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读2018】十年:现当代艺术市场大变局

刘龙 雅昌艺术网 2021-09-27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或许谁都没想到,在股市、房市波谲云诡,中美贸易战持续深化的2018年,曾被视为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影响的现当艺术,却逆势而上,以大幅度的增长创造了拍卖成交的历史新高。

在这一年里,亚洲油画纪录被赵无极刷新;周春芽、曾梵志和张晓刚依旧笑傲市场;年轻的郝量一鸣惊人……但与此同时,也有曾经的天价4折割肉,红极一时的群体销声匿迹。

十年过去,与当初遭遇金融危机而几近崩溃的局面相比,当下市场应对危机的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走进细看,市场规则还是同一套,活跃的艺术家也还是熟悉的面孔,甚至销售的作品也都似曾相识。那又是怎样的大变局让今天的市场变得坚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雅昌艺术网总结了一系列客观的数据、榜单及解读,试对2018以及近十年间的现当代艺术发展与趋势进行可资参考的浓缩与总结。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首先还是以当下为基点。我们选取了15家港台及内地的指标拍卖公司,通过数据总结发现,2018年现当代艺术板块共有5447件作品上拍,其中4286件顺利成交,成交率为78.68%,总成交额达77.08亿元,不仅同比2017年增长了31.4%,也超越了2011年的峰值,刷新了该项统计的新纪录。

快速的增长,得益于港台和内地的齐头并进。其中,港台市场依靠赵无极作品的井喷,同比多拍出了12.21亿元,增幅达29.5%,全年53.64亿元的成绩创造了该区域的历史新高。

相较之下,内地市场增速更快达到了36%,23.43亿元的年度成交也仅次于2011年。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十年间,现当代艺术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组2008年和2018年的数据对比,能直观地展现十年间市场的变化所在:

2008与2018年两岸拍卖市场数据对比

由于税制、法制、货源以及买家群体的根本性差异,港台市场和内地市场被分开进行观察。但除了上拍量势头相异之外,两地市场大致遵循了相同的演变逻辑。

首先,价格涨了。2018年,现当代艺术部分共有150件拍品超过千万元成交,这一数字不仅远超2008年的31件,也比2011年100件的历史高点整整高出50%。顶级拍品拉开了不同季度、不同区域交易额的差距,而这些拍品又极其有限:今年高于1000万元门槛的拍品仅占交易量的2.7%以下 ,但产生58%的成交额,明显高于2008年34%的占比。

作为赵无极生涯最大尺幅的作品,《1985年5月至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5.1亿港元成交,大幅提升了亚洲油画价格的上限

高价拍品不仅左右市场的能力变得更强,也是当下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区域,乃至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以便抵御地方性的风险。尤其在国内房产、黄金、保险等避税资产受到外汇严控之后,艺术品,尤其是高价,流动性较强的艺术精品成为唯一承载大额资金的实物资产,兼具避税及保值功能。这也是为何当下高价更多,也有越来越多中国买家在西方拍场竞买高价作品的缘由之一。

其次,市场规模变动。十年间,两地总成交额均取得了140%以上的增幅,但港台和内地市场的增长方式却有所区别。香港得益于便捷的法制及税制,吸引了多家内地及海外公司入驻,同时依靠香港辐射亚洲各国,乃至欧美的能力,各国艺术轮流坐庄,将蛋糕做大,从而带动增长。

内地市场却刚好相反,规模在十年间缩减了近20%,在大量热钱和投资需求撤出后,更多依靠减量增质,服务资深藏家以及挖掘重要作品来打开局面。

最后,市场焦点转移。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两地市场的绝对核心,占据大半壁市场。而在市场被逐步做大,中国当代艺术进入调整期后,20世纪现代艺术成功接棒,成为两地市场新的领头羊。

2018年中国拍卖市场共有10位艺术家的34件作品超3000万元成交(标红为刷新个人纪录)。其中赵无极16件,常玉4件,吴冠中、朱德群3件,周春芽、张晓刚2件,以及陈逸飞、朱沅芷、曾梵志和刘开渠各一件。


