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众生活的《大地艺术家》是如何炼成的?
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
自2019年1月13日开始,安徽卫视连续首播了中国第一档户外艺术体验真人秀《大地艺术家》第一季。据各传播平台统计,这档真人秀获得全国媒体深度报道流量8000万+,优酷等主流视频平台联合播映10+,微博公共话题影响力5亿+,卫视广泛人群覆盖8亿+的影响力。另据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综艺IP影响力研究报告》,作为市场规模达5000亿的产业源头,头部原创综艺IP告罄。为《大地艺术家》延伸开发艺术节、出版、展览、市集等多形态产品等商业变现提供了潜在可能。
那么,这个由艺术家参与的项目聚合了哪些资源?是如何诞生的?在没有任何前车之鉴的前提下,这样的跨界模式在各方执行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磨合过程?最终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转化?
“艺术激活乡村”的 “大地艺术家”模式
作为 “大地艺术家”项目总创意、总监制的作者画廊创始人丁浠文,最初的想法也是日常工作中萌生的。丁浠文与藏家交流时,常常听到他们与年轻艺术家们交流后的反馈:“这些艺术家和想象中的不一样,都很阳光,而且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工作室的布置也很独特很有趣味...... 恰好当时真人秀节目也开始大量出现,我和艺术家们在聚会中也会模仿综艺节目的游戏自娱自乐。后来,觉得把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记录下来应该也会很好看。”
这些日常的经验逐渐让他形成了一些思考,如何让艺术小圈子之外的受众更直接地了解当代艺术品和艺术家?如何汇集各方的资源?作为画廊的运营者,丁浠文则思考,是否有运营画廊新模式的可能?
丁浠文告诉雅昌艺术网:“把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的状态拍摄下来,既可以满足大众对艺术家这个群体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当代艺术,又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工作,把‘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想法向艺术圈之外的大众领域传播出去。”这些来自画廊主及艺术家日常的体验最终形成了“《大地艺术家》——中国第一档大型户外艺术体验真人秀”项目的缘起:
艺术,不是奢侈品,不是有钱人的游戏。
乡村,不是想象中的守旧模样。
透过大型户外艺术体验,让艺术激活乡村,
更深刻地理解人与乡村、人与艺术、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这个项目团队主要是由出品方、创意监制方和节目承制方构成,主创包括:出品人、制片人、总策划、总创意、总监制、艺术总监、总导演和总编剧。第一季有十二位艺术家作为拍摄对象,历时6个月,深入探访调研当地自然人文,因地制宜创作出奇异的‘大地艺术’作品,展示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的艺术可能。”丁浠文向雅昌艺术网介绍在聚合了多方力量后,最终形成了目前的项目构成。由青年艺术家作为拍摄对象,拍出一档真实有温度的节目,以“大地艺术”的方式为当下焦虑的人们寻找童年的梦。《大地艺术家》在呈现艺术家创作完成艺术作品的同时,也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以艺术家的动态引出拍摄地的人文特征。
丁浠文介绍,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层面,每一季的资金投入在3千万到4千万,目前规划每年两季,随着节目的知名度提高和更多拍摄地的邀约,不排除作为常播节目的可能性。从传播平台:《大艺术家》第一季自2019年1月13日起,每周日21:20在安徽卫视首播,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搜狐视频、网易艺术、电视猫、哔哩哔哩全网联合播出。《大地艺术家》的更多幕后花絮、作品解读、深度报道也将于官方微信、微博同步更新。在丁浠文看来这档节目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为各方带来的价值不同,最终又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
画廊运营的角度:艺术消费一直是小部分人的“特权”,大部分对艺术品感兴趣的人,没有渠道接触到艺术本身,有心消费但是无从下手,而且作者画廊一直致力于年轻艺术家的扶持和推广,他们作品的价格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只是需要更有效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达出去,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艺术收藏和艺术消费中来,那么轻松的综艺真人秀和电视的传播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投资方的角度:《大地艺术家》作为一档原创的素人真人秀节目,而且是国内首档关于艺术家的综艺,本身的创意IP就具备一定的价值,而且以艺术的介入引出文旅项目:如艺术地产、艺术节等;还可以后续开发出相应的内容产品:如出版,衍生品、风土物产等产品,展览以及艺术慈善及艺术论坛等等。
艺术家的角度:这个节目使艺术家走出工作室,开启另外一种艺术语言,从而打破表现语言的边界,使艺术的可能性更大,艺术在社会中的发声被更多人关注,艺术家介入社会活动更加有效。
收藏家角度:通过节目的线上线下传播,艺术家的知名度和个人IP会更快地得以显现,对于已拥有作品的藏家以及持观望态度的藏家群体都是利好的。
赞助方角度:节目的特别属性会吸引到相应人群的关注,对产品形成更加有效的传播和流量变现。
最终实现打造中国首档原创艺术真人秀IP;推出现象级户外大型艺术体验真人秀节目;可纵深开发的IP产品等等目标。
“大地艺术家”从陶岔村开始
2018年8月24日,《大地艺术家》第一季在河南南阳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开机,近200人的拍摄团队,12位参与艺术家:郭家启、李晶、刘健、栗夏宁 、刘泽芳、马晟哲、庞辛森、钱文达、王永学、向梓綦、闫占城、余春。《大地艺术家》总导演陆华生说:“历经46天艰苦拍摄。24小时不关机,从平均370分钟素材中剪辑出1分钟,内容可谓硬核高能。”
