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吸萌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保护兔狲-藏狐
一年一度的“99公益日”拉开帷幕,你的朋友圈被各众筹项目刷屏了咩?
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一对CP聊起——兔狲与藏狐,这对CP常年占据各大动物卖萌榜的前列,圈了好大一票“猫奴”“汪粉”。
左图:LE ZAPPING NOMADE;右图:BBC's Planet Earth
但除了吸萌,我们还能为它们做点什么呢?
在今年的“99公益日”期间(9月7日至9月9日),山水上线了【给兔狲藏狐建一个家】项目。
借此机会,我们来与大家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保护“兔狲-藏狐”,以及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打算怎么样做研究和保护。
为什么要研究和保护“兔狲-藏狐”?
从大局出发,选择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藏狐(Vulpes ferrilata)作为主角,能从所关注的生境、对象和问题三个方面,拓展我们在三江源地区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就是说,我们看中了兔狲-藏狐这对CP所代表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平地栖息地、中小型食肉动物和物种间关系。
首先,在已有的针对雪豹(Panthera uncia)的研究中,坡位最高、崎岖度最大、裸岩丰富的地带(简称山地栖息地),是研究的重点所在。然而,坡位低一些的、植被更加丰富的山脚、沟谷和平地(简称平地栖息地)同样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兔狲-藏狐),而且这里是受人类影响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宏观的区域尺度上,关注雪豹也许就能庇护整个青藏高原,但在具体的区域尺度上,我们同样需要关注兔狲-藏狐,关注受人类影响更大的平地栖息地。
其次,山水之前的工作主要关注大型食肉动物,而多样化的中小型食肉动物也是我们一直想要纳入的重要工作。中小型食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中小型食肉动物控制着多样化的小型猎物,进而影响了整个动物群落的平衡和食物链的完整。另一方面,中小型食肉动物的种群数量又受到大型食肉动物的直接捕食和间接威慑的抑制。
在大型食肉动物快速消失时,中小型食肉动物的数量可能剧增,进而引发小型猎物的种群崩溃,即中小型食肉动物释放假说(Mesopredator release hypothesis)。所以,关注中小型食肉动物对于理解和应对整个动物群落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以兔狲-藏狐的共存机制为研究问题,是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认识三江源的动物群落的一次尝试。同域分布的食肉目物种通常在食性、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上发生生态位分离,这被理解为多个物种共存的机制。如果生态位重叠过多,将导致激烈的竞争,甚至有可能使弱势的物种消失。
兔狲-藏狐这两个物种在体型和食性上高度相似,两者之间竞争强度究竟如何,生态位上又是怎样分化实现共存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回答兔狲和藏狐这两个萌物间有趣的种间关系,还将提供一个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认识三江源动物群落的典型案例。
除了以上三点全局性的考虑,这两个物种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话题性。
兔狲全球的分布面积约有一半在中国,然而国内对其生态学研究却是一片空白。虽然关于兔狲的生态学信息不少,但绝大部分来自蒙古,少数来自俄罗斯,而青藏高原的信息鲜见报道。
已有研究地点的主要生境类型是海拔1200至1800米的干燥草原,而三江源的典型生境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栖息地的差异可能使得两地的兔狲产生不同的生存策略。举个例子,在蒙古,兔狲的家域非常大,相当于雪豹和狼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研究者推测,来自同域分布的其他捕食者的竞争排斥导致兔狲只能选择食物资源贫乏的栖息地,进而需要巨大的家域面积。
我们还不知道青藏高原上兔狲的家域面积有多大,但已有研究表明,藏狐的家域要小得多。那么问题来了,与藏狐体型和食性高度相似的兔狲,在青藏高原上是不是也会表现出小得多的家域范围?如果是,到底哪些环境因素决定了兔狲家域的面积;如果不是,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兔狲的家域就要比同体型的其他食肉动物大得多呢?
