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村里的大师 | “王氏定理”创立者王戍堂和他的“免费课堂”

2017-04-10 西大宣传部 西北大学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

经常出现这样的大人物——

他们名声赫赫,著作等身

但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默默奋斗

……

总以为那些无私的形象

离我们太过遥远

都只是教科书里的人物

直到听说了他的事迹……


王 戍 堂

著名数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 ωμ-度量化定理”,在世界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王氏定理”。

在西北大学从教至2003年。退休后,义务开设研讨班授课至今。




走入王戍堂先生授课的教室时,他正坐在长桌的一端和十几个学生探讨“科学就是奉献”这一话题,声音浑厚有力,完全不像一位84岁的老人。他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引,向学生们如数家珍地讲述着中外科学家的奋争事迹,他的桌上摆着一本数学教材,一个青花瓷样式茶杯,以及一顶黑色八角帽。

难以想象眼前这位看似普通平常的老先生,就是新华社曾报道的“中国的骄傲”——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王氏定理”的创立者。


 “义务课堂”是什么样 ?


王戍堂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之后留校从教直至2003年。退休当年,他主动提出开办一个义务性质的“讨论班”:授课对象没有限制,只要是想来学习的,都可以参与这个课堂。在问及他义务授课的年数时,先生回忆道:“只有十多年,只有十多年……”

从耳顺之年至耄耋之际,先生坚持着那句“科学就是奉献”,风雨无阻,迈着已有些颤巍巍的脚步,穿越人潮拥挤的西北大学天桥,在周三与周日的下午两点至四点,在太白校区思想所二层的数学室里,带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孔共同遨游在科学的海洋。

采访当天的课堂上共有十二名学生,多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也有周边高校、研究所的博士生与教师。问及课堂上的学生情况,王先生指了指已经在整理书包准备离去的学生们:“他们是这学期才来的,我还没记住名字。”他又拍拍距离自己最近的学生的肩膀:“他们几个已经坚持一年多了。”

先生口中的“他们”是西北大学数学学院的大三学生蒋笑天、苏佳容和刘晗。回溯缘何加入“讨论班”,三位学生表示,他们“实变函数”课程的任课教师——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张瑞,正是王戍堂先生的学生。“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特别崇拜王先生!”说起“讨论班”和平常课堂的区别,他们思索了一番,慎重地回答:“平时上课注重知识的授予,但在讨论班上,除知识性内容外,王先生更注重培养我们思考的方式。”“王先生思维很敏捷,讲定理或是定义总是能抽丝剥茧看到最核心的地方,因此他最强调的便是思维方式。有了自我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更灵活。”上课流程一般是在座学生轮流上黑板讲题,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先生会在一旁评论与补充。“相比刻板的课本知识,先生更爱讲各种科学家的故事——你们也听到了一些——比如钱学森、华罗庚的先进事迹,先生最为欣赏的就是为治学奉献与牺牲的人。”



 他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样 ?


也许有人不理解,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为何默默坚持义务讲学?对于这个问题,王戍堂先生有他自己的回答:“我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如今的学生。”

忆及自己的学习过往,王先生说道:“解放时期是我的黄金时代”。那时,全国大解放带来的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令他得以静下心来研习数学知识。当时,求知若渴的他基本每天都钻在图书馆或是书店,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街道路灯亮起,才会离开。正是这段时间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他对于数学的思索已不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单纯学习,而是探索出了一套自主的学习和思考方式。1950年,年仅17岁的王戍堂用一年的时间便自学完成了当时大学的专业课程。

1962年,一篇在波兰数学界权威刊物《数学基础》上发表的拓扑学论文,引起了王戍堂的关注。他利用两个月的学校假期时间,潜心探究其中未解决的度量化问题,终于提出了ωμ度量化定理,并写就论文。1964年发表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了美国、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日本等国数学家的盛赞,被称为“王氏定理”,享誉国际。


