2019年末是41亿元,三年增长四倍。不知不觉间,CVC俨然已经成为硬科技投资的主角。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一级市场70%的投融资交易发生在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其中又有一半交易有CVC的参与。跟着CVC去投资在腾讯、阿里战投部叱咤江湖的2018年,50%以上的独角兽获得过腾讯、阿里至少其中一家的投资。能不能拿到这两家巨头的投资,往往是决定一家创业公司能否生存的关键变量。类似的逻辑在这个时代依然成立。在新能源、半导体等硬科技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咬合的甚至更加紧密,挥舞着订单的下游巨头们的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更加强大,某种程度上塑造产业链的能力也更强。翻阅招股书可以发现,这两年硬科技赛道的很多明星IPO,都是企业在拿到某个巨头的投资后,销售规模才开始数量级的增长,从籍籍无名成长为细分市场龙头。在模拟信号链芯片赛道,2019年之后最大的两个IPO思瑞浦、纳芯微背后都有哈勃的投资,它们和圣邦股份现在是中国模拟信号链芯片的三大领头羊。在锂电赛道,2022年出货量前五的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企业中,有三家(湖南裕能、融通高科和常州锂源)获得过宁德时代、比亚迪其中一家或两家的投资。面对强势的CVC,财务型VC/PE机构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无奈。一位专注在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人很无奈的向投中网表示:“说破天,我们也没办法把订单甩你面前。”面对一级市场的其他玩家,VC/PE们过去有一种“认知”自信,但现在这种自信已被摧毁。在近期一次行业论坛上,一位投资大佬直言“压力很大”。他表示,以前大家经常说政府的钱、产业资本或者上市公司的钱“傻”,不如早期投资人聪明,竞争不过专业VC。其实这几年时间看下来,产业资本和国有资本判断力并不差,而且动作也极为迅速,即便是对偏早期的项目,他们的表现也十分专业。还有人向投中网说的更直白,现在VC/PE都得找大厂的研发部打听技术验证,怎么能说专业性比人家更强?在VC当中过去还有一种流行说法,即产业资本是它们的接盘侠,而不是竞争对手。但现在这个说法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前述投半导体的投资人也向投中网表示,过去产业资本要看到产品测试结果才投。这种模式下,专注在早期的VC其实很舒服:在流片之前投资,产品出来后再推给产业资本,然后开始销售放量。但现在产业资本也开始不要求看到产品了,它们看到项目团队不错也一样敢下注。“那VC就真的要好好回答,凭你的资源,到底要怎么做投资?”怎么办?既然抢不过,那就跟在“宁王”、哈勃后面投呗。现在的一级市场上,大家都在抢有CVC站台的项目。尤其是这两年流行专项基金,有产业资本背书的项目备受LP欢迎。深圳一家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向投中网表示,对早期被大厂投过的企业,他们都会认真对待。大厂没投的项目,只要可能他们也会尝试拉产业资本共同投资。在他看来,产业资本对大部分硬科技创业公司而言都很重要,首先大厂有强大的背书作用,无论是融资还是市场都有很大帮助;第二,大厂在产业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然,具体到某个项目,也要看产业资本在内部到底能够调动多少资源,个体差异会非常巨大。被CVC割韭菜?由此,一个新的硬科技资本模型出炉了:大厂相中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先低价入股,紧接着甩给它几个亿的订单,估值暴涨,再由财务型VC/PE机构接下一轮,然后走向IPO。不久前申报科创板的金力股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金力股份是一家锂电池隔膜龙头企业。按高工锂电统计,2021年金力股份在湿法锂电池隔膜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8.9%,行业排名第四,仅次于已上市的恩捷股份、中材科技和星源材质三家公司。金力股份能崛起为龙头,比亚迪功不可没。2020年,金力股份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上还没有比亚迪;2021年,比亚迪突然成为金力股份的第一大客户,且贡献了其50.53%的营收。2020年金力股份的销售收入仅有1.3亿元,2021年增长至5.8亿元,增长了346%。同时,过去两年金力股份的市场地位获得了显著提升——与湿法工艺隔膜市场排名第三的星源材质相比较,2020年金力股份的销售收入还只是星源材质的十分之一多一点,2022年上半年已经是它的一半。金力股份的资本之路是怎样的呢?招股书显示,2021年10月,比亚迪向金力股份投资了8000万元,投后估值为17.55亿元。两个月后,金力股份又新开一轮融资,这次引入了20余家投资机构,估值涨到了40.96亿元。理论上,所有金力股份的投资方都能获得满意的结局。还是拿星源材质做参照,2022年上半年星源材质营收是金力股份的两倍,净利润大约是3倍,而目前星源材质的市值超过200亿元。不过,跟着CVC投资也有被割韭菜的风险。一种是明着割。4月3日,光伏逆变器、储能设备公司首航新能创业板IPO过会,宁德时代上市前低价入股引起了媒体关注。招股书显示,2021年11月,首航新能进行了一轮增资,引入了多家专业VC/PE机构,投后估值是100亿元。一个月后,首航新能又为宁德时代旗的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单开了一轮2.32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降至了77亿元。产业资本与财务型VC/PE机构同轮不同价的情况很常见,但像这样后续轮次融资打折的做法也算是“创新”了。更大的可能是暗着割。这就不得不提中创新航。2020年广汽埃安选择由中航锂电作为主力电池供应商,仅用一年时间就把后者推上了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宝座。