《大地艺术家》第一季在河南南阳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
“选择交通便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有人文资源的区域作为拍摄点。”丁浠文说最终项目团队选择陶岔村作为第一季的落地,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陶岔村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地处汤山、禹山、杏山三山之间。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组成部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陶岔村,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闸位于陶岔村,所以被水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渠首。从沪陕高速邓州站下,沿渠首快速通道,30分钟可到达渠首陶岔。
在丹江口水库建成之前,陶岔所在地原是一条长狭谷,位于汤山、禹山、杏山三山之间。在这条峡谷里,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名叫陶岔村。陶岔村不大,只有700多人口。但是,陶岔背靠禹山,面向汤山。曾有汤山温泉汇成的小溪,缓缓从村前经过,流向丹江。目前陶岔渠首到陶岔村分布有两公里宽的生态林。
《大地艺术家》“让艺术回馈生活,让秀丽乡村美上添美”的节目理念,受到了南阳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淅川县副县长衡尚武对艺术家们深入乡村考察、挖掘当地自然人文转化为当代艺术作品的评价是:“节目对于促进淅川旅游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重镇党委书记马飞认为,节目在传播文明、弘扬文化、塑造精神、引导舆论等方面具有强大功效,将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
12位青年艺术家在大地艺术创作的户外场地
从零开始的拍摄
“12个人分为3组,完成多项任务。他们会端坐在话筒前,客串一天乡村广播员,把天气预报、乡村新闻、村里大事小情巧妙串联,娓娓道来;他们会穿上防水服,在泥泞的荷塘中跋涉前行,向村民潜心学习挖藕的技巧,还把多余的藕装车,穿梭在村间小路上,沿街吆喝售卖;他们也曾在夜半的渔船上捕鱼,一边看万家灯火,一边捞起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银鱼,在船上支起锅镬,煮上一锅鲜美无匹的鱼汤,平凡的乡村生活;他们会担任小学里的一日艺术老师、教小朋友们做版画。在《大地艺术家》的镜头下变得分外温暖鲜活,看得人心驰神往,也给每一个困于城市的灵魂带来平静和治愈。”
作为一档纪实性真人秀,《大地艺术家》不同于一般棚内真人秀“抽屉式”的节目环节,也不同于其它“情绪驱动”的任务类真人秀。而是开放式拍摄,比如艺术家去体验捕银鱼,捕一宿,摄制组就拍一宿,不停机。不确定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虽然期待结果,但过程同样重要。因为没有先例,剧组180多人的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个从零开始的冒险。12位艺术家体验采风,获取灵感。摄制团队就要根据创意准备材料,找到合适的施工团队。有时还要因为实施问题,和艺术家们协调创意。这给拍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大地艺术家们和村民潜心学习挖藕的技巧
大地艺术家们夜捕银鱼
拍摄方式介于综艺真人秀和记录片之间,无脚本,尽量不打乱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尽可能忠实地反映现实状态。拍摄过程中,艺术家和摄制人员互相尊重对方的职业习惯,摄制人员尽可能地了解艺术家作品的内核,在镜头中以最美的方式呈现;艺术家也为了配合节目拍摄的特殊性,及时调整个人状态和艺术品的用料等,尽可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比如第一组的集体作品本来的材料是砖头,但是现场没有足够的物料,砖头的施工周期也超出了摄制组为这组作品计划的时间,艺术家们及时调整,用施工方式和时间更短的布料替换之前的砖结构,作品最终的呈现也很完美。
12件大地艺术家的“大地艺术”故事
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包裹海岸》、《包裹国会大厦》、《包裹峡谷》、《奔跑的栅栏》,罗伯特•史密森创作于1970年的《螺旋形的防波堤》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所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艺术克里斯托夫妇《包裹国会大厦》
《大地艺术家》真人秀项目的12位艺术家就创作了12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而形成的作品,而且除了完成作品之外,还要完成拍摄真人秀的任务。艺术家王永学在参加《大地艺术家》之前基本不看综艺类的节目,对此类节目的认识完全空白。为了保持神秘感和真实度,导演组没有向12位艺术家透露任何与拍摄有关的信息。每个人如何分组,如何安排吃住行完全屏蔽,以此保持现场的偶然性和纪实感。他笑谈当时“七八个摄像机怼着你,当时整个人是懵的,怎么走都忘了”。
王永学原先的作品方案《迁徙花园》临时调整为《入山•出塞》,情绪受到影响,而且作品中800根竹子快天黑的时候才运到,摄制组和艺术家就一起连夜奋战。“现在节目已经播出,回想起这段经历颇多感慨,大家就像个大家庭一样。跟拍导演小彤跟我说向梓綦要送你个礼物,不一会儿就看基哥(向梓綦)扛着一棵枯树过来了,她知道我在作品里要用枯树,就从另一个小岛子上走了半里地给我扛过来的,够意思!据说当时摄像老师们都懵了,向梓綦扛起树就来找我,摄像老师们在后面一路小跑!在参加《大地艺术家》这档综艺真人秀节目之前我对大地艺术和综艺真人秀这两个概念都很陌生,将大地艺术和真人秀结合到了一起,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以另一种表现形式来呈现艺术构想,将生命中的一段时间留在这了,有趣而且很酷!”
