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被遗忘的“真相” |《腾云》68期精选

喻国明 曲慧 腾云 2020-08-23

互联网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大众传媒获取编辑精挑细选的新闻,到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获得符合自己口味的定制新闻,也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

 

然而,互联网最⼤的便利是连接了所有⼈,最⼤的危险也是可以被任何⼈连接上,技术赋权带来了便利,拥有移动媒介端入口的个体,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上的重要节点。但也使得信息的走向被空前到来的传播欲和表达欲蛊惑着前行,导致假新闻、后真相、虚假消息丛生。

 

本文盘点了2018年几起被“吃瓜群众”参与接力的后真相传递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算法导致了“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不断演进的技术也让造谣毫无成本。

 

2019年,希望人们以此为戒,关注真相,让理智成长。


文/喻国明+曲慧


喻国明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曲慧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近几年,“真相”这个词正在遭遇全球性的挑战——2016年《牛津辞典》将“后真相”(post-truth)评为年度词汇,2017年,《柯林斯英语词典》将“假新闻”(fake news)列为年度热词,而今年,英文网站字典网(dictionary.com)评选出了2018年度词汇,仍旧和假新闻有关,即“misinformation(假消息)”。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该网站常驻语言学家简•所罗门说,他们有意选择了misinformation而不是disinformation,两者的区别在于意图。所谓disinformation是指故意发布假消息,即fake news;而misinformation是指无论信息是真是假,人们由于对⾃己掌握的信息缺乏怀疑,继而会有意无意地进⾏传播,在这⼀真伪难辨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们越来越偏离真相。

 

就国内的舆论而言,2018年由“吃瓜群众”也许本无恶意、但参与接力的后真相传递不乏案例,更具有普遍性的是,大部分人只记得追寻真相中途的热闹,却根本忘了关心结果和事实。



1

重庆公交事故:

真相也许简单又不堪 

在2018年10月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发生后、真相尚未调查清楚之前,社交媒体一度被各种谣言充斥:从最开始的女司机逆行导致事故,到有一名学生成功跳窗逃生,再到司机彻夜K歌导致睡着等各种版本在网上流传……这当中,既有媒体报道的不谨慎之责,更有社交媒体“情绪扩⼤器”的助推。参与传播的网友们,在见到任何可能的原因分析之后立刻奉献了全部技能,人肉了女司机和家属、调查了司机作息时间、想象了众多因素之间的必然关联,甚至集体研究了“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这样的概念,真可谓不遗余力。公众情绪不断被引导去质疑福利制度、豆腐渣工程等深制度因素。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


不堪的真相被公布之时,其实是带来了全民的激愤和失望,一车人的惨痛遭遇竟然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疯狂行为,舆论之后再次涌向对此类行为类比的各种真假视频上。

 

可以说,重庆公交车事故为全民上了一次代价惨重的基础安全教育课,但并没有多少人反思在这期间,自己满腔善意转发出去的,是离真相甚远的假消息。这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基础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2

瑞典华人新闻:

“受辱”的玻璃心

2018年9月,华人一家三口在瑞典的遭遇,引发了一阵舆论的波动,围绕此事的争议相当激烈,它很大程度源于前后的信源变化。最早当事人自述的版本隐去了冲突的前因后果和细节,建立起了一个中国游客在国外无故受辱、被歧视的信息模型,随后公众情绪被点燃,不断涌入对当事人的同情和对瑞典警方甚至是国家的抨击。随后,随着当地信息的流出甚至瑞典华人信息源的扩展,相当一部分公众认为双方的矛盾存在文化差异和个人素质上的因素,逐渐平息了对此事的关注。然而瑞典电视台随后的冒犯节目再次引发大规模网民的攻击,成功将事件上升为国家之间的外交事件。

 

前期的网络舆论都源自“受辱”的心态共鸣,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国内,其路径大致会走向执法探讨、人文关怀;然而一旦发生在国外,就立刻引爆了国人的惯性受辱思维与玻璃心。诚然,瑞典警方的执法方式值得拿到更大的层面探讨,但是审视前因后果后,上升到辱华层面的探讨的确折射了这一玻璃心。


《世界周刊》就“假消息危机”所做的封面设计



3

王凤雅事件:

