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从考古到考古学
目前,在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中,有50%是从西北大学毕业。同样,科技考古领域的从业者,也有30%-40%出自西北大学。此外,全国的考古队长有2/3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
3组数据,有力彰显出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雄厚实力。能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拿到“A+”,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认为,“为国家考古人才培养方向作出的贡献,应该就是主要因素。”
1956年,西北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正式设立考古专业的高校。时值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西安成为我国工业布局点之一,面对工业建设中发现的多处古代遗址,却缺乏成体系、成规模的人才培养学科。在国家倡导下,西北大学考古系就此设立。
当年的首批考古专业学生,是从历史学专业学生中挑出来的。而今,61个春秋过去,这里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培养了2440名专业人才,培训文博行业人才600多人次,考古学科也已成为这座西部高等院校的优势“品牌”。
“考古学科的人才培养难度很大。”段清波说,既要有文科,又涉及理科;既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又少不了扎实的实验、实践。支撑点的繁杂,提升了学科方向的把握难度。“我们究竟要办什么样的考古学?”成为西北大学在考古学办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追问。
“文物发掘绝不是单纯的‘挖宝’,而是要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样,考古不仅是挖掘出精美的历史物件,更是要发掘和弘扬出蕴藏在其中、对今天社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认识,成就了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考古”向“考古学”的关键转变。
2006年,以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学科理念得以确立,西北大学考古也由此从1.0版本(基础版)向2.0版本(升级版)迈进。
在学科构成上,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成为确立的3个方向:考古是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者”;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保存者”;文化遗产管理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者”。三者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使历史悠久的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再次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重镇。
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理念问题。用什么样的理念培养人,培养出来的人对行业的影响、对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此前,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应付文物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就可以了,“但现在,这些显然不够”。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文化、有科学思维、国际化、能与时代同步的人”。在对国际先进考古的技术和理念学习上,西北大学迈步最早。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大学就没有停止过追踪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脚步,这些都使其在学科的设立上,从考古学到文物保护,再到文化遗产保护,一直走在国内高校前列。
“我们了解自身的优势,同样也对自身仍然存在的‘短板’十分清楚。”段清波直言,西北大学考古学的人才培养中,培养出了大量的“分母”,却缺乏能够影响学界、业界的“高山”。没有高山,学科的发展就得长时间处于“爬坡”过程。
段清波透露,2018年秋季,一个国际化的“文物修复专业”将在西北大学开设。这个专业要培养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理念、科学家思维、大工匠精神,能够解决我国急需的文物修复人才短缺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延展阅读:
2017年暑假,西北大学师生在新疆开展考古实习期间,勇敢帮助驻地附近群众救火。危急时刻,他们更展示出西大人的品质。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到相关推送)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数据参考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亚洲大学排名发布,西北大学表现稳定
文/ 中国青年报记者 孙海华
编辑/ 崔佳楠 责编/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