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宣说】低质短视频洗脑降智?我们该如何不做流量的奴隶

宣克炅 宣克炅 2021-07-04

闲暇时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点开短视频app消遣时光,一不小心就浪费了几个小时,懊悔不已。


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


近日,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关于“短视频低质”的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



短视频流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根据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图片源于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网站


而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报告中显示,短视频用户人均单日时长达125分钟


图片源于《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但短视频究竟弊大于利还是瑕不掩瑜,这一争论至今没有定论。


当我们打开短视频平台,划过几十个视频,发现某些神曲和某类话题已被重复不知多少遍,开头看三秒就知道是个什么套路。可是就算已经麻木不堪,短期刺激的上瘾感却让手指停不住地继续划动。一眨眼功夫几个小时没了,回味只觉空落落的没什么意思。


看着满屏的低质视频,创作者为流量哗众取宠,评论区也嘈杂不堪不知所云。有时候自己都怀疑,究竟是app的问题,还是我的品味问题?


短视频成为大众的“奶嘴乐”,许多人的注意力被各种各样的短视频app捆绑。我们一方面厌恶短视频的成瘾感,一方面又无法自拔地沉溺其中,反复观看着严重同质化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困在了自己和算法一同打造出的“信息茧房”里。


“信息茧房”效应很常见,在使用媒介过程中,我们总是主动或被动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忽略其他信息。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我们的阅读习惯便打造出一个为我们量身定制的牢笼,将人们捆缚在同质化信息的桎梏中。越来越难以获取外界的信息,在不断自我强化中观点也会逐渐僵化,变得偏激,越发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大数据个性化推送的算法则加重了这一效应。我们喜欢什么,平台就越会推送什么,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看来看去永远是那几个小圈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注意力和时间都集中在某一领域的短视频之中,那使用者恐怕很难逃脱茧房的魔咒,最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形形色色的短视频app


忍受不了同质化的信息和无法摆脱的上瘾感,于是干脆将短视频app删掉。可是过不了多久,闲暇时间没了消遣,而身边人又讨论着某某网红,一个忍不住就又下载了回来。


这不是个别现象,短视频已经嵌入了每个人的生活,难以剥离。


短视频的形式太合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了。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我们没空也没精力再像以前那样空出一大段时间来埋进书本,埋进电影。大量的碎片时间不知如何消遣,而短视频则刚好填补了这些空隙,打发无聊的时光,还能提供网络社交的平台。


短视频本身并没有错,而目前的“低俗”倾向,是因为在海量的内容和追求流量的大浪潮中,用心做内容的创作者淹没在了急着变现的人群中,而大多数人都没有辨别信息的意识。不管是什么形式,我们永远需要有价值的内容和好故事。


网络信息泛滥,在这个被算法“投喂”信息的时代,我们若是不加强媒介素养,那恐怕连吃的是美食还是毒药都无法辨别。意识到盲目刷视频带来的虚无感,就要试着找回理性,突破茧房。



首先要拓宽视野,走出舒适圈。在这个多元化的网络时代,试着主动接触各个领域信息,学习不同圈子的知识。也要保持理性,放下偏见,倾听不同意见时不因为观点不和而直接屏蔽。


其次要加强辨别能力,学会筛选。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池中,找到权威、可信的信息源,识别出恶意煽动和引导的内容。浏览时带上思考,才能不被算法和信息发布者们牵着鼻子走,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最后,参与网络讨论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让情绪冲昏头脑。网络匿名或许可以让键盘侠暂时逃避惩罚,评论可以撒谎删除,可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却无法撤回。


刷短视频不一定是低智,不带思考地刷短视频才是危险。加强媒介素养,拒绝沉沦为短视频的流量奴隶,做信息的享用者和自己的主人。


往期推送点击下图

【典型的子不教父之过!】洛阳一男童拍坏银幕,家长拒绝赔偿被批评!

【小宣说】不想结婚不生娃!年轻人老了之后怎么办?

痛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网友纷纷哀悼,这些账号传播侮辱攻击内容被关停!

【小宣说】逃避可耻但有用?为何年轻人总喜欢“躺平”的“丧文化”

【再不戒烟,就危险了】我国每年吸烟至百万人死亡

【小宣说】鸡娃!沪母亲竟扬言抱着娃跳楼?!真相来了

【小宣说】为什么说人类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点个赞,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