谣言等不及同理心

2018年5月,河南三岁女童死于眼癌的事件,本是众多悲剧故事中的一个,但因为救助失败和信息错位,陷入一场全网卷入的大型“罗生门”。一位微博ID为“作家陈岚”的女士在新浪微博实名报警,称“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她在当日发布多条微博,声称王家家属骗捐、重男轻女。女童、癌症、贫困、众筹,几个关键词自动启动所有网民擅长的“脑补”技能,一时间王凤雅的家庭遭遇口诛笔伐。然后令人咋舌的是,在舆论风暴席卷之时,女童尚未去世,正在奄奄一息,父母方为了摆脱骂名又将女童送去医院,甚至在舆论审判中给已经去世的女童验尸以证父母的清白。

 

事件全程经由一次微博个人的爆料、一次自媒体的放大,历时近两个月,最终尘埃落定在一个贫困家庭的无措、无奈和无计可施。深度新闻媒体的介入,最终梳理和还原了一个令大多数人唏嘘的故事,参与发布的个人和媒体公开道歉,大多数人献出自己的同情和理解。但最终,谁又能说在这个原本苦难的家庭所忍受的重拳之中没有你失去理智时献出的一份力?



4

德阳女医生自杀:

键盘的世界里罪无可恕

2018年8月,德阳女医生因为在泳池与两名13 岁男孩的一次冲突,最终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女医生被男孩家长精心剪辑的视频、有组织的舆论引导,被有意图的线下行动团团包围,最终走向不归路。最终被不明真相的网民“诅咒”与“劝死”的人真的自杀了,网络大军却立刻调转矛头,表示短视和心胸狭窄的男童家庭是杀人凶手也不应该苟活……



有媒体在评价事件时提到,“被精心挑选的真相,乘坐网络时代的戾气之车,很快就飞遍角角落落”“到底是别人罪不可恕,还是我们的情绪坏到没有退路”。可以说,这一事件是互联网舆论中典型的案例,被情绪裹挟的群众,被谣言蛊惑的“键盘侠”甚至没有看全内容就挑选期间最刺眼、最容易引发效果的传播手段,带起更多的人扑向“后真相”——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力一点都不虚拟、不迷离, 而是结结实实的审判。



5

80后白发书记:

网民的政治想象力

中国网民对于人事任免通常有着巨大的敏感性和想象力,曾经“年轻”“美貌”都是人事工作的硬伤,因为公示被全网人肉的地方干部、女干部实例颇多,而这一次,“老”与“朴实”这事儿似乎也复杂了。11月16日,一张满头白发的人事任免照片,让云南楚雄新提拔的80后干部李忠凯成为“网红”。因实际年龄与苍老的面相和花白的头发形成反差,一下子引发了网民对“年龄造假”“作秀”等方面的强烈质疑。好在官方辟谣及时,公布了真实的情况,才免于舆论甚至人肉行为继续发酵。在这一事件中,传统媒体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成功将网民的关注从个人引导至对于基层扶贫工作的艰难之上,成为及时发布信息疏导舆论的成功案例。



6

基因编辑婴儿:

国家队级别的不堪反转

然而官方舆论的引导显然并不一直有效。因为宣布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双胞胎降生,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已然向全球扔下了一个深水炸弹。但早在11月26日,人民网的报道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取得了最新的“研究突破”:一对基因编辑双胞胎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他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报道刊出后,引发国内外的轩然大波,质疑接踵而至。不断有国内外科学界发出声讨和质疑,对科学伦理的丧失痛心疾首,科学界机构也纷纷表态,与己无关,并撤销、取消一切沾边的事务。然而至本文撰写时(2018年12月初),关于贺建奎这一重大科技突破的报道还以正面宣传的态度,仍然挂在人民网上,央视2017年春节期间关于基因编辑实验的正面宣传报道也在网间汹涌流传。


南科大副教授贺建奎团队对双胞胎婴儿进行基因编辑一事,引发科学领域的轩然大波


贺建奎事件暴露出我们科技伦理领域的建设仍然滞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存在监管漏洞和法律盲点。但从起初国家队媒体的宣传口径上看,这样在伦理层面意识上的滞后恐怕深入骨髓。在这个事件的传播中,大部分的网民对专业技术无从下嘴,但是都深入地理解了一次科学伦理意味着什么,可悲的是似乎每一次的全民素养的基本提升都要依靠一场惊天事故的“加持”。



7

昆山宝马案:

