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观象山 | 谁最有可能成为“北方的深圳”?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青报观象山 Author 沈 默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拉大,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步。但这真的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吗?稍微研究一下历史,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世事盛衰兴替,这是自然法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国经济重心的频频移动,正是发展活力的体现。
不服输的北方已经觉醒。他们反思,检讨,他们振作,追赶。他们显然不愿意放过任何的机会与可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深圳在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扮演着引擎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讲,北方经济动力不足,就是因为少了一个动力澎湃的引擎。放眼北方,谁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谁最有实力成为拖动“北方列车”飞奔的火车头?
1
盛衰兴替,各领风骚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经济很大程度上只是政治的附庸,因而政治重心即为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相似,经济重心相对稳定,但盛衰兴替亦是常事。
中华文明发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政治经济重心一度位于北方区域。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的经济又迎来一次大发展,长安和洛阳成为超级大都会。中国的南方发展较晚,人口密度低,人力资源不足,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北方地区。
唐朝后期,让这一格局发生改变。由于是政治中心,北方的长安、洛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安史之乱开始,两地屡遭战火。更为致命的是,北方地区长期处不安定状态,百姓难以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大批人口被迫南迁,北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此消之,彼长之。大量资源要素的涌入,让南方经济迎来发展“风口”。到了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开始流传。可见,当时的南方地区已经成了全国的粮仓。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蓝色海洋文明的兴起,北方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削弱,南方则史无前例地搭上了“国际化的高速列车”,广州、泉州等拥有天然良港的沿海城市崛起为国际性大都市。
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或是被动地打开国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商埠逐步兴起,南方成为中国经济接轨世界的前沿、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先锋。
即便如此,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也不是单向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重心再一次回到了北方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工业化初期,东北一直是中国工业体系最为完善、经济体量最大、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强势崛起,东北日渐式微。《区域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1978年东北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高达13.98%,而到了2018年下降为6.3%。
国家统计局36个主要中心城市数据显示,2001年南方城市GDP占比高于北方城市约10个百分点,到了2018年扩大到18个百分点。
主要城市经济总量排名的变化,也能直观感受到经济重心的移动。在中国城市GDP排名20强中,1978年,北方有11个城市上榜,南方有9个城市。十强城市中,北方占据6个席位,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南方4席。
到了40年后的2018年,Top20中,北方仅剩4城,南方则增加到16城。十强城市中,北方只剩下北京、天津2城。在17个GDP破万亿的城市中,也仅有北京、天津、青岛和郑州4城,其余13座城市均在南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存在巨大鸿沟、看似不可能追赶的西部,却实现了突破,不但没有被东部进一步拉开距离,反而缩小了与东部的差距。数据显示,1998年到2017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4%提高到20%。
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正从“东西差距”演变为“南北差距”。
2
北方太需要一个深圳了
△深圳街头“拓荒牛”雕塑。开拓进取的“拓荒牛”,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创业精神的象征。
在国家的开放格局中,北方与南方原本处于一个层级。在第一轮开放中,南北方的沿海都走在了“最前排”。
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诞生,北方分得其中6个名额,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方分得8个名额,分别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也就是说,在沿海开放中,南北方在中央的“开放天平”上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在14城的比拼中,南北方互有胜负,南方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北方也并未落得下风。如果以2018年GDP为排序依据的话,14城的排名依次为:上海、广州、天津、青岛、宁波、南通、烟台、福州、大连、温州、湛江、连云港、秦皇岛、北海。南方虽然领头,但北方在“腰部”实力更强。
但如果加上“特区”这块重量级砝码,天平就明显向南方倾斜。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3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随后,政策进一步加码。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这四个出口特区升级为经济特区,并于1988年,设立覆盖海南全省的“超级经济特区”。
5个“价值连城”的经济特区全部位于南方,可见,北方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已经明显处于劣势。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的开放组合,彻底激活了南方,尤其是“深圳奇迹”令北方艳羡不已。
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焦虑,缺乏高水平开放平台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山东着急了!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痛陈山东之落后。“山东在全国区域竞争大棋局中,已经不那么耀眼。”“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窘境。”“不可否认,与兄弟省市相比,山东省这几年改革劲头小了、步子慢了、力度差了。”刘家义一针见血地指出,“山东这差距、那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体制机制上,在改革不深入、开放不到位上。”并在人这个关键上“动起了大手术”,大力清理整顿干部作风问题,形成实干、实绩、实惠的鲜明导向。
3
谁是最佳人选
着急,努力,但南北差距似乎并未因此而缩小。要打开局面,北方太需要一个深圳了。那么谁才是最佳人选呢?