与此同时,广汽也在2020年投资了中航锂电,当时其投后估值约为80亿元人民币。2021年中创新航又完成了88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涨到了约620亿元(投后)。2022年10月,中创新航以约660亿港元的市值在港股上市,A轮投资者处在盈亏边缘。没想到,中创新航上市不到一个月。广汽埃安宣布投资109亿元自研、自造电池。消息一出中创新航股价当天暴跌34.58%,至今没有涨回来。目前中创新航市值仅340多亿港元,与A轮融资的估值相比近乎腰斩。复盘中创新航的融资之路,中创新航从多年亏损到爬上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宝座,显然不亏;广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且投资依然有可观的收益,也赢了;唯一的输家是A轮和中创新航上市时的投资者。对财务型VC/PE来说,股权增值是获利的唯一方式,但对项目方和CVC来说却不是这样。这可能是财务型VC/PE跟着CVC去投资最大的风险了。就像某投资人的犀利点评:对项目方来说,CVC的投资其实是成本,而财务投资人可能才是这轮融资的利润。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4月30日
其他

淄博招商杀疯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有一波先知先觉的VC早就去那里找钱了。文丨张楠来源丨投中网淄博,搜索引擎最靠前的联想词,不出意外是“烧烤”,第二个有点出乎意料,竟然是“怎么读”,看来淄(zī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第一批大模型创业者已经开始害怕了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这是典型的红海,冲进去就得做好断胳膊断腿的准备。”文丨蒲凡来源丨投中网先分享两件小事。自从ChatGPT带火了AI赛道,我基本每隔几天就能在朋友圈里刷到小汉所在的公司。这家公司有大厂血统,自研大模型,有成熟的对话式AI应用,并且融资能力卓绝——成立不到两年,就成功地让红杉、明势、高瓴、米哈游这些自带光环的名字出现在股权架构里,进而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大模型企业——从大家的论述逻辑来看,我发现很多人相信这种“强势”的成长方式背后意味深长,读懂了他们就能读懂中国科技行业在这场范式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说红杉、米哈游对他们的连续投资,象征着“通用大模型首战即将终结”的,有说他们横空出世的方式“神似OpenAI”的。乐观派会称他们的存在代表着中国有“一群信仰AGI的年轻人”,理性派把他们和小冰、西湖心辰、澜舟科技罗列在一起,推导谁最能带来属于中国的“AI的iPhone时刻”。大概是出于职业的原因,我莫名地“共情”到了一股PR层面的压力。于是在上个月的某天,我忍不住转发了其中的一篇近似于捧杀的报道给小汉,问他“面对这么高强度的‘自来水’,公司现在的感受如何”,然后很快得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哈哈哈都还好”。由于“哈哈哈”的存在,我不确定小汉是在“谦虚”,还是希望能“一切尽在不言中”,于是我又求证式地补充了一个问题:“所以你们身处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行业,是觉得有宣传就好,还是‘宁可少宣传不要乱宣传’?”这次小汉利落地回复了三个不带语气词的短句:“宁可没有,(面对报道)没有观感,我们不在意这个。”另一件事也发生在上个月。大概是周受资代表tiktok出席听证会的那天晚上,科技媒体人老编辑同志在社交平台即刻上发一通关于“人工智能被卡脖子”的感慨,大意是李彦宏声称的“两个月代差”过于乐观了,与国外人工智能产业相比国内赛道用户差了一个数量级、硬件差了一个数量级,在英伟达GTC之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过他并不认为这是李彦宏的错,而是单独成段强调“这十年的弯路,完全是小眼镜片一手造成的”。这里的小眼镜片,普遍认为指代的是张先生。在高喊过“确保Web3在此发生”的即刻,相当一部分用户认为字节跳动赖以成功的“算法推荐”是Web2最后的护城河,进而认为字节跳动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科技行业错误地评估了技术范式迭代的必要性。这通感慨显然是这个共识延伸。但这次对共识的强调并没有带来整齐划一的点赞,相当部分围观群众更认同另一位即刻大佬金叶宸提出的反对意见。他认为老编辑整段论调毫无意义,当前的大模型训练方式决定了“数量级差异”很难出现,包括英伟达GTC之后也没有改变GPU的使用在“超过一定数量后很难再形成训练速度的边际递增”。更关键地是他跳出“大模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认知知识体系必然是存在缺陷的……作为一个前自媒体从业者,一定要向ChatGPT学习,和自媒体从业者唠嗑还是要经常习惯性说“你说的是对的”还有“对不起,我只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两件事前赴后继,让我的脑子里不断蹦出“毒奶”这个词。特别是到了4月初,先有马斯克拉着数名顶着图灵奖光环的科技界大佬联合呼吁“暂缓GPT5的开发”、扬言当下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面临失控,后有谷歌专家惊叹“大模型已经拥有了我们难以理解的推理能力”,我甚至有回到2017年的感觉。那时候比特币正火,以太坊和EOS即将大牛,微信群里流传着各种命名为“ICO白皮书”的pdf,群友们最喜闻乐见交易所开单记录,其次是空投撸羊毛教程。创作来源于生活,整个科技媒体圈呈现出赤裸的“创世感”,前脚李笑来宣布“要用Pressone重建整个互联网”,后脚“价值互联网时代”的新概念应声而起,顺便再区分出来一个“古典互联网”,大胆地把BAT扫进历史的尘埃。宋欢平用一种“话不敢说太满”的画风提点跟风者们“少谈梦想,因为这个梦想的掌控者并不是你”,就已经称得上“清醒派”。