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土里刨食的小村庄,竟延续着几百年饮茶之风丨豫记

2016-12-07 张振营 豫记


图片来源于 封豫麟


在平顶山市,没有人不知道三郎庙的。它是郏县姚庄回族乡的一个小村子,这里茶馆林立,有时来喝茶的人比村里的人还多。中原农村,百姓自古土里刨食,让农民坐在茶馆里品茶,大多是没有这个雅兴的,农民们也不会为喝口水掏腰包的。但三郎庙是个例外。为什么这里的茶馆这么多?声名又这么大?这里的人整天泡在茶馆里,除了喝茶还聊些什么事?

 

张振营丨文 图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三郎庙的“三”在当地不写“三”而是把“毛”字出头,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无法查到,当地人发“三”为“桑”音,因写不出毛字出头,我文中也一律用“三”。



 

如果你来到三郎庙,一进村就会看到道路两边,茶馆处处,炉火熊熊,一排的铁壶沸水翻滚,蒸腾着一片热气。如果是冬天来这里,进得屋里,就感觉一身的寒冷就被这热气驱散了。


不论哪一家茶馆,都很热情。

 

老板给你打过招呼之后,便有小伙计跟脚而至,一手掂着铁壶,一手托着与手臂等高的一摞茶碗,扫一眼来客数目,哗啦一声茶碗就落了桌。眨眼功夫,一溜茶碗就摆放整齐,口里报着店里的茶叶品种和价格,让客人自己点。一连串的动作和语言,娴熟利落,如同让人看杂技表演。


 

三郎庙的茶馆不像城里的茶馆都是高雅之堂。这里少了富丽堂皇,多了质朴平凡。来这里喝茶的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人都有。

 

不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车夫小贩,一坐下来就平等了,天南海北,海吹神聊,逸闻趣事,云里雾里,茶如人生。聊天灾人祸,聊年景丰欠,聊生老病死,也聊婚丧嫁娶。放低了身架,滋润了身心。疾病因热茶发汗而挥去,郁结随茶水而化去,愤懑在畅饮中而释然。

 

我进到一家茶馆去体验生活,进得门来,很快被这里的气氛所感染,大厅里十几张桌子,桌桌爆满,有人聊天,有人下棋、有人打牌、有人摆山,其乐融融。

 

随便问了几个人,都是从四五里地的村子里来的。86岁的王春生,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是骑着电车从五里外的王寨村来的,他说,他在茶馆喝了40年茶水,好身体是喝茶水喝出来的。



 

附近村里的人也喜欢把一些事情放在茶馆里办。比如有人为儿子或女儿提亲,话音还没落地,主人便说,咱到茶馆里说吧,一壶茶没喝完,事儿就成了。

 

茶壶里的水是玉泉河里的泉水煮沸的。沸水缓缓倒入茶碗,水面凸起高出碗口,颤巍巍而不外溢;细细品尝,啜之甘甜,下咽爽滑。回味起来,难言其妙;冷凉喝时,又是一番滋味,感觉浓度有加,似黏实爽,含齿留香。喝了这茶水的,都说水好茶好。


以前的茶馆可没有今天这么漂亮,七十年代时,三郎庙的茶馆基本上还是几间茅草屋,几把铁壶,来到这里,边喝茶边聊天,海阔天空,不知不觉,日过正午,一碗烧羊肉,一块硬面火烧,感觉人生很知足。

 

朋友几个,陶壶一把,香茶一包,自冲自斟。只要不把壶中的水倒干,时时续进新水,不管你是豪饮解渴,还是细细品味,两个时辰内,不再添加茶叶,壶中茶水会一直保持原色原味,香味如初始。

 

现在的茶馆不同以往了,大多是楼堂花园,茶馆又兼酒家了。


 

于是,宴请领导的来了,朋友聚会的来了,洽谈生意的来了,单位联谊的来了。这里吃的也特别,不光是大碗喝茶,而且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出名,也是最有特色的是腌煮的牛肉和烧鸡、烧兔。牛羊肉是切成大块上来,烧鸡、烧兔整只上来,也切了大块。硬面火烧夹了肉吃,然后或饮茶或喝酒,其乐融融。

 

在三郎庙喝茶吃饭,不同与在城里的茶馆,欣赏的是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光,感受的是宽松自在的农家气氛,品尝的是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少了城市里的嘈杂,放松了心情。难怪三郎庙的茶馆会长久不衰,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

 

三郎庙的饮茶之风咋来的?

