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2035年教育什么样?厅长、校长、老师和孩子们给出的建议是......

2018-04-24 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者按


今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相关文件即将研制出台,

"教育现代化"

这一时代命题愈加引人关注。

每所学校、每个校长、

每个教师都要思考:

现代化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到2035年,

我们的教育应该呈现怎样的态势和样貌?


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

唯唯诺诺的人,

而是敢说、敢想、敢做、能自主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现教育现代化,

除了建立健全宏观的教育政策体系,

更关键的是激发学校活力、

创新育人模式……




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课题。中华之崛起,必须经由现代化;民族之复兴,必须实现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乃社会现代化之基石。党的十九大发出伟大号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


今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相关文件拟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文件的出台,将有力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到底如何“化”?



现代化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政治课,比如学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时候,教师为我们布置模拟人大代表的任务,调研身边的问题、撰写议案、在课堂上发表演说;历史学科在学习中国古代农业时,教师让小组合作设计农业博物馆并在课堂上当讲解员……”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学生赵怡霖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认为这超越了“苍白的课本,尤其改变了文科‘死背就好’的观念”,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培养的能力也更加多元”。


不约而同,该校的另一名学生——高三的单逸聪也高度认可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可以选择的课程越来越多,我们能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学校也提供了更多课外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其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学阶段,更对今后大学学习甚至走向社会后的专业、职业方向选择有帮助。”


有研究表明:与3年前相比,学生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是具有指标意义的。历经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开始收获厚实的成果。两名学生的感受,在中小学生中很有代表性。


学生有了这样的学校教育生活“体感”,面向2035年乃至更长远的教育现代化,就有了良好的基点。


因为,所谓的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开门见山道。


什么是现代性?


从个体来讲,最重要的是自主和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唯唯诺诺的人,而是“敢说、敢想、敢做,能自主发展的人才”。


“现代化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照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邓云锋也认为: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体现在培养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条件使用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培养出现代化的人,培养出具有现代核心素养的学生。


教育条件与环境的现代化,要与人的现代化统筹考虑。



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看来:


“后工业化时代,无论是人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特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就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深有同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教育的目的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为此,需要“科学把握教育过程中的‘人’这个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充分挖掘学生成长成才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身心协调发展”。


这只是教育现代性的一方面。


邓云锋提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中最基础、最本质的要素。只有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使现代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不可逆的进程。”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现代化,一是要把社会发展作为目标,二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基础,三是要把民族发展作为动力。



是的,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密不可分。


李希贵强调:“如果教育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教育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也认为:“我们培养的未来年轻人,现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一定要很好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定位。现代化的学校教育要自觉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方向、大潮流中。”


否则,他们就不能真正把握像“一带一路”倡议等大方向大思路的精神要义,更不用说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还指出:


“2035教育现代化,应该跟我们国家要推进建设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讨论。”


有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需要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劳动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证”,倪闽景说。


这样的教育现代化,自然要注重内涵发展,注重激发每个学生。要“以德育为统领,智育、体育、美育协同推进,全面促进人的发展;既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叶仁荪认为。



更关键的是,要体现中国特色。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传统教育的时代创新过程,是开放的全球化进程。”


邓云锋说,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注重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体现渐进性,体现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整体发展。


要体现多样化,客观认识区域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育者和学生的特殊性,教育条件和环境的地域特色,区别对待教育现代化指标和标准。


突出价值观,注重中国精神基因的培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标记。


“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就是要培养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曾天山说,“我们的教育投入、办学条件,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都将被照亮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到底应有何种指标维度?换言之,再经过17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应该呈现怎样的态势和样貌?


李希贵认为,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


所谓“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提高入学率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实现起点公平,相对比较容易做到,但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保障对每一个学生个体平等的学习权利的尊重和每一次具体学习机会的平等提供,就不那么容易了;


而要进一步实现结果公平,既取决于全社会的公平状况,或者说取决于社会对就业者性别和持有文凭的歧视消除程度,也取决于每一个个体是否在自己原有素质基础上真正获得了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所谓“有质量”,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实质上是指教育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效益之间协调问题;在微观层面,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尤其要观照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个维度,其中质量是核心指标。”曾天山说,就基础教育而言,“规模”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短板”,即学前教育的入园率、义务教育的巩固率、高中教育的普及率。


“结构”是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学科结构,“当前,城镇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不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小型学校、适度规模,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质量”要求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质量文化,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变成一种自觉行为,要勇于对教育教学质量‘较真儿’”。


“效益”一方面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效益,一方面是要讲求教育的社会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也就是说,通过若干年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有各自的发展前景,走向社会后都能够成为自力更生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曾天山说道。


倪闽景认为应从9个方面评价教育现代化:



一是人民对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同,而不仅仅认为教育是民生;


二是学校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充满了活力;


三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得以落实;


四是中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得到尊重和认同;


五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六是公民办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和支撑;


七是教育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


八是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内涵发展方面,硬件建设比例持续下降;


九是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



叶仁荪把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评价维度概括为8个方面:


一看教育普及程度。教育普及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首要环节。


二看教育普惠程度。普惠教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教育普惠程度,重点是看特殊地区、特殊群体的教育政策“兜底”情况。


三看教育投入程度。教育投入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保障。


四看教育质量水平。教育质量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五看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领。


六看教育贡献度。教育贡献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七看教育国际化程度。教育国际化程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驱动力和重要评价指标。


八看教育满意度。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是教育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



邓云锋认为,评价教育现代化程度要看其本质上是否表现为消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产的对立,从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体系,使教育不断趋向于建立一种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与经济发展一体的协调适切的体系,使教育更适切、更均衡、更协调地适应日益快速的社会进步。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来自哪里?