别着急,我们的研究也许会还你一个意料之外的兔狲。
相比于兔狲,藏狐的信息就多很多了。华东师范大学王小明和王正寰两位教授带领的团队对藏狐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在种群状况、栖息地选择、活动节律和食性,以及寄生虫病等多方面获得了深入的了解。但对于藏狐这么具有话题性的物种,显然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关注。
仅说一点,藏狐对鼠兔的爱可谓深入骨髓。藏狐几乎只吃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99%的藏狐粪便中包含鼠兔,而其中73%只含有鼠兔。而且鼠兔走到哪儿,藏狐就跟到哪儿。小尺度上,鼠兔的密度决定了藏狐的多少;全局尺度上,藏狐的分布范围与高原鼠兔几近重合。在演化历史上,藏狐是怎么样一心追随鼠兔,和“亲兄弟”沙狐分道扬镳的?在生态学上,藏狐为了把心仪的鼠兔追到嘴,又开发出什么样的独家操作?这些有趣的问题正等着我们去探究。
由于高原鼠兔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全境,藏狐也成为了食肉目中唯一一种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全境的物种,担得起一个“藏”字头。(藏棕熊也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全境,但它是棕熊的亚种,而棕熊北半球广布;荒漠猫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而且是中国唯二的食肉目特有(亚)种,但它在分类学上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它是野猫的一个亚种)。
这个项目怎么做
我们选择杂多县扎青乡作为项目地点,这里地处澜沧江源头,海拔4200米起步、人口稀少,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更重要的是,从2014年在地青村建立起第一批红外相机监测后,兔狲和藏狐就一直有稳定的记录。
具体要做的事情包含相互配合的三部分,科学研究、保护行动和社区发展。
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要回答:作为两种体型和食性高度相似的物种,兔狲和藏狐同域分布时,两者之间的竞争强度如何,共存的机制又是怎么样的。
方法分三步:1. 红外相机调查,2. GPS颈圈追踪,3. 捕食行为观察和回避行为测试。通过红外相机调查和GPS颈圈追踪,获得两者的种群状况(数量、密度)和生态位(栖息地选择、家域、活动节律、食性、捕食行为),根据两者生态位的重叠程度推测其潜在的竞争强度,最后结合家域重叠关系、捕食行为和回避行为,探究两者的共存机制。
在保护行动上,我们将结合科学研究的发现,着眼当地种群和栖息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及时评估成效和调整方法。
今年8月份,我们在扎青乡开展了一次前期调查。通过访谈,我们从多位村民的述说中了解到一个相互印证的情况:2013年之后,兔狲、藏狐和狗獾的遇见率下降,赤狐、雪豹和食草动物没有太大变化,而棕熊明显更多见了。遇见率的变化不一定是种群数量的变化造成的,也可能是动物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例如,棕熊更为多见,可能是因为它们更习惯到人类生活区寻找食物了,并不是真的数量在增加。而兔狲、藏狐和狗獾的遇见率下降却让人困惑。
但当观察到一个隐蔽点丰富的石堆(堪称绝佳的兔狲栖息地)被塞满了垃圾,成群结伴的流浪狗在草地上游荡和戏耍时(了解流浪狗信息,点击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藏区的流浪狗),我们明白兔狲和藏狐的栖息地也许已经出问题了。
在扎青乡,栖息地还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是草地退化。超过一半的草地都出现了植被覆盖度减少和鼠兔大量增加的现象。虽然鼠兔增加意味着食物资源更为丰富,但退化的植被让鼠兔更容易发现和躲避捕食者,真正到口的食物反而可能变少。
而且,植被覆盖度减少和鼠兔数量增加存在正反馈的关系。最终结果可能是,草地变成植被彻底消失的黑土滩,而这时鼠兔也不得不离开,寻找下一片正在退化的草地。
然而,草地退化可能是由过度放牧、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鼠兔大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成因和有效的应对方法。
图为黑土滩退化之后连鼠兔都很少的草场,草地退化是青藏高原上所有人、动物和植物都躲不掉的终极难题。摄影/史湘莹
解除直接生存威胁是当务之急,而一个良好的栖息地是长期维持一个健康种群的必要条件。我们将定期(每年至少2次)组织当地居民和志愿者进行反盗猎巡护和清除垃圾,并发动当地居民领养流浪狗和使用拴狗绳来控制狗的活动范围,减少中小型食肉动物的直接生存威胁。另一方面,我们计划实施有效的放牧管理,以及人工补种植被,以期增加植被覆盖度,助推栖息地的恢复。
最后,我们将引入自然体验来推动社区发展。这是山水多年落地工作的领悟——一个良好生态系统的终极维护者是当地居民。在传统护生文化的加持之下,如果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还能让当地居民获利,他们将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去做保护,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将培训10户牧民示范户,结合科学研究所了解到的兔狲-藏狐出现率和活动节律的信息,在不影响它们正常生存和行为的前提下,开展以“兔狲-藏狐“为主题、以行为观察为主要内容的自然体验活动,让牧民从保护中直接受益,增加牧民的保护动力。
内容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但兔狲-藏狐CP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希望我们的介绍,能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兔狲-藏狐这对CP真实生存状态。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它们不为人知的隐秘世界,将对它们的爱通过支持栖息地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方式,为它们恢复起一个健康的种群。
山水与小伙伴们一起诚邀您支持【为兔狲藏狐建一个家】项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者识别下图二维码,助力我们的项目。
感谢腾讯配捐,感谢为山水提供企业配捐的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
作者介绍
封面图摄影/鲍永清
编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高大向 彭聪(实习生)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为兔狲藏狐建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