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楸帆:“未来”是希望还是磨难?这本书给你启示

陈楸帆 湛庐文化 2021-06-23


陈楸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中国科幻作家代表之一,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得主。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着称,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本文约6,040字,倒杯茶坐下静静地用30分钟阅读享用”未来”


各位湛庐的读者大家好,我是陈楸帆。


很高兴受湛庐文化的邀请,担任客座编辑与大家谈谈”科幻”与”未来”,破除科幻的想象。在这篇文章中我用贴近现实的经验、案例与大家分享——时下科幻作家笔下的「科幻故事」,想要传递给社会大众的究竟是什么。


1

关于「未来」的概念



「未来」这个概念并不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中国的历史一直处于王朝不断更迭的状态,是以天道轮回、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这样的感觉而展现的一种历史轮回史观。直到非常晚近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也就是大部分人现在熟悉的达尔文进化论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对未来的不一样的想象。


进化论带来的是一种所谓进步的史观,说明历史是有一定方向、且一直在往前发展的,生物经过优胜劣汰,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适应性的变异,变得越来越进步、聪明、强大然后适应环境的发展。所以当时天演论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科学、人文学、甚至是哲学思想,启发中国人的新世界观,并且促发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有了这样一种进步史观的建构之后,中国人才开始理解什么是「未来」。


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里一直大迈步地往前发展,而且一直维持非常高的发展速率。在这一段历史时间里(也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间),人们生活平稳,没有战乱、没有饥荒、没有特别重大的疾病灾害。但也是因为这样,给了人们非常错误的幻觉,觉得历史就应该是明天比今天更好、今天比昨天更好。可实际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扣除战乱时间,仅仅只有一些非常短暂的时期是太平的。所以其实我们现在正是处于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一个间断时期,这样的和平大发展时期有可能只是偶然现象,也有可能无法持续发展。


所以,当技术在近20年间里快速且大量地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时,我们需要探讨「未来」。


试想,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包括个人计算机也是在那时候才开始普及应用,当时的互联网技术还只是初期萌芽阶段,人们完全无法想象今天世界会这么无缝的接入互联网、手机可以如此智能、先进的支付方式让人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且所有的服务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手段去实现。而对于现在00后出生的小孩来说,一出生就处于被技术媒介所包围的环境,他们已经不太熟悉传统需要用手去翻阅的书籍,反而更习惯于滑动、触摸屏幕等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这一代人对未来的理解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思考一种对于未来这个概念的历史性定义,才知道到底「未来」从哪里来?「未来」在当下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2

为什么会有《希望之地》?

这本书承载了什么讯息?



2017年下半年,「支付宝蚂蚁金服」跟国内的一家主要做科幻题材的机构「未来事务管理局」策划了一个活动——把国内外一群科幻作家聚集到杭州,在三、四天的活动时间里,科幻作家们跟蚂蚁金服整个技术团队进行密切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国内科幻作家,连外国科幻作家也都受到极大震撼。举例,对国外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其实在线支付已经变成如此日常。因为在国外,很多地方其实只收信用卡,甚至有些地方还是只能收取现金,无现金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中国。但对中国人来说,这已经变成日常的一个部分,人们不会去细想每一笔支付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庞大运营维持体系、是什么样的技术架构在支撑每一笔交易行为。


想象一下,在中国14亿人口中,有上亿的在线支付用户每天通过支付宝进行支付借贷、社交转账等,包括缴付生活日常的水电费、手机费……太多支付行为是通过在线交易所进行,而这样海量的信息数据全部都存储在蚂蚁金服这样的金融科技平台上。庞大的海量数据,需要非常强大的技术才能保证系统顺畅。
像是以前要去银行转账可能需要等个几天或者几小时,但现在在线的每一笔支付交易,都能以近乎实时的状态去实现。这样的交易系统,每天都会遭受到黑客各种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攻击,且数量非常惊人。每一个用户背后都是一笔钱、一个银行账户,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所以如何去保证系统安全性、保证交易过程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对于那些来参加活动的外国作家来说,无疑是非常震撼。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在体量这么巨大的人口大国,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竟然已经如此深度地嵌入到社会运行体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科幻、就是未来。


另外活动中有非常多的外国作家,是来自比如像意大利这样老牌的欧美国家,在首都罗马能看到很多千百年前经典建筑,在那里如果要修一条地铁,可能挖个几十米就能挖出古董,当挖出古代遗迹时,因为要保护文化遗产,这条铁路就修不下去了,类似很多的这种城市管理对于新技术在城市的应用会造成非常巨大的发展阻力。
但是在中国,像是杭州、深圳这些地方,给外国人的一个观感是整个城市面貌及科技应用都是崭新的。这种未来感让他们觉得从罗马到深圳感觉就像是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从几千年前来到一个未来的世界。
在这个活动后,所有的国内外作家都有所启发,每位作家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个个科幻故事放到《希望之地》这本书里,所以这本书里面涵盖非常多不一样的技术,包括AI、区块链、人脸识别、VR、AR,包括神经系统认知科学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


