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看看院士专家们怎么说

不断前行的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城乡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够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设方式尚未根本扭转。


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并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几个方面给出一系列具体意见。对于这些具体方面,风景园林网进行了简单归纳整理,并汇集了十多位院士、专家的专业分析与精彩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总体目标


《意见》在总体要求部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包括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点的目标:


2025年目标: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市病”问题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2035年目标:


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


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管控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重大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统筹大中小城市住房建设。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道体系。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中国几大主要城市群分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区域和城市群是宏观尺度上推动绿色发展的空间层次。应关注三个要点:一是筑牢安全基础,区域和城市群的发展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二是顺应经济规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区域集中;三是促进区域协同,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2.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主要内容:


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一批郊区新城。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立体绿化。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球场地等设施建设,建设体育公园。推动绿色城市等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傅伯杰:


我们要建立的城市生态模式,不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好用。单纯地把生态城市理解为美化城市、种花种草是不对的。生态城镇建设要综合考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进行保护、整治和重建。要在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和功能。


3.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主要内容:


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培育乡村新业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


乡村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但目前还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偏低、乡村特色风貌欠佳、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一系列问题。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


1.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


主要内容:


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鼓励建设绿色农房。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等。


中国建筑集团首席专家叶浩文:


绿色建造主要表现为五大特征。一是建造活动绿色化,包括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绿色交付的一体化绿色统筹;二是建造方式工业化,现阶段主要途径为发展装配式建筑;三是建造手段信息化,体现在有效发挥信息共享和集成优势;四是建造管理集约化,从全局角度对各环节进行统一筹划与协调;五是建造过程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以及上下游的互利关系将相关产业资源进行绿色化整合。


2.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


主要内容:


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加强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建设。加强城市高层建筑等消防安全管理。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农村电网等建设改造。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


告别“混凝土的森林”,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特别是大力发展以地铁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区地下物流系统为特征的绿色城市基础设施。要将所有能转入地下的建筑都转到地下去,从而节省土地资源,释放出大批地上空间用作大片的绿色植被和生态空间,建设绿色城市。这才是没有“城市病”的未来城市。


3.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主要内容:


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保护标准和政策法规。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做好测绘、建档、挂牌工作。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加大保护力度,不拆除历史建筑,不建假古董。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等。


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历史建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历史地域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找准历史地域的城市更新在保护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平衡点,进而更好地促进对历史地域空间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以保护为前提,以活化为支撑,通过两者结合,激发历史地域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脉得以真正存续。  


4.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


主要内容:


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崔愷:


过去建筑师在设计中,习惯于用传统建筑美学观点评判绿色建筑,觉得绿色建筑不好看,是工程师的美学而非建筑师的美学。但建筑师应积极迎接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创建绿色建筑新美学。如何让建筑变得更绿色生态?“七化”策略即:本土化、开放化、轻量化、绿色化、长寿化、再生化和产能化。


5.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


如今习以为常的一次性餐具、洗刷用具,农田里的一次性地膜,礼品乃至书籍一次性的包装材料等,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建议未来可从资源税上加大对于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的征收力度,以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消费端来看,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如鼓励消费者形成自带日常用具的习惯。




创新工作方法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主要内容:


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相关规划,建立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机制,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乡建设管控和引导机制,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建筑品质,塑造时代特色风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制度,确保一张蓝图实施不走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镜堂: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城市和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


2.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


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强化对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础设施效率、生态建设、污染防治等的评估。制定城市体检评估标准,将绿色发展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城市政府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向社会公开体检评估结果。


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


推出全国范围的体检评估规程意义重大。整个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就像小孩子发育一样,很快要进入到一个成熟期,把一些小毛病、小问题全面认真地检修一下,会为我们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奠定更长远的健康基础。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主要内容:


完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布局一批支撑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研发项目。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等融通创新、利益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


绿色技术不是单一的某项技术,而是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一套技术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做减法”,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还要追求“加法效应”“乘法效应”,通过“绿色技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多重提升。


4.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


主要内容:


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促进城市建设及运营模式变革。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的智慧化管理。加强社区智慧化建设管理。


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


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人民需求、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都处于拼图阶段。各行各业共同拼接,拼到最后就形成清晰完整智慧城市的图形。


5.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推动形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合力。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为抓手和载体,构建社区生活圈,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


“共建共治共享”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出资出力等方式参与,推动以群众为主体的“共建”。居民可通过自治小组、业主委员会、党群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组织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实现“共治”。“共享”则是使居民能够享有美好环境建设的成果,平等享有完整社区的设施与服务。


——END——


相关链接:

专家论道: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传承

你的城市生病了吗?给它做个体检吧!

吕斌:激发历史地域内生动力,促进城市空间魅力再生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规划设计如何助力?

王蒙徽部长: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