所以为了确定这波AI创业潮是否正在经历同样的剧情,过热的舆论是否严重拔高了行业现状,是否给创业者带来了额外的麻烦,是否干扰了投资人的判断,我设计了一份简单问卷,从上周开始向超过30个人工智能赛道内的创业团队发出的QA邀请。现在我试着整理答案。“创业的霸权时代”创业者们最明显的感受是,他们身处于一个备受鼓励的环境里,并且鼓励的力度正在持续升温,“千模大战”的口号在升温的过程中逐渐成型。“千模大战”,“千团大战”的魔改,后者诞生于2010年前后,是《人民日报》盘点的2011年互联网11大看点之一。当时随着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陡然增加的“国民总时间”带来了大量高频、刚需、基建式的市场需求,很多人开始高喊“所有领域都值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做一遍”,然后集体选择在“团购”“O2O”赛道尝试兑现这个“范式预言”。资本最疯狂的时候,整个电子商务领域一个自然年发生了所有融资事件,有三分之一投向了团购,仅2010年3月到8月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就有超过200家团购迅速成立又迅速倒闭,很多媒体都选择引用某匿名VC的评价来形容市场的惨烈程度:“这是典型的红海,冲进去就得做好断胳膊断腿的准备。”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千团大战”虽然本质上是一场“资本闹剧”,大量资本、人力、智力成本被浪费在“商场团购券贩卖机”之类的伪需求上,但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史上“千团大战”却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它的资本过热在相当程度上帮助消费者们快速熟悉了线上消费场景,最终形成了规模化、常态化的线上消费群体。移动支付工具的超前成熟,“本地生活”等新兴概念被快速接纳,基本都可以看做是“千团大战”的副产品。“千模大战”这个挪用理论上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当下大模型热潮的价值所在:这是一次新的底层技术革命,天然地需要大量的创业尝试来探索可能性。也有更激进的人直接点出“千模大战”意味着小公司和个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并按照这个思路重新拆解了midjouney等人工智能赛道的明星公司。例如一篇来自“AIGC研修社”的文章就写到:“midjouney没有软件、没有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我遇到了出餐最慢的快餐店,它的估值却翻了6倍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薛国巍实现了他的夙愿——1厘米锅巴。文丨李彤炜来源丨投中网中式快餐煲仔皇十年间开出130家店,这在餐饮界并不高速,但相比49.5万家未熬过疫情冬天的餐饮企业,煲仔皇估值偏偏在这期间从1.5亿人民币涨到10亿,涨了近6倍。薛国巍,23年餐饮从业经验,23年创业路。2012年成立煲仔皇,至今经历四轮千万级融资,是米饭品类中第一个拿到融资的企业,投资方包括弘毅资本、真格基金、番茄创投、星瀚资本等。在北京城内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收入最高的区域之一,我见到了薛国巍,身着牛仔裤与白衬衫,不疾不徐。与他对称的,是西二旗门店中的摩肩接踵,上地六街和信息路交口的大厦底座,银灰色门窗边缘闪现出一抹正红,白色正楷大字“煲仔皇”镶嵌其中。这家店平均一天接待顾客600名,最高峰是800,外卖单数达堂食一半数额,是煲仔皇130家门店中营业额最高的一家。在这个被红色与木制微褐色包裹的110平米区域中,薛国巍向我讲述了他10年间的转变,在效率最大化系统中上下求索的人们,崇尚极致的速度,他却用8年时间解开了效率的心结。顺势被解开的,还有很多可能性,比如锅巴。人们爱说锅巴是煲仔饭的灵魂,但锅巴需要的时间,时间是效率的敌人,薛国巍要选边站,他以前和其他人一样选了效率,而今天却站在了时间这边,如今他终于敢讲,“我的煲仔饭有锅巴了,1厘米”。12年前他开了第一家店,取名“仔皇煲”,名字不坏,有特点,有韵律,还有一点点拧巴,总会被人叫岔了。如今干脆改成了爽耳、利索的“煲仔皇”。名字改顺,出餐放慢,烧出锅巴,换下西装,这些逆行而来的、细微的变化组合起来,就是薛国巍与执念的和解。“和解”是一种状态,悬在他人生中昨天和今天之间的某处,也悬在两个时代的夹缝之中。如果说上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是极致的效率,而当下的时代红利一定是和解,是更加专注做事情的机会,是抚慰人心的那一面,薛国巍身上的故事,也恰好暗合了这条时代的线索:当你更加严肃、具体地对待当下,以往所追求的成功,也会以一个意想不到的面貌来到身边。等15分钟15分钟后,一份躺着腊肠、油菜的煲仔饭摆到我面前,一同盛上来的有菜心、鱿鱼丝、小酥肉、豆浆、板栗乌鸡汤,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人食套餐。微褐色砂锅上冒着热气,薛国巍脸上也挂着热,人声鼎沸中,他向我介绍了煲仔皇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德化瓷、非洲进口泥土、高纳米技术釉面包裹制成的耐热砂锅,还有快速升温到630度的曲面煲仔炉。餐饮讲究“色香味形器”,此“器”助薛国巍实现他的夙愿——1厘米锅巴,浇汁后发出呲呲作响的锅气。锅巴几分钟成型,米饭几分钟蒸熟,反复试验后最终将每一煲时间精确到15分钟。迈出这一步,薛国巍用了8年。王秀娟是煲仔皇副总兼运营负责人,两人就此事吵过多次,“全公司没有一个人同意,我带头反对,我们的定位是快餐,这不是打自己脸吗?顾客会走光的。”速度与互联网说不上谁成就谁,上个月追捧的商业模型下个月被推翻,一年前的科技领袖一年后是笑柄,每个人、每个细节进入狂奔的运行系统中。让一群互联网人在工作间隙的快餐位上等待15分钟,实在不是一个好主意。2012年创立初,薛国巍目标明确,基于此前加盟老家肉饼与创立一品三笑之得失,此次创业要规模,连锁快餐规模大、普世性高,是唯一选项。