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校长谈互联网时代的亲子教育

2017-07-28 腾云 腾云

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它对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毋庸置疑。虽然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仍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在新技术面前束手无策。在这样的转型时期,父母应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孩子与网络良性共处?


7月1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现代教育》报社主办的“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构建”家庭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知名教育专家、北京中小学校长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从一线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高质量亲子陪伴形式。


本文为转型时期亲子关系构建的系列第二篇,来自五位北京中小学校长的发言。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要拥抱信息技术,但要慎重使用、懂得节制。


谈到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细节时,各位校长总结如下:


  • 互联网时代,家长越来越需要向孩子学习;

  • 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和家长也要做到;

  • 成功的孩子的父母要学会“示弱”。


以下为五位发言内容的集锦,经 腾云 编辑。


陪伴,瓦解孩子内心的孤独

芦咏莉

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教授

在一个屋檐下,孩子和父母都成了低头族,谁也不搭理谁。这样的家庭,亲子教育最重要的是杜绝低头,多一些陪伴。


说到陪伴,至少要做两件事,即休闲和求助。


休闲的背后是生活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取向。怎么养成好的休闲品质?家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让我们看看,胡适先生如何看待休闲生活。1932年,他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提到,一个人的成就最终取决于如何度过休闲时间。他说,白天是教授,晚上打麻将,说明骨子里是个赌徒;白天当店小二,擦桌子洗碗,晚上看的却是历史和考古,他也许就是个史学家。


说完了休闲,再来说说求助。孩子遇到困难和矛盾,第一个想到的是父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反应,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都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有关。


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父母总能在身边,需要理解,父母总能给予支持,那么他们的内心是充满安全感的,对陌生人和陌生世界也是充满信任的。如果孩子遭受到的是嫌弃和指责,那么他内心感到的是世界的排斥。长大以后,自然会是另外一套思维方式。


学校和家庭有所分工,父母不能成为第二个老师,而应该提供更高质量的陪伴。如何实现高质量的陪伴呢?我觉得还是要体现尊重,一听、二问、三讲话,把理解放第一位,发表意见放最后。


当然,我们要拥抱信息技术,但要慎重使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需要在家长的监管下使用。


新技术有很多好处,例如它可以让亲子间跨越时空,当父母因各种原因不能出现在孩子身边时,通过视频对话等方式提供另一种陪伴。网络和手机也使亲子关系中的表达更加多样化。例如,小孩子很难打字,那么就可以用语音交流,语音既可以重复播放,也可以长时间保存。


只要把握了大的方向,具体的方法可发挥广大父母的创造力。


发现,解开成长的密码

任志瑜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校长,特级教师


术和社会快速变迁,经验和道理迅速陈旧,说教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时代,构建亲子关系的关键是“发现”。


发现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要发现孩子的优点、特长和潜力,孩子也要知道应该向父母学什么。互联网时代,家长越来越需要向孩子学习。这并不是成年人的无能,而是成年人睿智的表现。


父母真正发现了孩子的优点和优势,向他们学习,孩子的自信会增强,优点会被放大。这个过程中,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遵循三条教育铁律:


天生:人与人之间,天生千差万别;


天然: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但即便同一样东西,每个孩子喜欢的初衷不尽相同;


天性:善于创造是人之天性。


舟舟是一位残疾人,直到8岁才数到1、2、3、4、5,成年后自理能力还停留在四五岁。父亲想让他全面发展,但经历多次后失败了。


舟舟长期泡在乐队,对老指挥家张起先生观察得相当细微。在他6岁的一天,排练休息时,有人跟舟舟开玩笑说,舟舟,你想不想当指挥?舟舟说想,他爬上指挥台,举起了指挥棒。奇迹发生了,一个连纽扣都扣不上、数数只能数到5的残疾儿童,惟妙惟肖地把张起先生的动作都表现出来,甚至连左手推眼镜架看谱的动作都很像。


因为音乐指挥方面的特殊天赋,舟舟成了世界级的指挥大师。从这里,我们看到孩子的天赋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很多时候是在环境中形成的。父母是解开孩子成长密码的第一人,因此要特别仔细地去观察,并且发现他们的潜力。


