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地域文化和城市空间——高铁车站“场所精神”的设计探索
近日,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分论坛之TOD重塑城市空间论坛在线上举行。欧博迈亚中国区总经理、上海分公司负责人克里斯·卡纳博(Christopher Knabe),城市设计与智能交通高级主管贺剑锋共同分享了高铁车站“场所精神”的设计探索。铁路车站区域作为城市的核心门户之一,是人们公众活动和集体回忆的重要载体,也是“场所精神”理念最为直接的展现。欧博迈亚一贯致力于对城市空间精神内涵的探索,在杭州,他们为富阳西站树立了独特的门户形象,有别于既有富阳站侧重传统人文元素提炼与演绎的做法,富阳西站更侧重对自然山水元素的映射和表现。
左:克里斯·卡纳博(Christopher Knabe) 右:贺剑锋
中国铁路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两个时代:普铁时代和高铁时代。普铁时代各地车站建设以交通客运为主要职能,这个阶段的站房主要解决铁路客运及城市交通换乘等问题。此时的车站一般是所在地为数不多的重要公建项目,因此各地车站造型百花齐放,彰显地方特色。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系统逐步融入,车站的现代化建设形象要求开始显现,个性逐渐丢失,趋于雷同。
21世纪以来,我国高铁建设蓬勃发展,中国逐步迈入高铁时代,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铁车站在规划设计上较充分地考虑了城市化进程需要,注重立面形象的“现代化”,同时也延续了普铁时代站房设计雷同化的趋势。高铁时代的车站建筑大多为独立布置,和城市及周边片区分离,车站的孤岛化现象明显。
高铁与城市化结合,目的是依托高铁流量激发城市发展,本质上也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综合开发模式。相比于地铁,高铁TOD更强调“站城一体”,即融合交通、功能、空间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也更为注重对地域文化、集体空间感知与记忆的塑造,而这些也正是“场所精神”概念的集中体现。
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由挪威建筑理论学家及建筑师诺伯尔·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提出,其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通过“回归事物本身”来讨论建筑的本质。
场所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结合体,主要反映在特定的地点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以及环境特征等因素。场所精神是指人内心主观意识空间与客观存在空间的融合,即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场所氛围,对空间场所萌生出的方向感或认同感。场所精神理论中基本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的创造之间的本质关系。
一方城,一座站,一个人
车站是一扇窗口,以城市门户的身份,展现着城市的特色;
车站是一段历史,体现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车站是一部故事,承载着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或离别的记忆。
车站是沟通的枢纽、情感的共鸣、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标志,是赋予相遇和离别更多意义的停留之地。
车站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场所存在,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一直被广大的规划设计师所探寻,也造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柏林中央车站是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汇集了高铁、区域火车、地铁、轻轨及有轨电车等多种轨道交通,更是一个联动开发的综合性城市场所,集餐饮、零售等商业服务与智能商务办公街区于一体。站点的开发也与沿河的景观和环境设施完美融合。柏林中央车站,这座建筑、工程和交通的杰作,造就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是继帝国议会大厦、勃兰登堡门后柏林的第三座横跨东西柏林的地标。
京都站:铁轨上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京都站承担着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的双重角色,是一个在功能上高度复合的建筑体,其内部除了铁路车站和地铁车站外,还包含伊势丹百货、购物中心、一座文化馆、一座博物馆、一家旅店以及一个大型立体车库。京都站的大阶梯和空中花园也是游客们争相来访的著名景点。现在的京都站,俨然是日本最著名的旅游打卡地之一。
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车站
