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进入畜禽名录?亟需一套综合的评估标准
野生动物商业性养殖(白名单)
准入评估框架
(征求意见稿)
说明:
全国人大禁食《决定》的出台,全面禁止了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人工繁育种群的食用。除此之外,《决定》也明确了对于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内的人工繁育种群,可以食用。
作为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决定的补充,目前《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亟待更新。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种可以进行以商业为目的的养殖和食用?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评估标准,通过公开透明的程序进行评估,迫在眉睫。
通过查阅学术文献,参考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评估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建议稿,包含了: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技术的成熟度、经济可持续性、管理成本、社会影响等方面。
我们建议,对申请进入《畜禽名录》的人工养殖野生动物,应该参照此框架据实评估。
当一个物种的养殖满足技术和经济可行、管理有序且洗白风险低、对该物种的野生种群有益无害、公共健康风险可控,无不良社会影响时,方可考虑准入。
受时间以及信息的限制,这个框架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也期待您的建议。
*说明:本评估标准中,红色题目为严格控制的标准,若其出现红色的评估结果均应视为否定准入。若这几项不出现红色,则可根据综合考量,给出评估结果。标准第七项则为针对《决定》后,此次调整增补《畜禽名录》可酌情考虑的因素。
👇
物种名称:XXX
中国原产物种还是引入物种:XXX
IUCN评级:XX
CITES评级:XX
国内物种保护等级:XX
评估标准 | 红 | 黄 | 绿 | 标准说明 |
一、该物种养殖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是否有传播人-动物共患疾病的风险? | ||||
该物种是否近期能具备完整的检疫规范并执行到位? | ||||
二、该物种养殖对野外种群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圈养几代后会不会退化,必须补充野外种源? | ||||
该物种养殖是否存在野外捕捉洗白? | ||||
养殖个体和养殖场是否有污染野外环境、向野外种群传播病原的风险? | ||||
养殖个体会不会逃逸导致野外种群基因的污染? | ||||
野外逃逸会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危害本土生态系统? | ||||
养殖会不会诱导更多人加入消费群体,对野生种群造成捕猎威胁? | ||||
三、该物种养殖的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控制可行性 | ||||
该物种是否完全实现人工条件下子二代以上的繁殖? | ||||
该物种养殖是否难度低、成本低? | ||||
该物种在养殖条件下繁殖效率是否足够高? | ||||
四、该物种养殖的市场可行性(特别是与野捕的比较) | ||||
对该物种的市场需求是否理性,是否不可替代? | ||||
养殖的利润是否高于野外捕捉? | ||||
养殖个体或其制品的品质是否优于野外个体? | ||||
消费者是否更偏好该物种的野生个体或其制品? | ||||
五、该物种养殖的监管可行性(含执法成本) | ||||
对物种养殖开展执法的人力物力是否可保证执法有力? | ||||
对盗猎该物种的执法是否得力,使得盗猎成本高于养殖? | ||||
是否有适用的方法可区分养殖个体和野外个体,追溯来源? | ||||
养殖与经营利用许可是否可以信息完全公开并接收公众监督? | ||||
养殖许可和市场管理及监督是否到位可控制“洗白”? | ||||
六、该物种养殖的社会影响 | ||||
养殖和食用该物种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 ||||
国际上对该物种贸易和商业利用的惯例?(CITES附录) | ||||
七、针对人大《决定》禁食后,调整增补《畜禽名录》需考虑的情况 | ||||
该物种养殖从业人员的人数、地理分布、收入水平? | ||||
该物种现存养殖数量和年产值? |
👇
在这里,我们以中华穿山甲和蓝孔雀两个物种为例做了测评,也希望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物种用这个标准进行测评,并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我们。(由于页面空间有限,在此暂时省略原表中“标准说明”一项。)
①中华穿山甲(向上滑动查看全部)
物种名称:中华穿山甲
中国原产物种还是引入物种:原产
IUCN评级:极危
CITES评级:附录I
国内物种保护等级:二级
评估标准 | 红 | 黄 | 绿 |
一、该物种养殖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是否有传播人-动物共患疾病的风险? | |||
该物种是否近期能具备完整的检疫规范并执行到位? | |||
二、该物种养殖对野外种群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圈养几代后会不会退化,必须补充野外种源? | |||
该物种养殖是否存在野外捕捉洗白? | |||
养殖个体和养殖场是否有污染野外环境、向野外种群传播病原的风险? | |||
养殖个体会不会逃逸导致野外种群基因的污染? | |||
野外逃逸会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危害本土生态系统? | |||
养殖会不会诱导更多人加入消费群体,对野生种群造成捕猎威胁? | |||
三、该物种养殖的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控制可行性 | |||