李希贵认为,一方面是社会需要,建设现代化国家必然需要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是人的自我觉醒,随着社会进步,每一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倪闽景则认为,2035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党的领导下强国梦的整体战略;二是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三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要注重发展性政策体系建设。


葛道凯认为,政策需要随着事业发展不断调整,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要有动态观念,如果没有发展性政策,即便今天的政策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但明天这些政策就有可能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制约。



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以培养有现代化素养的学生为旨归


教育现代化的落点在学校,关键是建立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机制。


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活力”是关键词。


“要下移重心,激活基层活力”,倪闽景认为。


“教育现代化落实到学校层面要形成有利于调动校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积极性的教育治理体系。”李希贵呼吁。


首先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邓云锋强调,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体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政策、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要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注重发挥学校、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更加注重学校教育和谐局面的构建”。


“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学校治理机制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叶仁荪提出,


一是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实现学校决策能力的科学化、执行能力的法治化、调控能力的统筹化、协同能力的合作化、改革能力的配套化、保障能力的标准化。



三是要加强教育要素保障管理制度建设。要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社会力量办学等基础性制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四是要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尽快改革教育行政治理体制,提高教育行政效能。


他建议:一是要“确权”,从法理上重新确定教育行政权力归属;二是要“分权”,从法理上划定教育行政权力边界,关键是教育人事权的配置,必须厘清组织、编制、人事部门的权力边界;三是要“限权”,在“确权”“分权”基础上推行“三个清单”,对各级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的权力进行限定:(1)权力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审批权;(2)负面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做什么;(3)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履行的基本教育职责是什么。


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是以培养有现代化素养的学生为旨归。因此,创新育人模式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育人模式是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关键。”曾天山认为,尤其是起导向作用的考试评价改革,要“从过去的知识导向变成综合素养、关键能力导向”。


考试评价的导向变了,教育教学的方式才会改变,才有可能出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习,课堂才可能平等、自主、生动、活泼,课程才可能实现充分的选择,实践育人、研究性学习等才会真正得以深入开展。


李希贵也提出,面向2035,基础教育要“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在课堂落地”,要“从教学走向学习,把过分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变为对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全面关照。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学习过程交还学生,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成长”。


育人模式创新要聚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大家的共识。


叶仁荪认为,为此要做到三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二是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三是突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的效果。



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大家的关注点。


邓云锋提出:“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处处都可以学习、时时都能够学习。学校教育如何改进教学,教师该向学生传递什么,是教育现代化要回答的问题。”


倪闽景认为,到2035年,学校教育将从经典学习变为超级学习,其特点是“基于脑科学的高速学习,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学习,基于人格化的创新学习,基于新技术的高阶学习”。


学校将进入3.0版,也就是混合式学习的新阶段,线上线下学习融合将成为常态。


对此,李迅似乎不那么乐观。


他认为要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首先要加强工程教育,比如让孩子做手工。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手工体验,那么不可能成功地编程,“手工没有感觉,编出来的‘智能’程序,实践中肯定会有偏差”。


由此引发开去,实现教育现代化,体育、美育必须加强,现在很多东西仍“停留在纸面和观念上”,还没有进入强力推进的阶段。



又如大数据时代的学习,关键是有无个性化的教学。


个性化教学“不是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是浅层次的”,而是要思考:面向2035,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素养、能力,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支撑、教学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是人民的精神圣地。不管如何现代化,学校传递文化、陶冶精神的使命不应该变。

邓云锋思索,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让学校成为社区的文化高地。“学校文化如何冲破校园的围墙,通过自身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孩子这一载体‘小手牵大手’反作用于社区,提升整个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整个社区的文化品质,是教育现代化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

作者 | 赖配根 任国平 钱丽欣

排版编辑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这篇文章说透了!

深度 | 李镇西:为什么要“营造书香校园”?学校明明就是读书的地方!

关注 | “两考合一”不是取消中考!中考改革后,学生的负担会不会更重?

关注 | 高考季临近,2018年新高考大范围实行, 这6点信息必须提前知道!

关注 | 未来肯定会出现的七大教育趋势

关注  | 家长!那些玩抖音视频的孩子,将会掉进这些坑……

独家 | 社会叫好,老师喊冤,“课上不讲课下讲”真的是捕风追影吗?(深度好文)

关注 | 性教育片,印度又跑在我们前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