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话题】年年过,年年骂!今年你还过圣诞吗?

宣克炅 宣克炅 2022-01-04

12月25日将至,城市里的圣诞气息是越来越浓郁了。

商场门口的大型圣诞树已经早早立起来了;


玻璃橱窗上贴满了红彤彤绿油油的“窗花”——应该叫“圣诞结”,窗花这种老派叫法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自己不怎么懂洋节。


就连家具内饰也内卷起来了。

打开某书,随便一搜,都是如何装扮圣诞氛围的小屋的攻略。


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仪式感:古代皇帝祭祀祈福;讲究的家族能摆出族谱和家族故事;祭扫、团员……各种节日风俗习惯都不落下,一搞就是几千年。


这种习惯多多少少也延续到了舶来节日上——随处可见的圣诞气氛组就是证据。


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传统节日被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有点忧心,甚至给这种现象贴上了“文化渗透”、“忘祖背宗”的标签,一旦发现就对其进行批评。


我们在担心“洋节”的时候,是担心中华文化受到冲击,5000年的文化积淀、在经济日益强大的今天,中华文化更具影响力和魅力。


中华五千年的根基岂是一个节日就能动摇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西方,这是耶稣的诞生日,是一个古老中正的日子。

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圣诞节更像是某种新潮聚会:标新立异,狂欢、放松、发泄,其实就是年轻人借此机会开心一下、找个由头来玩一下。


细看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我们的圣诞节和他们相去甚远:广场喧嚣、情人约会、逛街购物和赠礼问候。

一言以蔽之:就是“玩”。

所以圣诞节日趋中国化的实质,与其说是崇洋媚外,不如说是我们的年轻人自主改造外来节日的一场运动,是很有“中国特色”的,甚至是恰恰体现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的。

别开枪是友军啊!


在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看来,当前辈们已无法再向年轻人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模式时,年轻人只能以“在新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仿效的楷模,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创造新的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

这是世界文化一种自然的新陈代谢。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了。舶来的洋节日就是当代年轻人创造新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节日既不像中国传统节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框架,换言之,有大大的包袱,也不太容易受到文化保卫者们的指指点点。


洋节日可以在保留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从而便于融入更多新鲜的玩乐内容。

年轻人的诸多需求与商家的牟利营销一拍即合,以西方节日为外壳的公共狂欢节日便一下子引燃了年轻人贪玩的心理。


舶来的外国节日并非原罪。年轻人对节日文化的重塑也并不局限于西方节日。

回看曾经源远流长的春节、端午节等等中国传统节日,我们的过节方式从充满仪式感,逐渐变成瘫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网络晚会,发着弹幕轻松吐槽一下,再在一些“年终钜惠”里进行消费。


这两年很多人说过年都“没了年味”,阖家团圆、举杯共庆、蹲点守夜、炮竹连天……这些画面好像都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一线牵”


节日逐渐失去了大多数仪式和细节。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这两年都流行把节日解构了:拆开,内核散掉,在掉下来的零件里搜索“好玩”。“空心化”成了一种常态。年轻人看重放松,解闷;商家想的是消费、赚钱。

这种热情如同饮烈酒,瞬时而来,一夜就散,留不下根基。


今天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给了年轻人改变文化的机遇与能力,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辈这样,身处风口浪尖地了解、经历和吸收社会如此迅猛的变革。


我们本可以用从容的姿态去面对时代所加载的困顿和束缚,用自己的力量去消解,甚至去创造新的时代、新的文化,就像所谓的“过洋节”,我们可以以新世代的力量去融合东西方的文化。


如果只是毫无反思和节制的纵欲,追求快乐,滑向千人一面的疯狂购物、纸醉金迷,对于其背后的东西更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东西都两眼一闭,那就有些可惜了。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
《圣诞节中国化: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往期推送点击下图

【地震云?什么情况?】今晨上海天空出现“云墙”、“鱼鳞云”,平安夜迎来年度压轴寒潮!

【突发!】沪一行人走斑马线被撞飞数米 重伤送医抢救

【追踪】沪青浦起火别墅为自购自住,6人被困4人死亡,未发现生产经营、电动自行车充电等行为

【文峰:深感愧疚坚决整改到位!】陈浩:不搞个人崇拜!争议公号文章未经其本人审核过

【宣话题】破防了、蚌埠住了、yyds…你们到底还会说中文吗?

【宣话题】你看过带货直播吗?主播们还能走多远……

【险!】视频:沪路口非机屡屡闯红灯!轿车司机险些撞上去

【宣话题】记者节,我帮上海老太太要回295万元

点个赞,支持我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