全球6大餐饮公司中,麦当劳市值最高,达2000亿美金,这是每个连锁餐饮人的趋之所向。有中国特色的选项逃不出米、面、粉三大类,薛国巍选取煲仔饭品类,普适性高,也能区分遍布街头巷尾、没什么特点的盖浇饭。2015年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刚刮向餐饮业,曾经的煎饼神话皇太极极盛时期开到125家,一度创造神话的瑞幸从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走到纳斯达克敲钟只用了2年,门店数超4000家。一夜间网红店盛行。那时煲仔皇门店利润乏善可陈,薛国巍也将问题归结为规模。他急了,到2018年6月在北京开出超70家门店,结果现金流滚着,并没产生多大利润,开了又关,折腾赔损不少资金。很久以前羊肉串创始人宋吉甚至建议他关掉煲仔饭,改做茶餐厅。茶餐厅非快餐品类,无法做大规模;但煲仔皇规模大了,却无法盈利。薛国巍用逻辑推导、演变,调菜谱,改面积,试不同形式的营销,数据还是上不来。天图投资创始人冯卫东与薛国巍聊天,偶然的一句话刺到他痛处,“品牌要想代表品类,必须把握品类的首要特性”,“我选的品类第一特性是效率,但煲仔饭品牌第一特性是效率吗?”煲仔饭第一特性是锅巴、锅气,米是灵魂,要颗颗分明;米饭堡至七成熟后添料,要改温火,不可急躁;隔热的砂锅需遇热均匀,方才提味进味。一碗醇香的煲仔饭与速度取胜的快餐是天然悖论。因快欲慢餐饮看似门槛低,连锁餐饮并无想象那么简单。重新设计单店模型、开发设备、改变制作流程,繁琐、复杂、消耗成本高。事实上,薛国巍于餐饮业浸润这20余年,经历互联网对传统餐饮的改造,在上一轮焦虑神经过后,他开始警惕浮华、炫目、空洞的概念,也在思考“慢下来”是否有人买单。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餐饮与互联网交汇处有三,营销、渠道、数字化中台,薛国巍每次都在赶集。皇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应是最早有网红体质的餐饮品牌,皇太吉创始人赫畅开创了一系列让传统餐饮人发懵的营销套路——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娘开跑车送煎饼、还有拉风车队,一战成名,触动着薛国巍的神经。薛国巍记得2013年时,他跑去直愣愣地对赫畅说,“与我聊天对你有好处”。他摘抄赫畅微博,跟着学打造个人IP,有活动就去,有演讲就讲,有课就上。这也是那时餐饮人的常态,不同行业的焦虑神经在那一节点被彻底点燃,跟随着不断膨胀的也有焦虑的薛国巍。关立全认识薛国巍20余年,是煲仔皇采购部、产品部总监,他回忆,“那时候的老板真是朝令夕改。”转折来得太快,皇太吉煎饼果子声名鹊起,却也让其享受了硬币一体两面的代价。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与产品本身反馈不成正比,2015年开创外卖后获数千万A轮融资、2.5亿元B轮融资,品牌最高估值一度达20亿元的皇太吉,2017年逐渐关店、退场。薛国巍也逐渐回归正轨,连续开店、做大规模后生存问题还解决不了,他决定试着等15分钟。首先拿三家店试验,其他变量均未动,只改煲仔饭本身——出锅巴、锅气,等待时间长。没想到3个月后营业额比以往提升至少3倍,一位经常光顾西二旗店的顾客对我说,“在这里似乎能慢下来,有家的感觉。”薛国巍将空间调整为有手工感的“老木屋檐、土造瓦煲”,以锅底有层一粒米厚度的金黄酥脆锅巴为基础改其余店铺单店模型,调器具、设计,品牌名头从“一分钟出餐的煲仔饭”到“煲煲现做有锅巴”。“就这15分钟,我折腾了8年”。2020年疫情的出现给正在验证新模式的煲仔皇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初期现金流断裂,煲仔皇外送营业额却不断上升,2020年春节期间外送300万营业额,第二个月翻到600万,第三个月900万,第四个月则恢复到1000多万元。世纪金源地产方发现旗下购物中心中煲仔皇门店每日聚集不少外送员,找到薛国巍,希望他1.5亿元卖掉煲仔皇。薛国巍自然不愿折价,世纪金源也不愿放弃,提出在安徽开合营店,双方各出70%、30%,管理权归薛国巍。煲仔皇顺势走向全国,安徽店流量高,营业额高,薛国巍之后在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浙江杭州、四川宜宾、安徽合肥、芜湖、蚌埠等十个城市核心商圈开设新店,购物中心店的表现极为优异,例如,南京新城市广场店日翻台率高达15。事实上资本对米饭一直相当冷淡,回看2021年火热的餐饮融资,兰州拉面马记永、陈香贵1年时间估值超10亿,身后跟着红杉、源码、高榕、顺为等明星VC。面、粉备受瞩目的同时,唯米饭品类少得可怜。资本认为,相比面食,米饭过于普遍,难以品牌化;再加上对配菜有严重依赖性,更难大规模复制。面无需配菜,面品与调料都可快速标准化,自然加速扩张,带来品牌溢价更快。煲仔皇在打破这一逻辑,在2021年那轮餐饮投资热潮中成为第一个拿到投资的米饭类品牌。三年疫情后,煲仔皇也成为赛道中的第一品牌。有趣的是,2022年大部分时间中它都是不赔钱的,这在做直营的快餐中比较少见,2022年中国约有910万家餐厅,关店350多万家,死亡率约40%。很多人不明白消费者为何会买单?“因快欲慢,因慢得快,一代人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资本在加速餐饮这个庞大的传统行业走向工业化与现代化。”薛国巍认为,移动互联时代里,对“快”的认知或要重新理解,消费者多元,需求多元,效率与高性价比外,体验与感受的权重上升。“我觉得很多消费者像我一样,正因在快速的、效率化体系中狂奔过,想追求一份安全感、归属感、家的感觉,坐一会儿,吃一份热气腾腾的米饭,可享受片刻安宁。再加上疫情对人心态改变极大,健康、舒适需求愈来愈成为首选。”另一套叙事2年前,薛国巍搬到昌平的小院,距离北京市区60公里,院子里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圃,里面有棵桑树,一颗杏树,一墙葡萄,还有睡莲、牵牛花,还有不断栽种进去的花、草、树。我总觉得,眼前的、此时此刻的薛国巍是创业生活中一种不常见的答案。所有创业者常规意义上的大事共同构成了他们的生活——找人、找钱、业务,再将其最大化,卷于日夜奔腾的大机器,一天又一天。人也变了,焦虑研磨出更多焦虑,压力像齿紧紧咬合轮旋转、加速。薛国巍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是他思索研磨出更多思考的地方。