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光鲜可以有,但日子是自己过的
在过去的这一个黄金周假期里,刚刚结束两段长途旅行的我,躺在家里疲惫的刷着朋友圈,看大家都去哪儿浪迹去了。
感到今年大家的足迹比以前更广阔,恨不得在世界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有我度假的朋友们。我个人评选出的朋友圈旅行大赛第一组冠军是西亚组:那些不寻常的美景,伴随着危险或辛苦,但特别值得,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
第二名是世界角落组,也是难以抵达的那些地方,从好望角到复活节岛,玛雅文明到印加文化,大家都一一撸过。然后第三名是老牌资本主义组,不仅仅一个箭步去巴黎纽约,而且还得营造“咱们在那边有人”的随意出入感。然后才轮到东南亚组和国内组。
但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毕竟旅行者都是你认识的朋友,他们将各个角落的美景和攻略铺陈开来,仿佛多少和你有些联系,也想着说哪天我如果出门可以跟他取经耶这样的念头。也就是说,我们彼此参照,经常有人为你推开新的大门——比如我已经计划好,再去冰岛就要住一下荒野里的酒店,或者安排一下下周去京郊的某间民宿。
不过也有吐槽的,比如有投资人就写了段子:C 轮以后的公司 CEO,不是在看北极光,就是在阿拉善;B 轮公司在欧美,A轮 公司在东南亚,天使轮 CEO,在家乡老家,或国内自驾,要么就是在办公室加班……
完了,虽然是调侃,但立刻陷入了现实攀比状态。紧接着还有真实段子跟上调侃:刚发完在迪拜度假的图,转身就遇见前同事,我能怎么办呢?只能含泪拉黑他了。
我知道有些人对朋友圈的岁月静好颇有微词,认为那是经过矫饰的美好,谁的真实生活还不是一地鸡毛呢?
所有经常有朋友渐渐的就关闭了朋友圈,或者很少发消息。有时也要嘲讽出门旅行的人必发定位,或者腹诽修到爹妈都不认识的自拍,偶尔还要和其他伙伴一起开黑,觉得人家的春风得意都是假装。
可我的想法正好相反:人向下兼容是很容易的,诉苦和抱怨谁都会,但向上兼容就很难,想活出精彩和美好,哪怕是表面的,也需要努力好不好?何必非要追究背后的鸡毛鸭血呢,那些我们都懂。所以只要有人发好看的图,我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并且勇于点赞,那也是人家努力呈现给你看的呀!
努力活出精彩是对的,不抱怨也是对的,谁都想自己活得更神完气足,也并没有错。但在这共同的唱颂之下,慢慢会形成幸存者偏差,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只有光鲜体面的生活才是值得一过的。平凡日常逐渐丧失话语权,而那些敏感脆弱、无力和苦痛的部分,只能藏在各自的深渊里。
这也是一种共同的营造: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的小宇宙越来越好,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人的苦痛不再关注。更多的是怕收获弱者的评价,害怕被他人认为情绪不稳、负能量太多、能力不足。展示生活也像走在钢丝绳上,分寸很难拿捏。但总的说起来:美好依然能得到赞叹,失意其实也能收获很多温暖。人心是很复杂的,你难以判断他人瞬间的感受,还不如就自己高高兴兴,想怎样就怎样。
我是觉得,如果你把朋友圈当成一个观察的样本,那它其实是丰富的,但如果当成攀比的样本,那可能就有点痛苦或困扰。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从何处来借鉴生活呢?有时是书本,有时是电影,有时是周遭的朋友和同事,现在还有朋友圈。就算你对它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每天打开,无数种生活依然扑面而来——就算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全部角度,但众人依然为你勾勒现实的各个棱角,有尖锐有闪烁,有远方有当下,我很喜欢看。并且提醒自己,不要去评判。
藏起苟且,只发表诗和远方,或者只记录当下,并不抬头看月亮。现在的我,觉得并不能评判高下。谁又能真的向你袒露展示那一切呢?你又怎知行走在远方的人是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的责任,又怎么能知道也许六便士就是他人的白月光呢?
我格外喜欢看朋友们旅行的照片,我喜欢看每个人抽离了现实生活的样子。其实走出去,看到的除了风景,也是为了拉开距离看自己。无论走了多远,还不是为了活在当下、活在此地的生活吗?
