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魅力农耕文明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什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一遗产?古老的农耕文明能否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01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又译为“世界农业遗产”,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一个大型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该项目将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
GIAHS是景色优美的景观系统,结合了农业生物多样性、韧性生态系统以及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代代相传的古老农业系统是当代和未来农业创新与技术的根基。其文化、生态和农业多样性依然在世界各地通过独特的农业系统予以保持和体现。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活着的”遗产。其另一特征是综合性,兼具农业经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多重功能,具有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重属性。
2005年,FAO在6个国家选择了5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多年来,通过研究与试点,已经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保护与利用途径探索、保护理念与经验推广、遗产地文化自觉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
02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是最早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中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5月20日,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新获认定。其他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等。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是中国著名的“田鱼之乡”,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200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稻田养鱼,并传承至今。目前,青田县水田面积13万亩,其中稻田养鱼面积8万亩。
稻鱼共生系统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也是一种资源复合利用系统。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防治等原理,利用水稻的自然环境,辅以人为措施,综合水稻种植和田鱼养殖,使稻田内的水、杂草、水生动物、昆虫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为田鱼和水稻所利用。在该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吞食害虫等功能。此种生态循环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稻鱼共生系统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鱼灯舞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节日庆祝的主要节目,青田鱼灯已登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青田田鱼则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青田还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稻鱼共生数字监管系统,让千年农遗绽放新生活力。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认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议程、乡村振兴战略等时代背景与呼唤之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必将以其“共生、共享、共富裕”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持续展现出其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被称为“人间奇迹”。
系统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布局。梯田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度,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夏秋种稻、冬春涵水,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景观。
系统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结构科学合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艺术等多重价值,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机制及独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体系对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以其独特的低洼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见的规模庞大的垛田地貌集群而闻名于世。
兴化市境内地势低洼、湖荡纵横。1000多年以前,当地先民为满足生产、生存的需要,在低洼沼泽地创造了垛田这一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即因地而宜、因水而宜,选择稍高的地段,挖土增高,形成跺土,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垛田。
垛田虽历经千百年,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地貌特征,充满生机与活力。兴化家家有船、户户荡桨,田间劳作泛舟而行,“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是中国传统庭院式农业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沿用至今,形成了别致的庭院景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科研价值。
宣化牛奶葡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最初主要集中在寺庙内种植,后逐步扩展到普通农户种植。栽培采用传统的漏斗架型形式,葡萄架与民居浑然一体,形成了别致的景观,同时也彰显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宣化葡萄是当地农户赖以生存的生计来源,也传承着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价值突出。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复合生产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游牧类的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群山巍峨、草原广袤、河流密布,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骑马射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包含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保育及物种保护功能,提供了牧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典范,也是全球可持续游牧业的典型模式。
03农业遗产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认为,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骆世明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为了未来的遗产。农业的未来,国际共识是走生态农业之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与生态农业有内在共性,两者都基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农业实践,都重视维系宝贵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都尽力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叶明儿教授认为,传承至今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包含着“天人合一” “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智慧。对农业文化遗产智慧的挖掘与创新,不仅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16年起,发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一直被写入一号文件。2021年,被写进《乡村振兴促进法》。在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所在地浙江,已经把保护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必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FAO官网、新华社、光明网、农民日报、丽水发布、青田传媒集团等
————END————
-关于园冶杯-
About YUANYE AWARDS
-联系方式-
Contact
专业奖
电话:+010-88361171、88366270
邮箱:service@chla.com.cn
Contact for Professionals
Tel: +010-88361171、88366270
Email: service@chla.com.cn
学生奖
电话:+86 (0) 10 88360800
邮箱:yyb@chla.com.cn
参赛学生QQ群:717323796、459097384
参赛高校联络员QQ群:255900300
官方微信公众号:@园冶杯组委会
Contact for Students
Tel: +86(0)10-88360800
Email: yyb@chla.com.cn
QQ Group: 717323796、459097384; 255900300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ID: YUANYEAWARDS
相关链接
最成功的农业公园:荷兰库肯霍夫公园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的阶梯式介入新都市田园实践——金华湖海塘公园复耕改造工程
毛刚:民族·乡土·文脉——21世纪乡村人居环境营造反刍与展望田园综合体,抒写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