 

村子既然叫三郎庙那肯定是有庙的。我在村里寻觅,可是没有找到庙的踪影。在村中的运粮河桥头,我与一棵古槐相遇。几位老人说,昔日的三郎庙就在这古槐的身后。

 

庙中供奉的三郎何许人也?这还要从遥远的春秋战国说起。

 

据《史记》记载: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兵出征陆浑(今伊川县一带),途经周都洛邑(今洛阳市)时,忽接急报: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斗越椒乘国内空虚之机,发动武装叛乱。

 

最后楚庄王在郏县通过“清河战役”大败斗越椒。清河就是古槐旁边的运粮河,发源于村南大龙山的擂鼓台,古称清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其龙山水,曹操曾用其水运送粮食,后来就被称为运粮河。古时水量很大,从南蜿蜒而来,向北汇入北汝河。



 

获胜的楚军狂饮河边的一眼泉水,楚王饮了一碗之后,顿感神清气爽,遂给泉水赐名“玉泉”。

 

楚王班师回朝时,封养由基为将,留守此地,镇守北汝河到紫云山一带的北部边疆。并收养由基为义子,因楚王此时已有二子,人称养由基为三郎,三郎驻守期间,讨剿强盗,兴修水利,百姓感其恩德,就在玉泉附近立庙供奉。人们依泉而居,渐成村落,就成了今天的三郎庙村。

 

这里的茶馆究竟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我见过一个老者,有80多岁吧,黑衣白帽,深目长睫,络腮胡子自然卷曲,颇有中亚遗风,问起果然。

 

据老者说,其祖上自西域来此已有1300多年了,那时正是盛唐时期。他们的祖先沿着丝绸之路东进,到达大唐腹地之后,有一部分人也许是被这里的沃野甘泉所吸引,也许是被这里的纯朴民风所挽留,遂在此落脚生根,繁衍生息了。



 

三郎庙这地方,虽然经济条件比周围村子要好点,但也不是多么繁华之地,在这里能有茶馆世代相传,久经不衰,的确是一件奇事。

 

三郎庙地处宛洛古道上,古时从福建武夷山梅溪村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就经过这里。茶商们一路走来,免不了要找一些地方歇歇脚。

 

走到运粮河边时,见一农夫从玉泉打水,随舀上一碗解渴,顿觉甘甜凉爽。拿出茶叶煮之,清香四溢,入口绵软,回味醇厚。一传十,十传百,途径三郎庙的茶商都知道了玉泉水煮茶是绝配,一走到这里就要停下来煮壶茶再上路。



图片来源于 封豫麟

 

住在这里的回民善于经商,又精明无比,于是就在玉泉旁边搭了茶亭专门为过往客商煮茶。久而久之,当地人也学会了喝茶。

 

饮茶之风始于唐,兴于宋。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喜欢饮茶,与三郎庙颇有茶缘。不论是从四川老家到汴京还是从京师到南方赴任,经过三郎庙时都要在这里喝透了茶水再走。

 

北宋仁宗嘉佑五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携家眷由川到汴经过三郎庙时,歇息品茶,茶香神清,东坡先生诗兴大发,留下:“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的诗句。他说的三绝即“茶绝、水绝、壶绝”。

 

据现代技术测定,玉泉水中含有锌、锶等多种矿元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矿泉水,用此泉水泡茶,甘甜可口,提精养神,消食化积。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政协。


推荐阅读

汝瓷窑口为何选在平顶山这个浅山区村子?

河南小山村走出155位官员,自称完颜阿骨打后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