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些情报,关于刺猬的
刺猬,大概是我们身边最容易见到的野生兽类之一。前段时间我们在办公室后面的杂草地里测试红外相机,结果除了流浪猫和灰喜鹊,就数它们的出镜次数最多了:
在北方的民俗传说中,刺猬的地位可不一般,它们和老鼠、黄鼬、蛇和狐狸一同被称作 “五大仙”,乃“胡白黄柳灰”中的“白大仙”是也。不过相比于C位出道、神通广大的狐仙,刺猬在这些传说中就显得平和无害得多:它们的表现一般就是在晚上变成老人,或是在家祠里忽然变成小孩儿大小,把书生或者仆人吓一大跳;在一些故事中,刺猬也被描绘为四处行医却形迹难寻的老者。即使偶尔出现几只为非作歹的刺猬精,也作不了什么大恶,顶多偷吃点儿贡品,也用不着出动什么有功名的大人物或道法高深的法师,只要普通人威胁两句,它们便会夹着尾巴逃走。
要说“五大仙儿”里这几位,不少都是在人们身边安家落户。拿刺猬来说,一小片杂草丛生的草地就足够了,再来点灌木丛就更美了。(关于杂草,可以戳链接回顾这篇→城市野草有多好?)因此,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小区绿地,都有可能让刺猬安下家来,成为我们身边的小邻居。这些草地不仅能给它们提供藏身之所,还滋养了它们最爱的大餐——各种嘎嘣脆、鸡肉味的虫子——蚯蚓、蟋蟀、金龟子……童话里说小刺猬会用背上的刺扎上果子运回家吃,听起来很美好,但那完全是人们的想象,在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
夜晚校园路灯下“行色匆匆”的刺猬 供图/程秋爽
虽然和人们生活的生活空间交叠,但刺猬们性格倒和民俗传说中描述的相似,往往胆子很小,一般只在黄昏后才从藏身处钻出来寻找食物,稍有风吹草动,便立马闷着头“咻”地一下钻进杂草堆里。作为天生高度近视的小可怜,它们在天黑后的视力更是令人担忧,还好刺猬嗅觉发达,鼻子在地上左嗅嗅,右嗅嗅,总还是能找到饭吃。
不知道是不是城市里天敌有限,缺乏来自食物链上层的威胁,有时城里在大白天也能看到刺猬慢腾腾地爬出来觅食,悠哉悠哉,好不惬意。
摄影/董正一
不过刺猬在城市里的生活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北方,很多地区到了秋季天气干燥,为了减少易燃物,需要清除杂草,这时很有可能一锹子下去,就挖到了一只在自己洞里冬眠的无辜刺猬。另外为了环境美观,园林工人需要经常清理杂乱的灌木丛和更换绿化植物,这些在我们眼里很正常的活动,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破坏刺猬们的家。
加上城市中普遍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和老鼠药,一些喜欢在花坛里觅食的刺猬也有可能无辜中招,命丧黄泉。如此一看,刺猬在城市里的生计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花坛中死去的小刺猬,身体上还附着着蜱虫。
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刺猬这类野生动物在城市里生活得好一些?它们现在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山水目前正在做一些初步的工作:在北京,我们正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指导下开展“北京市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简称“自然北京”);在长三角地区,我们和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团队一起开展的“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也已经开始了城市野生动物调查工作。
👆“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项目还在招募志愿者,嫌分享情报不过瘾的朋友,快戳上图报名啊
👆10月底,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一次自然观察节
我们同时希望能邀请大家一起来尝试解答这样的问题,欢迎大家把自己掌握的刺猬情报分享给我们!如果你在北京和上海,遇到刺猬时不要打扰它,给它拍一张照片,在微博上把信息分享给我们(有之前的记录也欢迎分享,只要是2019年内的就可以)。如果收集到的记录足够多,我们或许能够绘制出北京/上海的刺猬地图!
为了感谢大家参与,我们会从提交合格情报的小伙伴中抽取5位,赠送2020年度山水定制腰封的物种日历一册!
*抽奖结果估计在2020年1月初公布,也请大家持续关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微博
情报分享具体办法:
1.在微博上分享你的刺猬情报,最好附上你记录的刺猬照片,或发现刺猬的场景照片;
2.需提供记录到刺猬的时间和地点信息;
3.该微博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并根据记录地点加#自然北京#或#自然上海#标签。
*时间信息越精确越好,需在2019年内的记录。地点信息则精确到街道或小区即可,以降低可能给刺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未名湖北区域”。
刺猬在冬天会挖一个小洞冬眠,虽然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里的刺猬们比野外的亲戚们活动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不过最近北京连续降温,这边大部分刺猬应该已经冬眠去了。不过大家在今年较早时候和刺猬相遇的记录,也欢迎发给我们哦。
最后,野生刺猬身上往往有携带病菌并且能把病菌传染给人类的蜱虫,因此大家观察刺猬时不要因为觉得它们可爱就贸然带它们回家。保持合适距离,不要打扰刺猬们的正常活动,才是情报收集人员的素养哦~
-THE END-
*邸皓对本文亦有贡献。
关于城市里的动物,你还可以了解: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