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秦铃森:怀古 赏今 近未来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秦铃森
pop-up project
北京最厉害的大风天,我们在花场艺术区见到了艺术家秦铃森,他的工作室分为上下两层,二层由于有了古董的装点多了一丝古意,而一层又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现代装置,整体让人有一种迷幻的错觉。
在这种错觉下,我们谈起了古今。
艺术家秦铃森工作室
拾古为今
我从大学时开始收藏古董,从更新世纪的猛犸象化石到江户时期的古画,我喜欢从古物里汲取一些有意思的部分进行创作,古物中的仪式感、时间感和一种特定的平衡特别吸引我。我也会把我收藏的古物做成作品,这组作品《降临》是用三十万年前的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做成的,因为不知道原体长什么样我对它非常好奇且尊敬,我在化石外部涂了手制光介,是现成品的概念也模糊了时间感,其动机像给佛像贴金箔一样,我给它刷了一层不确定的光。我在305空间让这组作品真实的出现在大家面前,从三十万年前降临到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它没有任何交集了,感觉消解了大量的意义。我无数次问自己,遗骨风物的本体,曾和我们旧石器时代的祖先一同观看过远古时代的景观。而远古时代的景观,现代人还能想象的到吗?
《降临》305空间 展览海报
我是一个比较分裂的人,作为年轻人,我喜爱潮流文化,另一方面又非常喜爱古美学,就像我身体里面住了两个人一样。同时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反差特别吸引我,我一直想象把自己放置入那种纠缠的语境中,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一种实验和尝试。我有一件作品是将一段朽木,用古人的思想做了处理,再用15世纪的佛像光背做了一个镶嵌,依旧修旧,以残补残,最后嵌了一颗子弹进去,它是残欠的状态,我保留了这种状态,并用佛教的器物制造出另一种平衡,最终呈现出的是一种现成品的属性。是用古代美学的观念,使用的是当代艺术的方法论。
《降临》305空间 展览现场
《森罗万象》个展的时候也有一件作品,我将佛教的五行和道教的五行放在一起并实体化,这个时候金、木、水、火、土就既不是佛教的产物也不是道教的产物,而是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产物,而材料很多都是无意中发现的,底部是一种我到现在都无法确定的物质,因其相貌我将它定位为土的属性,像塔的地基。塔基上的文革时期的星星徽章则是置放了一种隐喻。
我很喜欢杉本博司先生,他虽然做的是摄影,但他将西方的文脉形式和东方的精神性绝妙的结合了起来,达到了一种杉本博司的平衡。当今的艺术家大都使用西方的艺术系统,杉本博司拍出来的作品会有古人的意识。他说自己是一个耽误了上千年光阴的古代人,他也说过他的老师是古之熏。我也曾试着从古物中汲取一些古人的意识,通过器物的器形也好,字画也好。在当今时代古审美意识,已经淡出日常,我们除了使用筷子,还有什么保留了下来?牺牲了什么?在无差别的境况下,对于身份所属的焦虑是不是更加不安了呢?这是我反复在琢磨的东西。
收藏杉本博司的作品
就像我收藏的日本画,其实是置放在茶室壁龛中的,这部分的空间是充满阴翳的,谷崎润一郎先生曾写过《阴翳礼赞》,他认为在工业革命时代,灯泡发明之后,灯泡代替了烛焰,原来的神秘感就消失了。而漆器是与蜡烛摇曳、不确定的光最相宜的,而现代的LED灯管会让一切瑕疵都暴露出来,没有了想象空间,我想这也是漆器的器物慢慢淡出日常的原因吧。我一直在收藏杉本博司的摄影和画册,并反复研读他的随笔,如此看来杉本博司应为我的先生了。
来源文学,归为美学
我很喜欢日本文学,从夏目漱石到太宰治再到三岛由纪夫对我影响很大,因为中国现代很少有一本书讲述中国古代生活的审美方式和思想意识,譬如点灯、吃饭、着衣等,讲述文学的偏多。但是日本会有,并且用西方的美学阐述方式定为物哀,寂,幽玄三大日本美学。日本使用了将近两千年的汉字,这些美学其实和我们有相同之处的,可能是中国文人不屑于整理这些东西吧,而日本人反而觉得这些特别珍贵,他们会整理起来并尊敬古老的传统美学,同时又接纳国家的现代化,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有时候日本是面镜子,让我不停的,反复的,查看自身的中国属性。
《 残翳落痕》50cmx33cm 装置 2017年
中国文学中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西游记》,也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我去查阅了资料并做了一些研究,西游记里面有非常强的隐喻性,实际上作者吴承恩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手段去描绘现实,被现在人称作魔幻现实主义。它包罗万象,不仅讲古代神话,还讲道佛之争,也有社会现实,也有儿女情长,此外还有中国人对人情事故的处理方式。
