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考生的“逆袭”,他在西北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骄傲的 西北大学 2024-04-25

23岁,落榜的他变成了“被调剂的跨考生”

被西大录取的感觉“犹如在跌入深渊前被一双手接住”

24岁,他扎进书海填补差距与鸿沟

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核心期刊发表

25岁,他在贫困地区实地调研

累计参编两本著作,六次在学术会议上汇报相关论文

26岁,他凭借优秀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开启学术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

他是来自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9级理论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周博杨


两本书中的两年

本科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的他,在备战考研之时做出了“跨考”到经济学专业的选择。而落榜的阴影为自己当初的选择平铺了一层阴霾,他孤注一掷,将希望寄托在最后的调剂阶段,当接收到西大的预录取通知时,周博杨收获意外之喜,他相信来到西大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

“刚步入西大读研时,心里还是有些发怵的。”回想起入学的经历,周博杨尤能感到其中艰涩,“半年的突击总难以和四年的积累相较衡”,当老师提及一些学术话题时,周博杨清晰地感到吃力,同时课业的压力也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缓冲时间,他意识到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不断用知识填充空缺的短板。

一间教室、一本文献,通常一啃就是一整天。周博杨表示,当初备考期间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基建”,零碎的知识点则是一块块瓦和砖,它们悬浮在空中,却始终无法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在硕士阶段需要完成一个从“碎片”到“实践”的跨越。无可避免的,在周博杨接触到的庞杂文献中,很多内容艰涩难懂无从下手,但他却尝试在这其中搭建联系,寻找另一种破解的路径,“当你搞懂了鸡生蛋的原理,就会顺势解开蛋生鸡的谜底了。”

周博杨“解谜”的方向,是其导师白永秀教授所攻研的领域之一——“精准扶贫”,针对这一民生焦点问题,老师时常能带来别开生面的研究角度,带领团队取得一项项的成果。“老师是典型的学者形象,尽管已年逾花甲,但努力程度、工作强度却比年轻人还要高。” 

(白永秀教授和学生合影)

在研一期间,周博杨便参与导师团队科研项目,并独立撰写了团队系列专著《城乡发展报告2019》的土地制度变迁章节。当初为了搭建框架大纲,周博杨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不时向导师请教求正,老师在严谨指出细节疏漏的同时,也尊重保留他的个人想法,激发创造“活跃式思维”,由此帮助周博杨在之后的专著写作上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习惯。

继此之后,周博杨又在学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共产党经济思想100年——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分配制度思想章节。“前人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结论性内容理解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编著内容的过程中,周博杨曾与师兄有过多次的讨论,虽然耗费的时间不多,但针对如何攻破盲点的交流却变成了写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周博杨参编、发表文章的部分刊目)

“与其说是用两年课余参编两本书目,不如理解为花两年时间与自己交手。”在编撰的过程中,周博杨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自己“较劲”——他不会选择跳过任何一个“坎”,因为在他看来,认知上打的结好比欠下的债,它们会随时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出现,而当百思而后得解之时,那不仅是体现在这两本书上的成效,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淋漓尽致的快乐。


做学问要扎根黄土大地

做研究从来都不止是关门做学问,问题的挖掘和成果的检验,都是需要立足到黄土地上。”2020年11月,周博杨和团队前往广东、广西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基层调研工作,期间他们所负责的主要内容是对话两地的贫困户和扶贫干部,并结合所学和以往成功案例向粤桂扶贫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正式出发前,周博杨做了充足的准备功课,为了能提出一些学理上的有趣问题,找到一些关键的“突破口”和“出发点”,他查阅了大量当地发展及类似案例中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去了解一些访谈技巧,以便用贫困户能理解的方式去和他们对话。考察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对于此类地区来说,无论是在资金、设施、人才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极度稀缺的状态,同时也缺少一个“因地制宜”的宏观理论去统筹全局。

(周博杨针对区域扶贫所撰写的论文)我们在其中能做的就是从他们的经验中提取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它背后的逻辑,并结合所学为扶贫工作提供一些现实中指导的方案。”他说。在研究此项问题时,周博杨所遇到的瓶颈在于如何把现实中的案例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并在最终转化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具的科研成果。“这是一个‘走出理论,步入现实’的重要跨越。”研三以来,周博杨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打磨这篇“产业扶贫”内容,一边搭建大量的理论体系,一边结合当地的时事发展,“深度了解国家进行贫困帮扶的措施与原理,并为其献计出力,也是我选择经济学的初心所在。”

在导师与同门的多方协助下,周博杨将最终的研究成果《产业扶贫政策与贫困户收入增长: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作为毕业论文顺利提交,并分别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和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21年年会中进行公开汇报,在他看来,将所学理论践行到实践方案,是展现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从个例的实践上升到普遍性的理论传递给业界更多的学者,又是新的一重价值所在。


收获意义非凡的“入场券”

 “老师常说,学科素养的锻炼,更在于思维眼界上的开拓。”周博杨介绍道,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和专著写作,自己也凭借着3个暑期会议和6项学术论坛的实践经历让自己不断与学术前沿相贴近。

早在研一时期,周博杨便产生了报名参与暑期学校的想法,但最终还是以遗憾落选收场,“一年的学术积累难免有限,要凭借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才能换来这张‘入场券’。”而在一年后的暑期,他成功参选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主要承办的“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在全省范围内,他成为了两个入选名额里的其中之一。“在一年时间里,我让自己看到了进步的高度。”周博杨认为,这张“入场券”的意义,更在于阶段内的自我认同。

“哪怕是在线上,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与交融也是溢出屏幕般的精彩纷呈。”不同于学校的授课模式,会议中的学者们更是用不同的思考角度带给周博杨全新的体验,同学们的发言更是打开了他不曾设想到的思路盲区,“开放性思维”是暑期会议带给周博杨最为重要的意义所在。

当自己参与创作的文章第一次出现在权威学术会议上时,周博杨难以抑制住兴奋之情,“这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圣感,像是对这一阶段工作的结业典礼。”而他没有料想到的是,之后他将6次踏上学术会议的汇报台上,面对台下的众多学者,周博杨也逐渐不再感到紧张惧怕,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思想的传达上。

周博杨始终认为,来到西大求学是一场并不偶然的命中注定,西大为这样一个“孤勇者”打开了一扇窗,并不断引导他前进的方向去闯开这扇门,而门外的世界,是最初的理想所在。

在今后的博士阶段,周博杨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继续攻读政治经济学,“不同于考研时期的兵荒马乱,这一次,西大带给了我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8月14日

——1945年——

西北大学致电教育部,请准拨东北大学西安校址为西北大学使用。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篮球、足球、羽毛球,看西大健儿们用桂冠与喝彩献礼百廿西大
学术校庆 | 陕西省基础学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揭牌
从西大到牛津,她以历史为锚点笃定前行
什么?NWU医学生居然可以在蛋壳上作画?
12个项目、17个城市,在西大的7年,他在文物保护中感受历史催生出的不朽魅力
120周年校庆倒计时70天|深化合作、主题骑行,西大人用这些行动来迎接百廿校庆
当西大遇上文创雪糕 | 七夕新品速来,手慢无!
重磅 | 西北大学陈峰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专题论文
图源受访

文字整理/ 赵雪伊  文&编/ 白欣玥

责编/ 魏梦鸽为优秀的西大学子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