通过铁路的下沉处理,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将建设成地下贯穿式车站,释放了大量可建设土地用以开发一个集居住、商务、办公和文化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建筑设计“与古为新”,在延续场所的历史感的同时,通过大厅顶盖造型奇特的“光眼”,引入大量的自然光线。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城市铆点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车站内外保持着公共空间的连续性,使其成为连接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核心节点。车站的个性化风格无缝融入整体城市环境,南部呈现新气派,强化当代都市形象,北部则与历史居住区协调,充满19世纪荷兰小镇特点。
日本和欧洲有着悠久的铁路发展历史,在车站文化培育、场所精神营造以及车站与城市融合方面成绩斐然。中国作为后发者,正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车站营造模式,也逐步涌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地域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双版纳站,也有生态、历史和科技多维融合的嘉兴站,等等。
欧博迈亚在现行铁路框架和运作机制下也在不断探寻高铁车站建设的可行路径,从而全方位体现车站特有的品性,内涵与场所精神。在设计实践中,团队尤其关注两大方面:
第一,车站作为文化载体存在:车站建筑需要与城市文化充分融合,才能赋予建筑灵魂,体现人文与文脉的保持和延续。
第二,车站空间的场所性:车站需结合并界定城市空间,维持良好的系统性,在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建立显现、补充和象征的积极关系。
富阳西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场所塑造
富阳,一座承载人们对富春山居无边想象的山水之城,天目山余脉绵亘西北,仙霞岭余脉蜿蜒东南,富春江西入东出,呈现出“两山夹江”的地貌特征。富阳给世人展示出一幅新时代山水融城、富春山居的美丽画卷。
欧博迈亚设计团队希望富阳西站不单只是一个纯粹的火车站,而是一个城市的大型露天舞台、一个大型的活动聚集中心、一个自然风光的观景点、一个购物中心、一座空中的城市,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整合而不是分割城市空间。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在富阳西站,欧博迈亚设计团队以两大设计策略为主要路径:
车站整合城市空间:建筑空间与城市的呼应
车站映射在地文化:建筑空间中文化的传承
策略一:整合城市空间
富阳西站周围的自然景观多样,地形高程变化丰富,水温资源充沛。项目基地被山川河流环抱,具有良好的自然本底。
©️欧博迈亚
利用车站整合城市空间则需要连接轨道和车站两侧公共空间,融入多元功能。设计团队通过空中平台及连廊的相互作用,把火车站融进一个复合功能综合体,空中平台和火车站二层相连接,联通自然山脉和周边城市空间,弱化轨道对自然环境的分隔,并融入大的生态网络中,极大地增加了区域通达性与生活品质,呈现站成一体,城景相融的格局。
©️欧博迈亚
©️欧博迈亚
策略二:映射在地文化
火车站应当是城市文化气质最重要的展现场所。当人们到达,离开或者经过这个城市的时候,火车站是我们感受认知这个城市的重要一环。车站建筑与地域文化结合形式多样,或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或根据人文特色,历史文化,或参考当地建筑设计运用地方文化元素等。
有别于既有富阳站侧重对传统人文元素的提炼和演绎,欧博迈亚团队在富阳西站方案构思中更为侧重对自然山水元素的映射和表现,这可谓是一个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选择。
富阳自然的山水风光,宜人景致,借由历朝历代文人墨客之传颂,已然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富春山水闻名天下,是富阳最著名的城市名片。
富阳西站站房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富阳的山水城市特质。站房的屋顶以层峦叠嶂的富春山为灵感,塑造出绵延起伏的形态,与周边的山体相呼应。位于出发层的候车大厅在屋顶柔和、明亮的光线效果下将给旅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欧博迈亚
©️欧博迈亚
于此同时,站房也不再是孤立设置,而是通过慢行平台、地下空间与城市相联系,形成一体化站区,成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的有机部分。
©️欧博迈亚
富阳西站作为富阳的城西门户,是乘客到达富阳的第一印象。其现代,简洁,轻盈,积极向上的设计形象,将体现富阳生态现代的暂新气质,以及富裕、阳光的城市魅力。
富阳西站,是欧博迈亚在中国高铁时代中不断探索车站“场所精神”道路上的一个典型范例。未来,相信设计团队依然会抱持着一颗创新求知的心,持续思考站、城、人的复合关系,探究富有精神内涵的空间场所塑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更多详情。在线观看论坛实况,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END————
一场精彩的TOD国际竞赛正在进行中!第五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沧州),邀请六家国内外规划设计大师团队参与沧州站城融合规划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点此查看详情!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