从区位看
深圳创造的发展奇迹,离不开与香港的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毗邻香港的优势,不打“香港牌”,就不会有今天的深圳。
其实,从区位讲,北方地区搞开放的优势不亚于南方。展开地图就可以看到,北方沿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尤其与日韩隔海相望,换个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而日本更是曾经仅次于美国的二号经济强国。如果能搞好与日韩的经贸关系,开放局面自然能打开,开放优势自然会形成。
当然,北方地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打出了“日韩牌”。大连开放发展的目标很明确:面向东北亚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目前,日本是大连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大连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9月4日,2019青岛世界韩商合作大会在城阳开幕。
日韩是青岛重要的传统经贸合作伙伴,在青岛对外开放格局中“规模大、比重高、分量重”。韩国和日本分别为青岛第二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从规模看,日韩对青岛和大连的投资不相上下。
深化与日韩合作,青岛迎来新机遇。在新设立的6个自贸试验区中,各有各的开放重点,山东自贸试验区的重点自然是日韩。作为“绝对主力”,青岛片区提出对外要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探索深化与日韩在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文化等方面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便利化。
应该讲,面向日韩,北方各主要城市各有各的优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想要成为北方的深圳,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扩大与日韩的合作领域与层次,打造成为北方地区面向日韩合作的桥头堡。
鉴于青岛经济体量、增长势头与庞大腹地的绝对优势,青岛与日韩的合作潜力更大,前景更好。
从港口看
港口是开放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深圳的发展得益于港口。深圳港位珠三角南部、毗邻香港,地理位置优越,其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前三位。
北方港口众多,其中,山东一省就有3个过4亿吨大港。目前,青岛港无论是货物吞吐量还是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北方港口首位。而随着港口整合的推进,山东港口的协同效应将陆续释放,青岛港的竞争力势必进一步增强,在北方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得以巩固。
可以说,青岛在港口竞争中,已经拥有了成为“北方深圳”的实力。
眼下,青岛正在发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作战。青岛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加快由门户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
如果这些目标一一实现,青岛港将再上一个台阶,青岛开放发展将有更强大的支撑。
从经济体量看
作为GDP北方第三城,排在青岛前面的是北京和天津。北京作为首都承载着特殊功能,自然不在讨论的范围内。天津作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高出青岛一档,经济体量相当于1.5个青岛。两者没有可比性。
硬要拿来做比较的话,青岛虽然经济总量不如天津,但如果考虑人口因素的话,2018年青岛的人均GDP为12.8万元,高于天津的12万元。从增长后劲看,2018年青岛GDP增速为7.5%,而天津仅为3.6%。显然青岛后劲更足。
其实,作为直辖市,天津扮演的角色或许应该是“北方的上海”。因此,青岛应该是“北方的深圳”更合适的人选。
排在青岛身后的万亿之城郑州为内陆城市,不具备深圳那样的开放要素与高水平载体,而烟台、大连、唐山、秦皇岛等沿海城市因经济体量不足,难以扛起大旗。
从腹地看
动车高铁跑得快,除了车头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一节车都自带动力。城市发展亦是如此。
深圳能够创造奇迹,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有着珠三角的广大腹地也是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没能创造奇迹。还有一个例证则是随着东北经济的疲软,让其龙头——大连逐步“失位”。
纵观北方地区,青岛拥有的广阔腹地潜力最大。不用说背靠山东这个全国第三强的经济大省,“中原崛起”,以及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快速追赶,所释放的强大活力正在为青岛的外向型经济提供“有效助攻”。为深挖潜力,青岛港正着力推进“内陆港”建设,把港口“搬到”内陆省份家门口,充当其出海口。
从主观努力上看
城市发展就像是一艘航船,失去坐标,就将迷失方向。在北方经济日益式微的形势下,青岛作为北方的开放前沿,到底怎么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这是青岛上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年以来,青岛明确提出,打造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明确了青岛在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奋斗目标。
如何将这一抽象的定位与目标具象化。今年2月,青岛提出“发起15个攻势”“学深圳、赶深圳”,旗帜鲜明地将深圳作为学赶对象。从学习深圳精神、经验,到派出庞大干部队伍深入深圳学习体悟,再到“伤筋动骨”的体制机制改革、流程再造、自我革命,足见青岛心中的“深圳梦”是多么地强烈。
观念在变,制度在变,整个青岛的精气神与面貌也随之在变。青岛与深圳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他们都将市场化、法治化奉为圭臬,都将干事创业当成使命。青岛还承诺:“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从中央期许上看
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命运是与国家战略布局息息相关的。深圳能够腾飞,就是因为在国家改革开放大局中很好地扮演了“先行者”“试验田”的角色。
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成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一带一路”双定位城市……青岛历来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军、试验田。
近一年多来,青岛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央视野。从去年6月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今年4月海上阅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来到青岛,对山东和青岛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而今年以来,中央把对青岛的期许转化为国家战略的叠加。先是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上合示范区总体方案,赋予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之重任”。这是对青岛在新时代国家开放战略中的明确定位。
同时,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青岛与深圳“同框”,引起了热议与解读。人民网等媒体解读的标题就是“南深圳、北青岛”,就连广东的报纸也将青岛与深圳相提并论。
一个月后的8月26日,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作为三大片区之一的青岛片区同时设立。青岛与深圳一样,成为了“自贸城市”,两城再次并肩站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排”。
其实,青岛跟深圳何其之像:一个坐落在南海之滨,一个地处于黄海之畔,都生于开放,兴于开放,都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城市,都属于所在省份的经济强市……
当然,深圳只有一个,无法复制,说青岛最有可能成为“北方的深圳”,不是要青岛变成深圳,而是说青岛有条件、有能力在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成就更为辉煌的自我。
作者 | 沈默 来源 | 青岛日报客户端“青岛观”
编辑 | 秋葵 审读 | 吾梦
这篇是“青报观象山”的第一篇微信文章,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
如果您有意见建议,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