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6分大胆话题片,每集都是灵魂拷问

阿呆 万达电影生活 2022-05-13


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阿呆

人丑还颜控的追星狗子在此



还记得2016年,BBC推出的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是如何轰动全球的吗?

 

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西蒙在57岁时确诊渐冻症,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两年,并且会逐渐丧失一切行动力。

 


无法忍受这种残酷折磨的西蒙决定安乐死。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就记录了西蒙从做出决定,到最终在瑞士接受安乐死的全部过程。

 


但时隔三年,彼时陪伴西蒙走完全程的妻子黛比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说当时的决定“不对”。

 

西蒙离开之后,黛比从其中抽身,得以用另一种角度看待安乐死。

 

她认为,“到另一个国家,安排好一天,接受某种注射,然后死亡。我觉得这不对。(It just feels wrong.)

 


这让小万想起,同样在2016年,《奇葩说》也曾经以“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为辩题,激烈讨论过“死亡的选择权”这个敏感的话题。

 


如果要高度概括双方的主要论据:

 

不鼓励的,无非强调本人意愿,“那是他/她的生命”;

 

要鼓励的,更多考虑亲属家人的心情,“我请你留下来”。

 


这几乎已经成为“人类是否有权利选择死亡”这个话题最主流的两种观点。

 

但最近通过一档国内纪录片,小万看到了这个议题的更多可能性——

 

《明天之前》

 


这是一部由腾讯新闻联合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获奖团队(英国Grain Media)历时一年、去到近20个国家拍摄的纪录片。

 

《明天之前》一共四集,每集以50分钟左右的时长,聚焦一个当下在全球范围内热门的前沿尖锐话题。

 


虽然每集的话题并无明显关联,但制作团队对待每一个话题,都尽可能中立且全面地呈现了话题本身的争议性,和围绕话题展开的多方观点

 

这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了解话题本身的很好的渠道。

 


比如在收官这一集《告别的权利》中,关于“人类是否有权利选择死亡”,节目组就尽其所能地呈现了全面有效的观点:

 

在赞成派中,主要采访对象是医生菲利普·尼什克,他曾在1996年成为全球第一个合法执行安乐死的医生(1996年澳洲曾将安乐死合法化,8个月后又废除)

 


在他的观念中,无论是否患有疾病、遭遇磨难,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何时、以何种方式结束生命。

 

与他有同样观点的,是来自爱尔兰的汤姆·库伦,他的妻子玛丽·弗莱明患有多发性硬化症,两人在菲利普的帮助下买到自杀药物,使妻子玛丽摆脱了痛苦。

 


与玛丽身患不可逆的重疾不同,来自澳洲的大卫·古道尔虽然已经104岁高龄,仍身体健康思维清晰,但他仍然选择安乐死来结束生命。

 

对此他的朋友卡罗尔·史密斯表示理解:“24小时看护,没有隐私、尊严可言,我也不会想要这种选择。”

 


相反,坚决反对“自由死亡权利”的,是这样一群人:

 

一位母亲,她患有抑郁症的儿子26岁时在菲利普·尼什克创办的网站上获得帮助,成功自杀;

 


英国国会议员简·坎贝尔,生来患有脊肌萎缩症,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岁,她认为生命有其价值,不应随便放弃。

 


除此之外,两位与安乐死有过“亲密接触”的受访者,则成了“中立”派。

 

他们分别是陪丈夫西蒙安乐死的黛比,和陪祖父古道尔安乐死的邓肯

 

他们都被迫理解和接受了家人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但他们仍然无法确定,“自主选择死亡”这件事,究竟是对是错。

 


以上每个人的立场和缘由,《明天之前》都给予了不带偏颇的呈现。

 

看完他们的故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人,或许可以借机问问自己: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而曾经怀抱着某种态度看待这个问题的人,也可能会被动摇,再次审视自己的立场。

 

对普通观众来说,《明天之前》的意义,不在议题有多高大上,而就在这一点思考的启发上。

 

与“人类选择告别的权利”一样,在第1集《伴侣机器人》和第2集《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这样颇具争议的议题面前,《明天之前》能做的,也只有全面的呈现而已。

 


随着AI的迅速发展,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如今正一一成为现实。

 

但你如何看待人类放弃与同类的亲密关系,转而选择机器人作为相携一生的伴侣

 

对于这个问题,《明天之前》同样呈现出了多方观点:

 

机器人伴侣制造商认为“它们只是机器,不必过于担忧”;

 

马特·麦克穆伦,Real Botix公司创始人


使用者们则各有目的:有的出于生理需求,有的则是无法处理真实的人际关系,转而将情感投射于“不会离开”的伴侣娃娃;

 

而那些围观者,自然也是有人理解,有人鄙视。

 


当然也有坚决反对者。

 

机器人与人工伦理学教授凯瑟琳·理查森可能是全球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她认为机器人会让人类丧失人性

 


相反,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拉维则认为,法律必将允许人类和机器人结婚,而人类爱上机器人,也与人类爱同类别无二致。

 


对此,你怎么看?

 

发现了吗?《明天之前》其实是在提问

 

对于机器人伴侣,或者安乐死这样看似离日常生活很遥远的话题,《明天之前》选择客观全面的角度给予阐述。

 

对每一个话题,节目组都尽量取材全面,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无论是普通用户或者行业专家,无论是学术大拿还是商界领军,他们都会得到在节目中表述观点的机会。

 


同时,虽然有行业翘楚和学术专家的访谈,但以曾宝仪(普通用户代表)的角度展开的对话,也确保了观点足够浅显易懂。

 

在带领观众了解这些议题之后,《明天之前》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当然,《明天之前》并不是要你立刻做出抉择,或者直接付诸实践。

 

小万觉得,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其实是要把我们的观众从狗血偶像剧、无脑综艺、甚至日常琐碎中解脱出来。

 

它带领我们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给我们一个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全新角度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还有更多值得关注和了解的事情,还有更多等着我们学习和接纳的事物。

 

衡量世界的标准一直在变化,所谓“正常”的范围也在扩大


而我们,又怎么能被眼前的琐碎矛盾困住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阿呆往期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流浪地球》之后,国产科幻的大旗谁来扛?


这个夏天,注定属于光芒万丈的他们


这不是你认识的李光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