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里的粉丝经济、社交理论和风口哲学 | 重读经典
过去,《引爆点》被认为是营销人必读的著作,今天,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人都需要懂传播。无论你是想找到创业方向的创业者,想做好产品的产品经理,想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的投资人,想要成为意见领袖的内容产出者,或者只是一个关注着变化如何在你身边发生的人。
无论你想预测还是解释这些现象,你都可以和我们一起结合现在的变化去重新审视这本经典著作,也许你会惊奇的发现,关于粉丝经济、流量生意、风口背后的哲学......这本书都已经预言。
世界的巨变是如何发生的?纽约客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点》里告诉我们,流行潮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并让一切产生巨变的那一富有戏剧性的时刻,我们把它命名为引爆点。”
也许你会觉得书中描述的 20 世纪 90 年代的犯罪率骤降和 1969 年美国的儿童节目《芝麻街》对于你而言非常遥远,但你无法忽视如今你身边的那些巨变:比如街边那些黄色、蓝色、橙色的单车是什么时候开始处处可见?什么时候起购物不需要去商场完成?什么时候起你都不需要出写字楼门就能吃到今天的午餐?什么时候起你睡前必须要读你最喜欢的公众号的文章?什么时候起过去电视媒体上才能见到的名人开始转战直播?
这些热潮也一样得益于一个恰到好处的引爆点,而这些引爆点仍然符合书里讲述的规律。
个别人物法则:
怎样的人能成为KOL?
“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魅力、有活力或者博学的“个别人物”起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用当下流行的语言,我们可以把“个别人物”的概念和 KOL 联系在一起。 KOL ,即关键意见领袖,这个词语起源于新浪微博,最初指的是在微博上有话语权的人,也指在行业内有话语权的人。很多时候,一个意见领袖往往能让一个事件迅速加温、一个产品一夜爆红、一种观点广为人知——热潮的掀起往往都会被他们加速。
书中把个别人物分为三类:推销员、内行、联系员。
书中对于“联系员”的定义是,那些把大家联系到一起的人,这样说你也许很难联想到网络上那些你并不认识的意见领袖。但联系员的这些特质——结识人多、微弱关系多等等,是否会让你想起那些粉丝量极多的人呢?一个关注者很多的明星,或者网红,你并不是真的认识他们,甚至你也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铁杆粉丝”,但是如果你follow了他们的账号,这样微弱的关系就能让你看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并且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在经过某个甜品店的时候,虽然想不起哪个网红在这儿拍过照,但你记得它的名字,知道这是个网红店,于是就不由自主的走进去尝尝鲜。
联系员靠着粉丝的数量提高影响力。
推销员是指那些自身感染力极其强烈,甚至超过语言内容本身的人。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能发现很多能引起人们共鸣、让你有转发的欲望的所谓10w+,其实未必逻辑上经得起推敲,但感情足够强烈、语句足够“偏激”,所以非常有感染力。关于推销员,书中写道,“说服力在一些微弱之处,因为不会提防,反而容易被说服,被说服之后甚至不能想到自己被说服了。”很多公众号热文都在强力的输出价值观,诸如去年大火的“口红现象”,很多自媒体都在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概念和口红乃至包、服饰这样的消费品联系在一起,但读者仅仅注意到了自己被文章中的故事激起了对某种的生活的向往,不自觉的去为那些象征这种生活的物品买单,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推销”。
跟联系员比起来,“推销员”类的 KOL 也许受众未必有那么广,粉丝量也许稍逊一筹,但却能对单位粉丝产生更强的影响力,所以人们会说“粉丝量”和“变现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书中写道,“很大程度上,发起一种社会流行的成功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社交天赋”,但第三种个别人物——内行的存在却告诉我们个别人物不只是最会交际和煽动的人。内行能联系到或者影响到的人数可能会少于联系员,感染力也不如推销员,但内行是能把第一手的讯息带到大众面前的人,是热潮发生时最前面的那一环。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从传统领域走到大众面前的专家学者,或者是某些垂直领域的内容产出者,他们所产出的内容和观点可能会需要“联系员”的转发才能被大众所得知,但一旦有了初始粉丝,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倾听和需要他们的观点。
