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与孩子保持美好的距离

2017-06-07 孙云晓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21天伴读记# 第7天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有人曾说,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因为有自由才会有成长。


据说德国有一个传统,过了18岁生日的孩子要独自出门远行,这几乎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成人仪式。


我的作家朋友程玮在德国生活多年,对此有亲身经历,颇有些发言权。当分别20多年后读到她的新书《风中私语》,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我急于看到这位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谈教育,尤其是在她旅德15年又与儿子一起成长之后。


在我看来,就儿童教育而言,德国的经验是特别值得借鉴的,可惜,中国对德国教育的介绍极少,似乎有言必称美国的态势。


《风中私语》的第一辑《渐行渐远的孩子》就是专门谈中德教育比较的,加上程玮愈加成熟的自然幽默的叙述风格,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据程玮介绍,在德国有一个传统,一个人在过了18岁生日以后,要独自出门旅行一次。要争取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尽可能待很长的时间,以便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学会独自生存的本领。


有句话把这样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门时是个孩子,回来就是成人了。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险。


多少年以后,每个德国成年人都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钱,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什么人的帮助,受了什么人的欺骗。这是可以一生一世讲述的故事,这也是可以在家族里世代相传的故事。


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没几天就往回走,这将成为他和他父母终身的耻辱。


说到这里,我估计许多中国的父母都会生出一些感慨,因为我们一般都不忍心或干脆说不敢这样做,甭说18岁,就是28岁也不太可能这样做,所以,中国盛行“啃老族”,盛产“30岁的儿童”。


实际上,如我在写关于中日少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时表达的一个想法,绝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教育有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爱心满满的母亲,程玮又是怎么做的呢?她坦率地说:


“转眼到了我的儿子徐果第一次单独出去旅行的时候。我按常规给了他很少的钱。我没有过问他的旅游线路,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他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钱而中途返回。临到他出门时,我忍不住说,你真需要钱时,就用卡取吧,不要太节约。话刚说完,我心里就后悔得要死。


原来我不由自主地又堕落到了中国家庭妇女的境界。不要太节约,难道要让他当败家子才舒坦?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一到孩子成人,就把那爱深深地藏起来。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成年人,他要走向世界。他会经受困苦,他会经受磨难,他还要养家糊口,那是他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注定不能守护他一辈子,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放手。”


这就是成长中的中国母亲的典型心态,一个在东西方之间行走的教育者的困惑。


程玮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话:“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改变自己。”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这句话实在是值得回味再三的。



 

有一种陪伴,叫不孤读。

寻找朗读者

只要您爱,我们就提供平台。


 


如果您喜欢朗读,

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关注(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加小编微信

更多福利等着您!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朗读者-

冯超,著名播音艺术家,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主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小编推荐

伴读|自由与规则结合是最好的教育

伴读|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伴读|假期是个性化发展的天堂

伴读|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父母要区别对待

伴读|尊重儿童就要宽容童言无忌

伴读|“富不过三代”不是真正的发展规律

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

文字编辑:王晓霞

排版:刘昌

设计: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孙云晓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