做餐饮,最核心的三要素在于——单店模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高效执行的组织力,而第三者最为重要,如何在直营、加盟、特许加盟中做设计,进行利益分配和运营水平提升,需要很高的管理智慧,不是品类选择如此简单。前有皇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的极盛与极衰,后有瑞幸退市,估值10亿虎头局被爆倒闭,能否承载这份规模,最大的挑战在管理。此前不断追赶的节奏给周围人带来影响——“压迫感”,如今却不厌其烦地说着也等别人“15分钟”的惊喜。关立全发现老板开始穿休闲装了,以前平整的正装被他束之高阁,说话会挂着笑了。王秀娟曾是名律师,进入煲仔皇后做过每一部门的负责人,营运、开发、外送、公关;李峰不是专业融资负责人,薛国巍却将融资具体细节让她一一参与、筹划,李峰劝他,“老大,这事我整不了。”原本一两个月的流程增加了两个月,薛国巍不生气,反而有成就感。曾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峰将自己包装得气场强大,“那时我只觉是份工作,在煲仔皇10年,平和自如了”。跟薛国巍见面,你大可很放松,因为他总会站于你的角度,教你他的经验、想法,正因如此,不够严厉甚至严肃,你也有缓着一口气的轻松感;与此同时,他又迷恋一种宏大的结构化叙事,一切讨论都会被他推进一套逻辑循环里,例如餐饮业被他归纳为“道、法、术、器”。系统拯救了他,他也游离在系统边缘。薛国巍明白,根深蒂固的效率规则无错,任何一个细节确实都可能引发崩溃;只不过,他更相信人不是系统中资源、机会、缺陷综合的参数。煲仔皇的投资也大多因认可薛国巍本人,当时还叫0331创投如今是番茄资本创始人的卿永看了当初并不漂亮的财务数据后,还是投了,叮嘱薛国巍加快整合供应链;徐小平的投资过程更简易,薛国巍带着徐小平吃了顿煲仔饭,后者便投了。薛国巍问我,“难道我长得这么正点吗?”2021年,薛国巍哥哥突发心梗去世了。长大后的哥哥做事不负责、无节制,犯错还让妈妈收拾残局,他只能不断告诫自己,哥哥不能再被依赖,他需变强。他备受认可、赞誉,哥哥则更加不甘、失落、堕落。这20年为了不让哥哥给企业带来麻烦,薛国巍曾刻意疏远他。“我发觉多年创业逐渐让我的内心充斥着工作,不仅对哥哥,也对身边的家人变得冷漠。潜意识中觉得脆弱等于软弱,爱也等于软弱,我不要这种软弱,我得强大,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哥哥死了,薛国巍一个人从安徽合肥开到蚌埠,那天下着雨,开了多久就哭了多久。这么多年没哭过,哥哥用死亡触动了他。创业多年,他观察、纪录、审视、反思人性,反思结果是,创业、挣钱、声名,也就那么回事,《从0到1》,彼得·蒂尔撰写的、被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们视作经典的创业读本,这位硅谷创投人教人以All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字节刚从OpenAI挖了个人,年薪140万美元”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而国内创业公司,融500万美金就敢说要做大模型。文丨李彤炜来源丨投中网这是一次偶然相聚的茶话会。在所有行业都值得被人工智能重做一遍的感召下,许久未碰面的老张、老王、小赵发现,他们最近总能在一场场AI发布会上相遇。三人曾是一家投资机构共事的同事,老张所在的TMT组去年被坚决裁撤,他只得另谋高就,目前正在与人合伙做FA;老王是2016年AI1.0投资热潮中的金牌投资人,代表项目“当时算下来能分carry一个亿”,他特别庆幸那时帮融那么多钱,泡沫破灭后才能进到这家被投企业搞战投,如今又被VC高薪挖来找AI项目;小赵则是个全能通才,追过2021年的新消费,2022年的元宇宙,23年1月还在看光伏,如今已经撕下硬科技投资人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了“一贯长期看好人工智能”的AI投资人。他们仨都是被公司寄予厚望的人才,不敢错过任何有关ChatGPT的知识爆炸,走进的每一个场域都希望耳边接连听到一大串LLM、AGI、CNN之类的神奇代码。他们喜欢一面嘲笑当下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景象,一面又庆幸自己终于上了这条魔幻现实主义大船,畅想着未来也能分杯羹。忽如一夜春风来,今天中国宣布要做生成式AI大模型的公司已经超过30家,即使强如硅谷也只有微软、Google寥寥几家敢于涉足此烧钱如流水的行业,连苹果、特斯拉都还在观望;但在海的这一边,自百度文心一言起,阿里出了通义千问,360有“360智脑”、商汤有“日日新SenseNova”,腾讯有“混元”、华为有盘古,还有王慧文、王小川这样的大佬,以及各大厂AI大牛离职创业,数不过来的创业公司纷纷入局。至少在AI发布会数量上,我们早已远超美国同行10倍以上,核心技术遥遥领先,老张、老王、小赵自然也干劲十足。活动散场,三位老友找了旁边一家萨莉亚坐定,满桌子菜再配一瓶58元的赤霞珠干红,颇有一种上市开香槟的感觉。谁没机会在AI公司这几年,老王结识了不少技术大牛。这次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约见了同行投资者,还有OpenAI、Google、Amazon等一众工程师,想要厘清OpenAI背后秘密以探寻中国版OpenAI的密码,但似乎还是一头雾水。21世纪人才是关键,但问题是VC几乎不可能挖到OpenAI的人。技术大牛们有自己的格调信仰,连谷歌都刚流失两位重量级AI科学家,转头就加入了OpenAI,即便是美国各大科技公司AI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下南洋退潮”:租不起房,吃不起饭,精英逃离新加坡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但仅仅一年,“下南洋”就开始退潮。文丨邓双琳来源丨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到新加坡的第6个月,王锋做了一个决定——离开新加坡。做这个决定,王锋只用了5秒钟,就在收到房东的信息之后。房东通知他,5月起,王锋租的这间位于市中心的公寓,将从5000新加坡元(约为2.6万元人民币)涨到7000新加坡元(约为3.6万元人民币),涨幅约合1万元人民币。