垂直领域的自媒体或许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明星那样的粉丝量,但是因为用户肖像非常明确,并且对于真正需要他们这样干货类“信息”的粉丝来说,他们的观点非常重要和权威,所以粉丝黏度非常高。当你是一个耳机重度爱好者的时候,关于耳机你肯定离不开发烧友的评测,而非是一个明星代言人的观点;当你需要古董的知识,你应该会关注一个该领域的学者,而不是试图从淘宝网红的微博里寻找这些。
仔细审视这个年代的影响力人物,你会发现无非这三类。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人人都在探索如何吸引流量,又如何把流量变现,其实《引爆点》已经把意见领袖的三种特质总结的很好:推销员的感染力、联系员的触及面、内行的专业度。
社交软件里的联系员——“你可能认识的人”
如果你有一个 Facebook 账号,你可能会常常收到邮件——“你认识 Annie 吗?”;如果你注册了领英,当你有了几个好友以后,你就能查看“二度好友”和“三度好友”,并以此结识到很多你想认识的人;如果你用微博,你不会忽略很多入口你都能看到的,“你可能想关注的人”。
决定我们是否使用一款社交软件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这个软件里你到底能和多少人社交。并且,除了与熟人维持联系,结识到更多新的人也是用户不可忽略的需求。
那些成功的社交软件通过你“可能认识的人”,用户的通讯录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富,因此这个软件也会对用户更为重要——这个过程当中,这些拥有最多“一度好友”的人至关重要。
所以,聪明的社交软件设计者,都不会忘记用各种手段吸引这些结识人多、能把一个又一个人串联起来的“联系员”入驻,并且运用各种功能让“联系员”发挥起自己的作用。
环境威力的重要性:
创业者要顺应时代的洪流
“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着我们的内心状态,尽管我们对此毫不了解。”格拉德维尔这样告诉我们。
很多人认为,很多产品火起来都是因为明星效应,就像是《引爆点》里也强调了个别人物的重要性。然而,《引爆点》的原意是,个别人物只属于加快传播的那一环,流行潮是否能发生,还取决于地点、时间和条件。
拿消费升级来举个例子,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也许只能看到人们在追求奢侈品、潮牌、网红餐厅、有情调的咖啡厅.....稍有研究的人,大概会把这一切总结为“消费升级”,即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品的品质需求在提高。
关于消费升级的成因,有观点认为是媒体和自媒体这些“个别人物”在引导着人们——化妆品被 Youtube 上的美妆博主炒红,明星街拍可以让一件外套进入淘宝代购的热搜,一家 Brunch 餐厅的大火可能是因为某个网红在那里拍照,全民健身的热潮也许是公众号传达价值观的产物。
而消费升级的背后,是环境的必然。连年增长的 GDP ,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结构,新中产阶级的诞生这些宏观的变化都催化着人们对消费品的要求变高。如果是在温饱都难解决的几十年前,即使有再多人宣传一顿吃 Brunch 的惬意,又哪有人会把午饭钱花在沙拉和果汁上呢?
同样,为什么文娱产业会在当下如此火爆?因为文娱产业,正是精神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只有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今天,才会有这么庞大的市场;为什么企业服务能成为新的创业领域?这得感谢创业潮的兴起,越来越多或大或小的企业在不断诞生和扩大;为什么共享产业那么火热?因为当下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更注重多元化的体验:不断体验住在不同的房子、穿不同的衣服、戴不同的首饰......无需购买的共享让人们有体验更多可能。
关于怎样的创业者会成功,有着太多不同的观点。营销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更深入思考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是时代洪流的顺应者。想要找到那个风口,你当然得知道大的风向。
社交应用、内容创业、网红经济、风口——这些名词日日都出现在你眼前,告诉你这世界日日在发生变化,你不可能浑然不知。
但这些变化是如何引爆?以上截取的这些告诉我们,潮流的形成需要催化物,需要客观环境,也告诉我们是哪些人在加速着新风向的到来,需要怎样的基因才能成为潮流的催化剂。
当然,一个潮流的形成、一个产品的走红、一个公司的成功还有着更多因素。如果你感兴趣,去认真读读这本书,各种各样的案例可能会给你更多答案。
推荐阅读
举个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