竹顶针写过:“在青春期要见识一些真正宏伟壮丽的东西,超越人类社会尺度的那种。好比如喷涌数千米高的热带火山、航行数日也不见陆地的远洋、燃烧着坠落的千百颗流星、在午夜沙滩上空闪烁的大麦哲伦星云缓缓沉入黑色海洋、巨树撑起连绵无尽的绿色宫殿、滑过船舷的蓝色冰山、比整个城市还要硕大的高积云。在未来许多幽暗逼仄的时刻,这些事物就是我们逃脱的绳索。”
在那篇文章里,我看到很多人描述了所见的天地壮阔。我也曾经在世界上的无数角落,被壮观的自然景色所震撼。这时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那些爱恨情仇的狭隘,却又格外渴望爱人在侧。
真的,大自然的壮美和自然的伟大、温存、残酷、生命的神奇,都不断触动我们,让我们抵御此时此刻的孤独、脆弱、迷茫以及无法突围的狭隘。
朋友圈里不能感染的,就是这样的情绪。我们只看到风景,未必能看到我的朋友们内心深处的波澜。
就算你被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地,依然有借他人之眼的机会,飞起来看世界,让不同的人告诉你生活还可以是什么样。
腾讯视频《奇遇人生》就是这么一档纪实真人秀节目,俯仰天地,最后还是纵察人生。十位行者,十段旅程,从非洲到极地,用世界丈量心灵维度。
这档节目记录了阿雅和10位明星嘉宾的人生探索之旅。人真的有意思,曾经的能歌能舞能综艺会搞笑的阿雅,却做出了这样朴实而感染的节目——没有跌宕起伏的表演剧本,也没有游戏和任务的环节,乍看之下甚至显得有些平淡——但它呈现的是真实的旅程,真实的情感,那些哭哭笑笑,那些自然的凶残和人类的无力,就这么摊开在你面前,直接戳中你。
在第一集里,阿雅小S历经万里探访著名的大象孤儿院。小S全程素颜出镜,直面始料未及的原生态生活。
节目中,小S 与志愿者们一同照顾孤儿小象,亲手调配小象的饮用奶,小S一直想要摸一摸小象,到最后也没有被允许,因为当地的救援官对幼象悉心保护,尽可能让人类不去打扰它们生活。而非洲象严峻的生存现状,让身为人母的小S与阿雅被激发起强烈的同理心,在节目中数度哽咽。
旅途中还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意外事件:孤儿院两头小象走失,因为每天会有一百头大象死在盗猎者枪下,情况十分危急,搜寻刻不容缓。了解到搜寻团队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短缺,小S和阿雅毅然决定改变原有行程,加入到搜寻队伍之中,节目组的无人机也被临时征用。正因为这段出其不意的高空搜寻,观众将直击震撼人心的“非洲象惨遭猎杀”景象——一头殒命于盗猎者枪下的非洲象遗骸暴露荒野,尸骨之上秃鹫盘旋……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小S失控大哭,难掩内心的震颤,面部肌肉几乎是抽搐着说出:“当你亲眼看到这个画面的感觉真的是差非常多!”
人类的感情与动物和自然相通的时候,那样的震撼真的无法言说,天地有大美不言,天地不仁也不言。
第二集阿雅和春夏去美国的公路上追逐龙卷风,不停地担惊受怕,反复地追逐、躲避,从车上跳上跳下,中间一度以为很接近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她们的追风向导说:我不能为你们制造一个龙卷风,我只能带你们去感受大自然。
这种感受和人生际遇又多么相似:你用尽全部的力气和热情,去追逐某样事物,最后还是要看运气。
在第三集,窦骁攀登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踩着绳索行进在海拔4824米的山峰上,登顶的画面惊心动魄。窦骁说,登山的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朝内走。必须直视心中感受,不被恐惧,焦虑,兴奋或不安情绪左右。
一个男人的真实底蕴,他所有的教育和修养,他所经历过的生活,都会在这样的高空、这样惊险的情境下显露出来。而观众跟随着他的视线,在壮美风景之外,更能体会到人生如走钢索的境地下,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风度。
而天地万象中,自然也包括人和人之间的温暖联系。在第四集中,毛不易来到台湾,和阿雅一起加入音乐疗愈的公益巡游,拜访重残身障者。毛不易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深深的震撼了大家:“第一次亲眼看到有人在面前去世,是我的妈妈。”
那种人生中至痛的时刻,那种失去至爱、去只能更坚强的去面对人世、带着更多爱去生活的态度,直指人心,简直让人在屏幕前落泪。也让我们去想,如何和我们的亲人爱人相处、如何同陌生人一起感受温暖。
他们和义工一起唱歌,费尽思量地让病患敲鼓伴奏,不想让她忘记右手怎么用;把老爷爷随口说出的字句铺成一首歌,为风中残烛般的生命带去一点温暖与期盼。
这大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吧,里面所有的不如人意,不可操控,才更贴近人生的真实面貌。小S探访野象营的过程中遇到小象走失,临时改变行程跟着一起去寻找;春夏和阿雅一路追逐雷暴,到最后也只追到一个小小的“迷你龙卷风”。窦骁登山那期节目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等雨停,放在普通综艺里一定会被剪掉,但就是在这反复摇摆的期待与沮丧、失去与得到之间,你才有机会看清一些真相。
一场旅行并不是只有值得发朋友圈的漂亮图片而已,还有生命向外探寻的启发和感动。就像春夏在追逐龙卷风的过程中,太着急想要一个结果,没得到就感到失落失望。向导告诉她:不管是风暴后的夕阳,还是途中偶遇的云彩,都是追风路上的过程。要享受这个过程。
大自然的壮美和温存,总能不断触动我们,让我们知道自己虽渺小,却也是这世间万物的一部分。人生就如这旅途一样,过程比结果重要。见过天地,见过众生,最重要是见到自己。
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有心灵准备好了出发,才是一切的开始。一起去看看天地吧,跟着《奇遇人生》的镜头,在另一种生活中发现最真实的自己,去到你所向往的“诗与远方”。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