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驻留|六十天之后:流动与开放的隔离现场
从6月23日开启「艺术家隔离日志」以来,我们每天都会更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回应,包括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社交隔离等问题。六十天里,我们见证了六十个独特的视角,听到了来自世界的声音。
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附近”的消失,个体之间都通过一个高度抽象的系统来协调。连续六十天的“艺术家隔离日志”不同于常规意义的线上展览,其尝试依托互联网建构新的精神空间,塑造一个关于艺术与人的“附近”,真实且具体,对每个人开放。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本能的回应,即使身处封闭的生活;对于观众来说,艺术的工作也提供多重判断与角度。
不止建构,我们也在反思。后疫情时代,病毒、生态、人类、后人类主义叠加纠缠。当整个生态系统(群落生态与文化生态)在摧毁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树立起的人本主义时,去除了人类中心化的观点,艺术创作者、艺术从业者该如何重新审视艺术、人与生态、世界的关系。由「艺术家隔离日志」衍生出来的对谈与互动,正是我们不断回应当下的尝试和结果。
项目在持续流动,即使每个人的坐标都是固定的。流动意味着及时地调整、纠正与试验,不间断地提供新鲜的视角与尺度。依托于网络,“艺术家隔离日志”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艺术生态圈,不是以艺术家为中心,不是以一件具体的作品为中心,疫情更成为项目的背景。真正的核心是我们作为拥有创造力与感知力的人,在全息危机下的应变与思考。
福柯说:“人是近期的发明,并且正接近其终点……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我们也许是沙滩上的一张脸,海浪令我们失去了具体的脸孔,但我们还是一颗一颗的沙粒,还可以有新的形态,新的存在。
对话
从疫情联想到的机构、展览与艺术实践
以非盈利艺术机构工作者的立场,在这持续将近半年的限制性生活中,面对关于机构工作、艺术思考与个体生活体验这三者身份与价值思考与切换的问题,相对于宏观的工作策略与艺术拓展,疫情加注在个人家庭、周边社区、城市环境的影响显得直接而深切。
对话: 我们必须重新看待艺术机构生存环境与空间的有效性,或者说它本身是否建立坚实且符合逻辑的运行基础,在全球化失效的局面中,如何有效回归本地与社区化的工作方式,解决空间与项目运转困难的焦虑。
时间: 2020年7月9日
蔡丽媛:
被压缩的活动空间使我们重新理解“社区”的概念,特别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即便这样的语境正在遭遇大面积的后退和抵抗,但其价值同时使得每一个居民包括艺术家重新思考自我价值与区域价值,以及自我与区域之间的联系。遵循这个逻辑,我们是否重新理解艺术机构的社会价值与工作方法,特别在于区域定位与由此产生的项目策略。以自身工作的实践来看,除了建立以城市为背景的工作以外,加强项目的本土化、社区化也在疫情中为美术馆带来活力。这需要针对变化而设定更为精准的空间策略,并且积极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流转的活动空间被限制,社区的概念被凸显并放大,也许这是疫情所带来的契机。
病毒演绎——新冠时期的爱情
作为行为艺术家,Bill Aitchison的表演具有很强的接触性和身体性。隔离期间他在自己的公寓里通过视频电话进行表演,观众只有一位。这是一种交互的、隐密而亲近的运动方式,不仅是他,观众也进入其中。这种全新的表演方式与关系,构成了一种新的现实。
对话: 关于病毒自带的叙事性和它在当代社会的关键性作用。
时间: 2020年7月24日
提问:
线上项目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感受,这种缺乏近距离接触的观赏方式减少了很多的障碍。当人们大量通过线上的方式观展,他们如何解决无法到达现场而缺乏的体验感?特别对于行为艺术家,相对于影像作品他们更强调现场性。
Bill Aitchison:
“我看过一些现场表演,这些表演并不能让我感觉我是他们的观众。在与不在,这个表演仍然会以以前的方式进行下去。我和表演者之间的交流是几乎不存在的。同时,在一些线上表演中,我也感受到了与表演者之间的非常强烈的联系。所以我认为现场表演的精髓部分是属于感官上的体验,我们不仅通过眼睛,更是通过耳朵、嘴巴,感官和剩下的所有部分去体验。我们并不知道表演的边界在哪里?这个边界可能是在台上,也可能会到其他地方。如果你是通过屏幕观看了表演,它就只会停留在屏幕上。不过,或许这就是核心。边界是最容易被打破的。”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与未来
后人类时代,Michael Just将病毒理解为一次生态危机的警示,在生态纠缠的尺度内思考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探索人与机械、人与非人的一体化共生的概念。拨开当下苦难的迷雾,思考人类共同体的未来道路。
对话: 作为艺术家如何在与未来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纠缠中进行艺术创作、建构未来生活、怎样整合超智能人工生命形式,以及如何在影响人类对未来生活愿景上发挥积极作用。
时间: 2020年8月14日
Micheal Just:
