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的饭碗里究竟有多少中国粮?

央视三农 2022-07-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农视网 Author 农视网

重农务本,国之大纲。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政策调动和保护了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现在稻谷、小麦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


——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到底有没有担心的必要?要想理性地分析这个问题,不能仅凭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而是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我们饭碗里的粮食有多少是中国粮、又有多少是进口粮?


01

中国粮食产能和人均占有量


先来看个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13277亿斤(6.64亿吨),这不仅达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历史最高点,同时还实现了自2004年开始的十六连丰。目前我国粮食产能位居世界榜首,也是产量首个突破6亿吨的国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视网

当然粮食够不够吃,不能只看总量,更要看均摊到每个人身上有多少。以2019年为例,我国总人口14亿,简单计算可知,人均占有量约为470公斤。

粮食人均占有量470公斤是多是少呢?

可以通过横向进行比较,全球总人口76亿,以2019-2020年度为例,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是350公斤,同时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是人均400公斤。不论是参考全球平均值、还是国际安全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是高出很多的。

有网友可能会疑惑,人均470公斤,一天就是两斤半的粮食,我一日三餐根本吃不了这么多主食呀?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概念,粮食不等于口粮。


粮食包括玉米、稻谷、小麦等谷物以及豆类和薯类,只有一部分粮食会成为我们的口粮,其余的更多是要用作饲料、工业原料、种子等。譬如当前我国面积和产量双冠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其饲料消费高达60%以上,工业消费接近30%,口粮消费仅占消费总量的3%左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视网


02

我国口粮的自给率


为了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国新粮食安全观里提出了要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多年来,我们也一直秉承着这两条优先原则。


谷物主要是指玉米、稻谷、小麦,再加上很少量的大麦、高粱等,2018年,我国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口粮是指稻谷和小麦,二者产需有余,我们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

既然是讨论饭碗,那么我们来重点关注口粮作物——稻谷和小麦,二者大部分作为我们的主食,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作食品工业、畜禽饲料等。


以2018年为例,我们来算一笔账(数据参考《2019-202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18年,我国稻谷产量是21213万吨,大米总消费量15471万吨(稻谷加工成大米后,重量大约为此前的70%),其中大米的口粮消费为11389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全年我国大米进口约308万吨,出口达208.9万吨,2019年大米出口量一度反超进口量。

2018年,我国小麦产量是13143万吨,总消费量12663万吨,其中口粮消费8896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全年我国小麦进口309.9万吨,出口28.6万吨。

二者相加算来,2018年我国大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只占总消费量的1%。

数据来源:《2019-202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制图:农视网

实际上,我国大米和小麦的产量都是略高于消费量的,也就是说,国人直接食用的口粮自给率能达到100%,之所以仍有一小部分进出的缺口是为了提高品类的多样性,以供市场选择。

据了解,我国进口的大米中,其中三成是高价食用米,七成是用作加工原料的低价原料米;进口的小麦主要是用于蛋糕、面包的高低筋专用小麦。

再帮网友们算个账,以2018年的口粮消费量算来,我国大米和小麦(磨成面粉前)总的人均消费量约为145公斤,每人每天合0.8斤,跟平均线比,你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03

“端稳饭碗”背后的努力


中国人能将饭碗装满国产粮、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并不容易。


我国以不到全球1/10的耕地,生产出全球1/4的粮食,养活着世界上接近1/5的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最新数据,我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人均约1.45亩。总面积位居世界前五名,人均耕地面积一下落到了队尾,只占平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


耕地面积并非世界第一却实现了全球第一的粮食产量;在人均耕地面积远不及平均水平一半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可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奇迹。

这世人惊叹的奇迹背后,实际上是我们多年来长期的努力。

耕地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先决条件。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土地资源的争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被挤压。为了满足国人粮食所需,18亿亩耕地的底线是经过科学测算得出的“安全线”,也是长久以来中央下死命令要求牢牢守住的红线,任谁也动不得。同时还要确保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不少于15.46亿亩。

在耕地面积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提升耕地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了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6亿多亩。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确保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了保护我国最大的粮仓,今年3月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如果说耕地是粮食有形的基础,那么科技则是“隐形的翅膀”。


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视网


此外,随着科研工作者不断改良已有品种、培育新品种,中国粮食品质全线提高。作为中国生产历史最长的方便面,河南漯河南街村的“北京方便面”就见证过一次历史性改变,最开始生产的几年里,面饼中混合的高筋小麦只能从国外进口,而自1999年起成功用上了我国自主培育的高筋小麦品种——豫麦34。此后像郑麦366、新麦26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鲁爆玉1号、超甜2018等玉米品种不断问世,袁隆平的杂交稻亩产更是打破了世界记录。


除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也是关键因素。为了保护和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为保护农民利益,避免“谷贱伤农”的老路,2005年7月中央首次启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至今已经连续启用16年。

2006年起,我国全面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此后农民种地再也不用交“公粮”了,这相当于又增加了一笔效益。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四种种粮补贴:良种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补贴。2018年起前三者合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不变,又增设产粮大县奖励、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


免税、补贴、最低收购价兜底,这一箩筐的惠农政策给农民朋友种粮系上了安全带,让他们可以放心尽可能多地生产粮食。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相信答案已经出来了: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几乎全部都是国产粮。即便未来国际上真的出现了粮食短缺或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更不可能让我们沦到饿肚子的地步,因此大可不必担心。



为你推荐



本文来源:农视网

转载编辑:杨滢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汪群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