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篇SCI论文,4项国家发明专利 | “我和西大有缘!”
用仪器探究光学奥妙,让数据开口说话,以实验室为基点,一路追随光、成为光,每一段经历的背后,是他在实验室的无数个日夜。
在一次次选择中结缘西大
来自河南的卢春辉,本科就读于山东青岛。作为一个从乡村小镇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学子,卢春辉深知,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成为影响人生轨迹的关键一环。习惯于早早对学习生活作出规划,卢春辉在本科期间就“认准”了西北大学的光学专业,“综合考虑下来,我觉得西大是最适合我的学校。”卢春辉说到。
从下定决心开始考研,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卢春辉在西北大学一待就是六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和西大有缘。”
“我在本科期间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实验课的占比不大。”由于自身的实验基础较为薄弱,最初进入实验室,卢春辉也曾陷入过自我怀疑的漩涡。“刚开始根本就不理解科研是啥”,回想起研一的生活,卢春辉笑着说。实验设备操作生疏,专业名词一知半解,面对理论和实操的脱节,卢春辉选择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努力来弥补和追赶。9月份开学,卢春辉在7月中旬就来到了西安,从最基础的实验做起,操作仪器、查阅文献,不会就去学,学会再求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卢春辉也从初入实验室的小白成长为了超净光学实验室的骨干人员。
期间,卢春辉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每一次的正式实验前后,卢春辉都会再进行一次预实验和验证实验,“数据的获得至少要经历3次实验”,加之全英文写作的难度,从科研文献形成初稿,到修改投稿,被打回后再修改,就这样持续了1年多,卢春辉的这篇SCI论文修改了无数次才得以发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科研历程上的一个新起点。”他说。但也正是这种科研的魅力,使得他坚定了再一次选择要在西北大学读博的决心。
沉醉于对光学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卢春辉在研三时便申请了硕博连读资格,并成功成为了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太赫兹光电子学团队第一个在三阶非线性光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硕博阶段专业方向的相似性使卢春辉更加得心应手,而光学研究的魅力又吸引着他不断向前开拓。
用一次次实验感受光学魅力
“在校期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作为主要负责人设计并搭建Z扫描光学系统,二是发表论文,三是把我们的团队带好,尽力帮助学弟学妹。”六年的硕博生涯,卢春辉坚持早8晚11的作息,有时候周六周日他也会主动留在实验室,用一整天的时间打磨技术,攻克一个个难关。
作为骨干成员,卢春辉在超净光学实验室设计并搭建了Z扫描系统,以实现光电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和测试。基于此系统,卢春辉得以筛选优异的非线性材料,设计相应的全光调制器、超快激光调Q和锁模器件,在Advanced Science、Photonics Research、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Physical Review Applied、Nanoscale Horiz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9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第一作者影响因子累计达到110。
同时,卢春辉还协助光子所老师管理了756间学生办公室,并帮助指导本科生薛馨怡和董雯完成毕设,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发表在了Science China Materials和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国际SCI一区期刊上。
卢春辉协助指导本科生完成的SCI论文
“习惯一旦养成,每天不去实验室都难受。”卢春辉笑着说。在他看来,只有规划好时间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每一次开组会,卢春辉都会认真把自己接下来一个月、一个学期的计划写下来,并一步一步去落实。日复一日地按照计划生活,看似枯燥,可对于卢春辉而言,正是在这一趟“单调”的旅途中,他才能笃行不怠,用一个又一个夯实的足印,开拓出精彩的世界。
实验室的氛围,总是让卢春辉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徐新龙老师。进入课题组之前,卢春辉早就在学长学姐的口中了解了徐老师,在选择导师的面试环节,他的表现也令徐新龙老师十分满意,于是,师徒二人的双向奔赴之旅就此展开。在学术上,徐新龙老师的教导总能让卢春辉受益匪浅,无论是科研实验还是论文写作,对于卢春辉的疑问,徐老师总是能很快给出回复。“每天看着老师早上6点多就准备去实验室,晚上待到10点才下班,这种对科研的热情令我钦佩。”自律、严谨、高效率......导师的科研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卢春辉。在生活上,“先做人再做事”是徐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也被卢春辉印在脑中。
除此之外,卢春辉还结识了一群并肩作战的好友,遇到实验难题,大家会一起主动探讨,闲暇时,卢春辉还会和师弟们一块去骑行,在肆意徜徉中释放压力。
以一段段履历描摹多彩人生
博士期间,卢春辉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了国科金面上项目和国科金国际合作项目。于他而言,项目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篇篇论文,越来越多的实践也使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日益扎实。基于科研成果,卢春辉先后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努力让科学原理落地,转化为真正造福人民的应用。
在导师徐新龙的介绍下,研二时,卢春辉逐步接触到期刊论文的审稿工作,“不仅能从别人的论文中发现问题、汲取灵感和经验,也让我自身的英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卢春辉坦言,农村出身的他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刚开始看文献非常吃力,一篇文献就可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但是在他的不断坚持下,阅读文献的能力越来越强,到现在,一学期下来,卢春辉浏览过的文献数量接近千篇。
博二时,卢春辉向国际著名SCI期刊Optical Materials 申请并成功获得审稿人资格。“practice makes perfect”,回首过去,这句朴素的英文谚语是对他的经历最好的诠释。
除此之外,卢春辉还曾多次参与国家、国际学术会议,学界前辈的点拨总能让他受益匪浅。2019年,卢春辉跟着导师一起参加了第五届二维材料国际会议,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从会上积攒的实验经验和数据都对他接下来的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科研不是单打独斗,团队是很重要的。”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卢春辉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老师在线上、线下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从最开始的张贴海报的会议“小助手”,到作为西北大学博士生代表参加由中科院物理所发起的第六届全国物理学科博士生论坛,并受邀在会上作报告、获得优秀报告奖,卢春辉在不断的交流中完善自我。
毕业之际,获得2023届陕西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的卢春辉决定继续留在西大,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教学科研岗的一名教师。“交流,保持年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卢春辉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回望过去,谆谆教诲的老师学者、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西大给予了卢春辉向上攀登的底气和能力;未来,卢春辉将继续在西大度过无数个“六年”,沿着前辈们的方向,在光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西大“红桅杆” | 树思想旗帜,引航前行方向 9所高校offer,直博清华大学 | 不做刻板“理工女”,做多姿多彩的西大女生 26项!西北大学高水平科技成果遍地开花 西北大学古生物团队Science发文:云南虫不是脊椎动物 西北大学5项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从零开始的西大文献学修炼之旅 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荣获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图/ 王天问 高潇阳 部分图源受访者
文&编/ 张学冰 刘晶晶
编校/ 朱悦 责编/ 魏梦鸽
为优秀的西大学子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