草根正义的云狂欢

2018年8月昆山宝马案借由清晰的道路监控视频,成为全民见证的一场“市井恶霸欺负草民反被杀”的案件。一场本来由交通纠纷引发的杀人事件,从未如此过程清晰、结果鲜明。一场本不该发生的、“你死我活”的纠纷,因为被杀害人身份的曝光成为网民的众矢之的,毕竟前科累累、人生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坐牢的恶霸得到的下场也不过是咎由自取。网民最担心的是,“坏人”反被杀,“好人” 有没有罪?正义、仇恶、胆小,几乎充斥在每个为此发声的草民身上,宣判结果,“好人”无罪才真正开启了一场草根网民的狂欢——据媒体采访后报道,于海明一家人遭遇了空前的苦恼:

 

“网友在微博晒出向于海明捐赠30万的虚假信息,家人不得不一次次对媒体和亲朋好友的追问进行解释;联系不上于海明,网友从全国各地找到他的老家,有人愿意高价聘请于海明工作,免费帮助他儿子治病,也有多家机构希望给他们家捐钱……”所谓“平民英雄”根本不愿再提起的噩梦一般的经历,正成为草根们单方面希望继续演绎的“后传”。



结语

以上并非2018年的全部典型网络事件,也不能囊括“后真相”案例的种种,但确是全民参与的众多舆论高潮的一部分,诠释了年度词汇“misinformation(假消息)”的部分生成机制。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最⼤的便利是连接了所有⼈,最⼤的危险也是可以被任何⼈连接上,在一系列“后真相”的传播中,没耐心的、被情绪裹挟的每一个个人节点,都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从原本的大众传播时代逐渐脱离,拥有移动媒介端入口的个体,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上的重要节点——可能是出发点,可能是转折点,也可能是终点。一条信息的走向被空前到来的传播欲和表达欲蛊惑着前行,假新闻、后真相、谣言成为搭乘其中、甚至飞得更快的信息。如同马克吐温的名言:“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地球。”

 

“后真相”并不意味着谣言可以大行其道,但我们对“后真相”时代的重要隐忧之一,是人们对真相的“不关注”会导致谣言认同的提升,进而危及“拟态环境”的建构。 2018年,我们发布的基于大量社交媒体的谣言传播数据的研究发现,谣言的传播具有“加冕”与“祛魅”、逆火效应、延时机制、可视化负效应和少数人情绪启动等新机制。众声喧哗的源头多半是危言耸听,这样的信息特征使得社群和圈子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单元,情感要素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动力,传统的基于个体传播、事实诉求的辟谣手段的效力在不断消解,“后真相”时代的辟谣必须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内容识别为圈群识别和情感识别、变各自为战为社会化综合治理。

 

换句话说,我们通过研究,建议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源头给“真相”穿上更好的鞋子,训练它更快的脚步,选择更快的道路,以便在谣言伤及无辜之前实现弯道超车。当然,这期间更为简洁的方法,是提醒手握舆论方向盘的每一位用户,对“后真相”“假消息”持有基本的怀疑精神,不为情绪所左右,成为每条谣言和负面传播路径的终点上的“智者”。

 

希望2019年,理智可以成长,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不再与“真相”有关。


感谢您关注和支持《腾云》,第68期限量赠阅开放申请中,敬请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相关信息,即有机会获赠本期《腾云》。


小编说

无视事实,凭一己之见肆意攻击他人或是道德绑架声张“正义”,你觉得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当键盘侠呢?


本期主要内容

 王晓冰 你不知道的事:但你应该知道

 喻国明 + 曲慧  被遗忘的“真相”

 刘兴亮  十年,你还记得这些词吗?

 黄鸣奋  脑洞清奇的中国科幻电影

 郑永春   从月球背面到深邃宇宙

 杨强  人工智能的回顾与展望

 仇子龙  生命科学终于走到修复先天基因缺陷,治愈后天疾病的时代

 雾满拦江  娘炮社会认知学

 小马宋  过去一年,营销小趋势

 刘化童  网红展:没有拍过,等于没有看过

 阿改  在明亮与深邃之间

 李翔  介绍“你所不知道的书”的非正确姿势

 孙信茹  微信与游戏:母亲们的新秀场

 汪丁丁  如何做爱因斯坦的老板?

 赵剑飞  川村元气:人一定要失去些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康苏埃拉  詹姆斯·特瑞尔:以光之名

 派蒂·梅斯  可穿戴医疗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杰姆斯·迈迪逊  乌克兰如何成为开放数据先锋 

 Cristian Jara-Figueroa  创新企业需要哪一类知识

 Cristian Esteban-Candia-Vallejos  集体记忆消亡曲线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告诉我们新的一年,你对《腾云》的期待是什么?填写问卷将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礼品~



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吗?

动动手指把腾云设置成⭐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