再者我们也想通过《希望之地》这本书探讨金融经济领域,因为这是和现代科技结合非常紧密的领域,金融在过往几百年里,极大地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以及社会运行。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技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要怎么样存储每一条账户信息。在最早都是用开票的形式去传递,然后有了计算机和芯片技术,直到现在出现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非常多的技术已经切实的投入到金融体系当中。包括现在的股票都是机器自动化交易,一个人只能看有限的一个或是几支股票的数据变化,但机器却可以同时看上千支股票极度迅速的变化,股票下单基本上也就是0.0几秒的过程而已,所以机器完全能够在这方面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过去交易员、基金经理的工作。


这样一套模式其实是个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抽象程度之高深,不是人类大脑和认知系统所能直觉掌握的。但机器可以从一堆数据中非常快速地总结出来,这是机会也是风险,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希望之地》这本书想要展现的内容,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写《无债之人》。


《无债之人》谈论的内容除了区块链、基因等技术,也包括对于未来经济的想象,设想因为地球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十分有限,进而经常引起世界性贸易战,所以人类被迫需要去外层空间去追寻新资源。

在未来,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机会到外层空间行星,去开采矿产资源。
但这个开采工作的性价比目前还不高,首先是因为进入到太空的飞船发射成本非常昂贵。所以现在国内有非常多民营机构在做类似这样的太空项目,为的就是把太空项目成本降到一个可以负荷、接受的程度,而这在未来肯定是大趋势。外太空资源将有很大的可能会扭转全球经济格局,破除目前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
现在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中东战争,就是跟石油资源稀缺性有关,倘若有一天能从外层空间获取无限制的资源,那么有可能许多国家就会完全摆脱现在这种这地缘政治局面,而太空能力就会变成重点核心能力。这篇小说里已经到达这样的阶段,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另外一种称之为「时间债」的债务。
债务,定义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经济能力。
回顾人类历史的最初,「自由」这个词在苏美语里的意思就是用债务进行区隔,也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债务就是一个自由人;如果有债务就不是一个自由的人。债务在现实社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每个人、每个组织、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可能卷入债务链条当中。
当一个人在有限的人生里,所使用的借贷已经超出他在有限生命时间中能够偿还的限度时,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个的经济个体应该如何去运行?于是我就想到,这个债务可以嵌入每个人的基因,用区块链技术写入基因链条跟着后代一直遗传下去,所有的基因都将带着每个人的债务信息并且无法篡改。
伴随这个设想,开始把背负债务的一群人放到外层空间去挖矿,每个太空矿工在地球上都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为了偿还在地球上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而被放逐。然而在太空挖矿其实非常危险,有很大的可能性再也回不了地球,因为在太空中有非常多意外情况,包括因为辐射而死亡,它的危险程度比地球上任何一份最危险的职业都要高出很多。


《无债之人》里面带有一些对于人类当前生活的隐喻,就好像每天一觉醒来就感觉自己欠了银行好多钱的感觉,在未来这样的情况还会继续甚至变本加厉,这样的情况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的局面呢?就是《无债之人》这篇小说想要探讨的问题。


3

用当今科技解释美好未来



《希望之地》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Promised Land。
The Promised Land”在圣经中有非常强的宗教寓意,也就是——这样的一块土地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人类可以在这么一块有希望的地方获得救赎。我觉得在中国人其实对于科技技术有种非常强烈的The Promised Land投射心理。
一般大家可能会觉得美国是科技强国,但其实在美国除了像纽约的其他非常多地方,大部分的人对于技术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很多人还使用着非智能手机,比如黑莓或是诺基亚,因为他们对技术有种天然排斥和畏惧,这可能跟他们整个社会发展阶段有密切关系。反观中国近40年来技术发展是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相信技术、拥抱技术,觉得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这个可能跟我国长期以来以理工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价值观模式有关。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体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一个就是文理分科,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文理科是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数理学得好就能行遍天下,就是这样的思潮导致文理科的对立。延伸到国家、社会治理,我们国家非常多的领导皆是工程师出身,而这样的导向就会让我们本能地觉得,科技就是能够解决世间上大部分问题的终极方式。