我们聊“逆全球化”的时候,要区分两个概念,分别是“global”和“planetary”,前者是“全球化”,后者主要是从地球的属性去讲,这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在一起。比如说“global”全球性,是一个很经济化政治化的概念,我们去想它的“国际性”,就是在说“国家”、“政权”这些有关系的一个概念,说到底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为什么会有全球化?其实是资本主义的结果,对么?比如说西欧的殖民者去到非洲、美洲进行殖民,到最后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金融的体系,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或者可以继续往前追溯,也许是启蒙运动、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病毒,我们看到一种针对经济体系、金融系统的强烈打击,对于有些国家这种打击甚至是崩溃性的。
关于“逆全球化”,现在很多国家会不停地设置更多的界限,将在全球化过程中那些曾经被打破的边界重新设立起来。病毒就在非常讽刺地打破这些边界,否则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因为如果只是在一个地点爆发,那么只有那里遭殃,别的地方不会。正是因为全球化,才会使得病毒成为一种全球危机。而病毒正是在跨越边界,一个global的边界,全球性的边界,不是星球性的边界,不是planetary的边界。因为在“planetary”、“星球化”的概念里面,是没有这种边界的。它们都是生态有机体的互融、互相联系的一个内在和谐平稳的体系。
对谈预告
话题: “装扮起来!”:公共空间里的“活”雕塑
活动时间:2020.09.04(周五)20:00
嘉宾:Guda Koster & Frans van Tartwijk:来自荷兰的艺术家组合,也是「艺术家隔离日志」参展艺术家组合,创作领域主要涉及装置艺术、活体雕塑及街头表演。
参与方式: 🔹zoom线上聊天室:会议ID:955 203 9549密码:222222
🔹bilibili直播:房间号:22164832
“魔法时刻”是日落前的一小时,此时影子会被拉长,光也带有一种独特而接近超现实意味的特质。疫情期间,阿姆斯特丹变成一座空城,一种新的存在也因此到来。影片由数个荒芜城市的镜头组成,Guda Koster与Frans van Tartwij化身伫立在街角或是广场的活体雕塑,成为空城中难以忽视的存在。
“大事件”不是刻意的“活动”,而更像是路人们在街头偶然碰见的“一幕”。艺术家们全身包裹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服饰中,扮演一个个拥有独特设定和意义的“活”雕塑,时而静止,时而跟随音乐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舞动。
Guda Koster与Frans van Tartwijk将会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活体雕塑表演背后的故事,关于服饰与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在公共空间中的“活”雕塑议题上对艺术创作本质的反思:表演者是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还是将自身困在了雕塑中?此外更有机会与艺术家一同装扮成“雕塑”进行表演互动,还不速速来参加!🙌🏻
作品精选
DAY 1
加速螺旋:屏住呼吸!隔离!停止工作!拒绝艺术!
Izabela Chamczyk
在不断重复并提速的上妆、进食、抽烟、饮水等一系列行为之下,Izabela从开始的有序到失控的混乱,如同现实的累加与不断拉响的警报, “拒绝艺术”、“屏住呼吸”、“保持卫生”、“限制距离”。
DAY 8
时间与沙,荒漠中的身体实践
Claudia Vásquez Gómez
智利艺术家Claudia Vásquez Gómez置身与广袤的沙漠中,探索时间与独处的意义。以有形喻无形,未言一词,以沉静抵御恐慌与躁动。
DAY 20
当人类消失在阿姆斯特丹的日落大道
Guda Koster and Frans van Tartwij
荷兰艺术家组合Guda Koster & Frans van Tartwijk,化身为伫立在黄昏的阿姆斯特丹街头的活雕塑,指涉空城中新到来的存在。
DAY 38
居家隔离带来了降雨量最多的春天
Zoey Hart
左滑查看图片
美国艺术家Zoey Hart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时间和生命的问题
DAY 46
你能闻到我么,如果答案是不,希望自己没有气味
Plant a Cloud
左滑查看图片
艺术家组合Plant a Cloud写了一首描述气味与知觉的诗
DAY 52
巴西的生物和政治“病毒”
Bruno Moreschi & Fernanda Pessoa
巴西艺术家组合Bruno Moreschi & Fernanda Pessoa记录了里约城示威的声音,民众在各家的窗口抗议愚昧的政治当局。
DAY 54
相对的房间
heidundgriess
德国艺术家组合heidundgriess通过橡皮筋的形状变换来探索空间的边界与意义。空间是行为的结果。被定义的空间究竟有多灵活?空间内外的运动对它自身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DAY 56
“家”——关于自我身体的完整性
姚纯纯 (Yao Chunchun) & Gabriel Moraes Aquino
艺术家组合姚纯纯 (Yao Chunchun) & Gabriel Moraes Aquino提出了关于“家”的思考。
六十天作品回顾
Day 1
加速螺旋:屏住呼吸!隔离!停止工作!拒绝艺术!