王永学《入山•出塞》
王永学的作品《入山·出塞》承载的无限联想以常规方法无法表达。就像沙漠戈壁深处的累累白骨,旋转楼梯步履不停能否走出时间之外?环形水渠,一汪清水洗去嘴里的油腻和眼睛里的浑浊,给意志腾出空间,白化的枯木林中穿梭,在身体上留下印记,竹林深处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睁开双眼白茫茫一片,出梦入梦之间来回游走……《入山·出塞》由未能呈现的方案《迁徙花园》衍化而来,保留了一层的沙漠景观和选转楼梯,利用河边的枯木和当地的竹子构建了一个圆形的闭环。
青年艺术家马晟哲的作品《信号》,创作灵感来自偶然在村里遇到的小伙子。在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的九重镇陶岔村,能遇上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是件稀罕事。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马晟哲才知晓,原来这是一位将要迎来新生命的预备奶爸。虽然他的喜悦溢于言表,但是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他就要再次离家打工。家中的孩子和妻子,只能通过手机保持联系。
马晟哲的作品《信号》
马晟哲有感于此,才决定搭建一座信号塔,以象征村民与外面世界的情感纽带。“它生长于这片土地,悬浮于空中在阳光下散发着金色光芒,蕴含了更多期许。”
青年艺术家闫占城完整地参与了从最初的实地考察,到确认拍摄地,出作品方案,再到整个拍摄完成。“记得我有一个方案是做一坨金色的大便,巨大无比。我在讨论现场手足舞蹈的讲给大伙,大家伙儿也都很兴奋,说是一个爆点。现场别提有多火爆了!可这样的方案电视台不能播,瞬间一盆冷水泼下来,鬼知道我们做了多少个方案!拍摄中最不习惯的是经常要照顾到镜头,不能给观众一个后背、屁股看。现场听得最多的是导演喊‘把屁股转过去,把屁股收起来’。专注创作的时候,就很难管得了屁股的事情了......”最终他的作品方案确定为《装在盒子里的时间》。
这件作品闫占城需要找几千块用旧的坏挂钟,留下时间和生活的痕迹。“后来我就带着摄像老师去当地旧货市场买旧表,问了好多家,都是用怀疑的眼光告诉我没有,怀疑我们是骗子。终于有一个老板愿意搭理我们了,但满脸的紧张,不信任,还带些许惊喜。明白了我们的用途后,高兴地带我们去了库房。”两人跟着老板拐了很多个巷子后,终于来到了他的库房。那个地方闫占城现在想起来后背都发凉,“活生生一部恐怖片,打开一个沾满了蜘蛛网的狭小的门,漆黑黑的一片,连个灯都没有。我们打开手机灯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人生到达了高潮,满满的几个屋子里都是废旧的钟表,各种款式,各种年代,应有尽有。老板一看我是真的要收,灿烂的笑容占满了整张脸,幸福的把老婆孩子都喊了过来,我挑了几千块。说不够了再过来。老板夫人一边微笑着,一边还在嘀咕‘这棒无聊的人要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嘛’手上却不停的帮我往车上装。直到第三天老板还给我打电话‘小哥!还要不要了?又搞了一批坏掉的钟表!”闫占城说《大地艺术家》真人秀里的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精彩的段子和故事,讲也讲不完.....
闫占城 《装在盒子里的时间》
闫占城以时间为主题的大地艺术作品《装在盒子里的时间》,安装在一个山丘上,用12个铸铁盒子组成一个大的圆,每个盒子象征着尚未发生的时间,用收集来的旧钟表去填满12个盒子,好比一天天触手可摸的日子,将悄无声息的时间呈现在纯粹的大地上。日常创作中擅长撷取时代碎片的他希望,能通过节目把艺术呈现的更广阔,让大众知道:“哦,原来艺术还可以这样!”