而这已经是房东半年内的第二次涨价了。到新加坡前,王锋对这个国家十分憧憬——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最重要的是政策环境对他所从事的Web3行业十分友好。他的朋友圈里,大部分同行都在2022年去了新加坡,看着他们每天在朋友圈晒,王锋心痒难耐。在公司开始为员工落实去新加坡的手续时,王锋第一个报了名。在国内,王锋年薪70万元人民币,去新加坡后,公司又主动为其调薪30%。去之前,王锋还给自己定了“五年计划”:在五年内将EP签(工作准证)转成PR签(永居签证),然后买房,将家人一并接来,定居新加坡。计划赶不上变化。尽管去之前就听同行抱怨新加坡物价飞涨,但直到王锋肉身生活在新加坡后,才知道“飞涨”的概念有多离谱:房租、餐饮一涨再涨,30%的薪资涨幅根本覆盖不了在新加坡的生活成本。而且EP签的门槛越来越高,永居签证也越来越难拿。国内疫情政策放开后,王锋逐渐萌生要离开新加坡的念头,房租涨价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新加坡的舒服是留给超级有钱人的,做普通工作的国人依然很卷。像我,一天工作10小时是常态。”王锋告诉《中国企业家》,“上班压力大,赚的钱还要帮本地人供房子,家人也不在身边,能否拿到永居是未知,这种不确定性其实非常压抑。”2022年,在大环境、技术、资本和政策的推动下,Web3行业、互联网行业掀起了一股“下南洋”风潮,大批创业者、管理层和梦想成为新中产的年轻人迁徙到了新加坡。短短一年,中产“下南洋”已成过去式,逃离新加坡成了新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加坡物价一路水涨船高。据统计,新加坡核心通货膨胀率在今年1月升至5.5%,创15年以来最高。而在政策层面,新加坡对EP签和PR签的门槛也一再提高。在每月薪资不得低于5000新加坡元的标准之上,从今年9月开始,申请EP准证还将按照候选人的薪资、学历、企业员工国籍多元化、本地员工数量四个维度进行打分,40分以上的候选人才有资格申请。也就是说,未来只有人中龙凤,才能留在新加坡工作。不堪重负的生活成本海欣告诉《中国企业家》,疫情前,无论是EP还是PR,都没那么难拿。去年11月,海欣下定决心,前往新加坡工作。她在一家Web3公司担任商务负责人,公司总部在新加坡。“但近两年政策不断调整,想要拿新加坡的永居已经变成非常难的事情。”拿不到永居,工签持有者就不能申请价格低廉的组屋,只能购买昂贵的私人公寓,还需支付一笔税率高达34%的印花税。而以永久居民身份买房,印花税只需9%。“来新加坡,主要是因为疫情对国内的Web3从业者影响很大。而且新加坡的Web3从业环境更好一些。”她说。来到新加坡,海欣发现,这里的生活成本至少是北京、上海的1.5倍。“同样的标品,比如衣服、生活用品,标价都比国内贵30%~50%。”房租更是让过来的中产不堪重负。根据新加坡地产网站数据,截至去年,新加坡私人公寓与组屋的租金已分别连续上涨21个月、27个月,涨幅达到了31%和24.7%。海欣目前租的一室一厅,租金每月5000新加坡元,加上中介费,每个月差不多要花上3万元人民币。“3万块,在北京、上海都能租到市中心豪华的房子了。”海欣感慨道,“但是在新加坡,租一个50平的一居室,即使在比较偏僻的位置,至少也要4000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21000元)起步。”吃饭、交通带来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海欣租住的地方,距离公司车程大概10分钟,“这点路程,在国内打车可能就是一个起步价,但在新加坡要花大概60元人民币,赶上早晚高峰,车费还会更高。”海欣初来新加坡吃的第一顿饭,是商场里的一家麻辣烫,这可能也是她人生中吃过的最豪华的一顿麻辣烫了,“折算下来,那顿麻辣烫花了大概人民币150元。”海欣看到账单时吓了一跳,“在国内,就算在北京国贸这种核心商场吃一顿麻辣烫,最多也就六七十元吧。”海欣在国内习惯点外卖,并且不太会在意价格。但在新加坡,她几乎戒掉了这个习惯——一顿常规的两菜一饭,加上配送费,就要200多元人民币。在海欣看来,虽然薪资也有涨幅,但想要在新加坡维持和国内同样的生活质量,还是比较吃力。区块链从业者云飞2021年12月份来到新加坡。“从文化上,中国人到新加坡落脚相对比较舒服,因为很多人会讲华语,饮食上的差别也不大,适应新加坡的生活还算容易。况且新加坡和中国在同一个时区,比较方便工作上和国内联系。”在云飞看来,有孩子的家庭想要在新加坡长期生活,成本比单身人士要高出一大截。“因为涉及到孩子读书,所以租房就要靠近学校,租学区房。而且还要请菲佣照顾孩子,新加坡请菲佣的价格不高,但菲佣需要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所以只能租二居室或者三居室,这样租房成本会变得特别高。”孩子上新加坡本地的学校需要排队,而且不一定能排上,所以很多中国人选择让孩子上国际学校,“国际学校每年学费至少要30万元人民币,这又是一笔硬性支出。”云飞说道。加上交通、吃饭等成本,一个有孩子的中国家庭在新加坡,每年最基本的开销就得接近百万元人民币。云飞初来时租的房子,价格还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一年之后,房租就涨了40%。“从2022年开始,新加坡的生活成本上涨非常明显。”他认为新加坡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多中国人涌入新加坡。尤其集中在2022年。逐水草而居但仅仅一年,“下南洋”就开始退潮。云飞告诉《中国企业家》,中国人前往新加坡的高峰期,是2022年一、二季度,“就加密货币行业而言,当时市场还没有转入熊市的状态。很多人看好海外市场,就愿意到新加坡来。”但从第三季度开始,无论是加密货币、Web3企业,还是传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进入一个产业的收紧阶段,即便是手中有粮的头部公司也开始裁员。“可能有的人刚来新加坡,就被裁掉了。”叠加生活成本压力,选择来新加坡“南漂”的人,又站在了新的岔路口:是继续留在新加坡,还是回国,抑或是去其他地区寻找新的栖息地?过去,基于对新兴科技产业友好的监管态度,新加坡虹吸了大批人才和富豪。2022年,新加坡又依靠Web3,吸引了大批从业者前来。但如今新加坡政府对于Web3行业的态度正在降温,从积极转为中立和谨慎。