再向下延伸,发现之后便是发掘,最终实现发展。发现了孩子的关键要素时,父母也要有勇气和见地,花大力气去挖掘孩子在某个方向的优势和特长,最终让他成就自己。

 

共同成长,家长首先要节制

刘可钦

中关村三小校长,特级教师


子进入小学之后,交际圈子开始扩大,家长的视野应该转移到关注他周围的事情来。现如今,网络和智能手机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节制,用它来做什么。


教育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和家长的参与。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影响孩子,帮助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和家长也要做到。很多人都说,孩子的生活不应该被手机和游戏绑架,但父母首先要节制。


不过,共同成长并不是失去自我型的全陪:晚上孩子写作业,父母坐在旁边陪着。晚上孩子写作业,父母可以读自己的书,建构自己的东西。即便是要陪伴,不如一起读书。只有我们的成长,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育也是建立各种各样良好的关系,比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只有这样,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才能在这种氛围里实现。学校作为主体,呼吁、发起和组织各类活动,能够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

 

“示弱”,不是无能,而是睿智

刘晓昶

北京五十七中校长


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着成功的家庭和家长。他们成功在什么地方?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家长的“示弱”很重要,“示弱”不是说懦弱,而是家长智慧的表现。但是我们发现,这一点在很多家庭做不到。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家长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了,很多家庭父母都是博士或硕士,但是孩子的发展并不十分理想。硕士博士为什么教不好孩子呢?


我认为,中国的大部分家长很强势,用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经验代替孩子的思维和思考,而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都不太成功。因为这种方式制约了他们的成长和思维的发展。


“示弱”的家长会为孩子搭建一些平台,用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思维。家长退到孩子背后,注视着他们的成长。出现问题,可以给他们建议,也就是“少说多看”,然后再有一些交流和矫正。


善于“示弱”的家长,还会通过陪伴,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比如,春节晚上,孩子提出要去天安门玩;对这种要求,一般的家长都做不到,但是成功的家长还真能做到,二话不说,我陪你去。


孩子想做什么事情,只要能提出一个计划,善于“示弱”的家长就能帮他们完成。


这种示弱,要求家长要有耐心。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不成功,就会很急。这个时候,你该问问自己,能不能很有毅力的去等待他的成长?这是多年来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问题。


教育人应该去做“家教宝典”

祁红

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校长


联网方便省事,所以我们学校在大力推广网络教育。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技术越是快速发展,教育越应该保持定力,追求返璞归真,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上网,使用智能设备,玩游戏,但似乎没有什么教育清晰地告诉家长:应该在什么时候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游戏,孩子应该玩多长时间。转型时期,教育人应该去做“家教宝典”,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不同特点,帮助家长梳理家庭中的共性问题,再以鲜活的案例引导家长。


我的孩子从三岁起,就跟着我去买菜,上楼梯帮我提菜篮子,上一步磕一下腿。高三快要毕业的时候,时间很紧张,我儿子永远最后一个从学校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不跟同学一起走?他说,我要把教室打扫干净,让大家能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踏实度过高三的学习时光。


这让我想到,孩子参与家政,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价值,也让孩子感受到了他们在家庭中的重要。或许这份价值,也会慢慢延伸到他对社会、人的尊重和责任感。


家政教育还能让孩子有施与爱的能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会施与?因为他们没发现别人需要什么。在家庭生活中,他发现了我们需要什么,也就能够对家庭施与爱。


教育是培养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幸福成长和生活的人,要具备这种能力,我认为应该从家政教育开始。美国、芬兰等都有专门的家政课,但中国在这块还很欠缺。


// 往期回顾 //

互联网时代亲子关系构建系列第一篇:为人父母的你,有多久没和孩子一起读书了?

算法读心术:深度学习如何实现互联网的个性化?

如何对“越界获取隐私”说不?

注意:96.6%的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怎么办?| 云报告

为了让老人“好好走路”,欧洲人真是绞尽了脑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