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在 Grab 做 PM 和在国内有很明显的差异吗? Doris:你刚刚讲的基本是 to C 的产品,如果是做基础功能的话,基本上你的需求,或者是你想要做的这件事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是产品来定,因为这比较像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然后可能就是看数据说话了,或者说让运营去看各国、各地、各个市场的情况,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可能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分层或者是用户群体画像,做一些调整。我觉得这个东西在基础的方法论上面,大家遵循的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可能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整个团队的协作当中,产品这个角色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TA在团队中起到的作用?TA跟哪些利益相关方打交道?比如说你在滴滴的时候,你跟各地的运营打交道,对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各国的运营,然后法务、数据隐私、风控、客服、司机端……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 business owner 。 刘飞:类似于一个品类的业务负责人吗? Doris:对,但这个角色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可能是一个比较 Grab 的事情,然后有专门写文案的文案设计师,所有的文案需要有翻译,所以文案设计师还是一个整个团队,你要跟这个团队打交道。 刘飞:这个蛮有意思,比如说我在滴滴就没有见过文案设计师,文案基本上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商量写出来的。 Doris:我只有在小团队里面决定过文案,那都是很早期的事情,我到新加坡之后,就没有写过任何一个产品上面的文案,就是有专门的人来写,而且这些人是非常专精于这件事情。而且如果你要做一个 AB test ,判断两个文案怎么样好怎么样不好,那可以让TA来写,然后接下来还要翻译成各国语言,所以你还要考虑到排期的问题,一旦排起来,跨部门搞得跟跨公司一样。 刘飞:这样听下来我觉得反而还是挺像的,就像你前面提到,因为公司规模的差异更大,我之前也在阿里待过,做一件事情,它的排期、跨部门协作的复杂度就高很多。我理解中间可能有些角色不一样,比如我们都没有文案设计师,但在推进项目的时候,还是都要产品经理去推动一个一个利益相关方解决。
04 不同公司工程师的话语权有多大差异
Doris:可能比较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什么归产品去驱动,产品是一个主导的位置,还是补位的位置,你的队员之间有多少自驱力,有多少能够自己独当一面的。 刘飞:其实听下来没有特别明确的职责,就像一些传统行业一样,或者说工作流是一定要按什么步骤、负责哪些事情,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有很多比较模糊或者灰色的地方,可能产品经理要补位,有一些可能是业务来补位,但这个是比较灵活的。 Doris:我觉得还是公司一旦发展到规模比较大、业务相关比较多,那么这些所谓的流程、步骤的规定的程度就会相对来说更高,所以“是谁负责什么样的事情、大概由哪一个工种去发起或者去跟进会更有效”,对于每家公司来讲是会逐渐形成规范的。 刘飞:感觉上这个可能确实也跟公司规模、业务类型有关,比如这个业务可能是运营的往前占得多一点,那个业务甚至可能设计往前占得多一点,那个业务研发往前占得多一点,都是跟具体做什么产品比较强相关的。 Doris:跟具体在哪个公司首先是强相关的。比如说在 Facebook ,就是工程师的话语权特别大,我是绝对不会告诉工程师说你非要做什么,我做不了这个主,我一般就是告诉工程师说:这个事很重要,往这个方向去,我们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至于怎么解决,我现在看到是这几个方向,你觉得哪几个能成项目然后搞一搞。所以我现在都不写 product spec ,都是工程师写。 我们有一个同事写了一条非常著名的 tweet ,TA说我加入 Facebook 已经一年多了,而并没有写过任何一个 ticket ,没有写过任何一个 user story ,我觉得这样很 work ,我觉得这样很爽。 刘飞:所以这些都是研发部门搞吗? Doris:对,我们工程师是万能的。 刘飞:在不同的公司,工程师文化确实不一样,国内的有些公司,比如百度和阿里的工程师其实还是挺强势的。他们不会像你描述的一样,把一些活都干了,但是他们会有一票否决权,比如说评审会上研发部门觉得你讲的这个用户需求不合理,或者你说的这个项目收益我不认同,那他就可以不做,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介入这个话语权的。
05 以滴滴和 Grab 为例对比下产品经理的工作流
Doris:我在 Grab 确实要写 ticket ,要写 user story,还是逃不掉的。 刘飞:你说的 ticket 就是需求文档吗? Doris:国内大家写 PRD 嘛,但是 PRD 通常一不小心就写很大,但有一些东西是小需求,一点一点做,或者是做实验决定要不要往前做,通常对于这种拆出来的东西,我们会写一个文档,大概就是产品规格应该是什么样子,有点像是一个小的 PRD ,不是一个很大的、从头到尾的东西。 刘飞:是个简述对吧,一个简单版的? Doris:就是你要做什么事、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针对谁解决的,有一些 user story ,为了搞定这个 user story ,可能下面会有好几个 to do 要把它变成 ticket ,需要去提出来给相关的人,就是拆得特别小的一个待办事项。 刘飞:所以这个是更像项目已经决定要启动了,启动的时候该怎么分配任务的一个东西? Doris:有点像,或者说在启动之前,你就已经先想好这个事情拆到这么一个一个小的需求点上面,为了完成你可能会开始请你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业务相关方、合作方先开始写这些待办事项,他们会帮你把东西拆到一个可执行、可分配的大小,然后他们来决定说到底是哪一个工程师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完。 刘飞:这个时候 roadmap ,就比如说项目节奏,以及说具体需求的细节都已经完成了吗? Doris:其实一般来说 roadmap 里面不仅会包括这么一个事情,我们以前做是做三个月的 roadmap ,然后一个季度即将结束的时候做下一个季度的 roadmap ,半年会有大一点的 roadmap ,但就会写得比较糙,但当你要开一个三个月的东西的时候,通常就已经写得非常细了,什么都还没开,这些东西就已经全都拆好了。真的要启动的时候,通常就是需求过完评审,所有的细节都已经跟各个相关方谈妥了,大致的方向、做法、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已经聊过了,然后你才会开始来排一个优先级。 刘飞:听起来非常类似,基本上也是首先有全年规划,后面还有季度规划,还有可能像字节是双月度规划。每个阶段每个项目都会再起一个 kick off 会,所有的相关方碰在一块,大家去评估一下这个项目能不能按照原定的项目节奏去完成,评估完了之后就开始进入一些细节走向了。 然后在我经历的公司里,通常来说可能有一些大项目是独立推进的,比如说淘宝的双11,网约车也有几个固定的大项目,这几个项目是会有很多资源去保证的;其他的会有各种小的需求,就都是按部就班地去推,就有这种日常的评审会,比如说每双周一个评审,就跟着版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