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孩子大喊,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上清华!这个锅要衡中背么?

2017-10-10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710字,预计7分钟读完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上清华”》的文章,风靡朋友圈,再次将衡水中学陷入了舆论漩涡。


文章节选

 

还记得前几年认识一个上初中的孩子,他父母告诉我,这个孩子的问题是“太爱看书了”。当时我大跌眼镜,这也算问题吗?


多少家长求之不得的事情啊。

 

孩子妈妈说,孩子从小就爱看书,上厕所也带着书看。她特别担心的是孩子的眼睛会出问题,就逼孩子出去玩,没想到孩子拿着本书就躲到一个树荫底下接着看。


初中以后学习更是刻苦,也不爱出门,也不爱交朋友,她就更担心了。妈妈想了个办法,给孩子报了一个绘画班,这样可以让孩子放松,也可以多交一些朋友。


妈妈跟儿子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学画画好处特别多,结果孩子回了一句:“让别的孩子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考上清华。”

 


其实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跟考清华并不冲突,很多知名高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同时,各种其他能力也非常强。多才多艺,能玩又能学的“别人家的小孩儿”比比皆是。

 

我问这个孩子,你知道清华是什么样的吗?为什么这么坚定要考清华?万一考不上会怎么样?


这个孩子告诉我,当时考清华是随便一说。未必一定要考上清华,但是就是喜欢学习,想读好书,想以后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想多赚点钱,让我爸别那么辛苦。”


孩子说他在妈妈手机里,看到一张爸爸在三亚干活的照片。三亚潮湿闷热,他爸爸穿着特别廉价的又脏又旧的半袖,在工地上干活……

 

这个孩子的早熟与懂事,让人又惊讶又心疼。他心疼爸爸,但是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他,能为爸爸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可能只有他擅长的读书、学习、考试而已。


这条路不好走,却可能通向一条更精彩的未来。

 

其实,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这些年打造“高考神话”的学校,都是在偏远,又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做支撑的地区:

 

老牌名校黄冈中学地处湖北大别山南麓;近十年来如雷贯耳的新兴名校安徽省毛坦厂中学,地处大别山深处,不少人都说它“在地图上找不到”;还有衡水中学,所在地衡水市盐碱地占绝大多数。

 

这些地区在没有“名校”光环之前,经济发展颇为困难。很多当地人都把考大学当成是唯一的出路。学校愿意拼命教,孩子们愿意拼命学。就为了改变原本出去打工,或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已。



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曾经的衡中在浙江开分校的事。

 

“他(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设立分校,一位浙江省教育厅某官员在公开场合作出如上回应。

 

这件事情被不少人看做是一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战争。

 


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似乎已经到了“非此即彼”的地步,水火不容,必须决一胜负。而不少人更认为,应试教育的先遣部队——衡水中学,作为桥头堡,势必将被素质教育一举攻破。

 

在一片喊杀声中,似乎没有人认真倾听这些“名校”到底是怎样的?

 

高考集中营?清北梦工厂?还是穷苦孩子阶级晋升的无奈之选?

 

似乎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让我们来听一听四位衡水中学毕业生的口述。在他们眼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情况似乎不是头脑中所想象的那样。

 

有些人认为衡水中学,从来不是应试教育,有些人则怀着感激回顾过往,当然也有憎恶,但却把矛头指向了基础教育制度本身……

 

也许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们能有更多的思考。

 

 

 “因为衡中,

我走出了本来的教育困境”

  

林静,2009级现于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

 

如果不是2009年进入衡水中学,我的生活轨迹和现在一定完全不同。大概会读我们县最好的高中,然后进入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在名校本科毕业后、很“顺理成章”地在洛杉矶继续读书。

 

我家离衡中有八百多里地,刚入学的时候,每个月放假只有一天半。那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身边,特别想家。学校不让带手机,我每个课间都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高一上学期整整半年,我都是哭着过来的。

 