去年年底,FTX崩盘带来恶劣影响——FTX暴雷之后,约有24万新加坡人损失了财产,占新加坡人口的4.2%,淡马锡对FTX总计2.75亿美元的投资也打了水漂。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表示,对淡马锡的亏损非常失望。新加坡第一夫人、淡马锡前CEO何晶称,这笔投资是“脸上的耻辱”。经过此次事件后,新加坡开始重新审视加密领域所带来的金融隐患。过去一个季度,新加坡政府高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多次在不同场合释放对Web3的态度,概括而言:加密货币没有内在价值,新加坡不看好加密货币。黄循财在国会上强硬表示,新加坡并不计划成为加密货币活动的中心,强调对加密货币投机不再容忍。相比之下,香港自去年年底以来,对Web3不断释放积极信号。4月12日上午,在“2023香港Web3嘉年华”主会场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在适当监管的前提下,香港积极拥抱Web3的发展。”此外,香港证监会还就有关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议展开咨询。将于2023年6月1日生效的新发牌制度,所有在香港经营业务或向香港投资者积极进行推荐的平台将需获证监会发牌。有专业人士认为,此时香港特区政府明确表态支持,无疑为Web3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很大程度上能够形成Web3的聚集地,形成行业聚集效应。海欣告诉《中国企业家》,虽然新加坡在降温,香港在升温,但目前并未出现从业者大规模从新加坡迁徙到香港的现象。“香港的生活成本也很高,加上一些政策刚出台,不确定性比较大,很多人还是在观望阶段。”海欣说,“目前我了解到的情况,都是Level(级别)高一点的在新加坡,低一点的则去了泰国。”春节期间,海欣也去曼谷待了一段时间,见了不少朋友。“在曼谷的Web3华人从业者很多,因为曼谷相对来说政策比国内更包容,物价又比新加坡低。”曼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生活成本低,且签证容易办理,教育和医疗也不输于国内一线城市水平,对新兴科技产业政策层面也较为积极。如此看来,泰国似乎更有望成为华人Web3创业的下一站落脚地。目前,曼谷的创业生态以中心化交易所、链游、NFT等应用类项目居多;普吉岛则聚集了一些Defi(去中心化金融)、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基础设施类项目。“有一部分人也去了迪拜。但对中国人而言,迪拜可能是次于新加坡、香港和曼谷的第四选择。”海欣说。中产逃离新加坡的B面,是依然有众多富豪排队涌入新加坡。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说:“虽然新加坡人只有350万,但有数十亿人可能在排着队进入新加坡。”根据伦敦投资咨询公司Henley&Partners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预计会增加2800位百万美元富翁,总富豪人数超过24万人。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20个城市中,新加坡排名第五,仅次于纽约、东京、旧金山和伦敦。2019年,海底捞的张勇凭借着138亿美元的身家一跃成为新加坡首富。张勇之后,号称“东南亚腾讯”的冬海集团创始人李小冬成了新加坡首富。而币圈大佬赵长鹏、光伏大佬施正荣等也都传出已移民新加坡。王锋告诉《中国企业家》,Web3行业普遍的情况也是华人老板在新加坡,团队其他成员则在国内或者成本压力更低的曼谷。“新加坡不是中产的天堂,而是富豪的天堂。”王锋感慨道。这是他最新认清的现实。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成都堪比顶级VC,一战回报300亿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七年时间,豪赚百亿。文丨杨博宇来源丨投中网今年2月,投中网在《人民币VC的一层恐惧被揭开了》的一文中提到:当下人民币基金在早期阶段不愿重仓,鲜有实现α回报的投资案例。但近期,笔者在梳理国产替代领域的相关项目时,发现部分即将退出的案例其回报率远超预期,甚至个别项目绝对收益高达百亿。比如,国产CPU龙头海光信息。去年8月,海光信息在科创板上市,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被誉为“年内半导体行业最大一笔IPO”。如果翻看其融资历史就会发现,自2014年成立后,海光先后获得五轮融资。投资方是清一色的人民币基金,包括中科曙光、成都高投、长虹电器、金石投资、天创资本、国科控股等。可以说,海光信息的IPO是近期人民币基金的一场盛宴。那么这些机构到底赚了多少钱?笔者梳理相关投资信息发现,成都国资在这一项目上收获颇丰。先以成都高投为例。据成都高投披露的信息,2016年成都高投集团作为初始投资人,向海光信息投资4亿元成为战略股东(当时一同出资的还有成都产投集团)。2018年11月26日,中科曙光发布公告称,分别与成都产投、成都高投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以挂牌价人民币10.7亿元取得海光信息10.92%股权。这意味着在2018年时,成都高投已经收回本金。而在2022年海光信息上市时,成都高投仍持有公司1.376亿股。当时,海光信息的IPO发行价是36元。如果按照发行价计算,其账面收益已高达49.54亿元。今年开年以来,AI芯片版块在ChatGPT等概念的推动下一路走强。4月13日,海光信息的股价为76.22元。成都高投对应的持股市值为104.88亿元。七年时间,豪赚百亿。如果再细扒一下就会发现,成都国资在这个项目上赚得盆满钵满。据海光信息的财报显示,成都国资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包括成都产投、成都高投和成都集萃,三家公司为一致行动关系)占股17%。对应市值约为301亿元。综合成都高投官方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成都国资共计投入的资金不超过15亿元。