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青春丨“孩子,你是第一个回乡支医的大学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李家友,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想过毕业后去农村工作吗?
生于农村的我,深知村里缺少医疗资源,自从学医后,一心想着毕业后,用专业知识回报家乡。临近毕业时,我看到学校西部计划招募信息有支医的岗位,便毫不犹豫地提交了报名表。
所以刚刚那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从山里来,回山里去,白衣执甲,反哺家乡”。
扎根基层,是挑战,亦是蜕变
恰巧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来看病,我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初步诊断为支气管炎,因为孩子还小,便建议他们去城里的医院做系统检查。她却对我说“你这是什么医生嘛,连个小孩儿都看不了”,说完便带着孩子走了。那天晚上,我坐在门诊前的院子里,望着漆黑的天空,脑袋里全是抱怨的声音,一时间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的选择是对的吗?我是去还是留呢?
就在我整理行李时,学生证上“勤学敏思,精业济世”的校训再次映入眼帘,当初庄严宣誓的场景历历在目,学医的初心、返乡的目的瞬间被唤醒。我对自己说,不能打退堂鼓,不能因为这一两次的挫折就放弃,要坚持下去。于是,我开始熬夜复习内科,将基层常见病、常用处方全部整理出来每天看一遍。
几个月后,一位奶奶走进来对我说,“李医生,我这几天膝盖疼到走不了路,想请你帮我看一下”。经过系统问诊和体格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双膝关节炎,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我给奶奶开了药。到第三个疗程时,奶奶的症状减轻了不少。记得那一天,奶奶又来复诊,就在我给她开药时,奶奶从手里皱巴巴的塑料袋中拿出一个苹果递给了我,微笑着说“李医生,给你吃”。那一刻,我的心被爱包裹着,所有的委屈也全被冲散。我懂得了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把爱的火炬,我从志愿精神中拿到了这把火炬,就要保证它燃得灿烂。
挺身而出,是责任,亦是情怀
2022年11月,我服务的地区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波及,我立即参与到核酸采样、环境消杀、转运隔离人员等工作中。11月12日这天,我穿好二级防护服,背上约40公斤重的装备,与同事一起对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的小学进行全面消毒,接着又挨家挨户地去为乡亲们采核酸。一个小朋友采集完后,望着我说“哥哥,哥哥,你是不是超人呀!”我笑着回答他:“对呀,哥哥就是超人呀,专门来保护你们的,有哥哥们在,不怕啊。” 此时,我明白了那一袭白衣之下,承载着责任与使命。
志愿服务,是奉献,亦是光荣
有人问我,志愿者是什么?我觉得志愿者是一束蒲公英,在成熟后,将温暖带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当我看到乡亲们从面带痛苦而来到痊愈时面带微笑道别,从步履蹒跚到能下地干活,从苦苦硬撑到能主动看病,从当初的不信任到现在的肯定,我想这就是我支医的意义吧。
转眼3年已到,我服务了约5000余名群众,协助完成家庭医生签约300余户。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关心,我是幸福的、自豪的、光荣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一袭白衣之下,是责任、是使命、亦是坚守。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在支医岗位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寻回了学医的初心,理解了医学的内涵,悟到了奉献的意义。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我都将坚持下去,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巩固基层医疗力量。
各位青年朋友,让我们一起到基层去,用所学的知识,带动家乡发展,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责任,彰显青年力量。
我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我在基层等你!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贵州志愿者”,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 璇(华中师范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