除了自己心里的情绪,衡中一向“管教严格”的规则,也让我很不适应。我是属于散养型选手,但在衡中一切都要求一致。就拿叠被子来说:一定要叠成豆腐块、被面不能有褶皱、床单一定要铺平……这些规则,在一开始都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学校不允许看“闲书”。有一次晚上刚熄灯,我躲在宿舍卫生间里看小说。而在我们的规范要求里,刚熄灯半小时内,一般不允许上厕所。有老师在走廊里看到卫生间里透出来的光,室友只能借口“忘关灯”来给我打掩护。就这样,我在漆黑的卫生间里整整待了半小时才敢出来。

 

但是说到学校的规定,也没有外界传得那么夸张。学校会分严打期和非严打期,严打期很容易被揪住小辫子;非严打期就还好,老师也是普通人,不会揪着错处不放,只要学生不是太过格。这些规范都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氛围:严于律己、好好学习。

 

事实证明,氛围营造很成功,但也磨灭了个性。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它(衡中)会更倾向于压抑情绪;会希望把每个人打造成它觉得合适的样子。我现在的一些情绪,总是爱放在心里,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不管怎么说,我很感谢衡中。它是一个平台,给我提供了走出自己原有教育困境的一个机会。

 

衡中让我觉得可贵的另外一点,就是当时学校环境非常纯粹。大家不会因为谁家里有钱或没钱,长得漂亮或不漂亮,而有针对性的交往。我们的同学间关系非常真诚,也不存在任何校园霸凌的事情。在这种封闭环境下,我收获的师生情和友情,是这辈子再也难以遇到的纯粹。

 

但在进入大学之后,接触到不同省份、背景的学生。能很明显感觉到,衡中学生身上的“应试化”色彩更重,个性化更少,对外界了解更少。

 

而这些遗憾的根源,我知道不能归咎于衡中。应试教育下衡中是一种必然,首先有这样的教育制度,之后才会有衡中,否则大家也不会选择衡中模式。

 

如果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衡中。

 

 

 “我从来不觉得衡中是应试教育”

  

常修文,2009级,北京大学法学院准研究生

 

衡中到某个地方开分校,可以有批评的意见,但那些说“人民群众该不该抵制衡中的”,我认为这和他们没关系。当地人这么这么大加抵制,担心衡中“入侵”,是不是恰恰反映他们的心虚呢?

 

衡中建分校正是说明它实力强。这就跟打仗一样,人家的装备科学化、人员有素质,那为什么人家打赢了你不服气呢,你有什么可不服气的呢?

 

很多人说衡中是高考加工厂,但我始终不认为应该把衡中和应试教育结合来看。

 

我还记得到衡中之后的第一次被批评,是当时我们班唱国歌不整齐。老师的那句话,我至今还记得“国歌都唱不好,那干什么都干不好”。唱国歌和高考有什么关系呢?类似的“规范性”事情还有很多,这都让我觉得衡中培养的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

 

汶川地震那一年,按常理在这之前,高考语文试卷已经定下来了。但当时老师们还带着高三学生看很多汶川地震的资料。有的学生想多花些力气在“备考知识”上,还被老师批评:“这是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哪怕你们的考试迫在眉睫”。

 

这些事情都让我感觉到:衡中不是应试教育的果实,而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格局与能力。那些来衡中“取经”的学校,只看到了我们的规范严格管理,而对我们八十华里远足、成人礼、心理剧等和成绩“无关”的部分视而不见,最后反过来攻击我们是应试教育,这未免太不合理。

 


当然,我们的规范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之前有个同学午休时蜷着腿躺在被子上,被记违纪扣分“某同学中午直着身子睡觉 呈麦当劳形状”。但真正在衡中读过书的人,对这些偶尔“哭笑不得”的规定,应该也都能理解。

 

在母校饱受争议的时候,想送给衡中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到达山顶、满头大汗的样子,

不应该被嘲笑”

  

赵佳佳,2008级,现于某政法大学读书

 

自从2009年进入衡中,整整三年,我的目标一直是要考名牌大学。但哪个高中标榜的,不是自己的升学率呢?