我从五岁半开始学习国画,美学基础其实是国画奠定的。后来上大学后学的是西洋油画,这就产生了一个对抗,画了十九年的画,我一直将刚学画时的国画的意识保留到现在,现在在画画的时候,可能看着是西方的构图,但实际会有国画的一些思维。虽然用笔、构图会讲究S型、c型,但是也会有留白,飞白的意味,我总是感觉表现主义和泼墨有很多相似之处。留白残缺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意识,中国人会去供奉这种残破,当然日本的千利休也运用这种残欠意识。另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是东方人独有的,日本人称其为物哀。西方人不解,会认为东亚病夫,这种东方的感性和禅意是西方人不太能理解的。
《残欠》150cmx100cm 木板综合 2017年
现在我们的生活习惯脱离不开西方了,而我试着把古人的意识跟现在我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身体力行的开始把遗失的东西连接起来。虽然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但我仍是中国人,身份所属为东方。东方的传统向来不太想未来,而是不断怀古昔今。这会让时间、生活变得缓慢,规矩多而且节令繁复,但你能体悟到生活中仪式的美感。
《降临-arrival》 OCT-LOFT 展览现场
走向公众
我大学毕业前最后一个个展是在德萨画廊,我发现我需要不断去跟观众阐述作品大量的隐喻和背后的历史渊源,并且辩证。这些东西在历史里是存在的,比如美苏航天竞赛是基于二战后研究并提取了纳粹V2的图纸和引进了冯布劳恩的一手团队。这些甚至都出现在初中历史课本里。后来我在深圳华侨城做的项目《ARRIVAL》就是走向公众,以视觉先行,里面又加入了很多电影、音乐、文学以及潮流文化元素,比如在墙上书写了银翼杀手里的经典对白,整个空间的橘红色是来自surpreme和northface联名的荧光橙色,我在展览空间中加入引子和开口以及大量非线性的关联,让观众能进来,带来体验和自身的关联。有些人会觉得特别新奇,不停地拍照,也有很多人能给我其它的我自己也想不到的解读。在空间中我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开头,铺垫,叙事,高潮,结尾,我用展陈和呈现方式带来观看的改变,观众会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产生好奇,进而思考。开幕的时候我隐藏在观众的身后,去倾听他们说什么,收获很大。
《1229》陌上实验空间 展览现场 2017
人类的欲望不停地在膨胀,在21世纪的我们强调体验,IMAX电影的出现和冰激凌口味的升级,都是因为人类的欲望在升级。《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对我触动特别大,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而智人强调大规模协同合作,所以智人能走到现在。但是智人最终会走向智神,追求永生,永远幸福和成为神,像很多美剧所展现的,未来的人们可能能实现续命换体,肉体意识数据化。这都是智人永远无法改变的本性。但是我们现在开始强调心智升级,心智是特别奇妙的事情。当你知道了自己的DNA就可以预防得癌症的风险,这是智人想要的永生。婴儿一出生就便查出DNA的谱系图从一开始便干预不好的进程,也就是一出生就决定了一生。
《1229》陌上实验空间 展览现场 2017
KUMP®
我所有的画上都会有KUMP®的标志,因为油画是西方媒介,要是写中文就感觉非常不和谐,所以我做了一个英文字母的标志,KUMP®是我作品的集合,就像一个代号。
《降落橙》155cmx110cm 综合绘画 2016年 (左上)
《智人》200cmx150cm 布面绘画 2018年(右上)
《ARMY》150cmx100cm 综合绘画 2018年(左下)
《A-MAN》150cmx100cm 布面绘画 2017年(右下)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催生了观察这个世界的推动力。如果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看待方式都有一种模式、或者说是可以预测我们希望看到什么,那么我们也许会想知道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视觉行为。在显而易见的对我们产生了吸引的主体之下,我们能够察觉到事物的隐秘或是潜在的兴趣的力量。有时候它是一种情绪的受欢迎的重复,有时候它是理解了一个新的事物、一种奇怪的颜色或是一种未知的技术的兴奋。
我在绘画的长乘宽这个容器中使用互联网的图文非线性方式来叙述,用了一些现成品符号警示标志,视觉擦伤。古典时期坦培拉画法的耶稣、军事废弃物、羊皮等都有所象征却又脱离本身的语境,但这些物料在长乘宽的容器中都不能脱离绘画本身,所有的集合都有一个极限。不光是改变绘画的平面也好,叙事方式也好,物料更新也好,我是在实验架上这个领域承受的底线在哪里,而不至于换一种媒介类型的那个底线,弹性到底有多大。
《类固醇的拟人化》Fspace 展览现场 2017年