二十世纪艺术:市场增长新引擎

别看今天扬眉吐气,事实上,中国20世纪现代艺术的价值曾长期被压抑,在价值本该显现的时期,中国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市场环境。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表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对20世纪现代艺术价值的认知已经基本上归零了,现在被重新发觉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西方艺术市场从来都是一环一环地递进,从印象派到现代艺术到战后艺术层层推进,价格是非常合理的,它没有哪个艺术史的环节被忽视,我们缺的正是这个。”

不过年轻的市场,也难免遭遇发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抢眼的价格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艺术家身上,除此之外的大多数集体沉默。以2018年为例,排名前12位的20世纪艺术家占领了96%以上的市场份额,仅剩不到4%供上百位艺术家填充。

而赵无极的一骑绝尘更是令人瞠目。在经过2017年两度刷新拍卖纪录后,其作品在2018年迎来井喷。全年成交达19.4亿元,其中包括4件过亿,8件超5000万,以及33件超千万成交。

港台市场占有赵无极成交的绝对比重,全年共拍出16.79亿元,所有港台指标拍卖行在今年均有超3000万以上的赵无极作品售出,尤以苏富比和佳士得功劳最大。内地拍卖行今年也有1.92亿元的产出,其中秋季比例更重,达到1.64亿元,这主要源于保利、嘉德以及佳士得在秋拍中拍出了多件高价赵无极作品。

在20世纪艺术作为市场新的驱动而被两岸拍卖行逐渐重视以来, 由于历史、趣味以及货源等多方面原因,港台和内地对20世纪艺术的主要线索其实存在着较大差异。港台市场主要以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等早期华人油画家为主;而内地市场背靠国内系统的历史和作品关系,更强调第一、二、三代早期艺术家的线索性梳理,希望拉动“内需”,走出不一样的路。

吴冠中《双燕》 布面油画 69x140cm 1994年作 北京保利秋拍成交价:1.127亿元

尽管并不情愿,但迫于业绩增长,以及藏家需求的压力,内地近年也在尝试融合港台市场的成果。如在2018年秋季,嘉德和保利均有多件赵无极、常玉及朱德群作品上拍,其中以中国嘉德的“华郦珍藏”专场最具代表性,为内地拍卖行迄今出现最完整的一批早期华人艺术收藏。

1.47亿元的成交额,52.78%的成交率以及5件拍品过千万成交,从数据上看,“华郦藏珍”并不惊艳。甚至还有诸多非议,认为“华郦馆”主人不应该将藏品交付给没有老油画收藏基础的内地,尤其是已经高价的海外华人作品。

常玉《白瓷瓶中的粉红玫瑰》在中国嘉德秋拍的“华郦珍藏”中以1932万元成交

但在台湾资深藏家刘太乃看来,“华郦藏珍”不管交付香港佳士得或是中国嘉德,在秋季的成交结果差距都不会太大,甚至有些拍品北京反而卖得好,包括1932万元成交的常玉《白瓷瓶中的粉红玫瑰》在内的多件作品均是内地藏家拍得。而随着“华郦藏珍”在北京获得内地藏家认同,往后会有更多海外藏家愿意把作品拿到内地。

平艺术空间负责人许志平在谈到“华郦藏珍”之所以能在内地上拍时,提到了另一个信息:“根据台湾当地的税法,台湾藏家在大陆送拍作品后,资金从大陆回到台湾的税率为3%;而资金从香港回台湾的话,税率高达18%-25%……2019年下半年,台湾将会执行CRS(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共同申报准则),对资金管控得更为严格,或许这也会影响两岸三地未来的资金走向和市场。”

从20世纪美术史角度来看,除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林风眠等一些价值体系构建相对完整的艺术家,20世纪艺术其实还留下了很深的价格和价值空间。以TOP12榜单为例,朱沅芷和林寿宇便是港台市场在近两年重受重视的新面孔;而在内地一边,关良和吴大羽之所以能在近两年的拍场中取得成功,也是基于学术和一级市场对他们评价和研究的逐渐深入,才能获得了更广泛藏家的信任。

2018年6月30日,常书鸿1936年作品《客厅中姐妹》在巴黎以6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4640万元)成交,创下艺术家拍卖纪录(由于国外成交,未计入本文数据统计),后经证实买家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该作未来或将在龙美术馆5周年展览中进行展出