Day 2
回观整个宇宙,在其中找到自我
Day 3
地铁中的DJ直播体验
Day 4
把作品扔进洗碗机
Day 5
四分四十秒的城市背面
Day 6
后疫情时代,为世界写一首诗
Day 7
在全世界交换孩子们的画作
Day 8
时间与沙,荒漠中的身体实践
Day 9
“你问得太严肃了,这让我的回答也很严肃”
Day 10
手握材料的质感是我想念的生活的样子
Day 11
形而上学的时空
Day 12
当生命受到威胁,艺术还有用吗?
Day 13
做的每件事都相互关联,从我睁眼的那一刻开始
Day 14
疫情与地震的夹击之下,艺术如何黏合现实
Day 15
强制性的社交隔离
是人类面对疾病时所发明的最愚蠢的方法
Day 16
那些生长在画室里的花草,是我试图揭示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的循环的核心
Day 17
我始终坚信,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现实
Day 18
孤岛隔离,信号消逝
Day 19
这就是我在南京所经历的一切
Day 20
当人类消失在阿姆斯特丹的日落大道
Day 21
在全世界交换孩子们的画作
Day 22
当时间放慢到静止的边缘
Day 23
我不相信男人会因为社交距离的隔离而停止侵害
Day 24
社交隔离是一场开放性的游戏
Day 25
我们正在面对于巨石阴影处作画的祖先所遭遇的相同困境
Day 26
艺术是对全球凝聚力的回应
Day 27
给脱骨鸡按摩——疫情期放松的七七四十九式
Day 28
疫情隔离——人类社会的“中年危机”
Day 29
在无人深宅处,重现蔡明亮与安东尼奥尼
Day 30
当人们在谈论柏林的好天气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Day 31
我们能做的只是期盼
Day 32
在全世界交换孩子们的画作
Day 33
早就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我将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记录下来
Day 34
极限社交距离测试,我们在巴黎驻留时,画了很多圈
Day 35
隔离带来的孤独是一种至高的体验
Day 36
我只用生活必需品来创作
Day 37
即使不能相见,也想带你看看我在首尔的展览
Day 38
居家隔离带来了降雨量最多的春天
Day 39
洛桑与多伦多的两个凯撒
Day 40
我渴求果实,也保留下繁复的树枝
Day 41
蓝色天空与绿色露台的交界,是我每天的一支舞蹈
Day 42
去他妈的隔离
Day 43
感觉自己就是科幻电影的女主角
Day 44
为病毒画像,作为一种暂时幽默
Day 45
自由是艺术家唯一的财富
Day 46
你能闻到我么,如果答案是不,希望自己没有气味
Day 47
红色塑料猪、蓝色垃圾箱和绿皮沙发旁的思考与问答
Day 48
在卧室接受苏菲神秘主义的试炼
Day 49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用艺术来研究世界
Day 50
疫情之后,我想重新解释川剧变脸和面具
Day 51
玫瑰、青梅与我的线上色彩生活
Day 52
巴西的生物和政治“病毒”
Day 53
去工作室吧,花一个小时步行而不是坐火车
Day 54
汉堡火车站,相对的房间
Day 55
我们的悲伤不会自行显现
Day 56
“家”——关于自我身体的完整性
Day 57
当代艺术家是他们自己历史的演员
Day 58
日本没有拥抱的习惯,所以我很适应这样的社交距离
Day 59
保留、掩埋、情景记忆,自我的考古学
Day 60
社交隔离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停顿和凝聚
平台链接
微信公众号:A4am
微博:@麓湖A4美术馆
哔哩哔哩:@麓湖A4美术馆
youtube:@Luxelakes.A4artmuseum
instagram:@lukelakes.a4artmuseum
CEF实验影像中心:
内容编辑:李玥琪、蔡丽媛
视觉制作:霍雨佳
内容排版:王月竹
内容校对:蔡丽媛、江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