王戍堂先生著作

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王戍堂深切理解到了“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因此他的课堂上除知识性内容的传授之外,更注重严谨治学态度的端正。“科学不是按图索骥,也不能急功近利。”他认真地说道,“这些愿意主动来上课的学生令我感到很欣慰,他们能利用别人玩耍的时间来学习、思考,在科学研究中找到乐趣,这很难得。”对于现在不少学生学业荒疏,先生露出惋惜的神色:“以前的学生,会在才开学不久把书上全部的习题都做完了……休闲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把吃喝玩乐作为享受的唯一出路,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显然是更高级的享受。”

思维方式的培养,是王先生特别看重的。他认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黄金时代”,如何利用“黄金时代”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必须要“自学”与“坚持”。先生认为,自学是个人的研究,“个人研究就是通过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把一个东西彻底弄懂,这比通过老师教学获得的知识更多,也能理解得更深。”好的教学是要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习惯。

此外,他认为“坚持”也是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先生坦言:“开班了这么久,要说觉得什么最不好受,就是看到学生们坚持不下去!有些人啊,坚持了一学期,走了;还有些人,在课堂上学,但课后呢,墨守成规,不去自学,这也不行。”



 他的“闲暇时刻”是什么样 ?


在得知我们要陪送他回到校园对面的家里时,王先生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后获悉这是他的学生们的嘱咐,才欣然接受。他戴好八角帽,将那本已经泛黄的数学教材装进绛紫色的布袋里,用抽绳系紧后,拎在手里,爽朗地一挥手:“走,去我家坐坐。”

先生家住五楼,虽然他身子还算硬朗,但爬五楼时,仍有些吃力。“以前‘咻’一下就上去了,现在老要歇一会儿。所以平时我多思考,就是怕脑袋哪天也生锈咯。”先生靠在楼梯的扶栏上,喘着大气对我们说。

他的家里现今只有他与夫人两人居住。房子装修简单,家具简朴,最大的房间便是他的书房。书桌上的讲义还摊开着,一只钢笔摆在上面。

提到桌上那本讲义,先生兴致勃勃:“我这几天在研究这个教材,这本书跟我年纪差不多大了,是一名权威物理学家写的,但是我最近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一直研究,一定要找机会反映这个纰漏。”先生虽是数学家,但对于物理学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物理学科是多层次、多面性的,能够解释一些在数学领域行不通的问题。我虽然不是专业的物理学家,但我发现用研究数学的方法去研究物理,都能通。”年过八旬的王先生,面对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燃起了攻坚的欲望。“我很感兴趣,这是一种享受。年青人怕学新东西,怕挑战权威,这不应该。”

王先生简单地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思考。“最近我主要在思考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比如老教材上出现错误,我是要揪出来的。至于生活方面的问题呢,就交给我夫人了!”他笑道,“科学研究很不容易,但生活也很不容易。她每天研究做饭,有时候爬上爬下做家务,都很麻烦。我们牙口不大好,她便琢磨着怎么在馍里捣馅,方便进食。”先生年岁已高,除了去课堂,他有时会在学校操场走上七八圈,“反而走路的时候思考问题更为清朗。”只是夫人担心他独自出行会有不便,前段时间因为误诊,先生的双脚浮肿了许久,即便这样,他也没落下课程。“所以有时她也会怪我。”有了夫人作为家庭后盾,先生的治学之路走得十分顺畅。

在与王先生道别时,他不忘叮咛一句:“你们啊,也要把自己的事业坚持下去!”


你以为这个世界不会真有这样的人

像标杆与风帆

你先前对教科书上的人物不以为意

像面具与浮云


可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

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默默地在属于他的一方讲台上

几十年如一日

坚定而持续地书写着自己的治学故事

将一种名为“坚持”的宝贵品格

跨越时代演绎与诠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愿王先生的晚年生活

能成为又一个“黄金时代”

也祝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那句

“坚持下去”

铭记于心!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夜色 | 你一定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西大

NWU朗读者 | Ta的声音里,是否有你的故事?

黄帝陵•文化自信 | 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重磅 | 西北大学新增5名“长江学者”


文/ 张玮 马骞 马雪翎      摄影/ 马骞

编辑/ 马雪翎   责编/ 李琛

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