而在榜单之外,像李铁夫、苏天赐、沙耆、吴作人、常书鸿、庞薰琹、倪贻德、丁衍庸等一大批艺术家也同样具备深厚的市场潜力和价值。

他们等待的,或许只是一次成为焦点的机会。


当代艺术:减法市场“剩者为王”

与20世纪艺术市场努力添砖加瓦的方式相反,当代艺术市场更像是在做减法:砍掉由于历史原因定价过高、信心不足、买气不旺的作品;转而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共识的 “常青树”和时下流行人物上。

减法最直接的体现在北京保利、嘉德和匡时三家拍卖行的日场中。虽然“减量增质”是几家公司近年来一直践行的策略,但今年秋季,三家公司再度大幅减少了日场数量,整体数量不足春季的一半,保利甚至直接舍弃了日场,只将少数作品并入夜场,壮士断腕的决心可以见一斑。

而减法的另一面则体现在艺术家名单的再度精简。在2018年秋季,总成交额超过2000万元的当代艺术家仅有周春芽、曾梵志、张晓刚、刘野、刘小东和郝量6人。而在春秋两季都能稳定在2000万以上的仅剩周春芽、曾梵志、张晓刚和刘野4人,这也是2018当代艺术家年度榜单的前4名。而2018年的TOP30榜单较去年也有40%的变化,显示市场仍在不断尝试、筛选和判断。

与2017年的TOP30名单相比,2018年有12位艺术家新上榜,6位艺术家排名同比上升,上升最快的是余友涵及艾轩(标红为刷新个人纪录,选取标准为在世、全年上拍3件以上作品的艺术家)

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十年调整,如今仍留在市场,并肯花真金白银支持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多数是资深藏家。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有长久的信心和持续的关注,但相应的,他们对价格的波动也同样十分敏感。

对此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指出:“中也国买家尤其是大陆买家,有时过于理性,这种理性不是基于热爱,而是基于数学……拍场上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溢价越来越少,这也反映了定价离拍卖的本质渐行渐远。”

对于藏家购买方式的变化,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像收藏赵无极、朱德群作品的核心藏家们,其收藏经历大都超过几十年,这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群体很不同。他们看惯了赵、朱的起起伏伏,对于每一次价格展现,不会像中国当代艺术的藏家对价格那么上心……藏家知道市场有低潮,自然也有高潮。”

周春芽《山石图》布面油画 149.5×129cm 1992年 2018年中国嘉德春拍成交价:4370万元

林家如还提到,近两年很多藏家回过头来找这些当代艺术90年代的作品,所以在拍卖里,90年代的作品很畅销,价格也很好。而从数据来看,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在2018年过千万成交的37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当中,有26件创作于2000年以前,溢价率也相对较高,这说明好作品仍有人竞争。

而在当代艺术之外,曾风靡一时的写实、抽象、新水墨或是青年艺术家板块,大都重蹈了当代艺术的覆辙——快速兴起,又快速衰落。他们的兴起源于市场失焦后,对审美空白和新增长点的补充,但由于短期过热的市场投机行为,明显超过了对学术价值的判断,经过短暂的风靡后便快速进入调整。

在2018年的市场中,这些板块都不那么热了,但作为一个板块都立住了,同时买家对各类型作品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市场最终留下少数一线艺术家,以及二、三线艺术家的代表作。

此外,国际化对当代艺术各领域所造成冲击同样不容忽视。面对更严酷的国际竞争,不仅要求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有高度的品质,同时还得更精确地展现自身的文化特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当下市场选择周春芽、曾梵志和张晓刚的逻辑如此,选择郝量等年轻人的标准同样如此。

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郝量作品《壳》以1452万港元成交,刷新其拍卖纪录,也是继贾蔼力之后第二位过千万成交的中国青年艺术家

结语:十年,并不是中国现当代市场变革的终点,反而更像是新一阶段的起点。在不断变化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中,或许只有紧紧抓住艺术价值中永恒不变的“金线”,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才能抵抗住时间的蹉跎,到达彼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