我创作的媒介,有架上,也有现成品、装置,还有影像,会有大的议题承载并结合在一起作为方案推进,用一个个的议题把我不同媒介的作品在一个时间段归总到一起,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产物,内核就是我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化石还是古董或者军事废弃物,都不断纠缠交织,也不全是过去,也不全是未来,诞生在现在这个时态。
我非常喜欢潮流文化,潮牌,年轻人也非常喜欢,因为带来了新的穿着可能性,之后我可能会做潮牌,也会用到这个KUMP®,现在的年轻人喜爱新鲜事物喜爱潮流文化,这也是一个符合我年龄的支线。公众项目是我的另一支线,当然走向公众还有别的方式,就是通过衣食住行。我工作的方式不是工作坊性质,我的职业是艺术家,做的事情也和艺术相关,潮流文化相关,人文学科相关。我让自己的身份波动,不被别人定义就很有意思。
工作室一角
《森罗万象》
我跟德萨的合作是我那时候将要毕业,想找画廊做一个项目作为大学四年的总结,是我大学四年最后一个个展。Vincent 和崔灿过来教室看完作品后直接就确定了展览。但是方案发生了变化,起初可能是架上为主,但是后来变成了集成式多媒介的实验方案,也就是《森罗万象》。德萨对内容没有任何干预,所以我是完全放开来做的,那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在毕业前一个月开幕,很感谢他们能给我机会,是个宝贵的经历。
如果没有做艺术
我5岁就开始学画画,但完全是因为喜欢画画,其他的事还真没考虑过。我想做我自己的事情,我不想过没有任何想象力的人生,去迎合社会规则。当然年轻人有许多表达自己的方式。
5岁时第一幅国画
艺术家虽然游离于主流之外也有不安全感,但是我自己喜欢做艺术,艺术家是我终其一生的职业。现在艺术家所面临的环境还有很多困难,比如工作室的不稳定等。虽然我们是搞文化的,但还是属于非主流,因为我们的身份和工作方式没办法进入大众认可的职业范围。我想之后可能会规范化吧。
五岁时第一幅公鸡
秦铃森
1994 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滕州市 ,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系 , 北京 , 中国
个展
2017
《降临》, 305 SPACE , 北京 , 中国
《1229 》, 陌上实验 , 北京 , 中国
《类固醇的拟人化》, F·SPACE, 北京 ,中国
《森羅萬象》, 德萨项目空间 , 北京 ,中国
《引复往归》, 中画廊 , 北京 , 中国
2016
《事件视界》, 中画廊 , 北京 , 中国
2015
《冷未知》, 中画廊 , 北京 , 中国
群展
2017
《OCT-LOFT 创意节》, 深圳华侨城文 化创意园 , 深圳 , 中国
《 XX 》, 北京目的地酒吧 , 北京 , 中国
《寻觅乌托邦》, 柏林公共空间艺术中心 / 柏林比斯多夫公园 / 柏林史塔克基金会 , 柏林 , 德国
《时间 无间》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 ,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 深圳 , 中国
《Every man has one destiny》, 这个画廊 , 深圳
《法华寺》, 个人艺术项目 , 投助站 , 北京
2016
《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 郑州 , 中国
《空间协商 :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北京 , 中国
《第一天 , 只有光》, 中画廊 , 北京 , 中国
《 .Com.cn》, K11 Art Foundation, 香港 《LinkGallery.cn》,LINK 画廊 , 北京 ,中国
尤伦斯探索地带工作坊 ,UCCA, 北京
《这个隐喻使我感到很抱歉》,ARC SPACE, 北京
《尖先生与卡小姐 : 项目 B》, 宋庄美术 馆 , 北京 , 中国
《100.75E | 35.57N》, 中央民族大学美 术馆 , 北京 , 中国
《尖先生与卡小姐 : 项目 A》, 宋庄美术 馆 , 北京 , 中国
《情人们恨透了情节》,ONEHOME, 浦东 , 上海 , 中国
《116M2+ POP UP 绘画流动双展》, 116m2美术馆 , 杭州 , 中国
2015
《女跑车夫》当代幽默艺术展 , 吸尘器 画廊 , 北京 , 中国
《休闲之城》, 平克共和国 , 老百姓大 画廊 , 杭州 , 中国
《90 后艺术家 — 你 ! 不 ! 懂 !》, 平克共和国
《保利“艺起来”国际艺术博览会》, 保利国际会展中心 , 北京 , 中国
《PINK PARTY OF PINK REPUBLIC》, 凹凸空间 , 北京 , 中国
《静的痕迹 — 青年艺术家巡展上海 站》,Tata, 上海 , 中国
《破绽图画手工第六回》, 偏锋新艺术 空间 , 北京 , 中国
《小玩意儿》, 睦野空间 , 北京 , 中国
2014
《图穷匕见》,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 , 中国
文|pop-up project
图|来自艺术家秦铃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