该物种是否完全实现人工条件下子二代以上的繁殖? | |||
该物种养殖是否难度低、成本低? | |||
该物种在养殖条件下繁殖效率是否足够高? | |||
四、该物种养殖的市场可行性(特别是与野捕的比较) | |||
对该物种的市场需求是否理性,是否不可替代? | |||
养殖的利润是否高于野外捕捉? | |||
养殖个体或其制品的品质是否优于野外个体? | |||
消费者是否更偏好该物种的野生个体或其制品? | |||
五、该物种养殖的监管可行性(含执法成本) | |||
对物种养殖开展执法的人力物力是否可保证执法有力? | |||
对盗猎该物种的执法是否得力,使得盗猎成本高于养殖? | |||
是否有适用的方法可区分养殖个体和野外个体,追溯来源? | |||
养殖与经营利用许可是否可以信息完全公开并接收公众监督? | |||
养殖许可和市场管理及监督是否到位可控制“洗白”? | |||
六、该物种养殖的社会影响 | |||
养殖和食用该物种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 |||
国际上对该物种贸易和商业利用的惯例?(CITES附录) | |||
七、针对人大《决定》禁食后,调整增补《畜禽名录》需考虑的情况 | |||
该物种养殖从业人员的人数、地理分布、收入水平? 人数较少,南方局部,收入不详 | |||
该物种现存养殖数量和年产值? 没有真正养殖成功的,多为野捕或走私进口 |
②蓝孔雀(向上滑动查看全部)
物种名称:蓝孔雀
中国原产物种还是引入物种:引入
IUCN评级:无危
CITES评级:附录III
国内物种保护等级:无
评估标准 | 红 | 黄 | 绿 |
一、该物种养殖对人类健康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是否有传播人-动物共患疾病的风险? | |||
该物种是否近期能具备完整的检疫规范并执行到位? | |||
二、该物种养殖对野外种群的风险是否可控 | |||
该物种圈养几代后会不会退化,必须补充野外种源? | |||
该物种养殖是否存在野外捕捉洗白? | |||
养殖个体和养殖场是否有污染野外环境、向野外种群传播病原的风险? | |||
养殖个体会不会逃逸导致野外种群基因的污染? | |||
野外逃逸会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危害本土生态系统? | |||
养殖会不会诱导更多人加入消费群体,对野生种群造成捕猎威胁? | |||
三、该物种养殖的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控制可行性 | |||
该物种是否完全实现人工条件下子二代以上的繁殖? | |||
该物种养殖是否难度低、成本低? | |||
该物种在养殖条件下繁殖效率是否足够高? | |||
四、该物种养殖的市场可行性(特别是与野捕的比较) | |||
对该物种的市场需求是否理性,是否不可替代? | |||
养殖的利润是否高于野外捕捉? | |||
养殖个体或其制品的品质是否优于野外个体? | |||
消费者是否更偏好该物种的野生个体或其制品? | |||
五、该物种养殖的监管可行性(含执法成本) | |||
对物种养殖开展执法的人力物力是否可保证执法有力? | |||
对盗猎该物种的执法是否得力,使得盗猎成本高于养殖? | |||
是否有适用的方法可区分养殖个体和野外个体,追溯来源? | |||
养殖与经营利用许可是否可以信息完全公开并接收公众监督? | |||
养殖许可和市场管理及监督是否到位可控制“洗白”? | |||
六、该物种养殖的社会影响 | |||
养殖和食用该物种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 |||
国际上对该物种贸易和商业利用的惯例?(CITES附录) | |||
七、针对人大《决定》禁食后,调整增补《畜禽名录》需考虑的情况 | |||
该物种养殖从业人员的人数、地理分布、收入水平? 人数上百,全国分布。 | |||
该物种现存养殖数量和年产值? 数量十万级。 |
扫码&点击原文阅读即可下载
《野生动物商业性养殖(白名单)准入评估框架(征求意见稿)》
电子文档
参考文献
Biggs, D., Courchamp, F., Martin, R., & Possingham, H. P. (2013). Legal trade of Africa's rhino horns. Science, 339(6123), 1038-1039.
Bulte, E. H., & Damania, R. (2005). An economic assessment of wildlife farming and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19(4), 1222-1233.
Connelly, E., Hywood, L., Luz, S., Mohapatra, R.K., et al. (2019). Evaluating the feasibility of pangolin farming and its potential conservation impact. Glob. Ecol. Conserv. 20, e00714.
Phelps, J., Carrasco, L. R., & Webb, E. L. (2014).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upply‐side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28(1), 244-257.
Tensen, L. (2016).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wildlife farming benefit species conservation? Glob. Ecol. Conserv. 6, 286–298.
关于ART(Action Research Team)
ART是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多位顾问专家和团体自发组成的针对野生动物利用相关问题的快速行动研究小组。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和引用到任何公开媒体
如有需要请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THE END-
拓展阅读: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