 

进入衡中的时候,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前十。在当地念高中是不用花钱的,但我还是自费去了衡中,只是想给自己多一点念好学校的机会。

 

我应该是天生适应“衡中模式”的人,也很享受长时间心无旁骛、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状态。而衡中,恰恰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平台。

 

“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是贴在我们教室墙外的标语,也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起床后洗漱、整理内务的时间是15分钟,那会儿我和班上大多数女生一样,都是短头发。当时真的是不想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多耗费一丝一毫的精力,比如:吹头发。经常洗完头发,凑合擦一下就去操场跑步了,到冬天的时候,还会有小冰碴儿挂在头上。

 

这种“衡中色彩”的事情很多,当时我们也都习以为常。直到进入大学,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生活方式可以选择。

 


但我一直很感激衡中,也很感激当时努力的自己。因为对我们很多进入衡中的人而言,这是最有把握的一条出路。

 

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没有绝对的高下之说,也不能用先进与落后去衡量。就像爬山一样,有人以超越自我为兴奋点,有人以欣赏风景为乐、不一定非想着到达山顶。但是,到达山顶的人满头大汗的样子不应该被嘲笑。

 

 

 “我终于想到一种感情来形容,

那就是恶心”

  

杨晓普,2009级,985高校本科毕业,待业

 

提起衡中,我已经想不起具体的事情了,就剩一种不知道怎么说的感觉。离开学校五年了,我终于知道,那种感觉是恶心。毕业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学校,保持联系的就只有高中的两个同学而已。

 

我只能模糊记得,当时自己哭着喊着给妈妈打电话要转学,从高一到高三,从来没断过。再后来高三生病缺了课,整个高中恍恍惚惚的就过去了。

 


但对那些诟病衡中是“高考加工厂”的人,我只是觉得,在质疑衡中合理与否之前,先得去审视基本的教育制度。而对那些讲“杀死应试教育,先杀死衡中模式”的,这是本末倒置。只要应试存在,高考加工厂一定存在。这个问题不能从下往上治。

 

天下高中一般“黑”,就看加工得好与不好了。哪个高中不汲汲于高考录取率、名校人头呢?只是衡中在“技术成果”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已………至于这个“填鸭教育根源”的锅,我觉得不能让衡中背。

 

我也问过自己去衡中后悔么,但确实也谈不上很后悔。但如果让我再过一次,我一定不去衡水中学念高中了。这跟制度好坏也没关系,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不大合适。这种制度有人能适应得挺好的。


每位学子对衡水的回忆都不一样,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四个毕业生没有一个人后悔

 


今年高考前夕,新京报采访了白岩松,问他对于“高考名校的态度”,白的回答很中肯。



新京报:每年高考都有一些中学在媒体里特别出名,比如毛坦厂中学。


白岩松:有些高考名校,我持中立态度,不一定赞赏,但是也不好直接批评。有的中学门槛很高,有很多官家子弟、富家子弟,想进去得托人找关系,费尽心思,没有一定的财富,没有一定的权力进不去。但还有一类学校,比如毛坦厂中学,我无论如何做不出任何嘲讽的事情。去年媒体炒毛坦厂炒得很热的时候,我让我们的记者去了一下。记者回来就改变了我的看法。


新京报:改变了什么看法?


白岩松:毛坦厂中学它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你想想,能把院墙外的柳树当神树去祭拜的,都不是富裕的父母。想起毛坦厂真的让人掉眼泪。上万人守着大客车,送孩子出发去参加高考。在这样的一个人浪当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还把梦想放在高考上,这是好事儿,别破坏它。


新京报:但很多专家学者质疑毛坦厂中学,称它是高考工厂。


白岩松: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画面跟我们的认知不一样,就说“看,多愚昧,还拜神树”、“不就一高考吗?还上万人送别”等等。我对毛坦厂中学充满理解,特别是当你了解到这一个又一个毛坦厂中学的孩子的背后是哪样的家庭。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这里涉及到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等等东西,但是我愿意用温情去面对毛坦厂中学。我祝福这些普通的家庭。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 、成长树、新京报

实习编辑 | 赵萍

责任编辑 | 周继凤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著名教授揭露教育困境,知识激增,却学的肤浅

大家 | 刘彭芝:基础教育应把儿童放在中心!

关注 | 师生冲突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

独家 | 提高教师待遇制度没问题,关键在落实?

深度 | 温儒敏: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调试应试教育

干货 | 最好三角关系: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