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投稿 | 罗曼·西格纳:一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艺术家
摘要:他的作品是对生活幽默面的展现,它展现的是一段段像音乐一般的充满享受、娱乐及趣味性的生活并伴随着不时的思索。
这是个富有暖意的周日。光线透过薄薄的云柔和地洒下,阳光和云彩像穿过磨砂玻璃的光影,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给予孩子一丝丝温暖。因为有爱的眷顾,这片土地就像是个天真无邪的孩童,顽皮而好动。一切都被赋予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感受就和我看见罗曼·西格纳的作品一样,那其中的趣味与俏皮,还夹杂着某种突入其来的意外感,使得人在饶有兴趣中,还不时感到惊异。
椅子,钢结构、水泵,约150x80x40cm,2018
Chair, Steel construction, water pump, Approx. 150x80x40cm, 2018
从阳光普照的室外走进麓湖A4美术馆,这里正在举办罗曼·西格纳的影像作品展《Video & Film 1957-1989 and Now》。在影像中它做了各种不太危险,有点危险,相当危险,非常危险……各种各样等级与程度不同的危害实验,与其说是实验,不如更贴切的说法是挑战。实验总是为了一个期望的结果,但罗曼·西格纳的行为不仅仅如此。这些来自于实验的影像都是用投影仪投射到墙面上被呈现出来的。在影像中他总是作为那个挑战者出现,其行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某个答案的存在。毫无疑问,这种看似荒唐的举动不仅令人发笑还能引人深思,并因此展开一系列的探讨与发现。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它的意义不在于给你一个怎样的答案,而是给你一个线索或是一个由头,使你展开思考并不断去探索。
落入冰面,单屏幕影像,一分零二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5
Einsinken im Eis/Falling through the Ice, Single Channel Video , 1'02", Color, Mute, Super 8, Dreiweihern St.GaIIen, 1985
Camera: Peter Liechti
例如,其中的一件作品其内容就是创作者走在冰河上并越走越远,然后他掉进了冰窟窿,挣扎着从中爬不上来,满脸绝望却又满眼坚定。这个视频让我思绪万千,它让我回想起一种似曾相识的体会。那就是在我儿童时期做那些很危险的事,做那些大人不让我做的事情时,那兴奋的状态与做后又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感觉。我在想,或许每个人天然的就具有某种反叛精神,某种挑战权威的力量。只是我们长大后就望而却步了。在这个视频中的罗曼就体现了人类的这种反叛精神。虽看起来是乎很愚昧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反叛精神的强大甚至能够跨越死亡的恐惧而独立存在。因此历史上才会有如此多勇敢于打破准则的人,用生命寻求答案和真理的人。因为总有人不甘条条框框的束缚,总想突破现实的约束。在这些人的眼中,世界更博大,人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他们是自由的斗士!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或多或少有着这种情怀。
小桌子,单屏幕影像,十九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0
Tischchen/Small Table, Single Channel Video, 19”, Color, Mute, Super 8, Fluss Sitter/St.Gallen, 1980
在罗曼·西格纳的作品中,不光有反叛精神,我们还能看见这个艺术家内心的小幽默和调皮个性。在另一个视频中,罗曼将一个小火箭系在自己的眼镜上然后点燃。小火箭就将他的眼镜发射到了广阔的天空之中,然后他“噗嗤”一声一笑了之。这多像个孩子呀!因此我始终认为罗曼心里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眼镜和火箭,单屏幕影像,二十一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Brille mit Rakete/Glasses with Rocket, Single Channel Video, 21”, Color, Mute, Super 8, Weissbad, 1982
Camera: Leon Stauffer
那天在A4美术馆,我还看了一部关于罗曼·西格纳的小电影《罗曼的旅行箱》。从这个影片中可以发现,西格纳作品中那能使人深思的一部分,它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了。其中,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他在瑞士老家的一座火山口放上了炸药,试图去模拟火山喷发。那座火山很久都没有喷发过了,然而他一直都对此感到困惑,并有所思考。虽然,最后火山也没有爆发,但炸药的爆炸却呈现出类似火山爆发前的前奏状态。在影片中罗曼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就像个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去和巨人开玩笑,并默默祈祷他不会生气!有人很喜欢这句话,认为其意义之深刻,可能带着某种政治意义或是哲学思考。
卡摩尔死火山,单屏幕影像,一分三十二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剧照:Peter Liechti,1986
Kamor, Single Channel Video, 1'32", Color, Mute, Super 8 film still: Peter Liechti, Kamor, 1986
那天观影完有一个讨论会,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我看来,最站得住脚的解释是,它意味着某种平衡,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对我们而言,当时更着重讨论的问题是艺术家的作品与社会接受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做为一名艺术家既要“做自己”独具个性,又要学会如何把握某个度使社会能够接受和理解你的作品。对很多艺术家而言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瀑布,单屏幕影像,三分十九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2
Wasserfall/Waterfall, Single Channel Video, 3’19”, Color, Mute, Super 8, Leuenfall/Kanton Appenzell, 1982
但对于那些有天赋的艺术家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就要简单得多。从罗曼的作品中,我就觉得这种协调与统一与生俱来。因为他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天性、爱好以及人生体会。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早期作品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做的一个个恶作剧。从对他的生平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经历是比较简单的,人生中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他的人生八十年载可以说是风平浪静的。这就为他能始终保持童心赋予了先前条件。因此,他的作品才能总是带着一种天真乐观且孩子气的味道。罗曼是一个总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人,一个总能将平凡转变为艺术的艺术家。他总能给予自己的艺术品一半幽默讽刺,一半沉着深思的特质。
烟圈,单屏幕影像,一分二十四秒,彩色,无声,八毫米胶片(转数字),1984
Rauchring/Smoke Ring, Single Channel Video, 1'24", Color, Mute, Super 8, Fluss Urnäsch/Hundwil, 1984
Camera: Peter Liechti
他的作品是对生活幽默面的展现,它展现的是一段段像音乐一般的充满享受、娱乐及趣味性的生活并伴随着不时的思索。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可以逐渐发现罗曼·西格纳这个顽童渐渐长大了,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生境遇,开始感到悲伤和无助,他也从一个“恶作剧制造者”变成了一名幽默演员和讽刺家。他开始用作品表达孤寂、悲哀、愤怒以及讽刺社会问题。但无论如何他总是能以独特的方式诠释自己的艺术人生,并能做到个性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他的作品始终都忠于自我而别具一格。这可不就是对“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关于自由最崇高的完美诠释吗?
关于作者
丁典,女,出生于成都,重庆市人。重庆市工笔画学会会员。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欢迎各位参与到麓湖·A4美术馆的约稿计划中来,字数不限题材不限,表达你对艺术的看法,展评、影评、艺术评论,共同激活西南艺术生态。
*稿件可投递至:willyi@a4am.cn (每稿必复)
Roman Signer展览宣传片
撰稿:丁典
编辑:Willyi
视觉:刘丙柯
*需转载请联系麓湖·A4美术馆
正在展出
扫码二维码购票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麓湖·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是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创办的一间专业艺术空间,聚焦国内外前沿艺术发展,致力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关注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并推动艺术家的实验创作,透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A4持续举办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同时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在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间断地引入并研发各种讲座论坛、实验演出、艺术家工作坊、影像放映活动等系列公共教育项目。A4希望通过与国内外的深度艺术合作,系统性的学术及教育建设,搭建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