这意味着在成都国资在海光信息这一项目上浮盈280亿(以上)。虽然最终收益还得等到今年8月解禁之后才能知晓。但预计其绝对收益,在近期一级市场的退出案例中,应该是T1甚至T0的存在。而与成都高投在同一阶段进入的其他人民币基金,自然也收获不菲。海光信息的退出案例道出另一个问题:国有资本如何做好风险投资?我先放个结论:成都这一单投资的表现,堪称顶级VC,它的特殊性在于,投资标的并非是本地的资产整合、剥离而来,整个案例是有意识的sourcing、决策、投资的结果。而结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投的最早,一方面是回报可观。谈独特性就得有比对,我们来论证一下。我们可以对比同为明星项目的广汽埃安。2020年,广汽集团将旗下新能源子公司拆分独立,获得广州产投、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地方国资和其他市场化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广汽埃安代表了地方国资的一种投资策略,抱团本地产业巨头的明星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一起将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十分常见,比如粤芯半导体、正泰安能等都是如此。如果类比的话,这种投资更偏“资源型”,就好比你在VC/PE市场里,京东把物流拆分了,你能拿得到份额——这跟早期投资不同,这证明的是实力,不是眼光。而成都国资投资海光信息则是走了另一条路子——梳理本地产业链,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投资早期项目。具体而言,集成电路产业一直是成都的支柱产业。早在2003年,成都就引进英特尔,随后京东方、德州仪器等公司相继落地成都。到2015年前后,成都拥有芯原微电子、虹微、华微、国科微等50余家设计公司。还拥有生产芯片封装胶产品的硅宝公司、生产抛光材料的时代立夫。此外也不乏梅塞尔、林德等气体配套企业。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是当时成都国资的投资策略。海光信息就是这一策略中的一环。据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成都在2015年前后就已经计划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培育集成电路赛道的国产替代项目。随后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得知中科曙光旗下的海光信息在布局国产CPU的业务,于是便很快联系上该项目,寻求投资合作。这才有了7年之后,百亿级回报的投资案例。聚合资源的抱团投资,和沿着产业链的纵深投资,体现着不同城市产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北上广深巨头公司林立,围绕本地巨头公司的孵化项目和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能够将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而对于成都而言,本地巨头企业相对一线城市较少,主要依托优势产业链,来投资和培育“链主”企业。投资海光信息后,海光的两家核心子公司——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很快便落地成都。成都高新区“通过提供孵化空间载体、协调银行提供大额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创业扶持。”帮助海光成长为成都集成电路赛道的“链主”企业。从进入时间上看,成都国资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成都国资最早投资海光信息是2016年。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成立901支政府引导基金。但到了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就增长至1531只。毫不夸张地说,各地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已经多如牛毛。如果现在投资国产替代的CPU项目,成都将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高的企业估值。海光信息不是成都沿着优势产业链成功押注早期项目的孤案。我们不妨再举一例。2007年,成都高投、成都产投投资了中航无人机的天使轮。2022年6月,中航无人机登陆科创板。这是成都沿着航空航天这一优势产业链投资早期项目的又一案例。而在成都高投67起公开投资案例中,更不乏瑞波科、奕斯伟等半导体或新材料赛道中的早期项目。当下“股权财政”成为业内热门话题,已经有了“合肥模式”“深圳模式”和“苏州模式”。成都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能不能走出一条“成都模式”?转载、合作、加入粉丝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号:ChinaVentureWeixin)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2023年4月16日
其他

一层忧虑:一个IPO埋了一条赛道?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跳水式的股价下滑还是比预计的出现的早了很多。文丨张雪编辑丨张丽娟来源丨投中网HR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李小加x杨晓磊:最朴素的金融就是大妈逻辑,没有奥妙|拾日谈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拾日谈》:对话风险投资领域最杰出的商业头脑他又带着一个金融创新项目杀回来创业了。对话丨杨晓磊编辑丨曹玮钰来源丨投中网
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