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西川遇到周云蓬,聊聊古典诗歌中的思维方式和音乐品质

西川 周云蓬 腾云 2020-08-24

当诗歌成为现代人追求心灵自由和拓展思维疆域的有效媒介,如何从现代人的视角体悟古典诗歌中的美学意味和音乐属性,跨越时空的局限?1月13日,在“生命的向度:中国人的诗性与诗趣”文化论坛上,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西川提出从当代写作角度回看中国古典诗词,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出发看待古代文化。

 

民谣歌手、诗人、作家周云蓬则通过拉进与古代诗人的距离,切身感受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自身的感悟相结合,重新唱响古诗词中的情思和愁绪。

 

以下是西川和周云蓬演讲全文,由腾云编辑整理发布。



从当代写作角度

回看中国古诗



西川

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从当代写作角度回看中国古诗”,即从当代写作角度回看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


当下审视古代文化的

常见惯性思维


我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非常感兴趣。首先回想一下我们所看到过的,近代出版的古代诗歌或古代文献的封面设计,其实它们大部分都和内容不相符。比如一本战国诸子解说的书,封面可能是明代的图,这就有一个问题,人们究竟是用战国人的眼光来想象战国人,还是用明代人的眼光在想象战国?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距离我们很遥远,想象一下古代中国是什么样,大多数人只能够想象过去的旧中国,或是清代、明代的古中国。但到唐代是什么样,很多人就都想象不到了。



想象中国古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比如提到青铜器,我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它是绿色的。但绿色就是当时青铜器的样子吗?不是,绿色是它们生锈了从地底下被挖出来的样子,金灿灿的青铜器才符合当时宫廷贵族的生活。

 

这就涉及到现代人们对古文化的想象。所以,回到古代文化的创作现场,是我们内心必须守住的思维方式原则。我在读古典诗歌的时候经常会想,唐朝300年的历史中每一个时代活跃的唐代诗人有多少?我计算过大概有一百多人。这也从侧面说明唐朝诗人圈子非常小,他们也许互相都认识,要么在同一个朝廷里上朝,要么沾亲带故。

 

今天的我们处在大众文化环境里面,觉得唐代诗人也像我们一样,但事实上不是。比如杜甫,现代人认为他与李贺没什么关系,但其实杜甫和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是朋友;现代人认为他跟韦应物也没什么关系,但杜甫认识韦应物的叔叔韦夐,在成都的杜甫草堂,韦夐曾经给杜甫画画。

 

我们再通过现在的器物来想象一下盛唐究竟是什么样子。去年十一月我在日本拍纪录片,正赶上正仓院的展览,我对其中一面嵌螺钿的镜子印象很深。据介绍这是杨贵妃和唐玄宗送给日本天皇的。这面铜镜大小像小洗脸盆,背面嵌的全是螺钿,非常华丽。在没有见过这类东西之前,我很难想象唐代贵族的生活是什么样?也很难想象当杜甫出入贵族场合,他内心是什么感觉?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的心理落差究竟有多大?



杜甫的诗中写道:“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驼谷。自说二努啮壁时,回头却向秦云哭。”讲的是安史之乱后,二十一家同入蜀,出来的时候却只有一个人。“自说二女啮臂时”,同路的人把两个女儿扔掉了,啮臂是古人生离死别时咬自己的胳膊到流血,这里就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回头却向秦云哭”,回过头来看秦地的云彩嚎啕大哭。这里虽是写逃难的人,但也是杜甫内心的写照。


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

审美差异


那么,无论是做文学研究、社会研究还是历史研究的人,大家在用什么方式思考问题?

 

美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总结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思维方式叫做僧侣式思维方式,一拍脑门真理就出现了,现代很多诗人就是僧侣式思维方式。走到河边就要抒情,坐在树下掉了颗果子都觉得自己变成了牛顿。

 

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科学思维方式,即要求证,也要证伪,不同于一拍脑门就出真理的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材料计算。

 

但是我觉得思维方式还有很多种,现在很多中国人面对社会问题、历史问题或思想问题的时候,不外乎是两种思维方式:有的是哲学式思维方式,即由概念构成一个空间;还有一种是历史思维方式,擅长追问历史逻辑,比如历史如何从1到2再到3……

 

看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也面临着究竟是用历史眼光,还是用空间概念的问题,两种方式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虽然,无论用哪种方式看待中国古文化都没有错,但我认为,如果这两种看问题的方式能够结合在一起,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最后我想提醒一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历史人物跟我们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即便有时候表面上一致,但其内在的逻辑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想法,谢谢大家。





把古人唱成亲人

——说说唱古诗词的想法


周云蓬

民谣歌手、诗人、作家


我今天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回到唐朝?因为我唱杜甫,但我没法知道杜甫是不是喜欢唱歌,然而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句子,说出来是不过瘾的,这么豪放的感情应该唱出来。

 

但是你无法揣摩杜甫用他河南巩义话唱诗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把古人唱成亲人”,用创作者的审美,把诗歌唱出来。


理解诗歌从拉近距离开始


我认为唱古诗词首先得把它拉近现代人。让李白不是教科书里的李白,杜甫也不是书中的杜甫。我要去自己想象,在读诗的过程中感觉到什么就唱出来,这种体悟可能离杜甫很远,离李白也很远。



我想唱一首我写的关于鲁智深的歌,原名《寄生草》,这段词是我在《红楼梦》里读到的,写得非常好:

 

                                                                      0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鲁智深身上体现出的佛教另一面就是“破”,是一种勇猛向前、破除执念的精神。


诗歌中的音乐性是客观存在的


很多古诗词都有音乐性,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掘。杜甫的音乐性就在诗里,不需要人们去创造。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歌中的音乐性就像矿石里的玉,一点点呈现出来,等待人们去发掘。


杜甫的绝望与归处


下面我演要唱的是我为杜甫的三首诗谱曲的《杜甫三章》,第一首诗是《赠卫八处士》,第二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三首是《登高》。我在杜甫身上发现了另一种特质——绝望。与李白、李商隐等人相比,杜甫最大特点是爱,爱到绝望深切的爱。比如他写妻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种爱是对妻子深挚的爱,所以他的诗可以触动人心。

 

在我看来,杜甫的一生最后可以概括为“城春草木深”,到最后没有山河,没有国家,也没有诗人,只剩茫茫荒草,这也是每个人的归宿。

 

祝大家都“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小编说

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的。所以今人重要的是能够透过古诗的微言大义,寻出古诗的人间烟火气。



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吗?

动动手指把腾云设置成⭐星标吧!




丨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