庞辛森作品《树•木》:用废旧木料拼装成12米高新的一颗大树,赋予它新的生命。金属骨架支撑起树木的傲骨,承载生命的记忆。尊重生命,关爱自然,进而去保护自然。
庞辛森作品《树•木》
刘健作品《涅槃》:刘健的父亲常会给他讲自己当兵的经历。虽然他那个年代已经不再硝烟四起,不再枪林弹雨。但是在他参加过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俄边境冲突,唐山大地震和海城大地震的救援中,父亲常会给他讲自己当兵的经历。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战士,用生命去捍卫和完成使命的震撼。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开始在渐渐的遗忘过去……他用倒下的树木残骸模拟一个战场的遗址。这些倒下的"战士"用自己的身躯围成一个圆圈,保护着中间的一颗小树。人们在看到之后,自然会联想到之前发生过什么。我想给人的感受是,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不要忘了曾经的壮烈。随着小树的慢慢长大,四周的木头也会渐渐腐烂,直到最后完全消失。但是即使已经倒下,他们仍然在用渐渐消失的身躯化作养分,滋养着新的生命。而这些养分,也会在新生命的每一片叶子里得到重生。
刘健作品《涅槃》
栗夏宁作品《地之源》:“每一处荆棘之地曾经都是富饶的。”这其实是一个黑色立方体框架。地球上很多可燃性能源、晶体资源的分子结构都是立方体结构。作品形式以一个黑色枯架形式呈现,寓意很多能源面临消耗殆尽。警示世人需要节能环保,低碳生活。
栗夏宁作品《地之源》
钱文达作品《24节气柱》:尊重自然规律,自然和谐共处。钱文达的作品关乎季节流转,在创作过程中他感悟到人、时间与自然的无间关联,通过些关乎“人的完整功能性的重要部分”,触碰到了大地艺术的圭臬。
钱文达作品《24节气柱》
李晶作品《邂逅》:以人的面孔看着这里的潮起潮落。在《邂逅》作品中,前一部分的与村民对话,收集黑白铁丝头像的过程,是建立在尊重每位村民的基础上,在整个过程中让他们切身理解艺术作品的涵义,更重要的是他们被尊重的个人实现。使作品更加饱满立体化,每件小头像作品都有背后的挖掘和尝试。收集到小作品之后,会选取可制作大作品的头像,竖立在村落边界,使得每当人经过渠首都会远远的看到大头像立于村边,使村落中落有地标性的艺术作品。这种交互创作出人的面孔也代表着人和人之间的邂逅与相处。 黑白的线条伫立于大地之间,以人的面孔看着潮起潮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李晶“在作品的引导下,体会到自然和人的共存关系”。
李晶作品《邂逅》
刘泽芳作品《出离》:由99只蓝色透明材质制作的蝴蝶,组成了这件作品,整个作品呈波浪形有秩序的从东南方向冲向西北方向。风起,蝴蝶翅膀颤动,阳光照射,蝴蝶翅膀闪烁,它会触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结。留下易逝的情感,定格住美好的瞬间,同时,它又带着这份美好,走向更远的远方。
这个作品最终想要表达对“逝去”与“留存”的恍惚和抉择。
刘泽芳作品《出离》
郭家启作品《传递》:全长104.8米。 用59面砖墙,40710块方砖勾勒出了从河南淅川到北京延绵1200余公里的水文线路图。59面砖墙自西向东由青色渐变为红色,由低及高,盘踞在丹江水畔的高地之上。矩形的墙面镶嵌着陶盆制成的圆形镂空犹如无形的管道,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传递的是饮水思源的品德,传递的是对明天的美好希冀,传递的是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郭家启把这个观念落回到节目,“所有嘉宾都是大地艺术家”。
郭家启作品《传递》
向梓綦作品《我和你》:一棵枯死的树想抓起大地,由于大地太沉,它只能抓起小小的一角,大地的力量也使得它弯下了腰。
向梓綦作品《我和你》
余春作品《永恒的她,引领我们上升》:他的作品由一辆向天空飞去的自行车连带着废弃的自行车轮毂。渠首有一条省级公路车赛道。每当比赛时,骑手们和参加赛事的人们就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在骑行过程中人们看到由废弃的自行车轮毂构建成的艺术品,他们会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自行车,重新审视环境,并向人分享自行车在如今的意义。”
余春《永恒的她,引领我们上升》
编后语
据丁浠文透露,作者画廊即将成立“大地艺术家工作室”作为专项运营。另外《大地艺术家》第二季也即将在四个拍摄地展开共12集。第二季会有哪些艺术家参与,又会在大地上创造怎样的艺术奇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