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惊了!中美教育本质相同,都将进入“社会分层”的时代?

2017-08-09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文作者见嘉根据《罗辑思维》第185期节目“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整理而成。


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


罗振宇的结论是:在未来几十年,将会出现中国千年来未曾出现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科举制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分层。

 

封建君主制时期,皇帝对威胁皇权的官僚和豪强实行打压政策,而科举制的发明和推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人也许出身于社会底层,但只要学习参加考试,也许就能成秀才或者是举人、进士。至此,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彻底翻身。科举制的存在,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格局,上下层流动。



提倡“有教无类”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穷苦学生和皇家子弟用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试卷,教育的方法也几乎是一样的。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

 

而本文说的“教育分层”是以美国教育为典型的西方意义上的“教育分层”。要想理解这一点,就得先要理解“阶级社会”。


阶级社会


真正的阶级社会是印度的种姓社会和英国的贵族社会。一个人的阶级由一个人的血缘决定,而不是由财富和社会地位决定。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浸润,欧美血缘观念上的贵族开始消逝,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却一直流传至今。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都是当地社区自治的,富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充足,学生受教育环境好,形成良性循环;而穷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有限,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差,形成恶性循环。

万维钢用两句话回答这种教育分层带来的结果:


1、如果你不了解美国的教育,你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


2、如果你了解美国的教育,你就会惊讶于中美两国教育的相同之处。

举例子:


中美两国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明,一个是David。

 

小明通过考试,从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努力学习考取清华大学。到北京上大学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课外书基本没怎么接触过,不会穿衣服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就脸红……他就是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

 

David家境不错,成长的环境也相对好很多。可能就做题来说不如小明,但是David的知识面很广,不管是游泳、击剑、高尔夫球等体育项目;还是绘画、唱歌、弹奏乐器等才艺方面;或者是演讲比赛、社区活动、学生会里的竞赛等各项社会活动方面都很不错,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代表。


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小明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能奔着考试去;而David也只是为了凑够美国精英大学入学标准。

 

而且David的处境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面对的问题具有确定性,只要考高分就能上好的大学。而David不同,因为每个大学的招生标准几乎都不同。


牛津大学

常春藤盟校几乎都是私立大学,从来都不公布具体的招生规则。甚至这些学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当招生顾问,都不清楚这些学校的招生规则,因为根本没有明文条例的规则。


没有明文条例,谈何公平?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他有一个民族主体——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教徒)。他们认为常春藤盟校要培养的是本族群的后代,所以不能轻易地让其他族群的后代进入常春藤盟校。


哈佛大学

于是,他们开始设立门槛。比如哈佛、耶鲁规定必须考希腊语和拉丁文。由于其他族群的公立学校不教这两种语言,这样其他族群的学生自然就被排除在常春藤盟校之外。

 

但是这个规定施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废除了,因为这个规定人为地把其他族群的精英排除在外,而自己族群的后代不需要经过多大的竞争就能进这些名校。长此以往,国家会产生危机。

 

美国的常春藤盟校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方面要把别的族群排除在外,一方面又要把其他族群的精英挑进来更新自己族群的血液,而招生规则设立的实质是排除异己。


现在的美国高中生想上常春藤盟校有三条路可走。


1

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且是要符合WASP要求的体育特长,如击剑、滑冰、打高尔夫球……

 

这个要求的连带效应就是把富人家庭挑出来。因为这些特长项目的训练都是靠金山银海堆出来的,这样自然就把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区别开来。


2

家长得是校友。美国这些名校有一句话叫做“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这些学校的门槛是: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校友面试”这一关。


美国的前财政部长(哈佛前校长)萨默斯说过一句痛快话:“我们招收校友的孩子,这是我们建设我们自己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意思就是说,我们是一个社区,是自己人,我们要代代相传把持这些名校,我们就是要照顾自己人。


3

捐款。白人很多的私立学校,校友和学校本身就是是同气连枝的,终身都保持联系,校友捐款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华人的观念里,往往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工具,自然就不愿意捐款。


从捐款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美国的学校还是比较讲规矩的。


比如说香港的慈善家陈乐宗,一次性给斯坦福大学捐款3.5亿美元(这是斯坦福大学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单人捐款)。结果立竿见影,第二年斯坦福在硅谷地区招收华人学生的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应试教育才能改变命运


其实对底层孩子来说,最合适的其实是应试教育。


美国有一个公立学校叫KIPP(高考集中营),它基本上都是办在底层人民聚集的地方。其办学方法和我中国所谓的高考工厂一模一样!因此其效果显著,很多底层出身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应试教育可以说是底层出身的孩子能享受到的最好的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展开的,这些学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体育、才艺、独立思考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组织人群的能力……


但是,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社会顶级精英的,而是培养一种中产阶级人格而已。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工艺品——同一个档次的东西是一样的,且是用来被别人挑选的。


顶级精英教育 45 29629 45 13560 0 0 8096 0 0:00:03 0:00:01 0:00:02 8095养学生的原则只有一条——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孩子怎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这才是最顶级的精英教育。


教育的作用


现在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对底层出身的人来说,家庭的介入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把孩子送进类似于毛坦厂中学、KIPP这样的高考工厂,学校自然会把它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底层人民改变自身命运为数不多的捷径之一。

 

对中产阶级来说,教育的作用就没那么大。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等待着被社会顶层的人来挑选。


对社会顶层的人来说,学校的作用及更微乎其微了,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就当下来说,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但未来会不会产生“教育分层”?

 

罗振宇的答案是:会!

 

中国当下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剧烈的社会分层,而教育分层会加剧、巩固这种分层。

 

但是,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教育分层更是连萌芽都没有,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来改变命运。

来源:DBY步行者

编辑:江玉婷

责任编辑:周继凤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柳斌: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精简各种竞争性考试

干货 | 从美国明星教师的55条班规,看美国素质教育

悦读 | 北大教授: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看完受益终身!)

关注 | 叶翠微卸任引发连锁变化!曾自称“教育玩家”,带学生玩进世界名校!

悦读 | 最强老爸梁启超“满庭皆才俊”,原来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