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 |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毕淑敏
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有安全感和自我肯定。反之便是感到不安全和无法自我肯定。
当我们到了陌生人群当中,有些人就缩手缩脚,放不开,很拘谨,时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因为不知道人家喜欢不喜欢自己,十分拘束。很多人以为这是性格问题。
如果你在自己很熟悉的人群当中,也沉默寡言,那这多半是性格使然。可大多数人在自己熟悉的人当中,活蹦乱跳的,生猛活跃。到了陌生场合,就会感到很不安,手足无措。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人对于外界的安全感,要调整到一个适当的尺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我们对外界的判断,是安全感的出发点。想那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密林中,高度警惕。如果周围不安全,潜伏着大型野兽,自己又没有察觉,生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保持必要的警觉,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但是如果对什么人都怀有高度的戒备之心,我们就会在应该联络并发展新的关系时,畏葸不前,也许会错失很多机会。如何既对人充满了信任,又抱有适度的警觉,这是现代人的新课题。
如今有些说法,对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不够妥帖的。比如,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常常听到人们在教育孩子时,把这当作一个很好的安全措施。殊不知,如果真的一辈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到新的领域去闯荡,那么就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
壹
有研究表明,在农耕社会时代,一个人一辈子接触过的大约不超过200人,基本上就是一个中等村落的人口。在这个领域里,你是可以不和陌生人说话的。
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节奏加快,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人,一辈子要接触多少人呢?最少是过去的100倍,也就是两万人。
保持安全感,不在于和不和陌生人说话,而在于你对自己面对的环境和应对能力,有没有恰如其分的估计。大庭广众之下,你当然可以和陌生人说话。半夜里,生疏的地方,黑暗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安全感较差的人,不愿意开辟新的工作领域,顾虑重重。“怕”是他们常常涌起的感受,到底怕什么呢?一时间说不清,好像什么都怕。新的环境会让他们不舒服,感到深刻的不安,很容易退却。这一点,让很多人在职业的选择和生涯设计上失去很多机会。
现在很多年轻人染上了网瘾,在众多诱因当中,安全感差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源头。他们害怕外面的世界,觉得和人打交道很不安全,唯有埋头于机器,才感觉到世界是熟悉的,是可以控制的。
一些玩网络游戏上瘾的人,在不断地重复当中,越来越了解下面的步骤是什么,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种安全的感觉,令他们着魔。击破网瘾,如果不在这个层面深入挖掘,网瘾还会复发。
这个世界肯定不是绝对安全的,特别是在迅猛变化的时代,人们会遇到很多让人害怕的事情。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第一不怕它,第二找出应对的措施。
贰
父母绝对不要允诺给孩子一个完全安全的世界,那是你们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有自我肯定,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我们的存在价值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生命本身决定的。你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你要学会自我肯定。
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掌握其要领,运用纯熟。为什么呢?人类幼年的时候,是很软弱的。你没有法子自己走路,自己吃喝,是在家人的看护下慢慢长大的。
当你第一次学习走路时,要在大人的搀扶下笨拙地开始,你一定会摔跟头,感觉到疼。你蹒跚学步,有点模样了,就会得到鼓励、夸奖、肯定,出于生命的本能和得到夸赞的渴望,你会从地上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随着慢慢长大,没有人天天跟在旁边观察你,你必须要学会成为你自己的主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仿佛蚕蜕皮一样,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你才能吐出银亮的丝,最后变成一只飞翔的白蛾。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年纪很大了,内心还是一个婴孩,还需要他人的肯定,不然就手足无措。
这个过程,如果做父母的心理健康,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尝试新鲜事物,当他们出了差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埋怨批评,甚至捆住他们的手脚,禁止他们探索,而是给予更多的宽容,那么孩子们会比较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把评判自己的那杆秤,放在自己手心里。
-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主播-
王晓霞,中国网教育频道新媒体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教育名人堂》访谈节目主持人。
小编推荐
编辑制作:乔敏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