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教育强国大家谈⑬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2023-1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今天的“教育强国大家谈”栏目,一起来听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共同探讨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内涵式发展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天津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东寒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落地,产业界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使得人才需求向跨领域、多学科、智能化方向发展。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天津大学主动作为,陆续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和“天大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下一步,学校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新工科“天大方案”迭代创新,到2025年,实现新工科建设在工科专业的全覆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身新工科建设。将新工科教育教学投入与成效纳入评价考核指标,着力解决教师“用心教”问题。通过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着力解决教师“教得好”问题。


二是以教育模式创新扩大新工科建设覆盖面。持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入实施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能力培养”转变。


三是以系统思维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多学科视野,提升其工程创新能力。以“智能+”赋能传统工科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善于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人才。


四是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持续开发高质量的企业实习项目,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

拔尖创新人才

西湖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


我国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储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人员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实际创新能力和真正改变世界的颠覆性科技成果较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信任支持。要拿出一定经费,让科学家放开手脚,选择更冒险、更有挑战的研究方向,一定有人能做出划时代的研究。


二是重视青年。自然科学领域发明创造最佳时期是25岁到45岁,2000年以后诺奖得主取得获奖成果平均年龄大约在41岁,这个年龄段是科研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段。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希望早发现早支持有突出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给足机会、给足条件、给足待遇。


三是开放合作。从创新活动一般规律看,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能产生强烈思维碰撞,能带来催生创新的独特力量。大学应该成为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四是学科交叉。进入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成为共识。想真正实现实质性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性突破是必需的,除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也应跟上。如果在主学科上少学几门课,用来学习跨学科课程,表面看似乎基础不够扎实,实际上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培养出具有“跨界”思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3年7月19日


教育强国大家谈


以教育强国建设有力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发挥一流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中小学如何实现优质发展?两位校长这样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以顶尖科学平台促进顶级拔尖人才培养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