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万人打出五星,8.9分佳作首登大银幕

斯诺 万达电影生活 2022-09-24
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斯诺
最后一场雪,是因为电影

继《情书》《菊次郎的夏天》内地重映之后,又一部经典日影昨天已经与影迷们如约见面。

它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嬉笑怒骂的人生感悟,它仅仅刻画了一个不太起眼的职业,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共鸣——

《入殓师》


自2008年公映以来,《入殓师》一直都有很高的讨论度。

在日本本土上映后,一度无人问津的殡仪业重新受到政府的重视,原作小说《门纳棺夫日记》卖到脱销,就连电影制作方松竹映画都因此片而股价大涨。

出身粉红电影的导演泷田洋二郎,用最朴实和真挚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位新人入殓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帮助日本电影在53年后再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颁奖现场

而影片润物细无声的魅力也在不断感染着更多观众,在豆瓣上,《入殓师》的评价高达8.9分,甚至超过半数观众都给出了满分好评。

在互联网上,每当有人提起“工匠精神”,总会有网友会拿出《入殓师》来代指日本文化中的“极致之美”。

因此当这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以4K修复的形式在大银幕上重获新生时,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一股延缓时光的电影力量。


透过悠扬的大提琴声,《入殓师》又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了那个有些泛白的冬天,那一幕幕有关生离死别的画面也变得清晰起来。

恰逢4K修复版重映,就让我们通过三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经典之作。


视角清奇,主题真挚



“死亡,对世界人民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以超越国界,是全世界都能理解的。”泷田洋二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影片的初衷。

诚如导演所说,《入殓师》确实用电影语言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跨越了文化的隔阂。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能从电影中细致入微的殡葬文化中,感受到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某种原始情感。


影片所聚焦的“入殓师”这个行业,在日本由来已久,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从替死者更衣到修整他们的面容和身体,尽可能让逝者体面地安息。

但普通人对入殓师还是有着莫名的忌讳,从笼统的“不干净”到内心的排斥与恐惧,其真实原因还是害怕死亡本身。

因此,《入殓师》的故事很聪明地从一个外行人的视角出发:

当失败的小提琴手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因为要养家而误入殡葬行业时,观众们也跟随着他的变化体会到了入殓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一开始的遮遮掩掩,到第一次工作时当场呕吐,他在种种不可能的情况中坚持了下来,也借入殓之事消除了多年心结。

不过《入殓师》并非一副说教口吻,而是用含蓄温婉的镜头语言去表现一个个与生命有关的细节,用润物细无声般的镜头来表达对逝者和职业的尊重。


就像片中促使小林心态转变的一场戏中,他第一次看到社长佐佐木在进行入殓仪式时,即使被客户大骂,社长也丝毫没有怨气,只是像往常一样,帮助逝者擦身,换衣,化妆。

当看到原本冷冰冰的身体,最后容光焕发之时,原本对死亡的恐惧也仿佛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生者的感谢与怀缅。


影片虽然在探讨生与死这样庞大而严肃的主题,但最终所呈现出的效果却是轻盈又优雅的。甚至很多时候影片会搞点黑色幽默,让故事不至于太过沉重。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如同影片中的入殓师一样,用平淡治愈的手法化解着我们对于死亡的惧怕,它给予了每一位死者应有的尊重,还带给我们一些生存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另一方面,导演还赋予了《入殓师》更为深厚绵长的情感力度。

在有限的时长里,影片不仅交代了一个较为“猎奇”的职业,而且还在其中织入了夫妻、师徒、父子、母子等多对情感关系,从厌恶到理解的全过程使得影片的情感表达丰满而富有层次。



镜头配乐,平缓柔和



除了视角新颖之外,《入殓师》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将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加以艺术化呈现。

在镜头的选用上,导演放弃了远景与大特写镜头,主要用中景和全景来展现细腻柔和的“入殓之美”。


比如电影的最后一场入殓中,主要以小林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镜头来代替感情,尽管他已饱含热泪,但影片依旧采用相对克制的镜头来诠释入殓师工作的意义。

就算没有大特写镜头,系列的动作之后,观众也能感知到为自己亲生父亲入殓时的无声震荡。

而这些看似“平庸”的镜头语言,不仅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温和、庄重,容纳了更多细节,而且也是松竹映画“低机位”家庭电影的代代传承。


此外,片中有多处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变化,也为平缓的节奏注入了许多活力。

比如小林初次看到入殓之后,在澡堂里洗去身上异味的时候用了快放来表现他内心的厌恶;

当提出辞职时,工作人员让他上楼去找社长,手指天花板,跟着一个垂直俯拍,似乎在让观众接管视角;

还有一段跨越时空的蒙太奇,伴随着悠扬的大提琴旋律,某种说不出的沁人心脾扑面而来。


不过,影片更多的时候是尽可能地去默默地展示入殓纳棺这个过程:从合十祈祷开始,净身,更衣,化妆......

当久石让谱写的电影配乐适度响起,每一位观众们都能带着感性去体味眼前的死亡和入殓,唤醒尽可能多的个人共鸣。


匠心之作,引发共鸣



毫不夸张的说,《入殓师》引领了日本电影全新的创作热潮。

因为在它之后,那些小而美的职业被再次重视起来,那些看似乏味的故事也变得生动有趣。

石井裕也的《编舟记》讲述了字典编辑“枯燥”又伟大的一生,河濑直美的《澄沙之味》告诉人们制作铜锣烧也要有“匠人之心”,而矢口史靖用《哪儿啊哪儿啊神去村》中的伐木工去敬畏自然.....

日本中生代的名导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些人世间的美丽尘埃。


如果说日本的上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尔苏·乌扎拉》向世人呈现了异域风情的自然魅力,那么《入殓师》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举足轻重的生命真谛。

电影看似通篇在说不同的死,但其实作品更想提醒生者: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

所以无论是在2008年,还是在2021年,《入殓师》始终拥有带给人希望的力量。部自然恬静的小小作品,值得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斯诺往期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他被捧上神坛,没人敢不服

限量推荐,每部评分都破8

阔别三年,终于等到他的新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