中国近20年出现一波互联网创业者,这一群人大部分都是理工科背景或是工程师出身,造就了中国社会能够极其包容且开放地去拥抱所谓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在社会上大规模的应用非常多技术,这些技术实际上可能并没有经过太缜密的检验测试,甚至在伦理道德或法律法规方面也没有被详细考虑就投入到社会应用。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去年贺建奎他用基因编辑技术制造一个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的婴儿。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大家觉得这是涉及科技伦理底线的一件事,质疑人类有没有这样的权利用技术去改变物种跟生命,哪怕这个技术能让人这辈子都能免除得上某种疾病的风险。
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某个基因被改变的时候,其实连带的是一连串基因的变化,并不是单个基因而是一群基因集体在遗传学上被改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潜在健康风险。
同时,这样的改变也给生物个体带来困扰,他是否会被周围人认为是被改造过的人种而非一个自然人,于是就得像怪物一样地生活着,承受来自社会看待异类的眼光和压力。


这样的议题可以拉到200年前。
1818年马莉雪莱写的一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故事是一个科学家把碎尸块缝在一起然后通过电力学赐予这个怪物生命,这样的怪物在地球上从来没有存在过。当它开始有了生命及自我意识之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世间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而自己跟自己的造物主之间是什么关系?
最后怪物选择毁灭创造它的科学家然后自己逃掉。


这个议题再延续至今,人类已经把这样的技术变成现实在生活中呈现,在追求最新、最快、最高效的技术发展过程中,人文的东西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的。

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在数字科技领域的法规是很严格的,包括像是google、Facebook,他们如何去使用每一个用户数据,每个用户的隐私权在法律上都有非常强的保护。如果滥用其中的某些信息和数据,这些大公司是会被罚款的,但不可否认这当中肯定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垄断。反过来,中国类似的法律法规还比较不健全,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20年里中国互联网企业及其整个行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如此多的数据可以整出一个算法模型。
国内现在才刚刚开始要成立相关科技伦理的道德委员会,就是因为看到未来可能会存在的危险。因此在发展技术过程中,「技术」是决定「好的未来」相当重要的一环,必须重视「人」在这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价值。
在整个产品设计和运营过程中,有没有把「人」作为有血有肉且真实地考虑在价值链条里?还是仅仅只是当成数据用户,考虑怎么样能够让流程效率最快化、价值最大化?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理念。


我在google和百度工作非常多年,非常理解中国科技企业背负很沉重的业绩压力,在这一片野蛮生长的土壤,谁跑得快谁就生长得强大,只有压倒性的优势才能把别人都吃掉、挤掉然后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人们会把效率、利益放在最优先考虑而完全忽略用户价值。但随着中国现在开始进入新流量时代,智能手机、互联网渗透在人群里的比例已经非常高,开始进入一个无法再快速增长的时代。
这样的时代再也不是野蛮生长阶段,所以互联网公司也好、技术从业者也罢,需要思考的不能再是原来野蛮生长的逻辑,而是要重新去想如何在新的阶段去挖掘新的价值,那就是把「人」的位置提高


我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科技文艺复兴时代」,把「人」的位置重新摆回到世界中央,重新评估、认识,并尊重「人」的价值。在科技文艺复兴时代,许多重复性的机械式工作会被机器、A.I所取代。

那么多出来的人,是否会犹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说的那样,变成无用的阶级呢?
在阶段性结构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人必然会被暂时牺牲,可能会因此失业。如何用技术帮助这些人去寻找到自己新的位置?这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开始有蒸汽机、织布机这样一系列的技术上革新,当时一批产业工人被迫下岗并产生了一群路德主义者。他们砸机器并天真以为砸了机器就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想当然这种行为只是螳臂挡车,历史的大浪潮是不会被这种小暴力行为所阻止。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像是回到工业革命时代,只不过迎来的是更加智能化且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所以这也是这个时代非常残酷的一面。
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到底自己身上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且在教育后代时,应该要培养他们什么新的能力,才能够保证他们在接下来的20年到30年里不会被机器所取代。


回归本质,我想说的就是——进化论其实就是一种适应能力,必须掌握伴随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然后能够不断调整自我学习的技能,去适应新职位、新角色,这是我们的下一代需建立的思维。因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科技领域,人类可能会面临非常多巨大的变化。


《希望之地》里面的七个故事,就是通过不同面向探讨,在急速变化的环境和未来,每个个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心态去拥抱未来。我觉得这是《希望之地》,也是科幻小说所能带给大家的思考和启迪。


最后,附带上一段壳牌公司的情景规划传奇大师皮埃尔・瓦克(Pierre Wack)对未来的比喻,他把未来比作划船穿越急流:


你知道前行的大致方向,但不知道确切的路径,而诀窍在于能够快速做出反应。



-END-

新媒体编辑/Burt

  · 大家都在看 · 

11More  More11

世界顶级黑客写给你的书


#2020最美日历#


//湛庐文化//

扫码即可关注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希望之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